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视域下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方法初探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vin8124281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面对我国教育水平的提升、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研究生数量的跨域式增长,国家相关部门研讨开启“双一流”培养模式,致力于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双一流”视域下的研究生培养立足于新目标与新定位,近年来,建设成果有目共睹。然而,与世界的一流大学相较,仍有不足。立足于此,拟在阐明研究生培养新的时代背景的前提下,具体探析“双一流”视域下研究生培养质量体制与提升方法。
  [关    键   词]  “双一流”;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3-0078-02
   一、前言
   当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与社会教育的普及,我国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呈现单极化的增长趋势。同时,以往使人望而却步的研究生教育也逐步走向普遍。鉴于我国研究生数量与质量都已跻身教育前列,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研究生数目已接近290万(内含在读博士42.42万人),成功跻身世界前三甲;另外,我国研究生在培养质量方面也不容小觑,经由他们之手直接参与的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数不胜数,他们无疑成为“人才强国”基本国策下生机勃发的生力军。然而,虽然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相比以往已经实现了巨大的质变。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发展历程尚短,因此在培养质量仍然与许多国际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存在差距。由是,国家对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相当重视,“双一流”便是为此服务的链条之一。2017年1月相关部门颁发名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指导性文件,成为孕育我国“双一流”大学的雏形。同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双一流”的概念与范围,确定出世界一流大学以及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学科的各个实体。在“双一流”持续推进的背景之下,进一步探讨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体制建设及具体的实施途径,无疑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二、“双一流”视域下研究生培养质量体制
   (一)建设一流学科
   学科建设是高校构成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性载体。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想要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目标,就必须积水成渊,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基石,实现学科数量、质量以及结构化的综合性、全方位提升。要实现这一既定目标,首先,需要确认本校的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这是在学科建设中区别于其他高校的关键所在,也是一所学校最具备发展潜力的部分。由于教育资源有限,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在所有学科上都卓绝群伦,因而,精准把控、重点建设就显得至關重要。其次,在“双一流”视域下,想要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体系,还需要学校具有较高的家国情怀与时代精神。国家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是要让人才反馈社会、服务社会,所以学科建设的内涵是否深刻,前瞻性与全局性把握是否得当,都会直接影响学科的建设水平。高校应时刻立足于内需,凝聚专业力量,开展专门研究,以解决国家最迫切的需求,体现社会价值。
   (二)实现一流管理
   建立一流的管理体系是“双一流”视域下的研究生培养所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各大高校应该时刻保持高度的自觉,精准定位,不断优化体制,升级管理模式,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质量的提升时刻把关。首先,学校要保证管理模式最大限度贴近化,以零时差、涵盖全面的跟踪管理来整合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另外,除却纵向的时间轴,在“横截面”上的管理也十分必要。学科类型与层次、导师水平与能力、校园氛围与文化都会对研究生的成长发生影响。因而,学校应该普遍树立全局观与全面化、针对化的培养理念,面对不同的方向与理念,分别确立纵向时间轴上的全部过程管理以及横向解剖面上的全部因素管理,以最严谨的态度把控全过程。其次,监督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也是研究生管理链条中的关键内容。在监督体系下,学校应该切实建立专门的督导小组,周期开设研讨会和专家会议,时刻追踪研究生的生活状态与学习状态,并不定时以抽查的形式检查学生的研究进度与专业态度。总而言之,“双一流”视域下的研究生培养,在监督体制的建设过程中,要内括全要素、紧跟全过程,致力于实现“督教”“督学”“督管”三方并进,从而对研究生培养体制建设产生助力,促进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提升。
   三、“双一流”视域下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方法
   (一)构建分层递进式的培养模式
   我国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层次分明,根据年龄阶段与年级进行阶段的分层教学。这是由于处于各个阶段的学生接受能力不同,从而各阶段的培养重点也不尽相同。这样的普遍性原理,在研究生的培养与教学之中依旧适用,构建分层递进式的培养模式对于提升研究生的学生质量至关重要。具体到各个阶段来说,就是:研一的学生刚刚入学,对于研究生生涯的认知尚不明晰。因此,在这一阶段除基本的课程学习外,教学的重点需放在基础技能的培养上,理工科的学生需要多进实验室,锻炼实操技能;而文科类的学生就需要多做文献检索方面的练习,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一阶段的基础技能锻炼,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融入研究生生活,还可以使他们充分了解国内外的学科动态与研究进展,启发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为以后的学术生涯奠基。走出初学者的阶段,步入二、三年级,培养重点就需要转移到更加专业的方向,也即是专业的课题研究和论文的撰写工作。在这一时期,教师不仅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分析能力、操作能力与应变能力,也要注重学生严谨学术思维的养成。这种专业的科研素质,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得以体现。如:对学生论文的反复修改,便是严谨治学态度的表现形式之一。在这种多次反复中,学生能够以递进式的状态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对导师的治学品格和严苛的时间观在耳濡目染中内化成自己的优势所在。这一态度与观念的养成,不仅能使他们在研究生阶段受益无穷,还能作为一种优秀的品格让学生终身受益。    (二)配备一流的教学资源
   “双一流”视域下的研究生培养,主打的是高质量。因而,想要培养出顶尖的研究生队伍,就需要配备一流的教学资源。各大高校在规划研究生的教育与教学工作中,要始终立足大局,对教学资源、培养资源、管理资源等配置进行战略性谋划。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因此,想要提升学生的质量,首先要配备一流的师资。近几年相关研究表明,教师素质会作为支配性变量作用于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与成果。所以,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迫切性不言而喻。想要全面提升教师水平,一方面要打破既往制度,不再实行“终身制”。对导师的质量进行严格的认定与甄选,力求实现导师在招生指标上的动态调整;此外还要积极引进活跃在相关领域的顶尖人才,组建全方位、高水平,最好能够实现跨学科的教师队伍。除加强导师的整体素养外,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对于提升学生科研能力也起着很大作用。这是由于整体环境与氛围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因此,“双一流”高校需要时刻把握学术动态,经常性举办学术前沿研讨会,开设专家讲座与学生论坛,帮助学生时刻紧跟最新的发展动态,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到重大科研项目中去,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三)构建导师组的指导模式
   在当下的研究生教育大环境下,比较普遍的还是单一制的导师培養模式。这样的单轨模式容易导致教师的压力过于集中,对于学生凡事总需要亲力亲为,而使得学生独立思考与创造的能力减弱,往往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事情会产生依赖心理,缺乏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严重违反“双一流”视域下对国家顶尖人才培养的要求。为解决这样的困境,构建导师组的指导模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导师培养模式的改善对“双一流”视域下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意义重大。首先,在导师组的模式下,导师队伍的构成,不仅包含与学生本身研究方向相同或相近的导师,还存在有众多出身不同、知识结构与科研领域不同,甚至是跨学科的导师。这样的导师组模式有利于优缺互补、集思广益,不同风格的导师也有利于学生的人格与学风完善。此外,研究生在听取不同的指导意见时,与多种多样的思维产生不一样的碰撞,达到潜移默化、博采众长的效果。这将使我们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实现人才的梯度化培养,也有利于学科建设的发展。
   四、结语
   在教育竞争日渐激烈的当代社会,研究生教育的普及化是一个可喜的变化。然而“双一流”视域下的研究生培养依旧面临诸多挑战。然而,挑战与机遇本就是一体两面,迎接挑战方能抓住机遇。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我们要时刻把握国际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动态,致力于通过建设更合理的培养模式,打造更优质的教师队伍,实现更合理的培养结构,而最终实现研究生质量的多方面提升,使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顶尖人才傲立于世界之巅。
   参考文献:
   [1]王务均.“双一流”视域下导师学术品质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基于安徽省四届优秀硕士论文评选的实证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7,5(5):103-111.
   [2]杨越.“双一流”建设视域下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20(2):50-52.
   [3]刘黎,罗振敏,姚海燕,等.“双一流”建设视域下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8):14-16.
   [4]史莉,史静.“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研究生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研究: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20(4):124-127.
   [5]崔一,朴惠珍.一流学科视域下朝鲜文学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以延边大学与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为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2(4):52-58.
   [6]仲建峰,董增川,陈达,等.“双一流”背景下的多层次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20(18):46-48.
  ◎编辑 张 慧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情境中提出并解决问题是数学学科的新型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生动化的场景,将抽象概念转变为具体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习与理解。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把握对“情境—问题”教学方式的有效利用,通过合理设计课程、策划学习情境、借助信息技术等方式,为中职生提供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与学习方式。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中职数学;情境教学;教学策略  [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内容的难点.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找出基本数量关系.几何直观指的是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帮助学生快速理解题意,找到问题
[摘 要] 所谓“专业情意”,即教师对自我从事教育工作的感受、接纳与肯定心理,它的内容既包括专业理想、情操、形象、自我等,又不仅限于此。在幼儿园中,专业情意正是幼师从事保育、教育的动力源泉。对园校共同体的内涵及目标进行阐述,对园校共同体背景下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情意培养的意义及不足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  [关 键 词] 园校共同体;专业情意;内涵;目标;意义;不足;改
[摘 要] 基于国内外课程思政研究现状,分析医学英语课程思政现状及不足,借助教学案例,分别从课前、课中和课后呈现医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目的是构建医学英语课程思政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经验参考。  [关 键 词] 医学;英语;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3-008
[摘 要] 土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身具有丰富的思政哲理,具备开展思政教育的良好条件。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教师,重点在思政,根本在课程。从提升教师思政能力、挖掘思政元素、强化思政建设三方面探讨了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途径;土力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 键 词] 土力学;课程思政;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 G642
[摘 要] 众所周知,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日常工作开始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计算机,并且在就业应聘时计算机能力也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这一社会现象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计算机。为此,将从就业状况分析,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和教学研究等方面来浅谈基于就业能力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研究。  [关 键 词] 就业能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  [中图分类号] G712
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本科生能力与提升其综合素质的综合教学环节,是学生学习的关键过程.因此,景德镇学院在长时间教学实践活动中需要制定完整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保障机制
任务驱动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完整项目"工作而使用的一种授课方式。任务驱动教学在项目的指引下开展,学生是项目实施的主体力量,教师是项目实施的主导力量。通过调动协调三方关系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以中职建筑专业建筑工程测量为研究对象,在阐述任务驱动教学内涵的基础上,就任务驱动在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探究。
[摘 要] 实践性教学方式是当下热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学中运用实践性教学尤为重要。市场营销作为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更是一门注重实际应用的学科,它的初衷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符合当下行业需求的人才。基于此,就实践性教学方式在中职市场营销课程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关 键 词] 实践性教学;中职学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核心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根本任务和核心问题进行。以专题教学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回归到学理建设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