逆势之中,呈现多元的精彩

来源 :上海艺术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infeng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交响乐团的2020—2021音乐季已经落幕,由于自2020年以来的特殊情况,这无疑也成为非常特别的一个乐季。自从我国的古典音乐演出全面市场化以来,国外演奏家与演奏团体的到来总是乐迷所关注的事,与之相对,国内音乐家们所面对的舞台上的生态环境,有时并不让人感到欣慰。
  演奏的水平如何,应当以不同演奏行当的艺术规律为考量。可实际上,我们常说“被忽视的”杰出演绎者不少,这就显明很多实际的艺术成就没有得到重视,相反人们将目光投向一些虚浮的东西。同样,对于中国演奏者的忽视与“不信任”,已是颇为深重的问题。2020年,在外力的强制作用之下,出现了基本上全以中国音乐家支撑的演出季。上海交响乐团的乐季费了许多心思,我自己也欣赏了其中的不少演出,深入开掘中国演绎者能量的安排其实早就应该进行了。
  回顾自己听过的部分,同时观察整体性的安排,感到2020—2021音樂季的演出设计大致体现了四个的方向:传统锤炼、平衡曲目、突出个人、深化默契。以下就对此略谈一二,其中最核心的,毫无疑问是传统锤炼。在艺术的层面,品质如同演绎者的生命。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从室内乐组合到大型乐队,这些不同规模的演出团体来说,情况都不无二致。从培养高品质的演绎能力,到最终呈现高品质的演出,在一个传统的路线中反复锤炼,应该是不二之法。
  传统锤炼—致敬经典
  乐队拿出足够分量的曲目,整场有通盘的设计,邀请出色的独奏家演出协奏曲,指挥家进行良好的全剧把握,这是很典型,也没什么“花头”的设计。然而要提升乐队的品质,给予听者良好的欣赏体验,从乐队演出的历史来看,这是最核心的办法,也必须成为一种基础。也正因为如此,上海交响乐团的2020—2021音乐季中,某几场演出有着支柱般的分量。其中至少包括:
  乐季的开幕演出,2020年9月1日,余隆指挥上交演出巴伯、于京君的作品,并同宁峰合作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2020年12月19日,张国勇指挥上交,分别同黄铮、宁峰与张昊辰三位独奏家合作的协奏曲之夜;2021年5月14日,余隆指挥上交演出马勒《第五交响曲》,同宁峰合作圣-桑《第三小提琴协奏曲》;2021年5月21日,余隆指挥上交演出的法国作品专场。
  显然,这是一个协奏曲的密度极高的演出季,到达了同交响曲等量齐观,甚至犹有过之的状态。除了搭配乐队作品,分列上下半场的典型安排,贝多芬与圣-桑的钢琴协奏曲全集系列,也是完全以协奏曲为核心的大规模设计。贝多芬全集的最后一场,张洁敏指挥上交,分别同陈萨与罗维合作贝多芬第四、第五协奏曲的演出,也应该被视为支柱之一。
  协奏曲的关注点常常落在独奏家身上,然而真正出色的协奏曲演绎,正是考验指挥和乐队水平的试金石。用富特文格勒的话说,不会指挥协奏曲的指挥家,是完全不够格的。本季上交安排大量的协奏曲演出,不仅让听者领略了各路独奏家的艺术面貌,对于乐队本身的技艺深化,也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数量之外,本次真是排出了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协奏曲。
  平衡曲目—因地制宜
  开幕音乐会上,贝多芬协奏曲所要求的高度交响化,得到了出色的实践。虽然该作是协奏曲的体裁,乐队部分的演绎难度却可能更胜一部交响曲。除了需要乐队与独奏小提琴融为一体,共同呈现的雄伟结构之外,细致地把握乐队分量,避免反压独奏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通过录音了解协奏曲,尤其是小提琴协奏曲,会感到独奏突出不是问题。可到了现场,便会惊奇为何小提琴的音量这么小?
  如果不将乐队的分量控制得恰当,平衡是不可能出现的,贝多芬这首杰作因为乐队的形象本身非同寻常,就更需要把握谨慎。余隆与上交正是在这样的分量配比上把握得相当出色。而在圣-桑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中,该组合对于分量相对“轻”的乐队部分,也是在另一层面把握得当。圣-桑要求一种鲜亮的色彩感,上交的音响正适合于此。
  目前圣-桑的协奏曲演出不太多,其实是因为独奏与乐队部分皆难。本次的小提琴协奏曲却是让人心旷神怡的演出,如今记起,仍旧鲜活。圣-桑钢琴协奏曲全集的系列演出,也发挥乐队自身特点的合理安排。
  同样以全集系列演出的,是贝多芬的五首钢琴协奏曲,我听了第四和第五协奏曲的那场。贝多芬《第五协奏曲》被演得太多了,作品本身的难度却不随之降低。张洁敏对于第一乐章长线条的把握,以及慢乐章细致的节奏感的表现,都是真正深入原作风格做出考量,继而在乐队的演奏中实践的典型。
  当然,相对于协奏曲这个不容忽视,更需要深入探索的领域,大型乐队作品才是一个交响乐团最为核心的曲目。在相隔不太久的时间里,连续欣赏余隆指挥上交演出的马勒《第五交响曲》和比才、德彪西、拉威尔的作品组成的法国乐队名作专场,感到这是在两个方向上,深入锤炼乐队的演奏功底与音乐表现的才能。
  马勒的大型交响曲始终是特别考验乐队演奏能力的曲目。在19世纪,只有少数乐队能顺利地将它们演奏下来,到如今无数的乐队都能演了,他们也都乐于演出这些交响曲。可是,演奏马勒交响曲的难度是否降低了?说实话,除了那些最顶尖的劲旅之外,我真没听到很多乐队在马勒诸作中是真正技巧“够用”的。
  本次的《第五交响曲》,上交是将自身的能力推到高点,铜管声部更展现出辉煌技术流的水平。指挥家的诠释注重于整体结构的紧凑,对于乐队的极限挑战与最终的安全范围了然于心。著名的小柔板的演绎尤为注重凝聚感,速度偏快,信息量却不小,让人记忆犹新。而同马勒“第五”相对的,正是德彪西《大海》与拉威尔《波莱罗》,这两部最适合上交的风格特点,将其优势发挥至无以复加的作品。
  相对于德奥的晚期浪漫派,同时期的法国音乐在乐队演奏的硬技巧方面,并没有那么严峻的考验。可对于色彩变化的丰富,整体节奏表现的敏感,法系杰作都提出了很多深层的挑战。上交的音响原本整体就是以偏向明亮为特色,对于透明度的打磨,对于色彩层次的提炼,乐队不仅能提供丰富的“资源”,更堪称音乐家们最本色的领域和方向。   但仅有丰富的色彩表现也是不够的,以德彪西与拉威尔的杰作为例,演奏的结构观念与节奏脉动出色地建立起来,色彩才有渲染展现的空间。而这,也是前述法国作品专场的真正的成功之处。如今上演法系音乐,效果确实不及演出德奥古典、浪漫或晚期浪漫派大曲那么引人注目。可是就真正将作品演好,实现音乐的需要来说,在这些年聆听上交现场的记忆中,本次法国专场是毫无疑问的代表作。
  有了这样的传统而又多侧面的曲目的锤炼为基础,乐队也就自然地延伸出更为多元的曲目与之平衡。其中,有对于声乐作品的拓展,上演了福雷的《安魂曲》,以及马勒的《大地之歌》(单独录制)。福雷《安魂曲》的演出有告慰逝者的内涵,乐曲本身作为西方圣乐合唱的重要曲目,自然带给听者温和的审美享受,以及更为内在的聆听体验。而此类作品的演出,也是一支乐队走向音乐表现力的深化所当行之路。因为在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中,这一块是甚为核心的。
  在声乐作品的安排方面,中国作品也有充分的考量。叶小纲创作的《大地之歌》与马勒的《大地之歌》同场演出。还有丁善德的艺术歌曲,同马勒的乐队歌曲合为一场的安排。这几年来,女高音黄英多次演出丁善德的歌曲,确实很有心得。邀请这样一位真正钻研语言的音乐表现的歌唱家来演绎这些作品,是非常明智的。
  曲目的拓展同样包括一些相对冷门的乐队作品,譬如欣德米特为中提琴和乐队而作的《天鹅转子》,由张洁敏指挥上交,乐队的中提琴首席巴桐担任独奏。同一场演出的下半场,安排了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贝四”虽不算冷门,却是别具魅力,又十分难演的一首杰作,相当考验指挥家的结构控制与节奏把握。将这首交响曲放在下半场,无疑是有品位的安排,比单纯安排一首热门交响曲更加意味深长。况且,“贝四”也实在是极富魅力的作品。
  突出个体—星河璀璨中最闪亮的星
  经典艺术的演绎本身决定了整个过程中必然是很多独特的个体—卓越的演绎者甚为突出。本季上交邀请的演奏家、指挥家与歌唱家当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不少。最为突出的,就是担当驻团独奏家的宁峰无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际乐坛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出现较大波动,很多传统所积累的宝贵品质被忽视,乃至扬弃。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宁峰的演奏品质益发显得卓然出众。
  并不夸张地说,他是目前国际上技巧水平最坚实,整体品位最出色的中生代小提琴家之一。演绎从巴洛克、古典到浪漫主义的不同时期的作品,皆能以出色的技巧表现为基础,将听者带入深层的审美享受之中。一位能以同样非凡的品质表现贝多芬、圣-桑与科恩戈尔德协奏曲的小提琴家,如今已少见了。这样的演绎,任何有品位的乐迷都会希望听得越多越好。
  在宁峰之外,另一位小提琴家也焕发出同样耀眼的光彩,王之炅与林大叶指挥的上交合作,演出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的现场带给人异常强烈的震撼。相对于“肖一”,这首协奏曲演出的次数少了很多,其深度、情感的强度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需要小提琴家拥有惊人的技巧和艺术,才能揭示原作艰涩与惨痛的外表下,层次丰富的人性情感。王之炅的演绎让人听得屏住呼吸,情感张力极强,技巧水平亦极高。至少在我听来,这样的演奏水平比目前走红国际的某位“超级个性化”演绎者,好了不止十倍。
  而将多位演绎者的杰出个体,结合到最恰如其分的演出,当推前述几场支柱音乐会中,张国勇携手三位独奏家的协奏曲之夜。其中,由张昊辰担任独奏的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特别让我难忘。对于这首几乎被演滥的作品,指挥与独奏家重新回到作品根本性的结构层面,离弃外在的夸张手法,而追求坚实的结构表现、迷人的色彩与节奏的呼应,真正体现出独奏与乐队在演绎观念中到达默契的魅力。张昊辰真正反思了这部最通俗的杰作,不受任何廉价的博取掌声的手法的诱惑,张国勇在旋律表达与音响的塑造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对俄系作品的精通。
  原本,梵志登要来指挥马勒《第一交响曲》,未能成行之后,改由指挥家杨洋登台。虽然那场未能聆听,但杨洋作为指挥家的魅力,先前领略之后就很难忘。还有一位让我眼前一亮的新人,指挥家孙一凡。他与上交合作,演出门德尔松《第四交响曲》的现场是集合了饱满的乐队能量、鲜活的节奏感与丰富的音色表现。该作的第二乐章中,孙一凡细致地调度不同乐器组,让他们各自的灵活统合于整体律动的效果,我还记忆犹新。希望未来能多听到这位新锐指挥的演出。
  在圣-桑钢琴协奏曲全集的演奏中,钢琴家陈默也的出现让人欣慰。此人是货真价实的实力派,堪称宝藏钢琴家,可惜在澳洲环球关注他之后,陈默也在国内依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次上交邀请他登台,确实有眼光。这些年中,陈萨一直在攀登贝多芬的作品。本次她与张洁敏合作的《第五协奏曲》,是钢琴家的贝多芬演绎到达一个新高度的证明。黄英、沈洋这些优秀歌唱家的出现,也足以使听者期待聆听他们演绎更多的乐队歌曲。随着乐队的表现风格不断细腻化,这样的演出越发成熟几乎是必然的。
  深化默契—打造顶尖团队
  上交2020—2021音乐季给人最后一方面的重要印象,就是乐队成员彼此合作的默契,不断有更深层的锻炼。直接的反映就是室内乐演出的繁荣。由乐队成员形成的不同室内乐组合,呈现形式多样的演出,长期磨合,这基本是国际上任何大型乐队深化默契的必由之路。当然,室内乐本身就是最能带给参与者满足的体裁之一,并非是为了深化默契而形成组合,更多是形成多种室内乐组合之后,大乐队演出的品质也随之提升。
  并且,由乐队衍生出的室内乐组合有一大优势,就是配置的多元化。管乐演奏家们的参与变得自然,而上交又恰恰是一支管乐力量相当强劲的乐队。浏览这个乐季的节目单,我们会清楚地发现这样的多元化组合已经形成,得到不错的发展。演奏家们根据不同主题设计的曲目是很好的说明。一些年后,其中某些组合会消失或重组,另一些则可能會固定下来,进入作为室内乐团体真正成熟的状态。
其他文献
2021年6月12日上午,上海大世界中央舞台笛声悠扬,这是昆曲传统吹打曲牌《春日景和》的悠远婉转之声。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昆剧传字辈艺术家从艺100周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周年,上海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上海昆剧团、上海大世界共同举办《水磨传韵 源远流长—昆剧传字辈百年纪念展》,该展也是上海首次以昆剧传字辈的从艺历史及文物史料为主题的纪念展览。 
期刊
面对WTO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意识到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增强自己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来面对世界跨国公司的全面竞争。ERP(Enterprise ResourcePlanning)就是大多数公司所选择的工具之一。
期刊
此次参加展览作品《G60科创云廊》是一件油画作品,由我和王珺两位青年画家共同完成。下面我就作为代表来谈谈作品的创作感想。  第一次看到云頂时,是在G60高速上的偶然路过。当时远眺,就被云顶的线条美和庞大的气势所吸引,总想着要有机会可以将其作为自己的创作元素。当看到“日出东方”创作项目有这一选题时,我们怀着试一试的想法来到了云顶之下。在主办方的推荐和G60科创云廊的支持下,我们戴上了安全帽,做好了防
期刊
苗药“金喉健喷雾剂”  获国家发明专利  由贵州宏宇药业公司从传统苗药古方中发掘研制的“金喉健喷雾剂”,于8月中旬正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这是我国第一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苗药。世代生活在深山密林的苗族群众在与大自然的相依共存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而且积累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苗药体系。有关专家研究发现,苗族同胞优美的嗓音与古老的苗药密切相关。
期刊
首先很荣幸以青年艺术家的身份参加这次“日出东方”创作项目,也非常荣幸作品《嫦娥四号探月计划》入选了本次建党百年主题展览,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在创作过程中给予的宝贵意见和指导,尤其是专程到工作室进行上门督导。   在这之前,我有幸参与过“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时代风采—上海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主题性创作项目。在最初“历史文脉”的项目里,我的自选题是“20世纪初的徐家汇”,作为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
期刊
“日出东方—上海市庆祝建党百年青年美术创作项目”中的作品,都是艺术家们围绕建党百年主题,历时一年,精心创作而成。在创作过程中得到了各方领导、各学科专家的悉心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一直以来非常关注这座城市的历史和人文积淀。2006年由于偶然的因素开始由人物、花鸟题材的创作转至以描绘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风貌为主的建筑主题创作。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以中国画人文意境为出发点,适当吸
期刊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是2020年“国庆档”的票房冠军,由五个故事串起关于“家乡”的解读,用喜剧来表达平凡小人物的乡愁和乡恋;这一实践既有创作者本身带有的“先入为主”的模式,又努力建立与观众的情感交流机制,积极挖掘和观众的共鸣之处,潜移默化地实践了电影的“共同体美学”。  东西方文化视域下的“共同体美学”  最早提出和阐述电影“共同体美学”概念的是电影学者饶曙光,他提出“电影与观众是一种从竞争到合作
期刊
享誉国际的沈伟曾于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以自己编导的现代舞《画卷》作为第一个出场节目惊艳世界。2014年沈伟应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之邀,携舞蹈代表作《春之祭》《声希》等参加中国上海第十六届国际艺术节的展演,以《地图》《天梯》舞蹈作品参加中国上海第十八届国际艺术节的展演;又以《沈伟:未知的探索》参加中国上海第二十届国际艺术节的展演,他的作品每次展演皆与上海观众进行一次视觉与心灵上的交流
期刊
2003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上海社科院和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主办“医药经济:世界各国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借鉴国际研讨会”。会议在上海社科院小礼堂举行。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王龙兴局长致开幕词。上海社科院左学金副院长作了“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的演讲。
期刊
看上海京剧院新创排的革命现代京剧《红色特工》,最强烈的一点感受是:如果没有这些隐蔽战线英雄出生入死的杰出贡献,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要改写。毛泽东曾经说过:“今后革命胜利了,应该给我们这些情报战线的无名英雄们发一个大大的奖章。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他们的功绩永世长存!”上海京剧院成功地以京剧艺术形式褒扬了情报战线上的无名英雄们,同样值得赞扬。  由李莉、张裕编剧,卢昂导演的《红色特工》,是上海京剧院继《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