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语文是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研究性学习是实现大学语文价值取向的有效途径;语文研究性教学,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必须灵活地运用一切可能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作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优势学科——大学语文以其深邃的内涵,在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时代的变化与观念的演进,使得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显现出与社会发展的不兼容性。以住的语文教育主要是以“接受性学习”为教学的主要方式,老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并且往往是“自上而下”式的单向的高压“灌输”,学生学习被动,教学效果不佳。为了切实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 改变语文教学中的被动局面,培养具有丰盈人文素质的人才,大学语文教学必须从“接受性学习”走向“研究性学习”。所谓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致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均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之中,教师启发性、创造性地教,学生探索性、批判性地学,伴随着师生不断的探索、发现和创新,教育的目的得以圆满实现。
1 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1)从主体来看,大学生在由中学进入大学之后摆脱了高考指挥棒的束缚,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他们渴望摆脱中学教育任何问题都有标准答案这一死板模式,渴望自主地发表他们的见解。其次,多年的语文学习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以及阅读理解的能力,这些为他们独立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再次,大学的学习环境相对宽松,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四通八达的网络等等,这些外部环境也为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从文学本身来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以语言为媒介,借助于文学形象来抒发情感,表达思想,阐明哲理。而文学形象本身具有间接性、意象性、概括性和模糊性的特征,这些特点决定了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存在着见仁见智的现象, 正如鲁迅先生论及读者对《红楼梦》的看法时说:“单就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不同而有几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闹秘事。”这就在客观上为大学语文教学中研究式学习的实施提供了契机和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存在多种解读的可能。如果依传统的教学方法则是将现成的结论(往往是人云亦云的)强加给学生。这一方面牺牲了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却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互动,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限制了其个性的发展,创新精神更无从谈起。多样性、差异性、个性正是研究式学习的生命之所在。
(3)从文学接受来看,文学文本是向未来无限敞开的,它的许多空白召唤读者通过想象去链接和补充,这就规定了文学接受的性质,即它必然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学生只有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创造性的文学接受才能实现。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正是给学生创设了这种自主、自由、自在的空间,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真正体现,并生动活泼地发展,创造性的文学接受也得以实现。
总之,大学语文课程比较适合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学习的途径,只能是学生自己通过学习的实践去尝试、体验和感悟,而不是仅通过教师上课。研究性学习就是给学生一个亲自实践的机会。学生只有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有可能提高语文能力。
2 大学语文教学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语文研究性教学,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必须灵活地运用一切可能的策略,来诱导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以促进他们学力的发展。
(1)创设情境:上课伊始,教师精心设计一段情绪饱满而又亲切的导语,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一堂课就是一个特定的“场”,要引导学生走进这个“场”,沉迷于这个“场”,就要做些铺垫,来激发学生的情思,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就能以欣赏的姿态面对文本,以主体的情思占有课堂,在空间上也营造了一个有待交流和讨论的教学环境。比如《雷雨》一课,可如此创设情景:上课开始,问学生:“你们是否看过《满城尽带黄金甲》?”学生会产生议论,等安静后,教师说:“今天我们来走进《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源头戏剧——《雷雨》”。这样处理是通过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里,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积极地、主动地参与研究学习《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哪些方面模仿《雷雨》,二者不同在哪里,如何改编戏剧等。
(2)专题研讨: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丰富而课时有限,以课文为立足点,每一次课设立一个探讨的专题,由表及里,由点到面,既开掘知识的深度,又扩展知识的广度。如:教学晏殊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可以晏殊的这首《蝶恋花》为切人点,首先介绍有关词的基本知识,唤起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回忆。然后介绍晏殊的生平及晏殊词的基本表现内容,在学生对晏殊词有了一个基本印象之后,再重点探讨晏殊词《蝶恋花》借外物以抒写内心、渲染气氛的表现手法,赏析作者遣词用字的匠心和词中的名句,把握晏殊词闲雅而有情思的主导风格。然后,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赏。把晏殊词与苏轼词比较,体会婉约派和豪放派词的不同风格;把晏殊词和晏几道词比较,体会二者虽然词风相近,但由于生活境遇的不同,晏殊是以从容淡雅之气写生平富贵之态,晏几道是以凄婉低徊的吟唱抒写“古之伤心人”语。最后,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阐释的著名的做大学问、大事业者的“三境界”,拓展阅读柳永词《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和辛弃疾词《青玉案“元夕”》。这样由一篇课文一首词,展开了关于词的专题的探讨性的学习。学生从中收获的不是个别的零碎的知识点,而是一个立体辐射的知识网络。
(3)开展互动:教师要在授课前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学习性课题,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在课堂上分组讨论课题内容,同学之间有分工有合作,遇到问题共同讨论,商量解决。在教师讲授之前由各小组同学分别汇报学习研究情况,并对研究内容发表小组意见。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古文的讲授,既节省了大量时间,又改变了古文教学由老师一人翻译讲解为主的沉闷单调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同时由于讲前阅读是一种障碍性阅读,大家在遇到问题时能主动思考,运用以前所学知识,既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助提高阅读能力,同时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由于采用分组讨论形式,同学之间加强了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提高了大家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及不足,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和补充,这样有的放矢,既突出了重点、难点,又给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使教与学形成互动。
(4)改革考核:为使研究性教学模式取得良好效果,还必须建立全新的教学评估机制。首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考核方式,把整个动态学习过程纳入考核目标,增大平时成绩比例,教师要对学生研究成果及课堂表现认真评判,全面考察,制定相应比例体现在考核成绩中。研究性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能力培养,所以对应的考核方式也要以能力评定为目标,基本方式应是经常性的表现评定,如学习态度、平时读书笔记、发言的见解水平、知识掌握的灵活性等等,都在评定范围之内。其次,考试形式要多样化,既可以是闭卷式,也可以开卷与闭卷结合,既可以是试卷式,也可以是论文式,主要考查学生文学鉴赏的实际能力,提倡言说的“私人化”“自由化”和“多元化”。总之,考核是手段而非目的,它的存在应为研究性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作保障,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同时又对学生的课内和课外学习形成一定的制约,有利于学生通过持续的努力来切实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
3 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
3.1 研究性学习不能代替接受性学习
在大学阶段,应培养学生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这将使之受益终生,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这些能力和品质的训练、前辈的知识,主要靠传承。教师的系统讲授对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学到应有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精到的讲解,可缩短学习的过程。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不可完全取消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指导作用,这是违背学习规律的。
3.2 研究性学习中不可忽视教师角色的转换
(1)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研究性学习的平等参与者。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是权威的“传道、授业、解惑”者。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首先,教师由“主要演员”变成了“导演”。在以学生为主体人人参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满堂灌”的主讲,而是探究方向的引导者、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探究问题的设计者和探索结果的“最后陈述人”。其次,教师“当然权威”的身份被淡化。在探究互动中,师生是平等的。教师作为参与者之一,他由“权威”变成了普通“发言人”。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解决学生知识层面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准,创设能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和创造力的问题情景,建构平等、开放的对话平台;在充分尊重学生差异和个性的基础上及时矫正探究思路的偏航,并作好探究结果的整合与扩展。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这对于语文教师,应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2)从“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教师。研究性学习,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况,引导学生以研究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应尽快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具备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如知识和观念更新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正是“科研型”语文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体现。
3.3 研究性学习不可采取“放任式”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但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不可片面认为只要一有教师发表意见,就是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是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放任学生的课题研究。所谓学生自主,主要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对学习责任的承担。但这种能力不是天赋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因此,强调学生自主,其本意不是排斥教师指导,也不是推卸教师指导学生的责任。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指导并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自主,学生通过利用教师的指导可获得更大的自主。所以,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应把握学习目标,控制范围,把握学习情况,才能落实教学目标,激励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理念是无庸置疑的,它与大学语文学科的结合是解决大学语文教学历史困惑的一个平台,也是促进语文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回归到语文学科本位的一个重要维度。大学语文研究性教学具有多维价值取向,它能够通过知、情、意、行四个维度的整合来塑造新型人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今天这样一个远离崇高、物欲强烈,价值观多元化、功利化的时代,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推行研究性教学,从细节入手,从日常做起,对于大学生的“全人教育”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胡亚军.研究性学习之我见[J].青海教育,2003(4).
[2]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05.
[3]朱桂琴.研究性教学及其基本范式[J].教育探索,2003(7).
[4]张国光.大学语文研究[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作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优势学科——大学语文以其深邃的内涵,在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时代的变化与观念的演进,使得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显现出与社会发展的不兼容性。以住的语文教育主要是以“接受性学习”为教学的主要方式,老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并且往往是“自上而下”式的单向的高压“灌输”,学生学习被动,教学效果不佳。为了切实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 改变语文教学中的被动局面,培养具有丰盈人文素质的人才,大学语文教学必须从“接受性学习”走向“研究性学习”。所谓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致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均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之中,教师启发性、创造性地教,学生探索性、批判性地学,伴随着师生不断的探索、发现和创新,教育的目的得以圆满实现。
1 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1)从主体来看,大学生在由中学进入大学之后摆脱了高考指挥棒的束缚,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他们渴望摆脱中学教育任何问题都有标准答案这一死板模式,渴望自主地发表他们的见解。其次,多年的语文学习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以及阅读理解的能力,这些为他们独立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再次,大学的学习环境相对宽松,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四通八达的网络等等,这些外部环境也为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从文学本身来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以语言为媒介,借助于文学形象来抒发情感,表达思想,阐明哲理。而文学形象本身具有间接性、意象性、概括性和模糊性的特征,这些特点决定了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存在着见仁见智的现象, 正如鲁迅先生论及读者对《红楼梦》的看法时说:“单就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不同而有几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闹秘事。”这就在客观上为大学语文教学中研究式学习的实施提供了契机和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存在多种解读的可能。如果依传统的教学方法则是将现成的结论(往往是人云亦云的)强加给学生。这一方面牺牲了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却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互动,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限制了其个性的发展,创新精神更无从谈起。多样性、差异性、个性正是研究式学习的生命之所在。
(3)从文学接受来看,文学文本是向未来无限敞开的,它的许多空白召唤读者通过想象去链接和补充,这就规定了文学接受的性质,即它必然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学生只有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创造性的文学接受才能实现。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正是给学生创设了这种自主、自由、自在的空间,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真正体现,并生动活泼地发展,创造性的文学接受也得以实现。
总之,大学语文课程比较适合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学习的途径,只能是学生自己通过学习的实践去尝试、体验和感悟,而不是仅通过教师上课。研究性学习就是给学生一个亲自实践的机会。学生只有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有可能提高语文能力。
2 大学语文教学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语文研究性教学,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必须灵活地运用一切可能的策略,来诱导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以促进他们学力的发展。
(1)创设情境:上课伊始,教师精心设计一段情绪饱满而又亲切的导语,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一堂课就是一个特定的“场”,要引导学生走进这个“场”,沉迷于这个“场”,就要做些铺垫,来激发学生的情思,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就能以欣赏的姿态面对文本,以主体的情思占有课堂,在空间上也营造了一个有待交流和讨论的教学环境。比如《雷雨》一课,可如此创设情景:上课开始,问学生:“你们是否看过《满城尽带黄金甲》?”学生会产生议论,等安静后,教师说:“今天我们来走进《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源头戏剧——《雷雨》”。这样处理是通过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里,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积极地、主动地参与研究学习《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哪些方面模仿《雷雨》,二者不同在哪里,如何改编戏剧等。
(2)专题研讨: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丰富而课时有限,以课文为立足点,每一次课设立一个探讨的专题,由表及里,由点到面,既开掘知识的深度,又扩展知识的广度。如:教学晏殊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可以晏殊的这首《蝶恋花》为切人点,首先介绍有关词的基本知识,唤起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回忆。然后介绍晏殊的生平及晏殊词的基本表现内容,在学生对晏殊词有了一个基本印象之后,再重点探讨晏殊词《蝶恋花》借外物以抒写内心、渲染气氛的表现手法,赏析作者遣词用字的匠心和词中的名句,把握晏殊词闲雅而有情思的主导风格。然后,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赏。把晏殊词与苏轼词比较,体会婉约派和豪放派词的不同风格;把晏殊词和晏几道词比较,体会二者虽然词风相近,但由于生活境遇的不同,晏殊是以从容淡雅之气写生平富贵之态,晏几道是以凄婉低徊的吟唱抒写“古之伤心人”语。最后,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阐释的著名的做大学问、大事业者的“三境界”,拓展阅读柳永词《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和辛弃疾词《青玉案“元夕”》。这样由一篇课文一首词,展开了关于词的专题的探讨性的学习。学生从中收获的不是个别的零碎的知识点,而是一个立体辐射的知识网络。
(3)开展互动:教师要在授课前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学习性课题,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在课堂上分组讨论课题内容,同学之间有分工有合作,遇到问题共同讨论,商量解决。在教师讲授之前由各小组同学分别汇报学习研究情况,并对研究内容发表小组意见。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古文的讲授,既节省了大量时间,又改变了古文教学由老师一人翻译讲解为主的沉闷单调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同时由于讲前阅读是一种障碍性阅读,大家在遇到问题时能主动思考,运用以前所学知识,既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助提高阅读能力,同时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由于采用分组讨论形式,同学之间加强了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提高了大家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及不足,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和补充,这样有的放矢,既突出了重点、难点,又给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使教与学形成互动。
(4)改革考核:为使研究性教学模式取得良好效果,还必须建立全新的教学评估机制。首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考核方式,把整个动态学习过程纳入考核目标,增大平时成绩比例,教师要对学生研究成果及课堂表现认真评判,全面考察,制定相应比例体现在考核成绩中。研究性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能力培养,所以对应的考核方式也要以能力评定为目标,基本方式应是经常性的表现评定,如学习态度、平时读书笔记、发言的见解水平、知识掌握的灵活性等等,都在评定范围之内。其次,考试形式要多样化,既可以是闭卷式,也可以开卷与闭卷结合,既可以是试卷式,也可以是论文式,主要考查学生文学鉴赏的实际能力,提倡言说的“私人化”“自由化”和“多元化”。总之,考核是手段而非目的,它的存在应为研究性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作保障,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同时又对学生的课内和课外学习形成一定的制约,有利于学生通过持续的努力来切实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
3 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
3.1 研究性学习不能代替接受性学习
在大学阶段,应培养学生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这将使之受益终生,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这些能力和品质的训练、前辈的知识,主要靠传承。教师的系统讲授对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学到应有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精到的讲解,可缩短学习的过程。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不可完全取消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指导作用,这是违背学习规律的。
3.2 研究性学习中不可忽视教师角色的转换
(1)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研究性学习的平等参与者。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是权威的“传道、授业、解惑”者。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首先,教师由“主要演员”变成了“导演”。在以学生为主体人人参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满堂灌”的主讲,而是探究方向的引导者、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探究问题的设计者和探索结果的“最后陈述人”。其次,教师“当然权威”的身份被淡化。在探究互动中,师生是平等的。教师作为参与者之一,他由“权威”变成了普通“发言人”。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解决学生知识层面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准,创设能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和创造力的问题情景,建构平等、开放的对话平台;在充分尊重学生差异和个性的基础上及时矫正探究思路的偏航,并作好探究结果的整合与扩展。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这对于语文教师,应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2)从“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教师。研究性学习,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况,引导学生以研究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应尽快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具备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如知识和观念更新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正是“科研型”语文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体现。
3.3 研究性学习不可采取“放任式”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但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不可片面认为只要一有教师发表意见,就是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是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放任学生的课题研究。所谓学生自主,主要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对学习责任的承担。但这种能力不是天赋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因此,强调学生自主,其本意不是排斥教师指导,也不是推卸教师指导学生的责任。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指导并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自主,学生通过利用教师的指导可获得更大的自主。所以,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应把握学习目标,控制范围,把握学习情况,才能落实教学目标,激励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理念是无庸置疑的,它与大学语文学科的结合是解决大学语文教学历史困惑的一个平台,也是促进语文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回归到语文学科本位的一个重要维度。大学语文研究性教学具有多维价值取向,它能够通过知、情、意、行四个维度的整合来塑造新型人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今天这样一个远离崇高、物欲强烈,价值观多元化、功利化的时代,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推行研究性教学,从细节入手,从日常做起,对于大学生的“全人教育”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胡亚军.研究性学习之我见[J].青海教育,2003(4).
[2]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05.
[3]朱桂琴.研究性教学及其基本范式[J].教育探索,2003(7).
[4]张国光.大学语文研究[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