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培养全民法治意识,是深化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我们党始终坚持依法治国1、依法行政、依法执政共同推进,始终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在营造法治环境、培养法治意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道路上,我们需要将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性地位,为全民法治意识的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关键词:改革开放;法治意识;社会参与;普法宣传
引言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方针2以来,共产党人始终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核心任务之一。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用法意识还有待提高,法治意识培育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本文首先对法治意识基本内涵进行了概述,随后指出了当前培育全民法治意识中遇到的客观问题,最后就如何在新形势下继续做好全民法治意识培育工作展开简要分析。
一、法治意识的基本内涵
法治是一项政治生活中的系统工程,与一定时期和社会条件下的政治意识、政治制度、政治行为具有密切的关系。从法律系统的发展而言,法治意味着法律之治、人民主体、有限政府、社会自治和程序中立。但是这些要素并不是孤立的,无法脱离特定的社会政治实际而存在。目前,中国特色化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法治意識是法治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法治得以建立的思想基础。法治意识是指法律意识的高级形态,是社会成员作为独立主体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法治的思想观念、知识、心态和思想体系的总称,是符合建设法治社会的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看法和法律规范的认同的自觉程度最高的一种意识。2
二、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法治意识的培育过程
1、依法治国开启阶段培育法治意识
在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作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指示,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开启了培育法治意识的新局面。
2、依法治国推进阶段培育法治意识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通过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为全民法治意识培育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了“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一步充实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理念。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法治意识培育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
3、十九大以来培育法治意识的新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3中,关于法治建设做出了重要论述,强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培育法治意识方面,也通过实际行动提供了保障,例如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和榜样作用,带头守法、护法;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借助于新媒体、广播电视、宣传车等多种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十九大以来,全民法治意识显著增强,全民守法习惯初步养成。
三、培育全社会法治意识面临的问题
1、应变问题
法治建设作为上层建筑,如果脱离了经济基础,也就失去了价值。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我国整体经济实力提升,法治建设也不断取得新成果。但是我们也应当客观的看到,城乡、区域之间经济差距仍然存在,在一些经济基础薄弱、信息相对闭塞的乡镇、农村,人们的法治意识仍然匮乏。在培育全社会法治意识的工作中,如果忽视了地区的实际情况,不能做到灵活的应变,一味的进行法治宣传和教育,必然是石沉大海、徒劳无功。
2、信念问题
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在法治意识培育中,党员干部发挥了重要的带头作用和示范效应。但是仍然有部分党员干部,缺乏坚定理想信念,缺乏对利益诱惑的抵制能力,不能带头遵守法律法规,给公众法治意识的培育产生了不良影响。
3、创新问题
在全社会法治意识培育中,会不断的遇到新问题、新矛盾,如果一味的借鉴以往的工作方法,缺乏创新创造能力,将会导致法治建设原地踏步、停滞不前。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法治建设经验告诉我们,要想推动法治建设进程,强化全面法治意识,就必须要树立发展的眼光,坚持创新的理念,提高自身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四、进一步引导社会树立良好法治意识的对策
1、完善法治意识格局体系
我国法治建设道路坎坷而又曲折,自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步进入正轨。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想实现培养全面法治意识的重大任务,就必须完善法治意识格局体系。首先,要将坚持党的领导摆在核心地位,发挥党组织在攻坚克难、打破束缚方面的能动作用;其次,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到社会治理中,通过提供公共服务,解决社会矛盾,塑造法治文化;最后,还要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提高个人政治主体意识。
2、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
在一些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乡镇、农村等地区,是法治建设的薄弱环节。在推动全社会法治意识培育纵深开展的过程中,也必须重点加强对这些地区普法宣传工作的关注。政府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各级干部要层层落实,结合地方法治建设工作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普法宣传策略。
3、大数据时代扩大新媒体的应用
信息技术时代,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在培育全社会法治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价值。特别是在青年群体中,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几乎达到了100%,依托新媒体强大的传播功能,以及丰富的视听展示形式,可以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的培育成果。例如,我们可以借助新媒体,以生动的案例或视频讲解,将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法治案例传播出去。
4、强化培育的实践环节
培育法治意识的最终目的,是要让人民群众都能够在生活中,遵守法律制度,运用法律武器,从而营造起一个知法、守法、护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因此,当公民具备了较强的法治意识后,还必须通过社会实践,体会到法治的重要价值。通过实践活动,真正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治建设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强化法治意识。
参考文献
[1] 赵文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法治意识培养特点概述[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6):61-63.
[2] 黄一轩.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其培育途径.延边大学.2013.
[3] 高尚全.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改革40年的回顾和思考[J].全球化,2017(9):8-28.
[4] 孙敏,高乐.我国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路径研究——针对非法学学生而言
注释
① 出自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的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16字方针。
③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于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向大会作的报告。
作者简介:李雷,云南昭通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民商法学和思想政治理论研究。
关键词:改革开放;法治意识;社会参与;普法宣传
引言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方针2以来,共产党人始终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核心任务之一。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用法意识还有待提高,法治意识培育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本文首先对法治意识基本内涵进行了概述,随后指出了当前培育全民法治意识中遇到的客观问题,最后就如何在新形势下继续做好全民法治意识培育工作展开简要分析。
一、法治意识的基本内涵
法治是一项政治生活中的系统工程,与一定时期和社会条件下的政治意识、政治制度、政治行为具有密切的关系。从法律系统的发展而言,法治意味着法律之治、人民主体、有限政府、社会自治和程序中立。但是这些要素并不是孤立的,无法脱离特定的社会政治实际而存在。目前,中国特色化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法治意識是法治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法治得以建立的思想基础。法治意识是指法律意识的高级形态,是社会成员作为独立主体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法治的思想观念、知识、心态和思想体系的总称,是符合建设法治社会的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看法和法律规范的认同的自觉程度最高的一种意识。2
二、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法治意识的培育过程
1、依法治国开启阶段培育法治意识
在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作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指示,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开启了培育法治意识的新局面。
2、依法治国推进阶段培育法治意识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通过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为全民法治意识培育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了“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一步充实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理念。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法治意识培育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
3、十九大以来培育法治意识的新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3中,关于法治建设做出了重要论述,强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培育法治意识方面,也通过实际行动提供了保障,例如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和榜样作用,带头守法、护法;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借助于新媒体、广播电视、宣传车等多种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十九大以来,全民法治意识显著增强,全民守法习惯初步养成。
三、培育全社会法治意识面临的问题
1、应变问题
法治建设作为上层建筑,如果脱离了经济基础,也就失去了价值。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我国整体经济实力提升,法治建设也不断取得新成果。但是我们也应当客观的看到,城乡、区域之间经济差距仍然存在,在一些经济基础薄弱、信息相对闭塞的乡镇、农村,人们的法治意识仍然匮乏。在培育全社会法治意识的工作中,如果忽视了地区的实际情况,不能做到灵活的应变,一味的进行法治宣传和教育,必然是石沉大海、徒劳无功。
2、信念问题
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在法治意识培育中,党员干部发挥了重要的带头作用和示范效应。但是仍然有部分党员干部,缺乏坚定理想信念,缺乏对利益诱惑的抵制能力,不能带头遵守法律法规,给公众法治意识的培育产生了不良影响。
3、创新问题
在全社会法治意识培育中,会不断的遇到新问题、新矛盾,如果一味的借鉴以往的工作方法,缺乏创新创造能力,将会导致法治建设原地踏步、停滞不前。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法治建设经验告诉我们,要想推动法治建设进程,强化全面法治意识,就必须要树立发展的眼光,坚持创新的理念,提高自身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四、进一步引导社会树立良好法治意识的对策
1、完善法治意识格局体系
我国法治建设道路坎坷而又曲折,自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步进入正轨。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想实现培养全面法治意识的重大任务,就必须完善法治意识格局体系。首先,要将坚持党的领导摆在核心地位,发挥党组织在攻坚克难、打破束缚方面的能动作用;其次,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到社会治理中,通过提供公共服务,解决社会矛盾,塑造法治文化;最后,还要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提高个人政治主体意识。
2、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
在一些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乡镇、农村等地区,是法治建设的薄弱环节。在推动全社会法治意识培育纵深开展的过程中,也必须重点加强对这些地区普法宣传工作的关注。政府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各级干部要层层落实,结合地方法治建设工作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普法宣传策略。
3、大数据时代扩大新媒体的应用
信息技术时代,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在培育全社会法治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价值。特别是在青年群体中,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几乎达到了100%,依托新媒体强大的传播功能,以及丰富的视听展示形式,可以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的培育成果。例如,我们可以借助新媒体,以生动的案例或视频讲解,将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法治案例传播出去。
4、强化培育的实践环节
培育法治意识的最终目的,是要让人民群众都能够在生活中,遵守法律制度,运用法律武器,从而营造起一个知法、守法、护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因此,当公民具备了较强的法治意识后,还必须通过社会实践,体会到法治的重要价值。通过实践活动,真正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治建设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强化法治意识。
参考文献
[1] 赵文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法治意识培养特点概述[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6):61-63.
[2] 黄一轩.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其培育途径.延边大学.2013.
[3] 高尚全.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改革40年的回顾和思考[J].全球化,2017(9):8-28.
[4] 孙敏,高乐.我国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路径研究——针对非法学学生而言
注释
① 出自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的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16字方针。
③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于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向大会作的报告。
作者简介:李雷,云南昭通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民商法学和思想政治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