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全一人而牺牲另一人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hu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王振栋,上海宝山区人民检察院;
  张青,华东政法学院2005级刑法学研究生;
  周丹洋,上海创宇咨询有限公司法律顾问。
  
  摘 要:
  紧急避险历来是存在许多争议的问题,到底怎样的行为才是紧急避险,以牺牲一人而保全另一人的行为可否成立紧急避险,这些问题都需要从避险限度出发来解决。“相对的轻于说”主张一般情形下实施的紧急避险行为,要遵循紧急避险行为所损害的法益要小于所救济的法益,然而当等价生命价值发生冲突(比如之前登山队员的例子),可以允许等于所救济的法益,即牺牲别人生命来保全自己的生命。
  关键字:紧急避险;限度条件;轻于说
  
  我国刑法第21条规定: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紧急避险行为虽然会对社会带来一定的损害,但由于它最终保护了更大的合法利益,所以一直是被国家所鼓励的行为。但紧急避险行为毕竟是在两个合法权益冲突之下以损害一方利益保护另一方利益的行为,特别是当两个等价生命价值发生冲突时,如何处理这种情形。因此我们必须对这种行为赋予严格的限制条件,在损害法益和救济法益的关系上,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使紧急避险行为符合立法意旨的。 
  关于损害法益和救济法益的关系,即紧急避险的限度条件问题,目前刑法理论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一)法益均衡说,该说认为避险行为对第三人损害的法益不得超过避险行为所要救济的法益,也就是避险行为所损害的法益要小于或等于避险行为所救济的法益。支持这种学说的主要代表国家有日本和意大利。日本刑法第37条便规定:“紧急避险行为所产生之损害不超越欲避险之损害之程度”,因此根据此观点两个等价的生命发生冲突时,牺牲他人生命以保护自己生命的,只要符合紧急避险的其他条件,是可以认定为紧急避险的。
  (二)必要说,此学说认为紧急避险人在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身体、自由、财产面临紧迫危难时,在别无其他途径救济的情况下所做出行为可以认为是紧急避险行为,即避险行为是避免权利受损的唯一必要方法。至于避险行为所侵害的法益是小于、等于还是大于其所救济的法益的价值在所不问。根据这种学说在紧急情况下当然的可以牺牲一人而保全另一人。目前世界上支持这种观点的国家寥寥无几。
  (三)轻于说:要求避险行为所损害的法益要小于避险行为所要救济的法益,这种学说是我国刑法理论界的通说。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还有英国、美国、俄罗斯等国。但是英国和美国关于这点的规定与我国还是有差别的,在英国和美国一般是采纳“轻于说”即紧急避险所造成的损害必须小于所避免的损害,在面对生命发生冲突时,认为生命等价,人的生命价值不因人的种族、年龄、健康、地位等不同而有差异。即否定为保护自身生命而牺牲别人生命的避险行为,比如甲遇见仇人丙拿刀来砍杀自己,恰逢乙在甲身边经过,于是甲把乙拉到面前挡住了丙的刀从而自己避免了一死,但乙死亡。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认为是紧急避险,因为生命等价不能通过牺牲乙而保全甲。但在另一种紧急情况下比如说二个用绳索连在一起的登山队员,两人同时落入悬崖,在一人下落情况下,如果不割断绳索另一人也必将死亡的情形下割断绳索的行为就可以认定为是紧急避险,因为在这种情形下实际是在一个人死和两个人死之间做出了选择,当然的选择了牺牲一人而保全另一个人,是别无他选的。而且在面临危险时,英美国家认为如果以抽签方式来决定谁牺牲,而并不是某个人主观上的任意选择,那么幸免者也不是犯罪,因为别人的死和他自己的生都不是由他自己主观任意选择的。因此笔者地认为英美国家是相对的“轻于说”。但在我国则是严格的要求紧急避险行为损害的法益要小于要救济的法益,可以说是严格的“轻于说”。
  (四)轻于加必要说,该说要求紧急避险所造成的损害不仅要轻于所避免的损害,而且要求避险是必需的,不能超过必要限度的。按照此说,在发生火灾的场合,如果拆掉4间房屋就足以阻止火势,而实际上却拆掉5间,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就不认为是紧急避险,这种学说对紧急避险必要限度要求最为严格。
  如何认定以牺牲一人为促使另一人的行为,我们持“相对的轻于说”的观点。这是因为,“法益均衡说”对这种等价冲突间价值选择没有限制,也就是说在发生紧急避险时,可能是人的生命、自由、人身或财产等各种权利存在冲突时,都可以牺牲一方利益而保全另一方利益。我们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先避开两个等价生命冲突如何抉择不谈,当相对生命价值要小的多的财产价值发生冲突时,我们也不能以牺牲一方的财产利益来保全自己相同的财产利益,这显然是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我们认为不能将这种“等于”牺牲范围任意扩张。“必要说”则是对紧急避险规定又过于宽松,只要是保护合法权益的必要的避险行为,无论其造成的损害如何,都不影响紧急避险。这种学说显然是不符合立法意旨的,而且还会导致紧急避险权利的滥用,任何人都可以以“实施紧急避险”为理由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而漠视别人的利益,这种原则一旦确立,可想而知对社会将会造成怎样的冲击,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的尊重也将会不复存在。“轻于加必要说”是对紧急避险限度条件规定最为严格的学说,它不会导致紧急避险权利的滥用,但却又走了另一个极端。紧急避险行为本是国家为保护人们较大的合法利益所鼓励人们实施的行为,如果按照该说认定紧急避险,那对实施紧急避险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负担,因为在危急时刻,人们很难判断实施怎样的行为才算是没有超过必要限度,而且对“必要程度”的认定也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要求一个有心去保护合法权益人在危急时刻在短期内作出判断的确实一种苛求,必然会影响人们实施紧急避险的积极性。
  我们同意英美国家的“相对的轻于说”的观点,认为在一般情形下我们实施紧急避险行为时,要遵循紧急避险行为所损害的法益要小于所救济的法益,但当等价生命价值发生冲突(比如之前登山队员的例子),可以允许等于所救济的法益,即牺牲别人生命来保全自己的生命。因为在这种十分危急的情形下,为了保护自身的生命,在别无它法的情形下,将危难转嫁给他人,可以说是一种基于本能的求生行为,在这种场合,对普通人来说如果要求他牺牲自己而保护别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是缺乏期待可能性的,所以认为可以阻却责任,认为是无罪。(当然现实中也有舍己为人的事例,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当表扬,但却不能要求人人都有这样的境界)另外,我们还应当分清道德与法律的界限,我们不能把对道德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就比如在现实生活中的见义勇为行为,国家倡导人们这样去做,但这毕竟是一个道德义务,不具有法律强制性,即使人们不去做最多也是受到道德上的谴责,因为法律是不会强人所难的。同样在面临生命危险的紧急避险场合,求生是每个人的本能,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人愿意放弃自己的生命而去挽救别人的生命,而法律也不会强迫人们放弃自己的生命而去挽救别人的生命,因此在此种情况下实施的紧急避险行为是符合一般道德的,也是法律没有制止的。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翟文慧,烟台大学2005级法律硕士研究生。     摘 要: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在某些情形下应当平等,行政平等是宪政制度的要求也是现代法治的要求。支持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平等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契约论和行政相对人的独立性与行政的开放性的理念。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并不是一概平等,只有在某些行政行为中才可以体现出来。比如行政补偿、行政处罚、行政合同与行政收费中,甚至在某些抽象行政行为中亦能体现
期刊
作者简介:庞彦峰,山东省滕州市司法局。     摘 要:人权是在押犯劳动权的基础,因此,由在押犯的劳动权衍生的劳动报酬权也应当得到保障。由于我国法律对罪犯劳动报酬权的规定不完善,导致对在押犯劳动报酬权的保障措施没有落实到位。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拟就在押罪犯的劳动报酬权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人权;劳动权;劳动报酬权    近代以前,刑罚都是以惩罚和报复为目的的,罪犯受到刑罚惩罚,被强迫从事
期刊
作者简介:吴维绛,深圳市宝安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科,研究方向:刑法。    摘 要:预防职务犯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关键内容,是减少社会矛盾激化的前移工作。检察机关作为国家专门法律监督机关,既是和谐社会的主体,又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为此,必须构建适应和谐社会需要的预防职务犯罪长效机制。本文试就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现实意义、机制弊端等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下的预防职务犯罪
期刊
作者简介:  豆艳顷,烟台大学法学院2005级法律硕士研究生;  苏汭雁,南阳师范学院法学院2002级法律专业学生。    摘 要:  本文从国际贸易法的基本原理,以及调整涉外经济合同法律关系的国内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探讨和总结涉外经济合同法律适用的基本理论,同时结合审判实践,对我国涉外经济合同法律适用的法律依据、基本原则、应注意的问题及适用的具体步骤等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涉外;经
期刊
作者简介:陈章,贵州大学2005级民商法研究生。    摘 要:  物权法对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作出了自动续期的规定,但对续期方式、续期费用、续期期限等没有进一步细化,本文就此问题作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建议      《物权法》出台前,城市土地的国家所有性与土地使用权的期限性构成的矛盾让人们普遍深感担心,“70年之后公民若要保有其地面不动产,则
期刊
作者简介:周信泉,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刑法。     摘 要:无期徒刑罪犯在执行过程中被大量减刑、假释,导致无期徒刑的失去了其应有的刚性,带来种种弊端。无论是从有效发挥刑罚的功能、实现刑罚的经济效益还是从实现司法公平、完善刑事政策的角度考虑,我国都应当设立不得减刑、假释的无期徒刑。  关键词:无期徒刑;减刑;假释    无期徒刑是剥夺罪犯终身自由,并予以终身监禁的刑罚方法
期刊
作者简介:  陈李荣,江西省铅山县人民检察院研究室主任;  李建萍,江西省铅山县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    [基本案情]  2006年6月,被告人张某(16周岁),在某县某镇玩了一段时间快花光。6月23日,被告人张某在上网时想起向其认识的县卫校学生徐某(已满18周岁)借钱。于是被告人张某和郑某等人来到卫校找到了丁某,要丁某带他们找徐某,后被告人张某在县卫校男寝室找到徐某,要徐拿钱,徐没钱。
期刊
作者简介:张晨阳,苏州大学2006级硕士。    摘 要:论文针对我国终审制度进行研究,分析了现行二审终审制的固有缺陷,总结了我国两审终审制较差的运行状况,论证了我国二审终审制已经失去了其历史基础,探讨了国外主流终审制的立法要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三审终审制的构建设想。  关键词:终审制度;两审;三审    民事诉讼中的终审制度,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某一民事案件须经过几级法院审理后,就宣告
期刊
作者简介:  陈建平,江西省铅山县人民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  余丽君,江西省铅山县人民检察院反贪局助检员。    [基本案情]  犯罪嫌疑人雷某,男,畲族,44岁,中共党员,高中文化,江西铅山人,原江西省铅山县葛仙山林场场长。  犯罪嫌疑人刘某,男,汉族,50岁,中共党员,初中文化,江西铅山人,原任葛仙山林场书记(主持工作)。  犯罪嫌疑人兰某,男,畲族,50岁,中共党员,初中文化,江西
期刊
在保护交易安全上,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原则与善意取得制度已成为学者们争议的焦点之一,通过对“优越论”观点的冷静分析发现,这两者制度在不同的物权变动模式中有着不同的价值定位。在采取物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下,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原则固然可以与善意取得制度成为互补关系;但在我国采取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下,不管在形式合理性还是在实质合理性上,善意取得制度均比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原则更为合理。  关键词: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