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是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艺术形象中的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来感染受教育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和创造美的能力。在素质教育盛行的今天,美术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力。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启发和引导学生,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分析美术教育的作用,提出了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教育;创造力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审美能力不断进步,美术教育被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所重视。一个人的美术素养体现在其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影响着个人的生活品质。在素质教育盛行的今天,美术教育的作用主要是陶冶情操,激发创新意识和想象思维,培养审美观念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由此可见,美术教育的发展在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国家在提升国民的美术素养方面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对于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式方法,笔者主要从以下几点来阐述。
一、美术教育是创造力的源泉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创造,是区别于程式的感性表现,是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来表达对世界的理解,传递社会信息。而美术教育则是通过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方面地传授与美术相关的知识和技法。《美术及其教育》中提到:“美术教育的涵义是一个合成词。”美术和教育本身是两个不同的方面,如果将美术与教育结合,不但可以促进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还可以使人类转变思维,同时也能促进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我国逐渐重视美育的背景下,美术教育作为美术传播和发展的一种媒介,通过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都应有自己的发展目标,而美术教育也需要有相应的教学目标,不重视美术教育的发展可能会使学生在审美和表达等方面有所欠缺。因此,要将美术教育贯穿于教育体系,使其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美术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极为重要,其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美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形象性,它能够给人带来比较直接的感受和理解。学生通过欣赏和理解美术作品,可以获得感官和情感上的愉悦,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能让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例如,当人们看到野兽派马蒂斯《红色的和谐》这幅艺术作品时,接受过美术教育的人和没接受过美术教育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如果人们没有接受过美术教育,那么他们极有可能会觉得这幅作品颜色花花绿绿,一点也不好看,不能理解艺术家创作这幅画的寓意。但如果人们接受过美术教育,学习过如何欣赏艺术作品,那无论作品是具象或是抽象,人们能看到的就不只是画面的内容,可以进一步从画面的色彩、构图、笔触和作品所包含的意义等方面进行观察与思考,体会作品更深层次的意味。因此,美术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精神境界具有重要作用。
(二)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当今社会人们必需具备的一种能力,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型人才有很大帮助。艺术是感性的门类,它具有主观性,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我感悟和欣赏对艺术作品进行不同层次的分析,让学生积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想象力和接受能力是不可估量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启发性的方法引导学生,学生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答案。例如,在“变体字”的美术课堂中,通过教师对其他变体字的讲解,学生根据所习得的知识,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设计“燕”字的美术字体。有学生将“燕”字中间的“口”字设计成鸟巢的样式,鸟巢里还有两只饥饿的小燕子,而“北”字分开的字形设计成两只燕子的形象,以燕子归来哺育孩子的画面融入“燕”字的艺术设计,令“燕”字更加生动形象,仿佛见之就能触景生情。这种创造力需要通过美术教育进行培养,而这种美术教育形式也是学生个性培养的有效途径。因此,美术教育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更好地成长。
二、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方式
在美术教育中,急功近利的教育观、以教师为中心和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早已成为过去式。如今的教育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因此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美术教育也从过去着重于技法的学习转变为提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在授课时,要了解和关注学生的地位。教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从教学过程中真正地学到知识和方法,让学生拥有独立思考与创作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所要做的是启发与引导學生,而不是将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创新意识和想法,教师不能限制学生的想象力,阻碍其创造力的发展。在我国,早期开展美术教育时由于班级学生数量太多,教师在上课时不便管理,不能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创新与发展,有时教师只能把自己创作的作品贴在黑板或其他地方,让学生通过观察与临摹复制作品。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也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不能及时地引导学生主动创造并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旅美教育学专家黄全愈提到了“创造性能不能教”这一问题,书中讲述了在美国的美术课堂上,教师并不会将学生限定在某个范围内,也不会让学生专门进行技法训练。而是每次都只给一个题目,让学生自己进行创作,他们画出来的作品也是五花八门,这与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美国孩子在学美术时,教师通常不会让学生去临摹复制,而是给他们规定一个模板,让他们自由创作。这样才会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将现实世界与内心想象结合起来进行创作。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之后,教师在教育观念等方面也应发生变化,要积极思考并接受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理念。因此,改变教师在美术课堂上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是极为重要的。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教育;创造力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审美能力不断进步,美术教育被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所重视。一个人的美术素养体现在其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影响着个人的生活品质。在素质教育盛行的今天,美术教育的作用主要是陶冶情操,激发创新意识和想象思维,培养审美观念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由此可见,美术教育的发展在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国家在提升国民的美术素养方面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对于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式方法,笔者主要从以下几点来阐述。
一、美术教育是创造力的源泉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创造,是区别于程式的感性表现,是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来表达对世界的理解,传递社会信息。而美术教育则是通过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方面地传授与美术相关的知识和技法。《美术及其教育》中提到:“美术教育的涵义是一个合成词。”美术和教育本身是两个不同的方面,如果将美术与教育结合,不但可以促进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还可以使人类转变思维,同时也能促进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我国逐渐重视美育的背景下,美术教育作为美术传播和发展的一种媒介,通过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都应有自己的发展目标,而美术教育也需要有相应的教学目标,不重视美术教育的发展可能会使学生在审美和表达等方面有所欠缺。因此,要将美术教育贯穿于教育体系,使其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美术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极为重要,其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美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形象性,它能够给人带来比较直接的感受和理解。学生通过欣赏和理解美术作品,可以获得感官和情感上的愉悦,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能让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例如,当人们看到野兽派马蒂斯《红色的和谐》这幅艺术作品时,接受过美术教育的人和没接受过美术教育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如果人们没有接受过美术教育,那么他们极有可能会觉得这幅作品颜色花花绿绿,一点也不好看,不能理解艺术家创作这幅画的寓意。但如果人们接受过美术教育,学习过如何欣赏艺术作品,那无论作品是具象或是抽象,人们能看到的就不只是画面的内容,可以进一步从画面的色彩、构图、笔触和作品所包含的意义等方面进行观察与思考,体会作品更深层次的意味。因此,美术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精神境界具有重要作用。
(二)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当今社会人们必需具备的一种能力,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型人才有很大帮助。艺术是感性的门类,它具有主观性,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我感悟和欣赏对艺术作品进行不同层次的分析,让学生积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想象力和接受能力是不可估量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启发性的方法引导学生,学生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答案。例如,在“变体字”的美术课堂中,通过教师对其他变体字的讲解,学生根据所习得的知识,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设计“燕”字的美术字体。有学生将“燕”字中间的“口”字设计成鸟巢的样式,鸟巢里还有两只饥饿的小燕子,而“北”字分开的字形设计成两只燕子的形象,以燕子归来哺育孩子的画面融入“燕”字的艺术设计,令“燕”字更加生动形象,仿佛见之就能触景生情。这种创造力需要通过美术教育进行培养,而这种美术教育形式也是学生个性培养的有效途径。因此,美术教育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更好地成长。
二、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方式
在美术教育中,急功近利的教育观、以教师为中心和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早已成为过去式。如今的教育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因此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美术教育也从过去着重于技法的学习转变为提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在授课时,要了解和关注学生的地位。教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从教学过程中真正地学到知识和方法,让学生拥有独立思考与创作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所要做的是启发与引导學生,而不是将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创新意识和想法,教师不能限制学生的想象力,阻碍其创造力的发展。在我国,早期开展美术教育时由于班级学生数量太多,教师在上课时不便管理,不能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创新与发展,有时教师只能把自己创作的作品贴在黑板或其他地方,让学生通过观察与临摹复制作品。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也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不能及时地引导学生主动创造并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旅美教育学专家黄全愈提到了“创造性能不能教”这一问题,书中讲述了在美国的美术课堂上,教师并不会将学生限定在某个范围内,也不会让学生专门进行技法训练。而是每次都只给一个题目,让学生自己进行创作,他们画出来的作品也是五花八门,这与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美国孩子在学美术时,教师通常不会让学生去临摹复制,而是给他们规定一个模板,让他们自由创作。这样才会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将现实世界与内心想象结合起来进行创作。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之后,教师在教育观念等方面也应发生变化,要积极思考并接受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理念。因此,改变教师在美术课堂上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是极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