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翕,在家修行的祖师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C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魏晋南北朝佛教史上,傅翕是一个“异数”。当时,许多僧人“息心山溪,重隐逸,小乘之弊犹未能”;唯独傅翕,“超悟大乘,出入佛老”。他一生未出家为僧,而是以居士的身份修行,被奉为“维摩禅”(在家修行者)的典范,世称“傅大士”。日本佛教学者忽滑谷快天在《中国禅学思想史》中,甚至做出论断——“感化及于后世禅教者,翕一人也”。
  示渔夫相,现菩萨身
  傅翕,号善慧,婺州(今浙江金华)义乌人。16岁时,他娶刘妙光为妻,后生二子。
  当时,傅翕以捕鱼为业,每次有收获,都把鱼笼沉入水中,让鱼有游离的机会。他对笼中鱼说:“如果你以前欠我的债,就留下来,没有欠债的就都游走吧。”同乡人对他的行为十分不解,取笑他“愚痴”。
  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年),傅翕在稽亭浦捕鱼时,遇到了一个名叫达摩的行脚僧。达摩从印度来到中国后,住在嵩山,因此也被人们叫作“嵩头陀”。
  嵩头陀说:“你我往昔同在佛前发下度众生的誓愿,你怎么还天天在这里捕鱼呢?”
  傅翕听后,茫然不知所对。嵩头陀让他临水观影,没想到他竟在水面上看到自己头顶圆光。他顿悟前缘,笑着对嵩头陀说:“炼铁炉旁铁成堆,良医门前病苦多。救度众生,才是我的当务之急啊!”
  从此,傅翕不再捕鱼,与妻子来到松山,结庵而居,白天劳作,晚上修学,勤奋度日,并以救度众生为己任。有一天晚上,有人来偷庵外所种的瓜果。傅翕捉住盗贼后,没有责怪他,反而给他装了满满一篮子,叫他拿回去。
  这样苦行修身7年后,傅翕的慈悲愈传愈广。人们认定他是菩萨的化身,纷纷跑到山中,向他学习佛法。
  “谤随名高”,随着傅翕的影响越来越大,污蔑他的谣言也愈来愈多。他不以为忤,反而增加了怜悯众生的悲心。
  有一次,傅翕在山中演说佛法,“四众(指僧、尼、在家的男人、女人)常集”,以致耕田者不事农耕。郡守王杰认为傅翕是“妖妄”之人,将他投入牢狱。在狱中十几天,傅翕不饮不食,安然无恙。王杰深感愧疚,就把他释放了。
  之后又遭逢荒年,乡人饥馑,傅翕设立斋会广施饮食,自己家中却贫困潦倒。他劝说妻子刘妙光卖身为奴,筹集济众的稻粮。刘妙光慨然应允,发愿说:“愿依此因缘,众生同得解脱。”同乡的傅重昌等人筹集了5万钱买下刘妙光。傅翕用这笔钱继续营办斋会,以济饥民。他的德行感召了许多人,一个月后,傅重昌等将刘妙光送回山中。还有很多人纷纷前来施财捐物。傅翕收下后,又转赠给穷苦的百姓。
  三入金陵,会梁武帝
  松山地处偏僻,虽然“门徒肃肃,学侣诜诜”,但行化一方,法不广被。
  为普及佛法,大通六年(534年)正月,傅翕派弟子傅旺前往金陵(今江苏南京)奉书梁武帝,条陈上、中、下“三善”:所谓“上善”,以修持般若无相的智慧,达到涅槃(没有烦恼)为目的,这是出世间的修行者追求的境界;“中善”,以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在世间培养有道德修养的人;“下善”,提倡人们遵规守法,不相妨害。他还表示,为善虽有上、中、下的差别,但只要人尽其能,努力去做,就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梁武帝心有所感,随即下诏,请傅翕入宫说法。
  同年12月,傅翕第一次到达金陵。在善言殿,梁武帝问:“师事从谁?”傅翕答:“从无所从,师无所师,事无所事。”当天,两人谈得很投机,梁武帝设宴款待,并请傅翕到钟山定林寺居住。傅翕居钟山期间,“京洛名僧,学徒云聚,莫不提函负帙,问慧咨禅”。
  大同元年(535年)正月,梁武帝在华林园重云殿,亲讲《般若经》,王侯满筵,公卿连席。武帝来时,王公大臣都去迎驾,傅翕端坐不动;讲经结束,大众同诵《般若经》,傅翕始终默然不语。
  有人不解,问:“为何不一同诵经?”傅翕回答:“语默皆佛事。”
  傅翕“不臣天子、不友诸侯”的做法,非但没有引起梁武帝的不满,反而更受其尊重。4月,傅翕辞别梁武帝,回松山去了。
  大同五年(539年)春,武帝再次诏请傅翕入宫讲《金刚经》。傅翕落座之后,以镇尺拍了一下案子,就下座了。
  站在一旁的宝志和尚问:“陛下,会意否?”
  梁武帝一脸困惑:“没有。”
  宝志和尚说:“《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已经讲完了。”
  梁武帝还是不能理解,只好请他再讲一次。
  在金陵住了一年后,傅翕再次辭帝东归。数月后,傅翕第三次来到金陵。这一次进京,他希望得到梁武帝的支持,在松山启建双林寺。
  梁武帝见傅翕身穿僧衣、头戴道冠、足蹬儒履,便笑着问:“你是僧人?”傅翕不语,用手指了指头上的道冠。
  又问:“你是道士?”傅翕用手指了指脚上的儒鞋。
  “噢,你是儒生!”傅翕依然不语,用手指了指身上的僧衣。
  戴道冠、披僧服、着儒履,傅翕的举动体现了“三教合一”的思想潮流。可见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以“儒行为基,道学为首,佛法为中心”的追求已渐入人心。
  以“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著称的南怀瑾先生,对傅翕备加推崇,认为他开启了中国禅宗的禅趣,“如傅翕者,实亦旷代一人。齐梁之间,禅宗的兴起,受其影响最大”。
  建双林寺,创“转轮藏”
  大同六年(540年),在得到梁武帝的支持后,傅翕自金陵回松山,“时还乡党,化度乡亲”,百姓“大倾财宝,同修净福”,于山根岭下,始造伽蓝,寺名双林。这一年的下半年,佛殿建成。傅翕又发愿在殿前建造了一座九层砖塔,“躬写经律千有余卷”,并对佛发愿“愿众生离苦解脱”。
  自佛教传入以来,翻译的佛典日渐增多,大有读之不尽之势。然而,信仰佛教的人当中,许多并不识字;有些人识字,也因经目繁多,不能遍阅。为“使一切受众平等供养三宝”,傅翕结合佛教“转法轮”之义,于双林寺创建“转轮藏”。   《善慧大士录》记载,“(傅翕)乃于山中建立大层龛,每一棰皆有八面,内中收存诸经,以机轴转动之。运行无碍,称为轮藏。”创建“转轮藏”后,傅翕发愿说:“登吾藏门者,生生世世,不失人身;劝世有菩提心者,至诚竭力,能推轮藏不计转数,是人即与持诵诸经功德无异,随愿获益。”
  傅翕所创“转轮藏”法门,认为转动轮藏可获得与念经同样的功德,这一思想影响了整个佛教界。为纪念傅翕的贡献,设有“转轮藏”的寺庙往往在轮藏前塑傅翕像,作僧衣道冠儒履打扮。
  大同十年(544年),傅翕将佛像、经卷和屋宇田地等全部捐给双林寺的僧众。他在山上另外搭建了一所茅屋,和夫人妙光栖身其中,过着清苦悠然的生活。
  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傅翕的佛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诗句中。虽只有寥寥数言,也不讲究文辞修饰,却契合微妙的佛理,使读到的人拂开心眼之尘翳,洗去肺肠之垢浊。
  比如,有弟子问他:“佛在何处?”
  傅翕以诗回应:“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人每天与佛形影相随,同眠共起,行住坐卧,不相舍离。缘何佛在心中,人却体会不到?
  再如这首禅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在傅翕的境界里,心是主人,所以双手犹如劳作时所用的“锄头”,双腿犹如“水牛”,心指挥人行走,如同人骑在牛背上;肉体如桥,会由少而壮,由壮而老,而佛性的流水,却不来不去。
  傅翕认为,见心就能识佛,“知佛在内,不向外寻”。他的《心王铭》可谓直指人心:“ ……了本识心,识心见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心性虽空,贪嗔体实。入此法门,端坐成佛。到彼岸已,得波罗蜜。慕道之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识佛,晓了识心。离心非佛,离佛非心。非佛莫测,无所堪任。执空滞寂,于此漂沉。诸佛菩萨,了此安心……”
  “即心即佛”的思想,由宝志和尚率先提出,经傅翕弘扬,渐渐成为中国佛教思想的主流。《心王铭》更是后世禅学的源头,即便是唐代禪宗六祖惠能的思想,也跳不出《心王铭》的范围。故千百年来,《心王铭》一直为禅家“药笼中物”。
  陈太建元年(569年)4月24日,傅翕离开人世,终年73岁。他的一生,将解脱修行和社会参与和谐地统一起来,立语言以垂教,示色相以参禅。
  南怀瑾先生对他这样评述:“傅翕生于齐梁之际,悟道以后,精进修持,及其壮盛之年,方显知于梁武帝,备受敬重,而终梁、陈之间。在世变频仍、生灵涂炭、民生不安中,度过一生。他不但在东南半壁江山中弘扬正法而建立教化,而且极尽所能,施行大乘菩萨道的愿力,救灾济贫,不遗余力。当时江左的偏安局面,有他一人的德行,作为平民大众安度乱离的屏障,其功实有多者。”
其他文献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管理学教授威廉·大内(Willam G.Ouchi)一九八一年发表了《Z理论》一书,引起了各国管理学界的注意。大内是日裔学者,他通过对日、美两国一些典型企业的研究,对比了两国的管理模式,认为日本的经营管理方式(J型)一般较美国的经营管理方式(A型)效率为高。他把那些自发吸取了J型优点、在管理上获得成功的美国企业称为Z型,并从理论上作出了一些概括。对这一理论,人们评价不一。但它却反
简评伽莫夫的《物理学发展史》    人们心目中的历史,就是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如果用物理学的标准语言来说,历史是以时间t为参数的事物状态的运动和变化。与自然科学有关的历史著作不外两类:一类以科学发现、发明为中心、讲科学本身怎样从古代朦胧猜测的前科学形态发展为实验科学,又怎样从合于常识、直观的经典科学发展到高度抽象、近于悖理的现代科学;另一类是记述科学上的精英——著名科学家们的实践和理论活动,因为
人已经去世了,愿他的灵魂平安。十年动乱后期他曾当过文化部的副部长,未见光彩,这是袁水拍的悲剧。但也是喜剧,他的诗歌活下来了,还会长久地活下去,并且写入文学史的。  ***  受一些老同志的委托,替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选袁水拍的诗歌集。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我勉力承担了。他工作过的单位送来了一大包他的书籍,其中有他的诗集十本,山歌集两本,还有译诗集六本,诗论集两本,共二十本之多。可也没有收集到他的全
朱刚  苏轼的一生可谓穷尽了中国士大夫一切的可能性——仕途几经浮沉,一代文坛盟主的影响力却未曾消减;与禅门僧人、方外道士交往密切,畅游于儒释道三家间,心灵世界博大宏丰;最后逝于大赦北还途中,被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从古至今,向来不缺研究苏轼的学者鸿儒。在这些研究中,有从其诗词文本入手的,有从其宦海生涯入手的,也有从“三苏”家庭背景入手的,角度五花八门。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刚,于1994年
如果说,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什么著名的“梦”的话,“扬州梦”要算是一个。  虽然,它比起黄帝的华胥梦来少一点飘渺的神话色彩,比起庄子的蝴蝶梦来欠一点诡谲的寓言格调,比起卢生的黄粱梦来逊一点讽世的哲理意味;然而,它却以浪漫风流的诗人风采、香艳氮氲的脂粉气息、委婉微妙的忏悔之情打动了历代骚人墨客的心弦——这便是“扬州梦”。  一些本无深意的素材,因多次被从各个角度去雕琢、描绘、渲染、附会,以致终于成了大
《艺谭》在一九八一年第四期刊出了方平的文章《读有感》。文章分为两部分,在后一部分“艺术和批评”中,方平指出“《罗丹艺术论》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给读者送来的一本好书……”,“令人遗憾的是附在书末的‘读后记’。”“如果我们撇开了罗丹的艺术实践,只抓住他的片言只语,也并没有很好去理解,就上纲上线,作为一种反动的理论体系来批判,那是非常不确当的。譬如说,中译本前有‘出版说明’、后有‘读后记’,一致指责罗丹在那
关于《徐霞客游记》,我读过几种不同的版本,这次读的是古籍出版社本。据出版社的《前言》:“此次标点整理,由于得到了两个较早的钞本——季会明钞本和徐建极钞本,从而使《游记》的面貌焕然一新。”关于这一点,我们是可以信赖的。当然在标点和校对方面,也许还有可以商榷的地方,这一切都不妨留待再版时进一步整理。  《前言》说:“纯粹以考察自然为目的,毕生从事旅行事业的,徐霞客为亘古第一人。……而对地貌作系统考察,
学习《邓小平文选》的一点体会    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发展得更快一些,这是多年来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到老百姓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不但企图从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在实践上进行了不少试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等等,从某种意义上都可以说是在寻找更快地推动我国社会向前发展的途径和动力,包括“以阶级斗争为纲”甚至“抓走资派”等等在
介绍《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    《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下简称“五十年”)是李桦、李树声、马克合作编辑的。它既是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又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好书。  这部四十万字的巨著,收集了三十多位国内外著名学者,诸如:许广平、郭沫若、茅盾、冯雪峰、徐悲鸿、叶圣陶、陆定一、爱泼斯坦、内山完造、内山嘉吉和新居广治等的论文,还有早期亲聆鲁迅先生教导的版画界老前辈所撰写的文章。诸如:许幸之
苏叔阳抒情诗选札记    据说当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德国法西斯军队已围困莫斯科,纳粹飞机日夜轰炸,远处炮声可闻,莫斯科的居民们缺少牛奶和黑面包,遭受着破城的威胁,人们甚至无日无夜躲在地下铁道以避轰炸。而这些遭受着饥饿寒冷与死亡威胁的人们中,有些人却静坐在地铁的黑暗角落,默诵着普希金的抒情诗。可见精神食粮给了人多么大的勇气。  我确曾有过这样经验,在五·七干校于烧窑、种地等劳累活动喘不过气之时,推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