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疾病(PAD)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属于抗血栓治疗的一部分,抗血栓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抗凝和溶栓治疗。PAD患者抗血栓治疗的依据是:对慢性病患者,可延缓病程进展,防止动脉急性血栓性闭塞,或预防动脉重建术及其他介入治疗后的血栓并发症;对急性动脉闭塞者,可阻止动脉血栓向其近端和远端分支动脉发展。
PAD患者的抗血栓治疗总体建议
见表1。

PAD的抗血小板治疗常用药物
阿司匹林
1 阿司匹林治疗可以改善慢性下肢动脉供血不足的自然病史,降低相关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一项随机化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与双嘧达莫(潘生丁)合用能够延缓动脉闭塞病变的发展进程(经连续性血管造影证实)。阿司匹林的有益作用与其防止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表面血小板血栓形成有关。
临床研究证明,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联合应用可减少周围动脉搭桥术后人造血管桥或大隐静脉桥的血栓性闭塞。因为血管损伤局部血小板的聚集是引起血栓性闭塞的首要原因,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应该及早开始。
Clyne等观察148例施行人造血管旁路植入术的周围动脉闭塞症患者,术前、术中静脉应用双嘧达莫,术后服用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6周,可显著减少人造血管桥的血栓性再闭塞,但对大隐静脉桥的闭塞无明显影响。一项英国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观察了549例应用大隐静脉桥进行胭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在术后平均随访24月,未发现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治疗组与安慰剂对照组大隐静脉桥开放率及总病死率有显著性差异。但是,这项研究却发现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降低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发病率。
2 周围血管疾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治疗可防止和减少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一项抗血小板临床试验荟萃分析(31个随机化试验,29000多例周围血管病患者)资料显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治疗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病病死率及非致死性脑卒中和心肌梗死发病率。进一步分析显示,周围动脉供血不足和施行下肢动脉血管重建术患者均能从抗血小板治疗中获益。在所有临床治疗试验中,阿司匹林剂量在80~325 mg/d所取得的疗效至少与其他任何剂量的阿司匹林相似,而较高剂量的阿司匹林常易于导致胃肠出血等并发症。
3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辅助治疗此类患者抗血栓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术中、围术期及术后长时间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后者通常是由颈动脉内膜切除部位血栓形成所致。
同位素扫描图象分析显示,术后即刻在颈动脉内膜切除部位可见铟标记的血小板的聚集。血小板聚集的程度随术后时间延长而降低,原因可能是内膜切除部位血管内皮再生,重新覆被局部创面。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口服治疗可明显减少颈动脉内膜切除部位铟标记的血小板聚集,并且明显降低了患者围术期脑卒中的发生率。
阿司匹林对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长期疗效也有报道显示,125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在术后第5天开始服用阿司匹林(650 mg,2次/d),在2年的随访中,与安慰剂对照组比较其总的血管事件(包括连续短暂脑缺血发作、脑卒中、视网膜动脉栓塞和卒中死亡)发生率显著减少。另一项研究报道提示,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1周至3个月内,口服阿司匹林50~100 mg/d,与安慰剂对照组比较并无明显疗效。一项包括232例患者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显示,术前开始服用阿司匹林75 mg/d,可显著降低术中和术后脑卒中的发生率。
与下肢动脉搭桥术患者一样,开始服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时间是关键问题。术后应用阿司匹林应当及早开始,服用阿司匹林太晚则不会有所收益。
关于阿司匹林的剂量,各家报道不一。北美症状性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ASCET)显示,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30天的围术期内,较大剂量的阿司匹林(325~650 mg,2次/d)组卒中发生率显著低于未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组和小剂量阿司匹林(325 mg,1次/d)组。
另一项2 849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阿司匹林在术前开始服用,连续3个月,结果显示:小剂量阿司匹林组(80 mg/d和325 mg/d)总的心血管事件(脑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发生率显著低于大剂量组(1300 mg/d)。因此,建议在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和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围术期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80~325 mg。其中1.4%~3.0%的出血并发症(尤其是创伤性血肿)见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这与术中高血压、应用肝素和围术期抗血小板治疗有关。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狭窄在50%以下的无症状患者脑卒中的预防作用尚不清楚。
4 PAD患者应用阿司匹林的其他研究2002年ATC荟萃分析发表了抗血小板治疗对心血管事件疗效的汇总分析,共包括135000例心血管病高危患者,如急性或陈旧性心肌梗死(MI)、卒中或PAD。其中,42项临床研究的9716例PAD患者应用抗血小板治疗后心血管事件(包括MI、卒中或血管死亡)危险总体减少23%。在间歇性跛行患者,血管事件危险减少23%,有下肢血管搭桥史的患者上述危险减少22%,而有下肢动脉介入治疗史的患者危险减少29%。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减少PAD患者动脉闭塞的危险。ATC研究证实,抗血小板治疗本身在19个月随访期中使动脉闭塞的发生率减少30%,与安慰剂相比阿司匹林可以减少间歇性跛行患者动脉闭塞的危险,而噻氯匹定可以减少再血管化的需求。
2004年collins等对外周动脉疾病腹股沟旁路移植术后应用阿司匹林和其他抗栓治疗药物的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共10个研究,其中关于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7个,而这7个研究中有6个是关于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结果显示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显著降低移植血管闭塞率57%(95%cI33~73),病死率也显著降低(OR 0.7,95% CI 0.51~0.95),并且未增加出血风险(OR 1.82,95% CI 0.43~7.73)。
下肢严重缺血预防研究(CLIPS)进一步验证100 mg/d阿司匹林是否能降低PAD患者首次心血管事件和严重肢体缺血事件。入选标准:血管造影确诊,或超声测量一侧ABI<0.85或趾肱指数<0.6的门诊PAD患者,合并糖尿病者需HbAlc控制满意。排除标准:Fontainem、Ⅳ期;预期寿命<24月;既往3个月内行血管。结果:与安慰剂相比,阿司匹林组血管事件显著降低64%(P=0.022),心肌梗死发生率更是下降82%,而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99),进一步强化了100 mg/d阿司匹林在PAD患者的疗效。
综上,2006年AHA/ACC指南指出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患者如无禁忌证,终身使用阿司匹林75~162 mg/d(I级推荐,A级证据),其中外周动脉疾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75~325 mg/d可降低心梗、卒中等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是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I级推荐,A级证据)
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是一种新的噻吩吡啶类药物,其化学结构与噻氯匹定相似,通过直接拮抗诱导血小板聚集的腺苷二磷酸(ADP)而发挥其抗血小板作用。在多中心、随机化临床试验(CAPRIE)中,研究对象为19185例近期缺血性脑卒中、近期心肌梗死和有症状的周围动脉疾病患者。结果表明,与阿司匹林比较,氯吡格雷能有效地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和血管疾病死亡的危险。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PAD组氯吡格雷可降低PA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23.8%(955 CI 8.9~36.2,P=0.0028),疗效优于阿司匹林,而在缺血性脑卒中和心肌梗死亚组两药疗效相似。说明CAPRIE中氯吡格雷的收益是从有症状的周围血管疾病组中观察到的,也就是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周围血管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或心脑血管病病死率比阿司匹林治疗组显著降低。目前尚未见到有关氯吡格雷专门对周围血管疾病疗效的研究报告。
2006年AHA/ACC外周动脉疾病防治指南指出,迄今为止还没有氯吡格雷专门针对PAD的试验,但根据CAPRIE研究亚组结果,推荐氯吡格雷75mg/d可作为阿司匹林的替代治疗,用于降低心梗、卒中等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I级推荐,B级证据)。
噻氯匹定(抵克力得)
噻氯匹定是特异性抑制ADP受体的药物,抑制血小板活化,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在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STIMS研究)中,给间歇.眭跛行患者每日口服噻氯匹定250 mg,在7年中需要施行血管外科手术治疗者的比率明显低于安慰剂对照组,减少将近一半。1999年Girolami等荟萃分析显示抵克力得可以降低间歇性跛行患者的动脉闭塞发生率38%(OR 0.62,95% CI 0.43~0.93)和病死率32%(OR 0.68,95% CI 0.49~0.95)。
但是由于噻氯匹定明显的副作用(粒细胞减少、腹泻、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初8周需监测血象和价格较高),目前已经很少应用或仅作为二线药物。
吡考他胺
吡考他胺是另一种血小板抑制剂,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血栓素A2合成酶和拮抗血栓素A2受体。吡考他胺治疗可显著降低周围血管病患者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经B超检查发现,应用吡考他胺治疗的患者,可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
早期试验结果显示吡考他胺具有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作用。DAVID研究对比观察了1209例糖尿病合并PAD患者吡考他胺(600 mg,2次/d)与阿司匹林(320mg,1次/d)治疗24个月的疗效。结果显示:全因病死率吡考他胺组(3.0%)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5.5%)
(OR 0.55,95% CI 0.31%~0.98%,P=0.0474),但是复合终点(心梗,卒中,截肢和死亡)二者并无差异(P=0.3),且该试验近20%患者失访。吡考他胺在全球许多国家还没有上市,这也限制了其进一步研究和使用。
己酮可可碱
己酮可可碱是一种甲基黄嘌岭衍生物,能改善PAD患者异常的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液黏滞性,降低血小板活性和血浆高凝状态,是目前美国FDA认可的治疗LEAD所致间歇性跛行的抗血栓药物之一。
研究结果显示,己酮可可碱在改善下肢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平板行走距离方面明显优于安慰剂。
西洛他唑
西洛他唑是3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可增加腺苷环化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兼有抗血小板和舒张血管两种特性。早期一项包括516例患者的临床试验,随机分为3组,即安慰剂组,西洛他唑(100mg,2次/d)组和西洛他唑(50 mg,2次/d)组,观察为24周。结果西洛他唑两组ACD均有明显改善,在24周末西洛他唑(100mg,2次/d)组ACD与安慰剂组的绝对差值在80米以上(P<0.001),常见副作用的发生率在三组之间无差异。一项包括6个随机双盲、多中心、安慰剂对照研究的回顾性荟萃分析汇总了1 751例PAD患者,服用西洛他唑50 mg,2次/d或100mg/g,共12、16或24周,结果西洛他唑组与安慰剂组比,最大步行距离提高(40%比20%,P<0.0001)和步行速度提高.(21%比8%,P<0 0001)。证实了对于外周动脉疾病间歇性跛行患者,西洛他唑具有明显的疗效。
2005年AHA/ACC的PAD指南指出,下肢PAD或间歇跛行患者(无心功能不全),西洛他唑可以改善症状、提高行走距离(I级推荐,B级证据)西洛他唑主要作为改善症状的药物推荐使用于无心功能不全的PAD患者。
沙雷格酯
沙雷格酯是一种5-羟色胺(5-HT)受体拮抗剂,能选择性地拮抗与5-HT2受体结合,以抑制血小板凝聚,尤其抑制被5-HT增强的血小板凝聚和血管收缩。主要用于外周动脉疾病,改善慢性动脉闭塞症引起的溃疡、疼痛及冷感等缺血性症状。由于其可以抑制血小板凝聚,所以被认为有可能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并进行了的临床研究。
2006年S-ACCESS研究,入选既往脑梗的患者1510人,沙雷格酯100mg,3次/d,阿司匹林81 mg/d,观察1.59年,终点为反复卒中、急性冠脉综合征和任何心血管性死亡。结果显示:两组无显著差异(HR1.07,P=0.65),糖尿病亚组分析结果相似(P=0.70),即沙雷格酯组疗效与阿司匹林相似。
PAD患者的抗血栓治疗总体建议
见表1。

PAD的抗血小板治疗常用药物
阿司匹林
1 阿司匹林治疗可以改善慢性下肢动脉供血不足的自然病史,降低相关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一项随机化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与双嘧达莫(潘生丁)合用能够延缓动脉闭塞病变的发展进程(经连续性血管造影证实)。阿司匹林的有益作用与其防止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表面血小板血栓形成有关。
临床研究证明,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联合应用可减少周围动脉搭桥术后人造血管桥或大隐静脉桥的血栓性闭塞。因为血管损伤局部血小板的聚集是引起血栓性闭塞的首要原因,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应该及早开始。
Clyne等观察148例施行人造血管旁路植入术的周围动脉闭塞症患者,术前、术中静脉应用双嘧达莫,术后服用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6周,可显著减少人造血管桥的血栓性再闭塞,但对大隐静脉桥的闭塞无明显影响。一项英国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观察了549例应用大隐静脉桥进行胭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在术后平均随访24月,未发现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治疗组与安慰剂对照组大隐静脉桥开放率及总病死率有显著性差异。但是,这项研究却发现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降低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发病率。
2 周围血管疾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治疗可防止和减少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一项抗血小板临床试验荟萃分析(31个随机化试验,29000多例周围血管病患者)资料显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治疗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病病死率及非致死性脑卒中和心肌梗死发病率。进一步分析显示,周围动脉供血不足和施行下肢动脉血管重建术患者均能从抗血小板治疗中获益。在所有临床治疗试验中,阿司匹林剂量在80~325 mg/d所取得的疗效至少与其他任何剂量的阿司匹林相似,而较高剂量的阿司匹林常易于导致胃肠出血等并发症。
3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辅助治疗此类患者抗血栓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术中、围术期及术后长时间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后者通常是由颈动脉内膜切除部位血栓形成所致。
同位素扫描图象分析显示,术后即刻在颈动脉内膜切除部位可见铟标记的血小板的聚集。血小板聚集的程度随术后时间延长而降低,原因可能是内膜切除部位血管内皮再生,重新覆被局部创面。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口服治疗可明显减少颈动脉内膜切除部位铟标记的血小板聚集,并且明显降低了患者围术期脑卒中的发生率。
阿司匹林对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长期疗效也有报道显示,125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在术后第5天开始服用阿司匹林(650 mg,2次/d),在2年的随访中,与安慰剂对照组比较其总的血管事件(包括连续短暂脑缺血发作、脑卒中、视网膜动脉栓塞和卒中死亡)发生率显著减少。另一项研究报道提示,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1周至3个月内,口服阿司匹林50~100 mg/d,与安慰剂对照组比较并无明显疗效。一项包括232例患者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显示,术前开始服用阿司匹林75 mg/d,可显著降低术中和术后脑卒中的发生率。
与下肢动脉搭桥术患者一样,开始服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时间是关键问题。术后应用阿司匹林应当及早开始,服用阿司匹林太晚则不会有所收益。
关于阿司匹林的剂量,各家报道不一。北美症状性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ASCET)显示,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30天的围术期内,较大剂量的阿司匹林(325~650 mg,2次/d)组卒中发生率显著低于未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组和小剂量阿司匹林(325 mg,1次/d)组。
另一项2 849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阿司匹林在术前开始服用,连续3个月,结果显示:小剂量阿司匹林组(80 mg/d和325 mg/d)总的心血管事件(脑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发生率显著低于大剂量组(1300 mg/d)。因此,建议在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和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围术期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80~325 mg。其中1.4%~3.0%的出血并发症(尤其是创伤性血肿)见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这与术中高血压、应用肝素和围术期抗血小板治疗有关。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狭窄在50%以下的无症状患者脑卒中的预防作用尚不清楚。
4 PAD患者应用阿司匹林的其他研究2002年ATC荟萃分析发表了抗血小板治疗对心血管事件疗效的汇总分析,共包括135000例心血管病高危患者,如急性或陈旧性心肌梗死(MI)、卒中或PAD。其中,42项临床研究的9716例PAD患者应用抗血小板治疗后心血管事件(包括MI、卒中或血管死亡)危险总体减少23%。在间歇性跛行患者,血管事件危险减少23%,有下肢血管搭桥史的患者上述危险减少22%,而有下肢动脉介入治疗史的患者危险减少29%。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减少PAD患者动脉闭塞的危险。ATC研究证实,抗血小板治疗本身在19个月随访期中使动脉闭塞的发生率减少30%,与安慰剂相比阿司匹林可以减少间歇性跛行患者动脉闭塞的危险,而噻氯匹定可以减少再血管化的需求。
2004年collins等对外周动脉疾病腹股沟旁路移植术后应用阿司匹林和其他抗栓治疗药物的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共10个研究,其中关于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7个,而这7个研究中有6个是关于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结果显示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显著降低移植血管闭塞率57%(95%cI33~73),病死率也显著降低(OR 0.7,95% CI 0.51~0.95),并且未增加出血风险(OR 1.82,95% CI 0.43~7.73)。
下肢严重缺血预防研究(CLIPS)进一步验证100 mg/d阿司匹林是否能降低PAD患者首次心血管事件和严重肢体缺血事件。入选标准:血管造影确诊,或超声测量一侧ABI<0.85或趾肱指数<0.6的门诊PAD患者,合并糖尿病者需HbAlc控制满意。排除标准:Fontainem、Ⅳ期;预期寿命<24月;既往3个月内行血管。结果:与安慰剂相比,阿司匹林组血管事件显著降低64%(P=0.022),心肌梗死发生率更是下降82%,而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99),进一步强化了100 mg/d阿司匹林在PAD患者的疗效。
综上,2006年AHA/ACC指南指出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患者如无禁忌证,终身使用阿司匹林75~162 mg/d(I级推荐,A级证据),其中外周动脉疾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75~325 mg/d可降低心梗、卒中等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是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I级推荐,A级证据)
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是一种新的噻吩吡啶类药物,其化学结构与噻氯匹定相似,通过直接拮抗诱导血小板聚集的腺苷二磷酸(ADP)而发挥其抗血小板作用。在多中心、随机化临床试验(CAPRIE)中,研究对象为19185例近期缺血性脑卒中、近期心肌梗死和有症状的周围动脉疾病患者。结果表明,与阿司匹林比较,氯吡格雷能有效地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和血管疾病死亡的危险。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PAD组氯吡格雷可降低PA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23.8%(955 CI 8.9~36.2,P=0.0028),疗效优于阿司匹林,而在缺血性脑卒中和心肌梗死亚组两药疗效相似。说明CAPRIE中氯吡格雷的收益是从有症状的周围血管疾病组中观察到的,也就是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周围血管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或心脑血管病病死率比阿司匹林治疗组显著降低。目前尚未见到有关氯吡格雷专门对周围血管疾病疗效的研究报告。
2006年AHA/ACC外周动脉疾病防治指南指出,迄今为止还没有氯吡格雷专门针对PAD的试验,但根据CAPRIE研究亚组结果,推荐氯吡格雷75mg/d可作为阿司匹林的替代治疗,用于降低心梗、卒中等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I级推荐,B级证据)。
噻氯匹定(抵克力得)
噻氯匹定是特异性抑制ADP受体的药物,抑制血小板活化,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在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STIMS研究)中,给间歇.眭跛行患者每日口服噻氯匹定250 mg,在7年中需要施行血管外科手术治疗者的比率明显低于安慰剂对照组,减少将近一半。1999年Girolami等荟萃分析显示抵克力得可以降低间歇性跛行患者的动脉闭塞发生率38%(OR 0.62,95% CI 0.43~0.93)和病死率32%(OR 0.68,95% CI 0.49~0.95)。
但是由于噻氯匹定明显的副作用(粒细胞减少、腹泻、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初8周需监测血象和价格较高),目前已经很少应用或仅作为二线药物。
吡考他胺
吡考他胺是另一种血小板抑制剂,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血栓素A2合成酶和拮抗血栓素A2受体。吡考他胺治疗可显著降低周围血管病患者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经B超检查发现,应用吡考他胺治疗的患者,可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
早期试验结果显示吡考他胺具有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作用。DAVID研究对比观察了1209例糖尿病合并PAD患者吡考他胺(600 mg,2次/d)与阿司匹林(320mg,1次/d)治疗24个月的疗效。结果显示:全因病死率吡考他胺组(3.0%)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5.5%)
(OR 0.55,95% CI 0.31%~0.98%,P=0.0474),但是复合终点(心梗,卒中,截肢和死亡)二者并无差异(P=0.3),且该试验近20%患者失访。吡考他胺在全球许多国家还没有上市,这也限制了其进一步研究和使用。
己酮可可碱
己酮可可碱是一种甲基黄嘌岭衍生物,能改善PAD患者异常的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液黏滞性,降低血小板活性和血浆高凝状态,是目前美国FDA认可的治疗LEAD所致间歇性跛行的抗血栓药物之一。
研究结果显示,己酮可可碱在改善下肢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平板行走距离方面明显优于安慰剂。
西洛他唑
西洛他唑是3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可增加腺苷环化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兼有抗血小板和舒张血管两种特性。早期一项包括516例患者的临床试验,随机分为3组,即安慰剂组,西洛他唑(100mg,2次/d)组和西洛他唑(50 mg,2次/d)组,观察为24周。结果西洛他唑两组ACD均有明显改善,在24周末西洛他唑(100mg,2次/d)组ACD与安慰剂组的绝对差值在80米以上(P<0.001),常见副作用的发生率在三组之间无差异。一项包括6个随机双盲、多中心、安慰剂对照研究的回顾性荟萃分析汇总了1 751例PAD患者,服用西洛他唑50 mg,2次/d或100mg/g,共12、16或24周,结果西洛他唑组与安慰剂组比,最大步行距离提高(40%比20%,P<0.0001)和步行速度提高.(21%比8%,P<0 0001)。证实了对于外周动脉疾病间歇性跛行患者,西洛他唑具有明显的疗效。
2005年AHA/ACC的PAD指南指出,下肢PAD或间歇跛行患者(无心功能不全),西洛他唑可以改善症状、提高行走距离(I级推荐,B级证据)西洛他唑主要作为改善症状的药物推荐使用于无心功能不全的PAD患者。
沙雷格酯
沙雷格酯是一种5-羟色胺(5-HT)受体拮抗剂,能选择性地拮抗与5-HT2受体结合,以抑制血小板凝聚,尤其抑制被5-HT增强的血小板凝聚和血管收缩。主要用于外周动脉疾病,改善慢性动脉闭塞症引起的溃疡、疼痛及冷感等缺血性症状。由于其可以抑制血小板凝聚,所以被认为有可能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并进行了的临床研究。
2006年S-ACCESS研究,入选既往脑梗的患者1510人,沙雷格酯100mg,3次/d,阿司匹林81 mg/d,观察1.59年,终点为反复卒中、急性冠脉综合征和任何心血管性死亡。结果显示:两组无显著差异(HR1.07,P=0.65),糖尿病亚组分析结果相似(P=0.70),即沙雷格酯组疗效与阿司匹林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