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藤森照信的建筑艺术鲜明,建筑理念和构筑方式独树一帜,对于建筑历史,他也有自己的看法。本文通过分析藤森照信的建筑理念和建筑实践,对他的建筑风格进行了总结归纳。
关键词:藤森照信蒲公英住宅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76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藤森照信(1946年11月21日 - ),著名的日本建筑史学家,建筑师。他的建筑粗犷而强烈,饱含原始,荒野,古朴的意象,展现出类似上古时代的巨大力量,艺术效果鲜明而突出,带有明显的个人痕迹。藤森设计的初衷是想把置身于山林荒野一样的原始生活形态,融入他的建筑之中。[1]
他的实验性建筑作品“高过庵” 《荒野山林中的木造美术馆》,《松轩》《不东庵工房》《养老昆虫馆》等,就地取材,采用当地的木材,泥土,土石甚至野草等自然材料构筑。透着原始的质朴趣味与山野似的浪漫情调。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中长期生活的都市人,看到这样的建筑,立刻能够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境和思考,获得一种远离喧嚣,置身原野山林的感受和体验,仿佛回到了人类最本初的生活状态。
他的建筑理念和构造方式在日本建筑界独树一帜,看似简单的建筑材料,在他的运用下,变成了一座座野蛮,原始,充满趣味又极富艺术生命力的建筑,引人注目,诱人思索,也给人们带来了养眼的视觉大餐。藤森照信认为,现代建筑分为红白两派。红派追求事物存在性,以柯布西耶为代表;白派追求抽象性,以密斯为代表。如今铺天盖地千篇一律的国际化建筑,就“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绒毛一样”毫无特色又到处扩张(当然,他的原话没有这么直接,这是他创造的比喻)。究其原因,深藏在科技与信息的全球化浪潮中。他认为,科技本身是无国籍的,无文化特色的,如同无色透明的物质一般,可复制,可移植,不受环境约束的可再生。[2]因此,在科技与建筑师都呈现“全球化普及”的当代,建筑自然也呈现出了一种无国界的状态。
在他的谈话录中,他曾经提到,丹下健三先生在晚年说过:“柱子上面只有梁好寂寞,好想加点柱头之类的东西。” 而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的密斯,在看到芝加哥满城密布的国际风格超高层建筑的时候,也忍不住自言自语到:“照理来讲不应该会这样啊”。[3]为了打破古典主义的桎梏,现代主义将过去的东西破坏分解,提炼归纳,摒弃和解构之后,立足现代人的逻辑观点,重新建立起了新的建筑体系。藤森照信认为,正是这种革命和反叛的态度,将现代主义建筑与人文,田野和自然生硬的割裂开。虽然现代主义的建筑师们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也有赖特这样的大师在自然中践行和实验,但大多数人仅仅止于疑惑,并没有去深入的思考这个问题。后来刮起的后现代主义浪潮,从某种程度上就像现代主义的海浪冲击社会审美的巨石后回溅起的浪花,看似与现代主义风格不同,针锋相对,其实内里蕴含着现代主义的巨大回声。
藤森照信希望自己的建筑可以“使用被破坏的过去的碎片,去扰动人们的乡愁”,他期望自己的建筑能够展现出原野山林的意象,唤起大众对自然的内在感应。但是它的建筑大多体量较小,个人痕迹太鲜明,因此,想要大批量开发建造是不可能的。
关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受到建筑界人士的普遍关注,但是其标准和程度的相关定义并不清楚。一些日本建筑师(比如积崎新和原广司)认为,生态及可持续发展建筑只是设备需要处理和关注的问题,与建筑设计的表现无关。藤森照信在此持开放性的态度,他不是很反对,也不支持某些观点。他认为运用科技手段来实现的可持续性,其不明确性太大,无法定论。比如说,运用不同的方法使用不同的材料,其可持续性的程度就有所不同。
藤森照信在东京的住宅“蒲公英之家”,其外墙面和坡屋顶上架构起了很多平台和结构缝隙,他在这些缝隙里都种上了蒲公英以及太阳花的花籽。藤森照信继承了日本的手工业传统,沉浸在日本农耕时代的烬余之中,怀抱着对古老传统手艺的幻想,他就像一个老匠人,又像一个城市书斋里纤尘不染的浪漫文人,构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住宅之梦。[4]
蒲公英之家的手笔像是小孩子的随手涂鸦,显得有些笨拙,透着质朴和简单,粗笨的四方形平面逐渐回收后退,托举着上面的一个四坡攒顶。有人曾经提问藤森,为什么要在墙面上种植蒲公英?他解释到,这一想法源于柯布西埃对于屋顶花园的重视,柯布西耶觉得现代主义的平屋顶空间潜力巨大,与其白白的浪费闲置,不如加以利用,充分的开发它的各种可能性。另一层面上,这种种植在缝隙间的处理,使植物与建筑的关系更加紧密,仿佛相互融合的家庭成员一样,虽然各行其是,有点冷淡疏离,但是依然依存着彼此,恩爱有加,使建筑呈现出一种拥抱自然的生态感。而之所以选择种植韭菜,是因为韭菜是一种顽强的植物,沾土就活,对土壤条件并不苛求,很适合在墙面和屋顶的薄土层里种植。韭菜也带着几分易朽的颓废气质,配合土木外观的朴素的“蒲公英之家”,营造出了一种纤柔的场面。韭菜是一种乡鄙至极的植物,颇有大隐之态,也满足了作者对自家住宅的意象构建。[5]
有人这样描述藤森照信的建筑:“从弯曲的山间道路,仰视浮在空中的高过庵,感觉上它已经被抬高超过了后边山顶;那个时候,我觉得好像是达利的画。”
参考文献
[1] 藤森照信,《天下无双的建筑学入门》,中信出版社,2012
[2] 藤森照信,《日本近代建筑》,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3] 藤森照信,《奇想遗产》,中信出版社,2011
[4] 藤森照信,《人类与建筑的历史》,中信出版社,2012
[5] 藤森照信,《蒲公英之家的極限》,朝日新聞社,1999
藤森照信的建筑艺术鲜明,建筑理念和构筑方式独树一帜,对于建筑历史,他也有自己的看法。本文通过分析藤森照信的建筑理念和建筑实践,对他的建筑风格进行了总结归纳。
关键词:藤森照信蒲公英住宅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76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藤森照信(1946年11月21日 - ),著名的日本建筑史学家,建筑师。他的建筑粗犷而强烈,饱含原始,荒野,古朴的意象,展现出类似上古时代的巨大力量,艺术效果鲜明而突出,带有明显的个人痕迹。藤森设计的初衷是想把置身于山林荒野一样的原始生活形态,融入他的建筑之中。[1]
他的实验性建筑作品“高过庵” 《荒野山林中的木造美术馆》,《松轩》《不东庵工房》《养老昆虫馆》等,就地取材,采用当地的木材,泥土,土石甚至野草等自然材料构筑。透着原始的质朴趣味与山野似的浪漫情调。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中长期生活的都市人,看到这样的建筑,立刻能够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境和思考,获得一种远离喧嚣,置身原野山林的感受和体验,仿佛回到了人类最本初的生活状态。
他的建筑理念和构造方式在日本建筑界独树一帜,看似简单的建筑材料,在他的运用下,变成了一座座野蛮,原始,充满趣味又极富艺术生命力的建筑,引人注目,诱人思索,也给人们带来了养眼的视觉大餐。藤森照信认为,现代建筑分为红白两派。红派追求事物存在性,以柯布西耶为代表;白派追求抽象性,以密斯为代表。如今铺天盖地千篇一律的国际化建筑,就“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绒毛一样”毫无特色又到处扩张(当然,他的原话没有这么直接,这是他创造的比喻)。究其原因,深藏在科技与信息的全球化浪潮中。他认为,科技本身是无国籍的,无文化特色的,如同无色透明的物质一般,可复制,可移植,不受环境约束的可再生。[2]因此,在科技与建筑师都呈现“全球化普及”的当代,建筑自然也呈现出了一种无国界的状态。
在他的谈话录中,他曾经提到,丹下健三先生在晚年说过:“柱子上面只有梁好寂寞,好想加点柱头之类的东西。” 而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的密斯,在看到芝加哥满城密布的国际风格超高层建筑的时候,也忍不住自言自语到:“照理来讲不应该会这样啊”。[3]为了打破古典主义的桎梏,现代主义将过去的东西破坏分解,提炼归纳,摒弃和解构之后,立足现代人的逻辑观点,重新建立起了新的建筑体系。藤森照信认为,正是这种革命和反叛的态度,将现代主义建筑与人文,田野和自然生硬的割裂开。虽然现代主义的建筑师们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也有赖特这样的大师在自然中践行和实验,但大多数人仅仅止于疑惑,并没有去深入的思考这个问题。后来刮起的后现代主义浪潮,从某种程度上就像现代主义的海浪冲击社会审美的巨石后回溅起的浪花,看似与现代主义风格不同,针锋相对,其实内里蕴含着现代主义的巨大回声。
藤森照信希望自己的建筑可以“使用被破坏的过去的碎片,去扰动人们的乡愁”,他期望自己的建筑能够展现出原野山林的意象,唤起大众对自然的内在感应。但是它的建筑大多体量较小,个人痕迹太鲜明,因此,想要大批量开发建造是不可能的。
关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受到建筑界人士的普遍关注,但是其标准和程度的相关定义并不清楚。一些日本建筑师(比如积崎新和原广司)认为,生态及可持续发展建筑只是设备需要处理和关注的问题,与建筑设计的表现无关。藤森照信在此持开放性的态度,他不是很反对,也不支持某些观点。他认为运用科技手段来实现的可持续性,其不明确性太大,无法定论。比如说,运用不同的方法使用不同的材料,其可持续性的程度就有所不同。
藤森照信在东京的住宅“蒲公英之家”,其外墙面和坡屋顶上架构起了很多平台和结构缝隙,他在这些缝隙里都种上了蒲公英以及太阳花的花籽。藤森照信继承了日本的手工业传统,沉浸在日本农耕时代的烬余之中,怀抱着对古老传统手艺的幻想,他就像一个老匠人,又像一个城市书斋里纤尘不染的浪漫文人,构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住宅之梦。[4]
蒲公英之家的手笔像是小孩子的随手涂鸦,显得有些笨拙,透着质朴和简单,粗笨的四方形平面逐渐回收后退,托举着上面的一个四坡攒顶。有人曾经提问藤森,为什么要在墙面上种植蒲公英?他解释到,这一想法源于柯布西埃对于屋顶花园的重视,柯布西耶觉得现代主义的平屋顶空间潜力巨大,与其白白的浪费闲置,不如加以利用,充分的开发它的各种可能性。另一层面上,这种种植在缝隙间的处理,使植物与建筑的关系更加紧密,仿佛相互融合的家庭成员一样,虽然各行其是,有点冷淡疏离,但是依然依存着彼此,恩爱有加,使建筑呈现出一种拥抱自然的生态感。而之所以选择种植韭菜,是因为韭菜是一种顽强的植物,沾土就活,对土壤条件并不苛求,很适合在墙面和屋顶的薄土层里种植。韭菜也带着几分易朽的颓废气质,配合土木外观的朴素的“蒲公英之家”,营造出了一种纤柔的场面。韭菜是一种乡鄙至极的植物,颇有大隐之态,也满足了作者对自家住宅的意象构建。[5]
有人这样描述藤森照信的建筑:“从弯曲的山间道路,仰视浮在空中的高过庵,感觉上它已经被抬高超过了后边山顶;那个时候,我觉得好像是达利的画。”
参考文献
[1] 藤森照信,《天下无双的建筑学入门》,中信出版社,2012
[2] 藤森照信,《日本近代建筑》,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3] 藤森照信,《奇想遗产》,中信出版社,2011
[4] 藤森照信,《人类与建筑的历史》,中信出版社,2012
[5] 藤森照信,《蒲公英之家的極限》,朝日新聞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