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党报评论在高度和广度上都曾起着指导全局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党报评论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极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宏观的指导和具体实践层面,呈现出有效与创新的统一。
一、新时期党报评论的作用
党报评论是旗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一直发挥着特有的功能和作用。但是有的同志却不理解,极端地认为“党报评论的作用已不复存在”,并整日沉醉在对过去的怀念之中。事实上,这种认识与事实不符。即使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党报评论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
解放思想,总览全局。改革,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作为改革的“宣传员”,党报自始至终以“破旧立新”为己任。1979年《光明日报》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评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该文曾被誉为“揭开新时期第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之作”,并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1991年《解放日报》又连续发表了四篇署名“皇甫平”的文章,《改革开放需要新思想》、《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和《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尤其是前三篇,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键时刻,对冲破“姓资”或“姓社”之束缚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指导具体业务,解决实际问题。除了宏观层面的指导作用外,对解决实际问题,党报评论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过,这类评论一般是以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出现。其内容往往是针对某一方面的具体工作进行指导,使从事这一工作的干部、群众有所启发、有所鼓舞。如《人民日报》的评论《要像重视节能一样重视节水》颇具匠心地运用类比的手法,将节水问题写得既通俗又专业。文章从转变人们的节水观念入手,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尽管在今天看来这是个常识问题,但是在当时,该文在唤起人们的节水意识、指导节水工作方面,确实起到了具体的作用。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发现问题。有的问题之所以难以处理,主要原因并非完全在人,而是情况过于复杂,一时难以发现问题的根本症结。此时一针见血的评论在揭示问题实质的同时,实际上也就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党报评论创新面临的问题
自身的业务有待改进。首先,基调过高。由于党报是党的喉舌,因而党报评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党的意见和观点,对许多工作都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写作时基调相对要高一些。毕竟,它针对的并非一时一事,而是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来指导工作。客观地讲,这种“高标准”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曲高和寡”的局面。这是令人遗憾的事实,对这类评论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需要我们研究。
其次,对敏感问题缩手缩脚。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对于在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普通人一时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的把握。这时,人们迫切需要党报的指导,而我们的党报在发表评论时,往往缩手缩脚,常常顾左右而言他。久而久之,人们对党报的热切希望难免要变为慢慢地失望。
再次,只有说教没有交流。由党报的严肃性特征所决定,评论一定要慎重。但是,严肃和慎重并不等于板起面孔训人。我们发表评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追究责任的“控诉书”。为什么一定要“愤怒声讨”呢?相反,在轻松、祥和的气氛中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样能起到指导工作的作用,而那些满怀激情的套话同样于事无补。
最后,形式主义严重。由实际工作所决定,党报评论中出现一些常规性、情景性的文章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人却以此为借口,逐渐养成了唱“四季歌”的坏习惯。更有甚者,连“四季歌”也不唱了,而是以“时空大连接”的方式应对一切。这些人对过去无限留恋,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过去的经验总结了一条又一条,对将来的情景预测了一套又一套,可是对于现实的问题却是一副“来日方长,用不着忙”的态度。或是对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大道理不厌其烦、翻来覆去地讲,而对于如何“开药方”解决实际问题却惜墨如金,对于自己身边的问题更是闭口不谈。
读者的主观判断能力有所提高。随着人们主体意识的增强,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完全听信于某一家报纸,而是通过比较、有所选择地接受他们认为正确的观点。在这种背景下,党报评论所起的作用,首先表现为参考。这就要求党报在进行评论引导时,首先要准确地洞察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既要言之有物,又要言之成理,否则就难以取信读者。其次,还要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所帮助,否则,就难以吸引读者。即使如此,又由于读者各自的经历、知识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对同一篇评论仍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反应。毕竟,人们在接受意见时,总是要根据自己的主观进行判断。通常情况下,人们的主体意识越强、知识越丰富,对事物的认识就越有主见;反之,则越模糊。因此,在舆论引导方面,随着读者主体意识的不断提高,党报面临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三、创新党报评论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知道,在新的历史时期,党报的评论在发挥着巨大作用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党报评论时,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党报评论有效与创新的统一,充分发挥党报评论的长处,克服它的不足,创新党报评论的形式和内容。具体来讲,应做好以下几点:
形式上,把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结合起来。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曲高和寡”的现象,但是,党报评论绝不能盲目地迎合读者的口味,仍要坚持以引导为主要功能,要从高度着眼、从大局出发。这是由党报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绝不能借口指导具体工作,就把党报评论异化为“具体的工作意见”。更不能为迎合读者的口味,而放弃党性原则。党报要创新,评论也要创新,但是,开拓创新一定要和继承传统结合起来,要在保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追求创新。
首先,我们可以将评论定位在宏观的引导层面,承担思想的引导任务。
其次,可以把一般的评论定位在实用层面,通过宏观精神和具体工作结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最后,设立小型言论板块,作为讨论问题的“阵地”。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方式,它的优点在于能够集思广益,使真理在讨论中愈辩愈明。缺点在于限制了评论的高度,把握不好常常使党报评论异化为无聊的争论。
内容上,要把解决实际问题放在首位。党报评论一定要具有穿透力,力戒隔靴搔痒。因为,读者看评论与读新闻时的心理期待是不一样的。新闻所提供的是变动的事实,评论所提供的则是冷静的思考。对于某些难点问题,仅有报道是不够的,读者不仅需要知道事实,更希望看到“旗帜”,希望有一面鲜明“旗帜”来指导他们的认识。因此,在对“变动的事实”进行“冷静的思考”的过程中,评论必须能够有效地弥补报道所留下的空缺。因为,披露问题、讨论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面对盘根错节的事实,假如我们的评论仅仅是泛泛而谈,对解决实际问题起不到任何帮助,即使是篇幅很短,读者也不愿看。相反,那些洞察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规律的评论,无论形式大小都受到读者的欢迎。
文风上,避免说教,力求交流。如今,随着焦点、热点、难点问题的不断出现,党报难以做到及时、全面、准确地对所有问题进行评论。这时,党报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沉默不言,等于放弃了引导的功能;贸然发言,则面临错误引导的危险。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开辟“言论阵地”,通过交流和讨论使真理越辩越明,至少能够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我们正在积极负责地关注和解决问题。
总之,党报评论需要创新、需要改革,但是党报评论的旗帜作用和本来的地位是不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学习,提高驾驭能力,坚持有效与创新的统一,提升党报评论水平。
(聂震系安阳日报总编辑、新闻学博士;魏金城系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新闻学博士)
编校:施宇
一、新时期党报评论的作用
党报评论是旗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一直发挥着特有的功能和作用。但是有的同志却不理解,极端地认为“党报评论的作用已不复存在”,并整日沉醉在对过去的怀念之中。事实上,这种认识与事实不符。即使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党报评论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
解放思想,总览全局。改革,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作为改革的“宣传员”,党报自始至终以“破旧立新”为己任。1979年《光明日报》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评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该文曾被誉为“揭开新时期第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之作”,并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1991年《解放日报》又连续发表了四篇署名“皇甫平”的文章,《改革开放需要新思想》、《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和《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尤其是前三篇,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键时刻,对冲破“姓资”或“姓社”之束缚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指导具体业务,解决实际问题。除了宏观层面的指导作用外,对解决实际问题,党报评论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过,这类评论一般是以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出现。其内容往往是针对某一方面的具体工作进行指导,使从事这一工作的干部、群众有所启发、有所鼓舞。如《人民日报》的评论《要像重视节能一样重视节水》颇具匠心地运用类比的手法,将节水问题写得既通俗又专业。文章从转变人们的节水观念入手,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尽管在今天看来这是个常识问题,但是在当时,该文在唤起人们的节水意识、指导节水工作方面,确实起到了具体的作用。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发现问题。有的问题之所以难以处理,主要原因并非完全在人,而是情况过于复杂,一时难以发现问题的根本症结。此时一针见血的评论在揭示问题实质的同时,实际上也就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党报评论创新面临的问题
自身的业务有待改进。首先,基调过高。由于党报是党的喉舌,因而党报评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党的意见和观点,对许多工作都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写作时基调相对要高一些。毕竟,它针对的并非一时一事,而是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来指导工作。客观地讲,这种“高标准”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曲高和寡”的局面。这是令人遗憾的事实,对这类评论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需要我们研究。
其次,对敏感问题缩手缩脚。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对于在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普通人一时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的把握。这时,人们迫切需要党报的指导,而我们的党报在发表评论时,往往缩手缩脚,常常顾左右而言他。久而久之,人们对党报的热切希望难免要变为慢慢地失望。
再次,只有说教没有交流。由党报的严肃性特征所决定,评论一定要慎重。但是,严肃和慎重并不等于板起面孔训人。我们发表评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追究责任的“控诉书”。为什么一定要“愤怒声讨”呢?相反,在轻松、祥和的气氛中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样能起到指导工作的作用,而那些满怀激情的套话同样于事无补。
最后,形式主义严重。由实际工作所决定,党报评论中出现一些常规性、情景性的文章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人却以此为借口,逐渐养成了唱“四季歌”的坏习惯。更有甚者,连“四季歌”也不唱了,而是以“时空大连接”的方式应对一切。这些人对过去无限留恋,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过去的经验总结了一条又一条,对将来的情景预测了一套又一套,可是对于现实的问题却是一副“来日方长,用不着忙”的态度。或是对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大道理不厌其烦、翻来覆去地讲,而对于如何“开药方”解决实际问题却惜墨如金,对于自己身边的问题更是闭口不谈。
读者的主观判断能力有所提高。随着人们主体意识的增强,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完全听信于某一家报纸,而是通过比较、有所选择地接受他们认为正确的观点。在这种背景下,党报评论所起的作用,首先表现为参考。这就要求党报在进行评论引导时,首先要准确地洞察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既要言之有物,又要言之成理,否则就难以取信读者。其次,还要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所帮助,否则,就难以吸引读者。即使如此,又由于读者各自的经历、知识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对同一篇评论仍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反应。毕竟,人们在接受意见时,总是要根据自己的主观进行判断。通常情况下,人们的主体意识越强、知识越丰富,对事物的认识就越有主见;反之,则越模糊。因此,在舆论引导方面,随着读者主体意识的不断提高,党报面临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三、创新党报评论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知道,在新的历史时期,党报的评论在发挥着巨大作用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党报评论时,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党报评论有效与创新的统一,充分发挥党报评论的长处,克服它的不足,创新党报评论的形式和内容。具体来讲,应做好以下几点:
形式上,把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结合起来。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曲高和寡”的现象,但是,党报评论绝不能盲目地迎合读者的口味,仍要坚持以引导为主要功能,要从高度着眼、从大局出发。这是由党报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绝不能借口指导具体工作,就把党报评论异化为“具体的工作意见”。更不能为迎合读者的口味,而放弃党性原则。党报要创新,评论也要创新,但是,开拓创新一定要和继承传统结合起来,要在保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追求创新。
首先,我们可以将评论定位在宏观的引导层面,承担思想的引导任务。
其次,可以把一般的评论定位在实用层面,通过宏观精神和具体工作结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最后,设立小型言论板块,作为讨论问题的“阵地”。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方式,它的优点在于能够集思广益,使真理在讨论中愈辩愈明。缺点在于限制了评论的高度,把握不好常常使党报评论异化为无聊的争论。
内容上,要把解决实际问题放在首位。党报评论一定要具有穿透力,力戒隔靴搔痒。因为,读者看评论与读新闻时的心理期待是不一样的。新闻所提供的是变动的事实,评论所提供的则是冷静的思考。对于某些难点问题,仅有报道是不够的,读者不仅需要知道事实,更希望看到“旗帜”,希望有一面鲜明“旗帜”来指导他们的认识。因此,在对“变动的事实”进行“冷静的思考”的过程中,评论必须能够有效地弥补报道所留下的空缺。因为,披露问题、讨论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面对盘根错节的事实,假如我们的评论仅仅是泛泛而谈,对解决实际问题起不到任何帮助,即使是篇幅很短,读者也不愿看。相反,那些洞察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规律的评论,无论形式大小都受到读者的欢迎。
文风上,避免说教,力求交流。如今,随着焦点、热点、难点问题的不断出现,党报难以做到及时、全面、准确地对所有问题进行评论。这时,党报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沉默不言,等于放弃了引导的功能;贸然发言,则面临错误引导的危险。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开辟“言论阵地”,通过交流和讨论使真理越辩越明,至少能够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我们正在积极负责地关注和解决问题。
总之,党报评论需要创新、需要改革,但是党报评论的旗帜作用和本来的地位是不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学习,提高驾驭能力,坚持有效与创新的统一,提升党报评论水平。
(聂震系安阳日报总编辑、新闻学博士;魏金城系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新闻学博士)
编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