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投石”,激发思维火花

来源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bcni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是发展的动力之源,是个人与组织提高竞争力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创造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摆在重要地位,这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践行能力,而不仅仅是让学生拘束于数字之中,以致让数字“捆住”学生的心呢?这一点,许多实践工作者都在不断探索。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践行能力,需要我们应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把握知识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倡导个别化差异的创造性学习,形成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践行能力,进而形成学生的创造精神。
  
  一、创设情境,营造课堂良好的氛围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产生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可见,新奇而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使学生主动创造、乐于创造。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因此,我们要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课改要求,在小学数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引进数学课堂,使枯燥、乏味的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让数学生动化、形象化、通俗化,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高不可攀。在教学中,笔者经常会融人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生活场景,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调动自己的思维,主动加入到学习中来。
  
  二、巧妙“投石”,激发学生探究求进的兴趣
  
  课堂上,一个恰当而又耐人寻味的问题,犹如在一潭风平浪静的池水中投去一石,顿时碧波荡漾,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学中,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问是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求知欲及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会巧妙“投石”,善于设疑,适时设疑,从而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无论是课堂开始的设疑、新课进行中的设疑,还是新课结束后的设疑,都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尽可能给学生创设最佳的设疑气氛。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的思维始终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上,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精心设疑,制造悬念,使学生处于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从而激起学生探索、追求思维的浓厚兴趣,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这样才能引起学生高度的注意,加强听课的效果,进而积极思维,并产生克服困难、探求新知的愿望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质疑问难。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的,思想也就应运而生。学生探究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创新。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教师问,学生答”,这样学生只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发现问题是创造的前奏,而解决问题的愿望与思维相碰则会形成创造的火花,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问,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我们要鼓励学生辩,让学生成为“辩”的积极参与者。
  通过学生自己的质疑问难,自己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活动中日积月累地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
  
  四、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造践行才能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情境,让他们动手摆摆、拼拼,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践行才能。
  实践过程已经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也使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贯彻“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切实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让每个孩子在实践操作中成长起来。
其他文献
摘要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在传播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也是在培养学习习惯。教师要自觉地把目光聚焦于学生的习惯养成,通过提高学生自信心、认真预习、认真听讲和认真作业等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 学习习惯 自信 预习 认真    我们会听到很多老师在说:现在的学生字写得越来越差,题目错得越来越多了。面对作业本上的蚯蚓文字、千变万化的解题错误,大家都在感叹:现在的学生学习习惯怎么越来越差了,
期刊
摘要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通过“感悟生活”“积累语言”“表达情感”这“三块木板”,帮助学生越过习作困境之河,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让学生做习作的主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 写作 生活 语言 情感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达情感的过程。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难看出,不少学生的作文大话、空话、假话连篇,缺少真情实
期刊
摘要 朗读感悟是一个复杂的情感历程,引导尤为重要。教师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入境、想象、质疑,以此生成深刻体验。学生在自身的实践体验中,真正走出静态的文本,感受那跃的生命,进发创新的火花。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朗读感悟 入境 想象 质疑 体验    有这样一则教育小故事:六岁的汤姆在幼儿园学会了用剪刀,他兴奋极了,回家后决定试着剪东西。他选中了妈妈刚买的窗帘。不一会儿,别致的窗帘变得参差不齐,模样怪异。
期刊
摘要 对学习产生滚厚兴趣,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充满情感,会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与智慧,促使学生主动走进教材,走近教师,积极与教材、教师进行对话。通过得当的评价,合理地引导学生开启智慧之门,从而让学生有获取知识的动力。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评价 情感 智慧 兴趣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相比其他学科而言,所包含的内容更为丰富,承载的底蕴更为深厚。因此,更应承担起促
期刊
摘要 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得到人文的关怀,受到语言的熏陶,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言品读 教学实践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与手段进入课堂,语文课变得形式多样起来。但是,细细回味总觉得如今的语文课缺少了些什么。众所周知,语
期刊
摘要 让活动单成为班队活动与它的纽带是一条改进作文教学的很好的途径。通过创设写作环境、培养观察习惯、培养审美能力的方法,让活动单把作文教学与班队活动结合起来。作文教学生活化,让学生走出课本,在活动单的引领下捕捉“我眼中的社会焦点”。  关键词 作文教学 班队活动 活动单 纽带     喜怒哀乐是触发学生写作的主要原因,而学生没有机会去品味生活中本该有的一点一滴,即使是写作文,也往往是冥思苦想来找到
期刊
摘要 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认真推敲哪些环节需要使用多媒体,其次要找准多媒体与数学教材的切入点让多媒体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有效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有效应用 切入点    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正显示出了它的优势。但是多媒体的使用,必须遵循并适时地体现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
期刊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激发尊重生命、敬重卑微的情感,初步形成对生命价值的认同。    教学重点    让学生把心溶于文本,体会在火舌舐动、火神肆虐的危急关头,蚂蚁没有束手待毙而是迅速地扭成一团所表现出的沉着、团结和智慧。    教学难点    为什么称外层蚂蚁为英雄?它们有哪些英雄之举?这些悲壮之举让学生产生何种感
期刊
在开学的第一天,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篇文章。内容如下:  差生  “老师,我饿了。”  “把作业做完再吃饭。”  1987年初夏的某个中午,男孩儿对他的语文老师提出这样的恳求后遭到断然拒绝。  一道“即使……也……”的造句作业,令这个11岁的男孩儿困惑迷茫。他不理解老师为什么让他饿着肚子去编遣一句他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的话。天很闷热,男孩儿呆呆地看着窗外飞得正欢的蜻蜓,想今天肯定会下雨,而下雨
期刊
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很重要的。精心设计妙趣横生的情境,能烘托出教学气氛,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牵动学习情感,使学生心理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现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设计展示如下:    一 复习旧知识创设情境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展示课件1:出示以下三个图形(单位:厘米)  列式计算:1 5×5=25(平方厘米)  2 5×10=50(平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