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刚过去的2004年,对于成立8年的新华人寿来说充满争议与传言。从偿付能力危机,到深陷南方证券委托理财困局,种种消息使得新华人寿应接不暇,从2003年开始几乎铁定的上市之旅中断,理由是“股市寒流,定价方法不合适”等。这显然不能让人信服,在香港股市同样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平安依然卖了个好价钱。
如今,在经过近几年的快速扩张后、新华人寿又将重心放在了成立控股集团上。即便是筹划中的专业健康险公司、养老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乃至产险公司都一一成为现实,新华人寿是否就能从此脱胎换骨呢?
增长与盈利的双重压力
与同时成立的泰康人寿相比,新华人寿在初期更为激进,这两家当时的小字辈互为真正的竟争对手,而新华人寿几乎处处领先、处于全国第四的位置。
尽管如此,受限于前儿年的经营区域限制,新华人寿并未掀起更大的波澜。从其保费收入来看,1996年2.61亿元、1997年13.86亿元、1998年11.82亿元、1999年10.59亿元,虽有波动,但相对稳定。而从2000年开始,由于开始全国市场布局,新华人寿的保费收入规模骤然增加,年成长速度超过100%:2001年达到22.98亿元,2002年79.83亿元,2003年171.85亿元。直到2004年,增速放缓,前11个月的保费收入为166.25亿元,已与泰康人寿相差无几(160.36亿元)。
而就在这种快速的扩张之中,新华人寿却仍能保持开业以来即连年盈利的奇迹,但都处于微利状态。众所周知,对于寿险业而言,一般需要较长的投入周期,开业5—8年内达到盈亏平衡点比较正常。比如2002年新华人寿的净利润不过640万元,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同一年泰康人寿却巨亏近3亿元。
就在这种快速增长和盈利神话的双重压力下,新华人寿的市场营销更为激进。在2002~2003年全行业的银行保阶热潮中,新华人寿不甘示弱,其银行保险所收取的保费都占到总保费的50%以上。而由于激烈竞争,在银行保险的争夺中,支付给银行的代理手续费成为最直接的杀手锏,但这一费用越高,则意味着保险公司的利润空间越小,甚至无利可图。
在2004年初波士顿咨询公司所做的一份关于寿险业的报告中,将新华人寿的风格归纳为:“业务增长一直来自银行保险。该公司目前重点是区域扩张,加速开办新的分支机构并雇用众多销售代理。在定价和营销方面比较激进。”而从2004年以来,整个寿险行业开始进入调整阶段,新华人寿能否及时调整自身策略,将决定其今后的市场地位。
频繁变动的股权结构
新华人寿一直被看作处于东方集团(SH 600811)及其母公司东方实业的实际控制之下,明面上看,二者合计持股13%左右,占据了第一人股东的位置。但就在2004年下半年,其外资股东国际金融公司将其持有的7200万股中的5400万股转让给另一股东苏黎世保险,这样苏黎世保险共持有新华人寿14.5%的股权,一跃成为第一大股东。
事实上,从成立之初新华人寿的股权就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比如创始股东北京华远集团、中国诚通控股等都已消失,也不乏像西部信用担保这类进而复退的股东。有业内人上认为,这种频繁变动的表象下,正是东方集团借此调整持股结构以从满足上市的要求。
有消息称,东方集团通过委托持股等方式,最高时称持有新华人寿23%的股权。通过最近几年的减持,东方集团早已收回了投资成本,而且仍有大量股份并保持着控制权,如此来看,对于新个人寿的投资是张宏伟在民生银行之后的又一大赢生意。
除了东方集团和苏黎世保险,另外—家持股达到10%的股东便是重庆隆鑫集团,其所持股份8.02%受让自彩虹集团,1.98%受训自东方集团。比之下同城另一家摩托车起家的力帆集团及其董事长尹明善,隆鑫集团及董事长涂建华低调得多。
在2003年匆匆进入又退出的西部信用担保的网站上,还是可以隐约看到这些企业之间的关系——新华人寿和隆鑫集团都被列为其相关企业之列。而接下四部信用担保所转让股权的海南格林岛有限公司,则从未在公众面前出现过。
如今,在经过近几年的快速扩张后、新华人寿又将重心放在了成立控股集团上。即便是筹划中的专业健康险公司、养老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乃至产险公司都一一成为现实,新华人寿是否就能从此脱胎换骨呢?
增长与盈利的双重压力
与同时成立的泰康人寿相比,新华人寿在初期更为激进,这两家当时的小字辈互为真正的竟争对手,而新华人寿几乎处处领先、处于全国第四的位置。
尽管如此,受限于前儿年的经营区域限制,新华人寿并未掀起更大的波澜。从其保费收入来看,1996年2.61亿元、1997年13.86亿元、1998年11.82亿元、1999年10.59亿元,虽有波动,但相对稳定。而从2000年开始,由于开始全国市场布局,新华人寿的保费收入规模骤然增加,年成长速度超过100%:2001年达到22.98亿元,2002年79.83亿元,2003年171.85亿元。直到2004年,增速放缓,前11个月的保费收入为166.25亿元,已与泰康人寿相差无几(160.36亿元)。
而就在这种快速的扩张之中,新华人寿却仍能保持开业以来即连年盈利的奇迹,但都处于微利状态。众所周知,对于寿险业而言,一般需要较长的投入周期,开业5—8年内达到盈亏平衡点比较正常。比如2002年新华人寿的净利润不过640万元,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同一年泰康人寿却巨亏近3亿元。
就在这种快速增长和盈利神话的双重压力下,新华人寿的市场营销更为激进。在2002~2003年全行业的银行保阶热潮中,新华人寿不甘示弱,其银行保险所收取的保费都占到总保费的50%以上。而由于激烈竞争,在银行保险的争夺中,支付给银行的代理手续费成为最直接的杀手锏,但这一费用越高,则意味着保险公司的利润空间越小,甚至无利可图。
在2004年初波士顿咨询公司所做的一份关于寿险业的报告中,将新华人寿的风格归纳为:“业务增长一直来自银行保险。该公司目前重点是区域扩张,加速开办新的分支机构并雇用众多销售代理。在定价和营销方面比较激进。”而从2004年以来,整个寿险行业开始进入调整阶段,新华人寿能否及时调整自身策略,将决定其今后的市场地位。
频繁变动的股权结构
新华人寿一直被看作处于东方集团(SH 600811)及其母公司东方实业的实际控制之下,明面上看,二者合计持股13%左右,占据了第一人股东的位置。但就在2004年下半年,其外资股东国际金融公司将其持有的7200万股中的5400万股转让给另一股东苏黎世保险,这样苏黎世保险共持有新华人寿14.5%的股权,一跃成为第一大股东。
事实上,从成立之初新华人寿的股权就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比如创始股东北京华远集团、中国诚通控股等都已消失,也不乏像西部信用担保这类进而复退的股东。有业内人上认为,这种频繁变动的表象下,正是东方集团借此调整持股结构以从满足上市的要求。
有消息称,东方集团通过委托持股等方式,最高时称持有新华人寿23%的股权。通过最近几年的减持,东方集团早已收回了投资成本,而且仍有大量股份并保持着控制权,如此来看,对于新个人寿的投资是张宏伟在民生银行之后的又一大赢生意。
除了东方集团和苏黎世保险,另外—家持股达到10%的股东便是重庆隆鑫集团,其所持股份8.02%受让自彩虹集团,1.98%受训自东方集团。比之下同城另一家摩托车起家的力帆集团及其董事长尹明善,隆鑫集团及董事长涂建华低调得多。
在2003年匆匆进入又退出的西部信用担保的网站上,还是可以隐约看到这些企业之间的关系——新华人寿和隆鑫集团都被列为其相关企业之列。而接下四部信用担保所转让股权的海南格林岛有限公司,则从未在公众面前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