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玛尼堆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_liuyun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居住在城市里的人,看到石头,往往是没什么感觉的。石头太普遍了,它们或卧在高楼的脚下,成为坚硬的基石;或嵌在如茵的绿草中间,铺出蜿蜒的小路;甚至,沉睡在鱼缸的底层,变做纯粹的装饰。
  而我的记忆里,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石头。
  不单是我。但凡从我的家乡走出来的人,都会对那非凡的石头,有着非凡的感情。
  那便是玛尼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玛尼堆,就在我的家乡,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
  我的家乡玉树,素有名山所宗、江河之源、牦牛之地、歌舞之乡的美誉。“玉树”这个名字是藏文译音,含义为“遗址”。过去,由于这里海拔高,植物少,人们也称其为“树贵如玉”的地方。从小到大,我一直生活在这个充满灵气的地方。在姹紫嫣红的玉树草原长大,在粗犷繁盛的歌舞声中长大,在圣洁高远的雪山下长大,在宛若星光的酥油灯边长大,而新寨的那片玛尼堆,更是自我有记忆开始,便绵延进生命里的符号。
  那片石头是古老的。相传,这座玛尼堆是由藏传佛教高僧第一世嘉那活佛创建的,至今,已经过三百多年的风雨。三百多年的积累,形成了今天这样高四米,占地比一个足球场还大的玛尼堆。那一块块大小不一的玛尼石,堆砌着三百年的风霜,三百年的故事,三百年的信仰。
  那片石头是斑斓的。镌刻着六字真言,或是神像佛像,或是吉祥语言。一代又一代的石刻艺人,口中一遍遍吟诵着六字真言,虔诚地在石头上刻下一笔一划。灰白的玛尼石,就这样刻进他们虔诚的心,嵌上精美的颜色,变成石刻的图书馆,变成一个又一个祝福,变成独具一格的藏族石刻艺术。
  那片石头是有记忆的。在石刻艺人眼里,就算最普通的石头,也是富有灵性的。刻上了文字图像,玛尼石便有了记忆,记住了这一世的风栉雨淋,记住了这一刻的喜怒哀乐,记住了这一代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
  这座玛尼堆上,据说已有25亿块玛尼石。没人能真正数得过来,上面究竟有多少块石头,而当你面对这庞大的玛尼堆时,心里,必然会涌起许许多多的感受。每颗石头都是信徒们发自内心的祈愿。每颗石头都是一段祝福。300年,25亿块,数不清的双手抚摸过这些石头,数不清的额头亲吻过这些石头,数不清的目光凝望过这些石头,数不清的心事埋藏进这些石头。
  多年前,怀着虔诚的心情,我也曾在这玛尼堆上,放上一块刻满祝福的玛尼石。那一年,我离开家乡,去西宁学舞蹈。对于一个从未走出过玉树的女孩而言,未来于我,是那么茫然。八月的玉树草原,鲜花盛开,灿若云霞,而草原的那一边是什么?在玉树,唱歌跳舞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便会跳舞,而我将要去学的舞蹈,又会改变我多少?在玛尼堆前,我沉默着。玛尼堆也沉默着,她静静地听我的心事。尘世的疑惑,她见得太多。她从不回答,只是静静地收藏。我放上属于我的那块玛尼石,听见她对我的祝福。那一天,我在玛尼堆前从午后站到黄昏,含泪而去。黄昏的风拂过耳畔,仿佛是她在回应我。
  这是十年后,我第一次回到玉树。十年,梦里常常出现那一片玛尼堆。那一片斑斓的、古老的、带着记忆的玛尼堆。她用温柔的声音和我交谈,虽然她仍然是静默的。她温暖过我初到异乡的心,她抚慰过我因爱而生的痛楚,她润湿过我望月思乡的双眼,她在我灵动自如的舞步里若隐若现。玉树在我心里,变成一块大大的玛尼石。上面刻着我的民族、我的童年和少年、我的故乡和亲人。
  浸在河流里的玛尼石叫水玛尼。潺潺的流水,抚过刻在石头上的经文,仿佛把真经吟诵了一遍又一遍。连水声也变得神圣。在异乡的梦中,我耳畔也会回想起这水声。那是玉树在呼唤。清澈的水面投下的倒影,就像两个我,借助一面时光的镜子重逢。
  曾经和石刻艺人聊过天。他们说,就像人长的漂亮一样,刻在玛尼石上的经文必须精致而美观。无穷尽的石头来自上天的恩赐,是有灵性的,能往这种石头上刻经无比荣幸,一定要尽可能做的更完美,因为不仅为自己,也在为别人祈福。
  十年前离开玛尼堆的那一刻,我想起了他们说的这段话。他们是我的乡亲,祖祖辈辈生活在玉树,以刻玛尼石为生。他们不曾有机会像我这样走出玉树,见识外面的世界,却在这叮叮当当反反复复的镌刻里,悟到质朴的真理。人生仿佛是一座玛尼堆,每一段经历,就好像是在一块玛尼石上刻字。一笔一划,一定要尽可能更完美,因为人生就像刻玛尼石,刻上便不能更改,刻上便成为历史。所以,每一个现在,都必须用心去写。
  这便是玛尼堆对我的庇护。她让我沉静,让我勇敢,让我尽心尽力地刻写我的人生。
  结古寺的转经筒,年年月月,不停地转动。昨天今天,过去未来,前世今生,仿佛就在这刻有藏族八宝图像的转经筒里,匆匆轮回。微风拂过,经幡猎猎。这曾在梦中无数次召唤过我的景象,如今近在眼前。远道而来的妇人磕着等身长头,跪拜肉眼看不见的神,祈求幸福。身穿暗红色衣服的喇嘛,在山坡上坐下,吹响法螺。世事变迁,这样的背影与虔诚却依然没变。
  我用力推动转经筒,就像推开记忆的门。在这缓缓的转动里,我想与那个十年前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对话。十年前,她是孩子,十年后,我是归人。十年前,她充满幻想,十年后,我懂得生活。十年前,她因要离家而惆怅不已;十年后,我因太久没有回乡而心生愧疚。
  我回来了,玉树。
  玛尼堆前,结古寺中,我默默地念着这句话。十年前离开家的时候,我只会说几句汉语。如今,我的汉语早已熟稔。余光中的诗里说,乡愁是一张船票。而对我而言,乡愁是一块玛尼石,一座古旧的转经筒,一片迎风飘扬的五彩经幡。
其他文献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脉相承的绚烂至极的世外桃园生活,令多少人陶醉其中。如果你真的来到一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陶园,过着宁静平和,无忧无虑,赏心悦目的悠哉生活,你将会乐不思返了。陶渊明的南山是指“磅礴五百里,奇秀甲东南”的庐山,我说的南山是乌鲁木齐市之南,天山之中,旷远而幽静的地方,这是当今的世外陶园。2002年8月底我在乌市开会时,游览了南山,在茫茫戈壁上奇迹
期刊
秀湖春光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踏青的时节到了,赶紧打点行装,呼朋唤友,奔向千岛湖寻找最美丽的春天吧!  赏春:漫山遍野的金黄,一望无际的震撼。绿,主宰了千岛湖春天的旋律;黄,绚烂了千岛湖春天的色彩;蓝,点缀了千岛湖春天的洁丽。赏油菜花、揽梅峰胜、游月光岛……将千岛湖最美的春天一网打尽。  品春:春雨润物,万物复苏。诱人的枇杷,酸甜的杨梅,还有那满山遍野的桃子,虽不是金秋时节
期刊
4月,长春市近200名军休干部自发举行了“情系旱区献爱心”捐款活动,希望借助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焦灼的西南大地送上“甘霖”。  尽管许多军休干部年事已高、腿脚不便,但他们还是坚持亲自来到活动现场捐款。一些无法到现场的军休干部,还嘱咐家人代为捐款。仅用一天时间,军休干部就为西南旱区捐款近2.6万元,善款随后被转交至长春市慈善总会用于帮助灾区抗旱。
期刊
盐城一位常年捡破烂的老人,到盐城市慈善会把自己多年来主要靠捡破烂积蓄下来的10万元捐给慈善会,并再三要求“这笔款子要用于救灾”。就在去捐款的路上,老人还陆续捡了3个他人丢弃的塑料瓶,让人感动。  老人名叫张忠泉。张忠泉是原盐城市一建公司的退休工人,今年已经83岁,临近退休的时候入了党。老人一生积善行德,经常把有限的积蓄捐赠给希望工程、残疾人和一些要帮助的人。
期刊
日前,福建省三明市委领导在看望市委老干部局全体工作人员时,对扎实推进老干部工作提出了“四个围绕”的工作要求。  围绕加强党的建设,认真贯彻落实老干部工作方针政策,切实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建立一支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围绕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推动离退休干部活动学习场所建设,促进老年文化、老年教育、老年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完善
期刊
村民说,他是好人,9年修路造福乡里不求回报;老伴儿说,他太执着,修路太辛苦,不爱惜自己身体;任隆镇政府党委副书记卢勇说,他是新时代的“愚公”,值得大家学习。他自己却说,修路是件很平常的事情,只想趁有生之年做点有意义的事。  4月3日清晨,天色微明,吴啓好像往常一样起了个大早。昨晚睡觉前,他告诉老伴儿,林荫寺那段路还需要铲平一些,拓宽一些。他端了碗稀饭,下着泡菜“咕噜”地喝了下去,放下碗筷后便出门了
期刊
4月12日,江苏省太仓市举行了“中国长寿之乡”新闻发布会暨授牌仪式,中国老年学学会为太仓授牌。获得“中国长寿之乡”称号的太仓市成为中国第12个,也是长三角第一个富裕型中国长寿之乡。中国老年学学会会长李本公、中国老年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宝华出席仪式。  近年来,随着太仓的发展,太仓老年人口逐渐增多。到目前为止,在太仓现有的46.5万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10.7万,占人口总数的23.07
期刊
北京方言里有个词,叫“靠谱儿”,大意如字面所示,约等于“有谱儿”,但又比“有谱儿”多些情感因素。所以,通常这个词都被用来形容讲话负责、办事牢靠、令人信得过的人。在老北京嘴里,“丫说话忒不靠谱儿”算是一种极低的评价,大致意思就是:这家伙满嘴跑航天飞机,言而无信,实在令人瞧不起。  不过在我们国家,“不靠谱儿”这个词更适宜描述一类非常独特的社会群体:专家。所谓专家,其实是个虚无缥渺的所在,因为你永远搞
期刊
北京时间4月21日,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因心肺功能衰竭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市一所医院去世,享年89岁。萨翁的去世让全世界从事和热爱体育的人们陷入悲痛和怀念之中;他的去世,使体育界失去了20世纪奥林匹克运动最伟大的提倡者。  萨马兰奇的中国情结  萨马兰奇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这还得从他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时讲起。   那时,萨马兰奇就协助基拉宁主席为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席位做了许多工作。
期刊
十年间,在哈尔滨市呼兰区开书店的韩树春倾其所有,收藏了王绍维及其弟子的近百幅画。韩树春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还原黑土地国画“开拓者”的艺术精神。  国画大家李宝林先生在其画集《大山回响》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师承,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重要的是事业和精神的传承。”所以,李宝林先生在他70岁的时候,他要把自己的画集献给他心中的恩师,而王绍维是李宝林先生心中第一位绘画恩师。其实,不光是李宝林,当代国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