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习十四字方针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m19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探讨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和规律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笔者研究总结了文言文复习的“十四字方针”,即背默、停顿、词释、句译、简答、文学常识。
  一.背默,即文言名句的背诵默写
  教材里的文言文大多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语言精练,有必要将考试范围内的名篇名句熟读成诵。尤其是文章的关键句、名句、富含哲理句等,要重视其中重点字或难写字的书写,保证背得流利,写得准确。
  二.停顿,即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1、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句首发语词助词后和关联词所属内容间应停顿。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3、在转折连词前应停顿,壮语提前的有关停顿: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4、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可/以一战。
  5、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句中“再”、“三”的后面都省略了动词“鼓”。
  三.词释,即文言实词的解释
  中考文言文试题中,一般都是选用较为常用且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的实词进行解释。
  1、通假字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通假字的考查点就是对它的解释。通假字的解释有一定的格式,即:通什么字,意思是什么。
  2、古今异义
  有些词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这类词是考查的重点,也是同学们容易失误的地方。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绝境”两个词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
  3、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里面,一词多义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做这一类题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意思来分析。如:①既克,公问其故;②广故数言欲亡。①句中的“故”是“原因”的意思,②句中的“故”是“故意”的意思,同样是“故”字,但意思却大不一樣。像这样的词就是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通常是词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苦”和“劳”,本意都是形容词,这里都用作了动词“使……受苦”“使……劳累”。
  四.句译,即文言语句的翻译
  文言语句翻译是中考的必考内容,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是“五字法”,即替换法、增删法、调位法、保留法、意译法,简括为“换、增、调、留、意”五字。
  1、替换法:对少数文言词语所表示的意义,在译文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2、增删法:就是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变成双音节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3、调位法:对一些与现代汉语句式结构不相同的文言句子,在译文时应换成现代汉语的语序加以调整。
  4、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国号、帝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不必另作翻译。
  5、意译法:对少数文言词不能紧扣原文逐字逐句翻译的,要能在理解句子大概意义的前提下,找出相近的含义加以表示。
  五.简答,即针对文言文篇目的理解简答题
  这一类题目也是文言文阅读必考题目之一,它针对的要么是一篇文言文的理解,要么是几篇文言文的对比分析。笔者大概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1、概括分析
  概括分析是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筛选,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和分析提取的能力。
  2、写法探究
  写作方法的考查,属于较难的题型,它是揣摩、品析作者行文过程及技巧的题目。
  3、比较辨析
  文言文的比较阅读是近年来语文考试中的一个亮点。它重在考查学生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延伸能力和拓展能力,考查学生能否快速实现新旧知识的高效过渡和链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
  4、延伸拓展
  此类题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最受关注的试题,也是最有分量和最精彩的试题。因为它重在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联系现实生活的能力,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六.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一般考查的是文章出处及作者简介。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书下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以上只是基于自己经验的一点浅薄认识,纰漏在所难免,欠妥之处还望方家包涵、斧正。
  王耀钢,教师,现居宁夏中宁。
其他文献
《太史公自序》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课本译文为“司马谈去世后三年,司马迁做了太史令”。这作为解释可以,但作为译文欠妥,因为本文是司马迁的自序,而非他人所作,所以翻译时要注意用第一人称。这句话可译为:“先父去世后三年,我做了太史令。”  《夏本纪》  “乃殛鲧于羽山”的“殛”,文注和课本译文都当“流放,放逐”理解的,而几乎所有古汉语字典都解释为“诛杀”,基本也都以这句为例。  “声为律,身为度
毫无疑问,“作文之源在生活”,而现实中,学生囿于学校小圈子,功课繁多,浸泡于题海,向生活直接索求写作素材的时机甚少,也无太多时间阅读课外书,就忽视了“作文之源在阅读”的道理。其实,教材是一重要素材来源。那么对于教材,我们该如何发掘并有效地加以提炼储备再运用呢?  一.挖掘积累课文精妙写作素材,丰富写作资源  (一)确立主题,分门别类进行梳理或直接收集  我们应该有强烈的教材意识,引导学生做写作的有
近几年来,江苏高考中语文试题中名句的背诵、诗歌赏析每年都有,而且分值逐年增加。赏析题的形式由以前的单纯的选择题变为了近几年的简答题,如诗歌赏析《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可以出这样两个题目是:(1)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简述你对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2)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里是别具一格的。其难度比以前单纯的选择题要大得多,而且从长远来看,现在的高考中的诗歌赏析题都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涉及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结果,那么如何深化教学改革,如何成功地运用评价机制的对教学反馈功能,就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一.语文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领域,教学评价环节长期以来概念混淆不清,很多人认为教学评价就等同于纸笔方式的考试,普遍存在着只重视学习结果,片面强调教学评价的选拔和甄别功能,只重视以纸笔测验形式的考试成绩为主要
当前语文课堂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当老师问及“这个词语用得好吗”之类简单的问题时,学生会异口同声“好”;老师继续追问“好在哪里”,学生开始沉默;老师点兵点将“你能说说理由吗”,学生或幽默或纯真回答“书本上的”。  这种积极听课、被动学习、消极思考的现象,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迷信课本,不敢思考;担心说错,不愿思考;习惯传教,不能思考。教一个没有求知欲的人很困难的,教好一个没有求知欲的人“难于上青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很早就阐明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现代教学论也公认: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情感这条主线在小学教学中尤其重要,因为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
卡尔·罗杰斯提出了在课堂背景中的师生关系构成三要素:真实、接受和理解。真实,是指学生是在尽情地表露他瞬间的感情和体悟、认知和思考;接受,是指只有当老师对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无条件积极尊重”,学生才会真实地表露他自己;理解,是要求教师要移情地即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表达你对他的内心世界的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由衷地表达出他自己的看法。三个要素相互促成,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动力作用。  因此,我们在课堂上
文言文尤其是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录的文言作品都是经过历史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古代书面语言典范,它们拥有无法估量的教育功能和审美潜能,其中所蕴藏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思想和意趣,是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和思想源泉。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弱化、忽视审美教育的现象。  一是教学模式陈旧,以串讲为主,强调重点字词句的积累。整堂课以串讲式教学模式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字字
语文教师应当是睿智的思想者,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更应当是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唯有思想者才能在“传播学识、信仰、道德和人生理想追求”中立言育人,否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则误人子弟矣。  因为热爱,所以选择了语文。行走在语文教学的路上,已经走过了二十几年。但是缺少深度的语文课堂,常常让自己觉得对不起学生。“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做独特的探索和领悟”,这是一位专家做讲座时说的一句话。所以,通过
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以杨柳为体裁的诗歌举不胜举。这些诗歌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对柳进行直接描写,表达诗人对柳的思想感情;一是通过写柳,托物言志,寄托诗人对其它事物的思想感情。  一.诗人对柳进行描写,表达对柳的赞美之情  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的大意是说,一株柳树像碧玉一样,装扮成美女的样子,无数柳条,像美女身上垂下的绿丝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