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和谐的数学课堂就是在课堂中让师生心灵融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自信、主动投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发展方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优化发展。为此,教师必须创造条件,努力构建和谐课堂,使课堂教学的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让师生共同获得有效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和谐课堂;师生发展;教学策略
和谐,一个独具时代意义的字眼,与全新的改革浪潮一道荡涤着人们的思想。它给我们的课堂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注入了更新鲜的养分。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教师该怎样做呢?笔者认为,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 教师要善于放下“架子”与学生沟通
一直以来,学生觉得教师就是权威,有问题不敢向老师请教,有事情不敢跟老师说。这个时候老师要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比如下课了,老师不要急着回办公室,应该留在教室里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有些学生胆子小,不敢说,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写日记的方式与老师进行沟通,老师也可以在改作业的时候用激励性的评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教师要掌握控制自己的情绪方法
任何时候,教师都不能把自己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碰到偶发事件,也不要动怒,要在短时间内恰如其分地应变处理。比如一次数学课,笔者刚走进教室门口,一个学生就跑上来告状:“老师,某某拿了我的U型磁铁。”笔者不动声色地说:“我相信这位同学只是好奇,拿去玩一会儿,下课后会主动把U型磁铁放回它主人那里去的。”之后,告状的那位同学冷静下来了,其他同学也平静下来了。如果笔者去调查是谁拿了U型磁铁这事的话,就会浪费很多时间而且效果不一定比刚才的好。
3. 教师要善于表扬和鼓励学生
“多一把尺子”评价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课堂上,当学生成功时,教师可以用激励性语言“你真棒!”、“你真勇敢!”等表扬学生,也可以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向学生传递自己对他们的信任与赞扬。比如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亲切的抚摸等,都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让学生感到亲切,是良师益友,从而因为喜欢这位老师而喜欢数学课。
二、创设和谐的情境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并依托情境,对学生在情境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思维、体验数学价值至关重要。
例如在教《认识倍》时,出示几种水果的对比图,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圈一圈。
师提问:这4组圈的一样吗?通过刚才的圈你发现了什么?
结合刚好圈完的第一幅图说一说:苹果有( )个,梨有( )个( ),(我们就说)梨的个数是苹果的( )倍。
师:你能按刚刚的例子说说第3幅图吗?苹果有( )个,草莓有( )个( ),我们就说,( )的个数是( )的( )倍。
追问:要是再来1个3,就是几个3了?(5个3,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5倍)8个3呢?10个3呢?100个3呢?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围绕几个几,谁是谁的几倍展开讨论,在学生的心灵中产生一种强烈要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
三、整合有效的教学内容
1. 适当整合一些游戏教学内容
小学生都喜欢玩游戏,因此教师可以将数学内容适当开发,创造出有趣的“数学游戏”,来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20以内加减法》时,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口算,大多数学生会觉得乏味、无精打采,因此,教師可以设计玩扑克牌游戏,规则如下:每位学生准备1-10的10张扑克牌,同桌合作,一生先打乱10张牌的顺序再发牌,另一生直接说得数。比如第一张牌是4,第二张牌是5,那就是4 5=9,再发牌是8,那就是9 8=17,依次类推,最后结果是55。减法反之,首先心中有55,发第一张牌是7,那就是55-7=48,再发牌是3,那就是48-3=45,依次类推。这样学生就会在游戏中熟练掌握20以内加减法,一点也不觉得乏味,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 适当整合一些实验教学内容
数学是工具学科,往往跟其他学科紧密结合。因此,要在数学教学中适当整合一些实验来教学,培养学生的常规思维,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圆柱体积》后,笔者让学生求土豆的体积,土豆是不规则物体,无法直接求出它的体积。笔者就用实验引入,拿出长方体玻璃缸,让学生往里面灌入一定高度的水,再让学生拿出一把尺子量出玻璃缸的长、宽和水深。然后往水中放入一个土豆,量出现在的水深。通过实验,学生发现玻璃缸的长乘宽再乘两次水深的差,就是土豆的体积。这一实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进一步探索打下了情感基础。
3. 适当整合一些生活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是数学的启蒙教学。除了要落实双基教学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并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认识面积》时可以这样设计:课件出示老师家后院的一块长方形空地,“这是老师家后院的长方形空地,老师想给空地的四周围上篱笆,给空地的地面铺上草坪,你能动手画一画吗?”孩子们拿出练习纸开始涂涂画画。学生通过画一画感悟篱笆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通过涂一涂感悟到草坪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教师这时候揭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面积。”接下来,学生通过大量的“摸一摸”认识到物体的表面和图形的大小就是面积,这样面积和周长就会被学生在画、涂、摸等活动中区别开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是主动、轻松、快乐地学习的,而且学习效率很高。
四、选用恰当的教学方式
1.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把学生置于恰当的位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参与学习,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教师自己也要认真倾听学生发表的意见,让学生做到想说、敢说。如教学《年月日》时,课前笔者让学生回家收集近几年的年历表,观察每张年历表,思考:31天的有哪几个月?30天的有哪几个月?2月份有几天?相同的是什么?不同的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老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发现规律。这就让学生亲身参与了探究学习活动,并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
2. 激发学生自主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学生默不作声地听,这种方式造成了学生不敢发问、不敢发言。其实,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特点以及操作能力的不同,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操作,发表他们的不同见解。
3.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要循循善诱,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点燃学生发现的火花,激发创新精神。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后,解决表面积的变化问题可以这样设计:
拿出一些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让学生先把这些小正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再完成表格,然后回答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很快发现“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与“拼的次数”及“正方体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教师接着问:“如果用6个、10个、100个拼是什么情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发现的规律算出结果。在这样一个情感与智慧交织的世界里,师生共同享受学习活动的快乐,使课堂更加和谐、有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和谐课堂;师生发展;教学策略
和谐,一个独具时代意义的字眼,与全新的改革浪潮一道荡涤着人们的思想。它给我们的课堂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注入了更新鲜的养分。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教师该怎样做呢?笔者认为,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 教师要善于放下“架子”与学生沟通
一直以来,学生觉得教师就是权威,有问题不敢向老师请教,有事情不敢跟老师说。这个时候老师要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比如下课了,老师不要急着回办公室,应该留在教室里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有些学生胆子小,不敢说,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写日记的方式与老师进行沟通,老师也可以在改作业的时候用激励性的评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教师要掌握控制自己的情绪方法
任何时候,教师都不能把自己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碰到偶发事件,也不要动怒,要在短时间内恰如其分地应变处理。比如一次数学课,笔者刚走进教室门口,一个学生就跑上来告状:“老师,某某拿了我的U型磁铁。”笔者不动声色地说:“我相信这位同学只是好奇,拿去玩一会儿,下课后会主动把U型磁铁放回它主人那里去的。”之后,告状的那位同学冷静下来了,其他同学也平静下来了。如果笔者去调查是谁拿了U型磁铁这事的话,就会浪费很多时间而且效果不一定比刚才的好。
3. 教师要善于表扬和鼓励学生
“多一把尺子”评价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课堂上,当学生成功时,教师可以用激励性语言“你真棒!”、“你真勇敢!”等表扬学生,也可以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向学生传递自己对他们的信任与赞扬。比如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亲切的抚摸等,都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让学生感到亲切,是良师益友,从而因为喜欢这位老师而喜欢数学课。
二、创设和谐的情境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并依托情境,对学生在情境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思维、体验数学价值至关重要。
例如在教《认识倍》时,出示几种水果的对比图,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圈一圈。
师提问:这4组圈的一样吗?通过刚才的圈你发现了什么?
结合刚好圈完的第一幅图说一说:苹果有( )个,梨有( )个( ),(我们就说)梨的个数是苹果的( )倍。
师:你能按刚刚的例子说说第3幅图吗?苹果有( )个,草莓有( )个( ),我们就说,( )的个数是( )的( )倍。
追问:要是再来1个3,就是几个3了?(5个3,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5倍)8个3呢?10个3呢?100个3呢?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围绕几个几,谁是谁的几倍展开讨论,在学生的心灵中产生一种强烈要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
三、整合有效的教学内容
1. 适当整合一些游戏教学内容
小学生都喜欢玩游戏,因此教师可以将数学内容适当开发,创造出有趣的“数学游戏”,来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20以内加减法》时,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口算,大多数学生会觉得乏味、无精打采,因此,教師可以设计玩扑克牌游戏,规则如下:每位学生准备1-10的10张扑克牌,同桌合作,一生先打乱10张牌的顺序再发牌,另一生直接说得数。比如第一张牌是4,第二张牌是5,那就是4 5=9,再发牌是8,那就是9 8=17,依次类推,最后结果是55。减法反之,首先心中有55,发第一张牌是7,那就是55-7=48,再发牌是3,那就是48-3=45,依次类推。这样学生就会在游戏中熟练掌握20以内加减法,一点也不觉得乏味,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 适当整合一些实验教学内容
数学是工具学科,往往跟其他学科紧密结合。因此,要在数学教学中适当整合一些实验来教学,培养学生的常规思维,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圆柱体积》后,笔者让学生求土豆的体积,土豆是不规则物体,无法直接求出它的体积。笔者就用实验引入,拿出长方体玻璃缸,让学生往里面灌入一定高度的水,再让学生拿出一把尺子量出玻璃缸的长、宽和水深。然后往水中放入一个土豆,量出现在的水深。通过实验,学生发现玻璃缸的长乘宽再乘两次水深的差,就是土豆的体积。这一实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进一步探索打下了情感基础。
3. 适当整合一些生活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是数学的启蒙教学。除了要落实双基教学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并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认识面积》时可以这样设计:课件出示老师家后院的一块长方形空地,“这是老师家后院的长方形空地,老师想给空地的四周围上篱笆,给空地的地面铺上草坪,你能动手画一画吗?”孩子们拿出练习纸开始涂涂画画。学生通过画一画感悟篱笆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通过涂一涂感悟到草坪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教师这时候揭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面积。”接下来,学生通过大量的“摸一摸”认识到物体的表面和图形的大小就是面积,这样面积和周长就会被学生在画、涂、摸等活动中区别开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是主动、轻松、快乐地学习的,而且学习效率很高。
四、选用恰当的教学方式
1.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把学生置于恰当的位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参与学习,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教师自己也要认真倾听学生发表的意见,让学生做到想说、敢说。如教学《年月日》时,课前笔者让学生回家收集近几年的年历表,观察每张年历表,思考:31天的有哪几个月?30天的有哪几个月?2月份有几天?相同的是什么?不同的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老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发现规律。这就让学生亲身参与了探究学习活动,并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
2. 激发学生自主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学生默不作声地听,这种方式造成了学生不敢发问、不敢发言。其实,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特点以及操作能力的不同,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操作,发表他们的不同见解。
3.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要循循善诱,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点燃学生发现的火花,激发创新精神。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后,解决表面积的变化问题可以这样设计:
拿出一些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让学生先把这些小正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再完成表格,然后回答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很快发现“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与“拼的次数”及“正方体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教师接着问:“如果用6个、10个、100个拼是什么情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发现的规律算出结果。在这样一个情感与智慧交织的世界里,师生共同享受学习活动的快乐,使课堂更加和谐、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