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梅花且宁奈,枝头无雪不堪看”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qz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明代以前留下诗词最多的女诗人当数朱淑真,她的诗风柔婉雅致,情感真挚动人,意境凄苦幽深。梅是她的诗词中出现次数最多意象。由于现实生活中爱情和婚姻生活的不幸,她在诗词中寄情于梅花,来表现她的孤傲不屈,寄托她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本文即试图分析朱淑真诗词中的梅意象。
  关键词:朱淑真;梅花;意象
  作者简介:白静(1983-),汉,女,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张军强(1983-),汉,男,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人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01
  内忧外患的国家情境,使宋代文人的创作态度和审美倾向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审美意象的选择上,一改唐的宏达绮丽、开阔豪壮,走向素雅淡丽、瘦寒峭拔,从唐人的外向走向内省。梅花就成为宋代文人钟爱的文学意象,文人爱梅的风气达到了历史的高潮。这个时代尽管不乏如林逋、王安石、苏轼、陆游等的咏梅大家,但朱淑真在咏梅的诗人中绝对毫不逊色。
  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是宋代文学史上写梅最多的女诗人,也是宋代唯一一位可以和李清照在才情上媲美的女诗人。她填词作诗,弹琴绘画无不精通,是一个才情丰富却身世不幸的才女。她在诗词里倾注了她全部的感情,后“宛陵魏端礼辑其诗词,名曰《断肠集》”[1]。
  断肠诗词以咏花居多。在朱淑真的将近四百首诗词中,直接咏梅和有梅之意象的多达47首。她钟情于梅的原因并非偶然,感情生活的孤寂给她带来了无穷的烦忧愁绪,同时也为她的才情提供了创作素材。朱淑真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观察和丰富想象,营造了一片花之洋,尤其是梅花,梅花在朱淑真的眼中,俨然成全了她情感的寄托, 使她发出了“寄语梅花且宁奈,枝头无雪不堪看”的慨叹。她既写迎春梅“梅花枝头雪初融,一夜高风激转东”;又写女儿梅妆“厌厌对景无情绪,谩把梅花取次妆”“呵手梅妆薄”;还写凌寒之梅。不得不说,当诗人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梅这一审美客体时,就有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2]的感受。
  一、梅,临寒迎春,暗合了诗人美好的性情:热爱自然,崇尚生命
  梅花开在寒冬,梅花过后才是群芳争艳,可说梅是春的使者。毛泽东诗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少年时的朱淑真过着幸福的生活。“生而颖慧,稍长喜近楮研,曹大家,谢道韫流亚也”,“文章幽艳,才色娟丽,实闺阁所罕见者”。因此,早期的咏梅主题皆是对寒梅报春的赞美,比如《除夜》里的报春梅“争先何物早,唯有后院梅”,还有《春日杂诗十首》其二里的“松松丽日约馀寒,春向梅边柳上添”也可以看出她热爱自然,崇尚生命。
  朱淑真对梅花甚是青眼有加,她不仅写梅,还写女儿“梅花妆”。“侍儿全不知人意,犹把梅花插一枝”,“厌厌对景无情绪,谩把梅花取次妆”,即使情绪恹恹,仍旧对镜懒梳妆;另一首《探梅》里写道:“温温天气似春和,试探寒梅已满坡。笑折一枝插云鬓,问人潇洒似谁么。” 折一枝寒梅插双鬓,笑问旁人你看潇洒不潇洒?又是何等的俏皮!这些诗句中轻易便能看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崇敬。
  二、梅,欺霜傲雪,隐喻了诗人孤傲、高洁、不随波逐流的人生品格
  宋时咏梅注重“梅格”,以苏轼、王安石、陆游为代表的士大夫们从不同的角度发掘梅高洁清逸、傲对风雪、超迈群芳的人格隐喻。[3]朱淑真亦是如此,尽管婚姻不理想,但她就像傲视冰霜的梅,“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不虚伪不做作。她在《雪夜对月赋梅》中写道:“看来表里俱清澈,酌酒吟诗兴尽宽。”赞美了梅表里如一,高洁傲岸的品格。所以朱淑真忠于自己真实的情感,不随波逐流,不惧程朱理学的压抑,坦诚自己的真实情感,对丈夫她能说:“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在“欲寄相思满纸愁,鱼沉雁杳又还休”又道尽了她对心爱之人相思却又传情不得的痛苦;收到对方来信时又写道“墙头花外说新晴,拨去闲愁着耳听。”,喜出望外心头的愁绪又散了。她在《雪二首》高歌“梅花恣逞春性情,不管风姨号令严”,似乎要向整个扼杀人性的封建礼教宣战,不管那个时代多么地弘扬三从四德,她也要像风雪中傲視群芳的寒梅,坚守自己的情感。她把自己的全部情感都倾注于梅,“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4]梅是她,她亦是梅。她把自己的人生都写在梅花上,梅成了她的自传。
  结语:
  朱淑真诗词中的梅蕴藏着丰富的含义。她笔下的梅既表达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苦闷现实的倾诉,也有对自己高洁品格的坚守。朱淑真就是一株傲立风霜的梅。
  参考文献:
  [1]朱淑真.朱淑真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钱钟书选注.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舒红霞.梅:宋代女性文学异彩纷呈的审美意象[J].大连大学学报,2001.
  [4]李伟民.朱淑真研究60年综述[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3).
  [5]王莹.唐宋“国花”意象和中国文化精神[J].文学研究,2008(6).
其他文献
摘 要:阿苏的诗歌饱含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它来源于民族悲壮的历史。苍凉浑厚、民族感与历史感兼容的语言是阿苏诗歌精神的载体。超越载体,我们看到的是阿苏诗歌背后疼痛的灵魂。  关键词:民族史诗;语言艺术;诗歌精神;疼痛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02  因为一节研究生课,有幸得知并且读了《阿苏的诗》。无论是作者深厚的文化底
摘 要:助词作为汉语虚词中的重要部分,用于表达动作的状态情貌、显示语气、构成各种结构,是汉语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近代汉语助词系统的出现和形成,也是近代汉语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1]因而值得我们的进一步刻画和把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汉语助词系统有不同的特点,本文力图对元杂剧《梧桐雨》和清代戏剧《长生殿》文中出现的结构助词做穷尽性的调查和描写,将结果放入汉语史中进行考察分析。希望对元到清汉语结构助
摘 要:随着中国的发展,外国人对汉语,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兴趣高涨。当前传统典籍的英译显得尤为重要。《三字经》作为其经典之作,帮助人们学习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  论文以功能对等为指导,以王宝童《三字经》英译本為例,进而研究典籍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典籍;功能对等理论;《三字经》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1
摘 要:国内学界对桑塔格《坎普札记》的研究文章常见对坎普的风格与感受力进行分析与阐释,通常认为,坎普是一种把世界看作审美对象的方式,是对技巧和夸张的热爱,因为对一切物品等量齐观而具有一种民主的精神。少见将坎普主义者与同时期其他身份进行比较,然而对当时几种身份之间进行横向比照将使坎普者的样貌更加清晰,从而使概念本身更加显现,因而是极有必要的。  关键词:坎普;纨绔子;波西米亚;身份政治  [中图分类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16年大连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日动物意象对比研究——以‘十二生肖’为中心”的成果之一。  摘 要:本论文以十二生肖为中心,侧重对中日谚语进行对照,进而阐述两国对十二生肖意向方面的差异。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论述分析,旨在对比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异同。因为两国的不同地理条件、资源状况、社会组成、神话与信仰的不同,对十二生肖动物有了不同的认识。  关键词:动物意象;生肖;
摘 要:《伊豆的舞女》用平实自然的叙述、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创造了淡雅纯净诗意唯美的风格特点。其小说风格的形成,与作家敏感多思、细腻多情的性格气质有关,小说中的人物与故事即是作家忧郁内心的外化表现。同时也与作家心灵深处对纯美人情的向往有关。  关键词:《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审美风格  作者简介:侯妍妍(1989-),女,河北石家庄人,本科,助教,从事中国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摘 要:本文旨在以《傲慢与偏见》中的几位主要的年轻女性人物为例,谈谈原生家庭对人的性格塑造的作用,进而探讨父母对婚姻的态度及在家庭中承担的角色对子女婚姻观的影响。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原生家庭;性格;婚姻观;影响  作者简介:吴越(1998-),女,汉族,湖北荆州人,研究方向为外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1
摘 要:罗伯特作为一个闲散的农民诗人,在经历了纺织工人、教员之后,16岁才开始写诗。他写的诗词最主要分为抒情类的短篇诗与戏剧性比较强的叙事诗两大类,两个类型的诗词都深受人们的喜爱,而在《彻底的奉献》这一首诗词当中,罗伯特他认为,必须要完全的放弃自我,奉献就要彻底,才能够成为这块领地上面主人,以及想要实现的自我价值。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诗词;奉献;拯救  作者简介:郭文正(1979-),男
摘 要:异叙修辞法在欧·亨利雄说作品中的运用较多。作者旨在于从一个较为独特新奇的角度进行叙事,从而促使作品的艺术风格更加诙谐和幽默。如何在保留欧·亨利作品原文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实现风格特色的准确意译,这并不是一件易事。本文以《警察与赞美诗》为例,着重探讨了异叙修辞法的翻译手法,以期加深对于翻译作品的理解。  关键词:欧·亨利小说;异叙修辞法;幽默风格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
基金项目:桂林旅游学院校级科研项目:从《吾国吾民》看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中国旅游文化(2015QN05)。  摘 要:美国华裔文学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中国旅游文化是从中国文化中提炼出来的,文学作品中的旅游文化是西方国家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并吸引着大量的国外游客了解中国文化。以林语堂为代表的一类成年后迁移美国的华裔作家的文学作品向西方高扬起中国文化这面旗帜,对西方世界了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