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贯彻新课改理念的大形势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得到空前的体现。然而在令人欣喜的同时,很多教师心存困惑:是不是什么问题都要变成探究性的?一节课没有学生的合作学习行不行?不用电脑制作课件就难以上好课吗?鉴于此,我认为贯彻新课改理念,关键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用心去体验语文,灵活运用语文,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使语文教学成为全人教育与和谐教育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全人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新课标对学科课程的分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也提出了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那种“热热闹闹走过场,高高兴兴搞形式”的教学方式已烟消云散,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化繁为简,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教师要让自己的语文教学朴实些,让学生学得扎实些,使学生学有所得,真正在听说读写方面有所提高,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二、使语文教学成为围绕三维目标的互动教育
学生是一个个灵活的个体,教师要讲究灵活的教法。所谓“活”,就是要讲求教学的艺术性、生动性、互动性。教师目中有“人”,教学深得人心,润物无声,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具体展现。教师的“教”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的“学”需要教师科学地引导,顺学而导。我们常见的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前预习,课上讨论,课后作业。这是一种让学生被动接受的程式化、方式刻板的教学模式。表面上课堂热热闹闹,但这些都是在教师预设的轨道上进行,学生缺乏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这种学习方式很难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相反会泯灭学生的灵性。但是,新的语文教学中的“活”,并不是让各种非语文活动占据课堂,占用学生言语实践活动的时间;也不是把从网上收集到的知识,未经筛选地用多媒体一股脑儿地在课堂上堆砌;更不是以“合作学习”为名,远离文本,让学生不着边际地议论纷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氛围,强化“导学”功能,诱发学生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和积极的自我探索,使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师生如何有机地互动,围绕三维目标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怎样从学生质疑的众多问题中提炼出重点问题,包括理解内容的、体会感情的、揣摩写法的,并且自然地把它们融入到教学中,逐一得到圆满解决。切记用统一答案去套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
因此,新课改中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在不断拓展中打开思维的新视野,开掘学习语文的丰厚资源。教师要不断调整预制方案,调控教学节奏,因势利导,灵活机制地变化。该自学时自学,该合作时合作,该讲解时讲解,使教学开合有度,收放自如,动静有节,快慢有致,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使语文教学成为适应学生心理活动的求新教育
无论是课程改革还是教学改革,都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既不能否定传统,又不能固守传统,拒绝先进的理论和经验,必须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创新的天赋。
求新,首先是理念新。其核心是先进的教育观和学生观。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修养。
其次是课程内容新。语文教学要体现人类进步、科学发展、现代意识,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他们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教师还要有课程资源意识,合理利用学校、当地、现实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再次是教学方式新。学习方式的转变有赖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有赖于对学生的尊重、信任与赏识。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都是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让学生在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中激发兴趣,引发情感,体验情境;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中感悟语言,在揣摩、探究中学语言、用语言,自己思考,自己投身于各项语文实践活动中去。
语文教学面临世纪挑战,语文教师面临观念更新、角色转换。这都会触动语文教师更深沉地思考。如何贯彻新理念,实施新课改,让学生活学活用语文知识,真正让语文“活”在学生心中,这有待于我们教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在积极探寻中寻找路径,来完善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责任编辑陈剑平)
一、使语文教学成为全人教育与和谐教育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全人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新课标对学科课程的分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也提出了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那种“热热闹闹走过场,高高兴兴搞形式”的教学方式已烟消云散,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化繁为简,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教师要让自己的语文教学朴实些,让学生学得扎实些,使学生学有所得,真正在听说读写方面有所提高,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二、使语文教学成为围绕三维目标的互动教育
学生是一个个灵活的个体,教师要讲究灵活的教法。所谓“活”,就是要讲求教学的艺术性、生动性、互动性。教师目中有“人”,教学深得人心,润物无声,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具体展现。教师的“教”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的“学”需要教师科学地引导,顺学而导。我们常见的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前预习,课上讨论,课后作业。这是一种让学生被动接受的程式化、方式刻板的教学模式。表面上课堂热热闹闹,但这些都是在教师预设的轨道上进行,学生缺乏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这种学习方式很难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相反会泯灭学生的灵性。但是,新的语文教学中的“活”,并不是让各种非语文活动占据课堂,占用学生言语实践活动的时间;也不是把从网上收集到的知识,未经筛选地用多媒体一股脑儿地在课堂上堆砌;更不是以“合作学习”为名,远离文本,让学生不着边际地议论纷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氛围,强化“导学”功能,诱发学生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和积极的自我探索,使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师生如何有机地互动,围绕三维目标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怎样从学生质疑的众多问题中提炼出重点问题,包括理解内容的、体会感情的、揣摩写法的,并且自然地把它们融入到教学中,逐一得到圆满解决。切记用统一答案去套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
因此,新课改中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在不断拓展中打开思维的新视野,开掘学习语文的丰厚资源。教师要不断调整预制方案,调控教学节奏,因势利导,灵活机制地变化。该自学时自学,该合作时合作,该讲解时讲解,使教学开合有度,收放自如,动静有节,快慢有致,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使语文教学成为适应学生心理活动的求新教育
无论是课程改革还是教学改革,都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既不能否定传统,又不能固守传统,拒绝先进的理论和经验,必须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创新的天赋。
求新,首先是理念新。其核心是先进的教育观和学生观。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修养。
其次是课程内容新。语文教学要体现人类进步、科学发展、现代意识,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他们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教师还要有课程资源意识,合理利用学校、当地、现实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再次是教学方式新。学习方式的转变有赖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有赖于对学生的尊重、信任与赏识。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都是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让学生在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中激发兴趣,引发情感,体验情境;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中感悟语言,在揣摩、探究中学语言、用语言,自己思考,自己投身于各项语文实践活动中去。
语文教学面临世纪挑战,语文教师面临观念更新、角色转换。这都会触动语文教师更深沉地思考。如何贯彻新理念,实施新课改,让学生活学活用语文知识,真正让语文“活”在学生心中,这有待于我们教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在积极探寻中寻找路径,来完善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