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术大学剑术(第一段)

来源 :少林与太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se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剑术是最新撰写的“大学武术”教材内容之一,该套路由22个动作组成,分为两个自然段。在套路内容设计方面,注重吸取传统兵器中的基本技术与方法,遵循现代剑术的运动特色与风格。
  在套路撰写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力求符合青少年学生的爱好及心理特征,激励其在运动中逐渐领悟剑术的技击精髓;二是套路内容与运动强度比较适宜于大众健身需要,便于推广与普及;三是基本技术力争做到有利于习练者的身心得到健康、协调发展;四是技术含量较为丰富,对主体动作的技击用法予以阐述,有利于提高初学者的学习兴趣。
  整个套路简短精练,易学易练,融健身、防身、表演为一体。该套路剑法清晰、把法灵活,动作轻快敏捷、潇洒飘逸、富有韵律。主要剑法有刺剑、截剑、挂剑、劈剑、斩剑、抹剑、撩剑、削剑、崩剑、点剑、云剑等,步形有弓步、马步、仆步、虚步、歇步等;另外,还有腾空翻身、跳跃和平衡动作等。
  (注:图中右手、右脚和剑尖的运行路线用实线表示,左手、左脚和剑首的运行路线用虚线表示。)
  一、预备势
  1?郾两腿直立,两脚并拢。左手反握剑柄,剑身垂直紧贴前臂;右手五指并拢贴靠右腿外侧。目视前方(图1)。
  2?郾上体稍向左转。右手成剑指向右前直臂平举,手心向左;左手持剑屈肘上提至腰左侧,手心向后。目视右手(图2)。
  3?郾身体重心移于右腿。左脚向后退步,左腿伸直;右腿屈膝半蹲,成为右弓步。同时左手持剑使剑柄向前直臂穿出,高与肩平,虎口向下;右手剑指屈肘收于腰右侧,手心向上。目视剑柄(图3)。
  【动作要点】
  左手剑指平举的动作可适当放慢速度,上体略向前倾。
  二、拍脚提膝交接剑
  1?郾上体向左后转。左腿直立支撑,右腿向后伸直脚前掌着地。同时左手持剑随转体向上、向左前方抡出,手心向下;右手随之从右侧向上直臂摆起,手心向上。目视左前方(图4)。
  2?郾右脚向前直腿踢起,绷脚面。同时右手向上、向前迎击右脚面;左臂屈肘左手持剑收至左腰侧,手心向后。目视前方(图5)。
  3?郾左腿直立支撑;右腿屈膝提起,脚尖下垂。同时左手持剑使剑柄向前上方直臂穿出,高与头顶平,虎口向下;右臂屈肘,右手成为剑指收于左肩前,拇指侧向上。目视剑柄(图6)。
  4?郾上体向右转。左腿屈膝下蹲;右腿伸直向右平铺,右脚向右侧落地,脚尖稍向内扣,成右仆步。同时右手剑指沿着右腿内侧向前穿出,至右脚上方,拇指侧向上;左手持剑直臂举于左侧斜上方,拇指侧向下,左臂伸直。目视右手(图7)。
  5?郾身体重心前移。右腿屈膝;左腿伸直,成为右弓步。同时右手剑指向上直臂平举,虎口向上;左手持剑侧平举,拇指侧向下,左手略高于肩。目视右手(图8)。
  6?郾右腿直立支撑;左腿屈膝抬起,绷脚面。同时左臂屈肘,左手持剑收于胸前,剑身紧贴前臂内侧,手心向外,剑尖锋指向左侧;右手屈肘收至胸前,手心向内接握剑柄。目视左前方(图9)。
  【动作要点】
  做拍脚动作时手脚合力作响,整个动作要连贯、协调。
  三、上步直刺剑
  左脚向左前落地,左腿屈膝半蹲;右腿伸直,成左弓步。同时右手握剑向前直臂刺出,高与肩平,拇指侧向上;左手成剑指向左后方直臂伸出,高与肩平,拇指侧向上。目视前方(图10)。
  【动作要点】
  做直刺剑动作时两手同时分开,剑身与肩臂成一直线,上体微向前倾。
  【技击方法】
  剑刺出以攻击对方躯干部位(图10用法)。
  四、转身提膝下截剑
  上体向右转拧。左腿直立支撑;右腿屈膝抬起,绷脚面。同时右手握剑向内旋转以下剑刃向右后截出,手心向下;左臂屈肘,左手剑指收至左肩前,手心向下。目视剑身(图11)。
  【动作要点】
  转体、屈膝、屈肘与剑的截出动作要协调一致同时完成,剑截击时上体要舒展挺拔,力达于下剑刃前部。
  【技击方法】
  剑截击对方手臂或拦截其手中器械(图11用法)。
  五、左右挂剑
  1?郾右脚向前落地,脚尖稍向内扣。同时右手持剑手腕翘起,使剑尖锋向前崩。目视剑身(图12)。
  2?郾上体向左后翻转。身体重心移于右腿,右腿直立支撑;左腿屈膝抬起,绷脚面。同时右手持剑随翻身,使剑尖锋领先向前、向上、向下挂,至左腿外侧,手心向里,臂微屈;左手臂向上、向左、向下摆动,继而屈肘收于右肩前,手指向上。目视左下方(图13)。
  3?郾左脚向后落地。同时右手持剑向外旋转手腕翘起,使剑尖锋向上、向右画弧,手心向里;左手剑指置于右肩前,手指向上。目视剑身(图14)。
  4?郾上体向右转。左腿直立支撑;右腿屈膝抬起,绷脚面。同时右手握剑,使剑尖锋领先向下经右侧向后挂出,虎口向上;左手剑指屈肘平置于左肩前方,手心向下。(图15)。
  5?郾上体向左转。右脚向后落地,右腿伸直;左腿屈膝,成左弓步。同时右手持剑向上、向前直臂劈出,高与肩平;左手剑指向前、向下、向左后画弧直臂平举,虎口向上,略高于肩部。目视剑身(图16)。
  【动作要点】
  左、右挂剑剑身要贴近身体两侧环绕成立圆,劈剑剑身与肩臂成直线。
  【技击方法】
  劈剑以攻击对方手臂或拦截其手中器械(图16用法)。
  六、退步转身斩剑
  1?郾身体重心后移。左脚撤半步,两腿屈膝。同时右手持剑向外旋转,使剑在身体右侧向后、向上、向前绕环立圆。目视前方(图17)。
  2?郾上体向右转拧。左脚向后退步,前脚掌着地。同时右手持剑向内旋转使下剑刃领先向右斩击,手心向下,剑略高于肩部;左臂屈肘举于左侧斜上方,左手拇指侧向下。目视剑身(图18)。   【动作要点】
  剑的剪腕花与斩的动作要连贯一致。剑斩出时上体向左前倾,剑身与右臂成直线。
  【技击方法】
  剑斩出以攻击对方手臂或拦截其手中器械(图18用法)。
  七、转身云抹剑
  1?郾上体向左转,身体重心向左腿移动。右脚尖向内扣,两腿屈膝。同时右手持剑向左画弧,至额前上方,随之以手腕为轴向外旋转,使剑尖锋在头上方向左、向后、向右云绕一平圆,手心向上;左臂屈肘左手剑指收于右肩前,手指向上。目视剑身(图19)。
  2?郾上体向左后转。身体重心移于右腿,左脚前掌着地,成左虚步。同时右手持剑使下剑刃领先向前直臂抹出,手心向上,高与肩平;左手剑指向前、向左平摆,手心向上。目视剑身(图20)。
  【动作要点】
  剑的云绕一周和抹出的动作要连贯,剑抹出时上体须向左转拧,手腕用力,力达于下剑刃前部。
  【技击方法】
  剑的云、抹动作以截击对方手中器械或攻击其手臂部位(图20用法)。
  八、退步刺剑
  1?郾上体稍向右转。左脚向后退步,两腿屈膝交叉。同时右手握剑屈肘向内旋转,使下剑刃领先向下、向右画弧拦截,至右膝外侧,剑尖锋指向前下方;左手剑指屈肘向右摆,收至右手腕内侧,手心向下。目视剑身(图21)。
  2?郾上体稍向左转。右脚向后退步,右腿伸直;左腿屈膝半蹲,成左弓步。同时右手持剑向前直臂刺出,高与肩平,虎口向上;左手剑指向左直臂伸出,略高过肩,拇指侧向上。目视前方(图22)。
  【动作要点】
  剑拦截与前刺的动作须连贯,剑前刺时与左手同步分开,上体稍向前倾。
  【技击方法】
  剑拦截对方的器械(图21用法);剑直刺对方躯干部位(图22用法)。
  九、左右撩剑
  1?郾左腿直立支撑;右腿屈膝抬起,绷脚面。同时右臂屈肘,右手持剑向外旋转,使下剑刃领先向上托起,高与眼眉平,手心向里;左手剑指屈肘向右摆,至右前臂内侧,手指向上。目视剑身(图23)。
  2?郾右脚向前落地,右腿屈膝半蹲;左腿伸直,成为右弓步。同时右手持剑向内旋转,使下剑刃领先经左侧向下、向前撩起,剑尖锋高与腹部平;左手剑指置于右臂内侧,手指向上。目视前方(图24)。
  3?郾上体向右转,身体重心后移。同时右手持剑向上、向右后摆动,左手剑指随之收至右肩前,手指向上。目视剑身(图25)。
  4?郾上体向左转。右脚向后退步,右腿伸直;左腿屈膝,成为左弓步。同时右手持剑向外旋转,使下剑刃领先向下经右腿外侧向前撩起,剑尖锋高与腹部平;左手剑指随之向下、向上直臂后摆,高与头顶平,拇指侧向上。目视前方(图26)。
  【动作要点】
  剑的左撩、右撩动作须连贯、完整,剑撩出时上体可稍向前倾,但不得低头、弓腰。
  【技击方法】
  剑撩出以攻击对方手臂或拦截其手中器械(图24用法)。
  十、跳步提膝截剑
  1?郾右脚向前上步。同时右手持剑向上、向左下摆出,手心向里;左手剑指屈肘置于右腕内侧,手心向下。目视剑身(图27)。
  2?郾右脚蹬地向前跳起;左腿屈膝抬起,绷脚面,身体腾空。同时右手持剑使下剑刃领先向下、向前撩出,剑尖锋高与腹部;左手剑指向下直臂后摆,拇指侧向下。右脚落地右腿独立支撑。目视前方(图28)。
  【动作要点】
  右脚蹬地向前纵身跳起的动作求远不求高,提左膝跳步与剑向前撩出的动作要协调一致,上体前倾,但不要低头弯腰。
  【技击方法】
  剑撩出以攻击对方手臂或拦截其手中器械(图28用法)。
  十一、弓步刺剑
  1?郾左脚向前落地随即蹬地向前跳起落地,左腿独立支撑;右腿屈膝抬起,绷脚面。同时右手持剑向外旋转,使剑身经左侧向上、向前绕环立圆摆压于体前,手心向内;左臂屈肘左手剑指收于右手腕内侧,手心向下。目视前方(图29、30)。
  2?郾右脚向前落地,右腿屈膝半蹲;左腿伸直,成为右弓步。同时右手持剑向前直臂刺出,高与肩平,虎口向上;左手剑指随即向左后直伸平举,拇指侧向上。目视前方(图31)。
  【动作要点】
  左脚蹬地向前跳步的动作求远不求高,剑摆压与左脚落地的动作同时完成,剑直刺时两手同时向两侧分开。
  【技击方法】
  直刺剑以攻击对方躯干以上部位(图31用法)。
  (摄影:杨苏菡。动作演示:陈汝琦、周小中、高爱飞。)
其他文献
人到老年,生理组织与机体器官渐渐衰老、退化,对外界劣性因素刺激的生理防御和心理应激能力也会下降,身体对疾病的免疫效果大不如前。特别是在万物萌动的春季,老年人的身体各系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因此,老年人在春季的日常养生保健中,特别要注意以下的6个“四”。  一、春日四忌  1?郾忌久坐  “久坐者伤肉”。老年人,鉴于漫长低温季节的习惯,由于肢体行动不便,愿意久坐。坐虽是消除疲劳的一种必要休息方式,但久
期刊
最近,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市长邵占维同志在出席全国人代会期间因为恶性心律失常导致心源性猝死,最终抢救无效逝世。这条新闻的报道让一些患有心律失常的市民在叹息的同时也开始担心自己的身体,不少人急忙跑医院向医生咨询。  一、心律失常很常见  其实心律失常是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心律代表着心脏的节律,通俗讲就是心跳。心律失常就是心脏的节律出现异常现象。  心脏内的激动起源或者激动传导不正常,引起
期刊
(接上期)  四  从《燕青拳谱》中关于“燕氏林公”因犯事到少林寺避难的记载来看,关于燕青拳外传信息的来源,似乎应当是“燕氏林公”本人自述或其后世子孙的转述,否则何人会对一“逃犯”的生平掌握得如此精准?难道说“燕氏林公”还俗后,曾经与沛县的燕氏族人谋过面,将自己的过往细述一番?这种可能性不是很大。既然是伤及人命的逃亡,当事人在求得安定生活的同时,对此必然是讳莫如深,这段历史对后世子孙来说往往会成为
期刊
太极拳为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陈王廷研习民间多家拳术之精华,结合古代导引吐纳之术,运用古代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在祖传拳术的基础上创编出了阴阳相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太极拳。  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武术,还更多地承载了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精髓,有着丰富的内涵。太极拳轻灵柔和、舒展大方,不分男女老幼,也不用拘泥于场地均可习练,所以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喜爱,也有更多的女性不断地投入到太极
期刊
洪拳在岭南地区流传时间比较长,流传面积比较广,并逐渐形成多种流派,诸如佛山(黄飞鸿)流派、广州瑶台村(原番禺北)流派、湛江(粤西)流派、肇庆(西江■仔记)流派和中山(烂头何)流派等。  说起岭南洪拳,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洪熙官。但是历史上是否真的有洪熙官这个人,武术界对此一直存有争议。民国年间,唐豪和徐震都曾公开撰文否定洪熙官的真实存在,认为他只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而在民间,就洪熙官的出生地一直有两种
期刊
南派岳家八段锦源自南派岳家拳。岳家拳据说由宋代抗金名将岳飞所创,岳飞遇难后,其后人传入南方,称为南派。岳家拳本为北少林武功,而传入南方后有所变化,一刚中济柔,二增益内功,三势架收敛,故有“少林岳门拳刚猛,南树一帜内家功”之说。  一、擎天立地元劲叫  (一)预备势  【练法】  1?郾两脚并步,正身直立;两手轻松垂于体侧,二目自然平视前方,排除一切纷扰,静心调息(图1)。  2?郾左脚向左侧摆一步
期刊
我练太极拳的原因说来有趣。我是被打服之后才开始学的,而且每次被打之后,我就更加热爱这项运动了。  往事  我出身武术世家,爷爷以硬气功见长,年轻时可将重约10公斤的石鼓抛起丈余后砸在肚子上而无事,春秋大刀舞起花来可以把绑在小腿上的萝卜切成均匀的薄片。父亲以中医针灸及朱砂掌见长。我们兄妹三人,妹妹是毕业于上海体院的武术博士,现在是武汉大学体育部教授;弟弟是解放军体院军事格斗硕士研究生,解放军某部中校
期刊
二十六、翻身撇身捶  撇身捶的动作是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五种拳法之一,在整套的拳术演练中,出现了“转身撇身捶”与“翻身撇身捶”的两种不同身法形式的变化。  同是撇身捶,“转身”与“翻身”有何不同?一般来讲,“转身”是指身体向侧方回转,转身时身体应保持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松腰沉髋,利用腰髋的转动带动双臂完成动作。如“闪通背”动作,身体侧向前方,然后转体接撇身捶动作,就应理解为“转身”。“翻身”一般地
期刊
八极拳的靠桩分为腿靠、臂靠、胸靠、背靠四种。  一、总体要求  1?郾靠桩以双人对靠为主,也可以靠树或沙袋。  2?郾靠桩过程中始终注视对方眼睛,动作分解时不再说明。  3?郾靠桩不可硬撞,应全身放松,一触即发,一发即止,旋即放松。  4?郾力度不宜过大,先轻后重,主要体会肌肉的松紧协调。  5?郾次数不拘,以不过度疲劳为宜。  二、预备式  预备式亦名拉弓式,是八极拳中最常用的技击准备式。拉弓式
期刊
一、起式  虚领顶劲、沉肩垂肘、尾闾中正、提裆收腹(气沉丹田),舌舐上腭,目视正前方,自然呼吸——无极式(图1)。  吸气,双手掌由两腿外侧缓缓抬起,同时双膝微屈(图2),双手抬至胸前时双手小指向里叼手(图3),呼气,双掌下按至小腹丹田处,双膝微起(图4)。  此无极生太极式。经曰:太极生两仪 (两仪即阴仪与阳仪,阴仪生少阳与太阴,阳仪生太阳与少阴,此两仪生四象) 。斯人,父天母地,莫非太极阴阳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