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素质教育和课堂教学的关系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yl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是我国培养现代化人才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场合,素质教育的实施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意识,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素质教育的本质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受教育个体自身价值的最大实现,学生个体潜能的最大发挥。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以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学校教育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人格品质的教育,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我国教育法规定,公民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目前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学校还不能够依据每个学生的个性提供相适应的教育,但并不妨碍这种新时代的教育思想作为未来教育改革方向的基本原则。
  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主体。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个体自愿的一种行为,获取知识的多少由学生自己决定,而不是由教师决定。学校的教学工作应该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之上,教师只能作为启发者,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转换为教学过程的主体,逐步将教学过程由原来的被动灌输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顺应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华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培养具备创新意识的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两个基本要素,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是教学主体的基础上还必须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增加教学的开放性、可选择性,减少课堂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强制性,让学生在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二、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1.学生自愿学习原则。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学生是被动学习还是主动学习。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模式,使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没有个性可言,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考试,没有创新能力。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自愿学习这一原则,关键是要寓教于乐,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并最终让学生形成以学习为乐的态度。
  2.公平性原则。
  素质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公平,每一个受教育的个体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同学生间的个性差异使教育资源在分配的时候不能真正地平均分配。存在差异是正常的,只有存在这种差异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但是这种差异不能被无限制地扩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主动引导那些占用教学资源较少的“差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避免教学资源被少数优秀学生占用。
  3.宽容原则。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还没有完全转变思想,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还是学生能否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如果一个班级考试成绩理想,那么这个班的教师教学水平就高,反之就对教师的教学全面否定。因此,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宽容的原则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这种状况。
  三、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转换师生角色。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条件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变“教”为“导”:如在讲述“洋流”的内容时,利用地球仪和手电为工具,向学生们演示洋流的方向,并给学生们依次分组,让他们上台演示不同洋流的运动方向。通过分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单纯的“教”变成“导”,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整整一节课,始终充满着掌声和欢笑,甚至在课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学生还沉浸在表演时的亢奋之中。这种策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自然也就令其兴趣盎然,急于探索。
  2.优化教学模式。
  实施素质教育必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落实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就是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长期以来,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造成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负担沉重。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例如:课改的精神、学生的学习能力、教材的难易程度和教学手段的实用性等。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完善,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新技术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如在教“锋面雨”这一知识点的时候,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们展示锋面雨的原理与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春季气温上升、锋面雨频频出现的原因。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一是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创新精神的重要指标。新思维的产生离不开独立思考,但独立思考并不等同于自我封闭。独立思考是建立在和他人充分交流的基础之上,吸收他人的观点并升华出自己观点的思考模式。二是善于发现的能力。《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在不断的分析问题、质疑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发现真理。三是发散思维的能力。只有具备了发散思维的能力,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逐步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G]
其他文献
总体构思:  1 为使学生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前因后果有一个系统深刻的印象,我将教学线索安排如下:一战基本史实;二战基本史实;两次世界大战的探究性问题。  2 根据以上线索,利用真实形象的感性材料加以论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教学目标及设计思路:  (一)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掌握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经过、性质和影响。  2
11月3日—5日,全国拖拉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简称"拖拉机标委会")七届一次会议在四川成都顺利召开,来自全国的120名拖拉机标委会委员及代表出席会议并就一系列拖拉机标准进
掌握知识的前提是大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大力发展学生智力的关键又在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帮助学生运用分析、综合、联系等方法去思考问题,培养其创造力,让学生受益一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经过几年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培养其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兴趣是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建设和谐世界的和平发展战略,不是应对“中国威胁”论的权宜之策,而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和平与发展理念不懈追求的历史的和逻辑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大量的信息传播,给思想品德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学生观看了《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节目后,对这些集声像、色彩、动感于一体的表现形式已习以为常,再走进教室,面对教师一张嘴,一本书,就倍感单调、乏味,再加上传统的读背写教学模式,更会觉得沉闷和压抑。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来说简直是受罪;失去了听众,对教师来讲则是一种痛苦。为了走出这种困境,我经过长期思考、探索,摸索出了一套“以案例
一、教师导入。情境触动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为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所学知识的重要性,用各种方式创设情境,恰到好处地触动,激发学生的
自主、开放、创新是推动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正确途径。如何做到历史教学的自主、开放、创新,如何设法将历史课堂建设好,这对于我们的教学进步颇
技能训练在美术教学中几乎贯穿始终,谁都知道它的重要性。但人们往往过多的注重造型本身的技能,如构图、比例、透视、色彩、明暗等过多的强调了绘画、工艺等形式的步骤及其表现
目的对胸腰椎骨折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后不同运动状态下的活动度及应力进行有限元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12月甘肃省中医院收治的11例典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采
安全是生命之本。安全作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基本词语,其解释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安全重在防患于未然,高校作为社会构成的特殊部分,校园安全与社会安全息息相关,社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