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麦氨酸草醯乙酸转氨酶(Glutamic Oxalacetic Transaminase,下简称转氨酶)为动物组织中活力最大的转氨酶之一。Cohen氏首先发现动物组织中以心肌及骨骼肌内此酶含量最为丰富。其次为脑、肝及肾组织内。转氨酶亦存在于正常血清中,按Karman氏采用Beckman氏DU型分光光度计之测定方法,正常人血清转氨酶活动度每毫升大都在5—40单位之间(Wroblewski氏等测定平均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氨酸草醯乙酸转氨酶(Glutamic Oxalacetic Transaminase,下简称转氨酶)为动物组织中活力最大的转氨酶之一。Cohen氏首先发现动物组织中以心肌及骨骼肌内此酶含量最为丰富。其次为脑、肝及肾组织内。转氨酶亦存在于正常血清中,按Karman氏采用Beckman氏DU型分光光度计之测定方法,正常人血清转氨酶活动度每毫升大都在5—40单位之间(Wroblewski氏等测定平均为22±7单位,Denny氏等为25.3±6.1单位,Chinsky氏等为20±8单位,Kattus氏等为20单位,Walsh氏等为19.5±3.9单位)。目前学者们即以每毫升不超过40单位作为正常标准。上述任何组织之损伤及坏死,致细胞膜渗透性改变均足以使细胞中的转氨酶释出进入血流而使血清中浓度增高。动物实验证明结扎冠状动脉、肺、肾、脾及肠系膜血管所致之梗死,均可发生血清转氨酶浓度增高。故血清转氨酶浓度增高,常提示为富有此酶之组织有坏死性病变之指征。
其他文献
新形隐球菌传染虽然在人类不常见,但在医学上仍有其重要性,主要由于:①该菌对一般常用之抗生素及化学药物均不敏感,因此豫后极不良;②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此菌之分布很广,在灰尘中、蔬菜上都有发现。新形隐球菌病在临床上可分为二型:皮肤型及全身型。全身型的病变可见于中枢神经,肺、肝、脾、肾、肠、肠系膜淋巴结及关节等。本病之传染途径是由呼吸道或胃肠道尚无定论。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在一般教科书及文献中曾已提及。由于细菌性栓子之脱落,栓塞脑动脉之自养血管,致血管壁之肌肉及弹性层毁坏,形成霉菌状动脉瘤,或由于脑动脉壁蒙到细菌之侵蚀破坏,此二者均可引起突然之血管破裂,造成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国内罗、蒋二氏在其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中有一例由心内膜炎引起;其余如薛氏46例,罗氏3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张氏32例,林氏18例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
患者吴××(门诊号21751),男性,21岁,未婚,建筑工人,于1957年1月7日来门诊治疗,主诉发冷、发热已四天,颜面及四肢红疹已二日。病起缓慢,先有发冷继而发热,热初持续,后稍波动,晨低晚高。发病第二日颜面及四肢皮肤发生红疹,触之有痛,不痒,无知觉麻木,伴踝部足背及手背水肿,尿少,食欲减退。无腹痛关节痛及运动障碍等。发病前未服何药。否认冶游及性病史,无久咳或咯血史。十多年前曾患疟疾,1954年
自从Heilmeyer氏(1939)发表传染性肝炎和阻塞黄疸病人的血清铁含量有所不同以来,许多临床家与生物化学家(Butzengeiger,Lange,Laurell,Christian,Rechenberger,Siede,Kalk等)先后研究过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并一致推崇血清铁含量测定是一种特异性的肝脏功能试验,它能准确地反映肝脏损害的程度,在黄疸的鉴别诊断上,比过去常采用的肝功能试验,更为敏
隐球菌病是由新形隐球菌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以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为最严重。此病并不多见,在国内文献报告者亦少。1948年Singer氏首先报告一例,继之杨氏、管氏、方氏等、施氏等、李氏等、王氏等、章氏、郑氏及区氏各报告一例,共10例。但因此病临床表现变化多端,一般临床工作者不够熟习,如有脑部症状,易与一般脑部疾病相混淆。同时真菌培养及鉴别未普遍采用,可能使有些病例未被发现以致报告的病例不多。在我国病
已知之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有四:①杜氏利什曼原虫所致之黑热病(包括儿童黑热病),②热带利什曼原虫所致之皮肤型利什曼病(东方疮),③巴西利什曼原虫所致之粘膜皮肤病,④犬利什曼原虫所致之犬利什曼病。第①种在我国最为常见,第②,③种在国内尚无肯定的报道。
近年来文献上屡有关于某些临床症状周期反复发作的病例报告,而其原因不明。幼年即可发病,每隔数天、数周、或数月发作一次,因间歇期近于规则,有时可推测发作日期。它可持续间歇发作数十年,而影响患者健康不多,间歇发作可暂时停止,亦可永久停止而自愈。1948年Reimann氏将这类周期出现的,各种不同的临床现象总称之为周期性疾病。其中包括有周期热,周期性腹痛,周期性关节痛,周期性中性白血球减少症等。自此以后,
1949年以前,只知成人血红蛋白A与胎儿者F有所不同。但目前除镰状细胞之血红蛋白S外,又陆续发现了7种其他异常的形式,即血红蛋白C、D、E、G、H、I、J。在美国最常见之异常血红蛋白为S,C较少,而E、G、H则极为罕见。
细菌性肝脓肿与阿米巴性者相同,皆为续发性疾患,前者在临床上也并非罕见。消化道、胆道、肝邻近脏器的炎症,以及脓毒血病皆可续发本病。通过门静脉及肝动脉血流、胆道、淋巴流、邻近脏器炎症的直接蔓延及肝穿过伤等路径将病原菌带至肝脏,但后者颇为少见。
亚硝酸钠主要是用在染料工业中,也可加入防冻液中作为抗腐蚀剂。在国内外更常用以硝肉,使肉色鲜红。在医学上亚硝酸盐类药物最多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空腔脏器绞痛等。亚硝酸钠为微黄色结晶,味稍苦而碱,颇似食盐。服用过量之亚硝酸钠后引起血压之急遽下降、头晕、昏厥、虚脱,以及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严重之中毒可致死亡。1945年Greenberg氏等报告11例老年人因误食亚硝酸钠而中毒,其中一人(年82岁)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