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满足学生成才需求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ianggui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推进新课改的关键在于高效课堂、思维课堂。最好的方法就是用问题驱动课堂,这是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的最好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利用阶梯式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各种材料创设直观形象的问题情境,利用课堂辩论创设情境,利用社会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教学改革;创设情境;课堂辩论;成才
  课堂教学改革是整个课改的主阵地,推进新课改的关键在于高效课堂、思维课堂。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用问题驱动课堂,这是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的最好方法。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成才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已经成为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方法。
  一、利用阶梯式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对于一些具有深度和难度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太大或太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难度。
  阶梯式问题由一些梯度较小,层次较多的问题构成学生思维的阶梯。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我在教授“康熙平定三藩”这个知识点时,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①三藩问题的由来?②三藩存在的影响?③康熙怎么解决三藩的?④平定三藩有什么意义?通过层层设问,就解决了平定三藩主要的意义在于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佐证了课本的标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
  二、利用各种材料创设直观形象的问题情境
  历史学科的特点就是不可重演,不可改变,很多学生喜欢历史,却不喜欢历史课,就在于历史形成知识之后就失去了其本来鲜活的一面,那么我们就需要给他们提供形象直观的材料,例如图片、史料、视频等,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学习“58大跃进”时,播发一段关于大跃进时大炼钢铁的记录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着当时人们建设国家的高涨热情,这个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这种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有什么特点?导致了什么后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让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时,不但要有热情,还要遵循事情本身的客观规律,因此“大跃进”是我们国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失误。
  在讲授“新民主主义”一课,抗战胜利后,中国有没有走上和平之路,我提供了两幅漫画,请学生思考当时中国革命面临着怎样的形势和怎样的抉择?一看到这两幅漫画学生特别高兴,特别活跃,随即就开始讨论漫画所要表达的意思,积极性特别高。
  三、利用课堂辩论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喜好冒险和刺激。辩论的进攻性和征服性能刺激他们的好奇心和求胜心。为了取胜,他们必须查阅资料,寻找证据,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层面, 通过辩论,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他们不仅体会了团队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了,也在辩论中分享了他人学习的成果,将知识不断地进行应用和内化。
  在讲授“辛亥革命”一课,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时,我并没直接给出结论,而是给他们一个选择——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你如何看辛亥革命?课前我让学生自己选择观点,寻找论据,结果学生完成的非常出色,我只是对他们的观点进行了一些归纳和概括。
  在讲述“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许多东方学者认为殖民主义给东方各国带来了巨大灾难,甚至认为殖民主义扩张中不含有任何进步意义。当今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学勤说:殖民主义历史是“一部文明输入和文明扩展的历史”,那么“殖民=罪恶”还是“殖民=文明”?学生就殖民主义的影响课前查阅资料,课上进行了辩论,他们从自己论证的角度提出了大量的史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白,一方面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要论从史出,对于一个历史事件,不可轻易地下结论,要学会多角度,全面地去看待问题。
  四、利用社会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当我们把学习的内容与学习者的经验、所处的社会环境或自然情境相结合时,学习者所学的知识才容易发生迁移;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去理解、掌握并应用于真实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易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例如在教授“近现代中国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中有关服饰的变迁时,我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说说近代以来的人大概穿什么样的衣服。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列举自己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近代服饰,不时有同学进行补充,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在此基础上,我把近代以来做了一个历史分期,1840年~1949年 、20世纪50年代、“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以来,要求学生对各种服饰对号入座,并开始提问,过去的服饰有什么特点,今天的服饰有什么特点?这样的问题贴近生活,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上要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使教师由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学生由被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学习的积极性。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正是使我们的学习内容以丰富的问题情境出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但是问题情境的设计一定要深思熟虑,要注重其对教学的有效性,要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去设计问题,不可太高深,要让学生在有效的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会自己主动学习的乐趣和价值,真正提高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旭媛.如何优化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情境[J].数学大世界,
  2011(1).
  [2]王后雄.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J].化学教
  学,2008(7).
其他文献
论述了石油化工有关,并起主导作用的石油基精细化工国内外技术进展,重点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塑料加工助剂、生物技术、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精细石油化工门类的技术开发与应用概况,并
提出了在摩擦理论的研究中出现的与欧拉-加仑定律相反的现象,以及多年所做实验结果。论述了研究静,动摩擦系数的关系在当今某些领域中的意义,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古典摩擦理论的适用
烯烃在水溶性铑膦络合催化剂作用下,经羰基合成制成相应的醛。为增大高碳烯烃的反应活性,向体系中加入相转移剂。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压力3~4MPa,温度100~120℃),烯烃转化率和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转变以往教学中的理念,变“主演”为“导演”,这是教师角色的转换。变“权威”为“朋友”,这是教师地位的转变。变“教案”为“学案”,这是教学性质的转变。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这是教学方式的改变;变“单线”教学为“复线”教学,这是课堂教学结构的转变。变单纯传授知识为德、智、能相结合的教学,这是教法学法的转变。教师只有做到了这几个转变,才能培养德才兼备的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在北京郊区建立生态区的重要性,迫切性, ,可行性以及目前北京生态旅游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相关对策。
介绍用几类重要的合成高分子(聚丙烯酰胺、聚乙烯醇、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腈)和天然高分子(淀粉、纤维素、木质素)通过高分子化学反应制备阳离子聚合物的途径,并介绍了这些
[目的]研究短时间不同剂量UV—B辐射对冬小麦幼苗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植物应答短时间紫外线照射机理提供参考。[方法]以冬小麦为试验材料,采用15和30μW/cm^2的uV—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学生真正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我们民乐小学结合我们具体的校情、生情,从一校一地出发,确定了符合我校特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文化知识,而且要掌握多种转化知识的技能。变书本知识为学生能力的转化过程,是一门高超的塑造艺术,这就要求教育者具备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在英语教学中,要重视导学艺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成才。  一、灵活多样的导学方式  (1)激起动机。兴趣是入门的向导,能促使动机的产生。因此,教师在开课伊始就要循循善诱,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树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