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爷爷回家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F0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李启海手机里珍藏着一张纸质泛黄的“犯人登记卡片”。
  这是他爷爷李芝茂判刑入狱时的“犯人登记卡片”,卡编号、年龄、成份、出身、包括出生地、案情、刑期等都记录在里面。
  那年他爷爷34岁,比人到中年李启海的年龄还要小。再小,李芝茂也是李启海的爷爷。从卡片看李启海爷爷年轻时的黑白照,他爷爷确实很帅,是个美男子,英俊眉宇间透出忧郁和绝望,大概是入狱前拍的照片。
  这张卡片上的内容归纳起来,说明几个问题:1.李芝茂的家庭成份是富农;出身:种田(农民);犯罪原因:不法富农。2.刑期原判:三年。起止日期:自1958年2月13日起至1961年2月13日止。3.原判法院及日期:宝应县人民法院(1958.4.14),送来机关及日期:江苏(1959.5.15)。
  在卡片续页上还有记录,主要是“劳改单位变动情况”栏填写的内容。此栏共有七行红线单行格,上三行盖着一枚红印章和钢笔笔迹记录的简短文字,下面四行空白。从红印章和文字看,李启海爷爷李芝茂入狱一年多,后从江苏遣送去青海湖“尕曲一分场”,时间是1960年8月6日。另一行内容是1989年12月26日,青海湖农场政工科复信,说明此人(李芝茂)已经死亡,死因不详,死于何时无记载。
  这就是李启海用相机从他爷爷李芝茂“犯人登记卡片”上翻拍下来的资料。
  李启海爷爷李芝茂是江苏宝应人,家在泾河乡松树庄。李启海说其实他爷爷的出生地,是现在的松竹村沈小庄,松树庄先前是大队部所在地。
  沈小庄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在大运河边,与电影《柳堡的故事》拍摄地柳堡镇,仅隔二三十公里。李启海的爷爷年轻时,高大帅气,风流倜傥,关于他的风流艳遇,村中无人不知。
  年轻时,李芝茂与一位异乡女子有过一段婚外情,但在那个年代,就是违背伦理遭人指斥的丑闻,甚至可以定罪。
  李启海从懂事时起,就没见过爷爷,也没谁提起过爷爷。
  每逢大年三十和清明祭扫,别的人家都提着祭品上坟祭祖,他家却冷冷清清,任何动静也没有。
  李启海问过父亲。每次问,父亲都阴沉着脸不答。
  问多了,父亲才从牙缝里挤出一句:你爷爷坐牢后就再也没回过家。
  这是李启海小时候得知爷爷坐牢的消息。爷爷是死是活,还是个谜。
  1985年李启海上初中,他对爷爷的事总放不下,之前听父亲说过,1959年爷爷从青海湖农场给奶奶回过一封信,1960年他老太爷去世时,爷爷还从监狱寄了一撮头发回家杀钉(将儿子的头发钉在棺材上),从此就再也没有音信了。
  李启海想了很久,那天终于开口对父亲说,我想写信去农场寻找爷爷下落。一向沉默的父亲答应了他,说,好吧!
  李启海写好信邮寄出去,他没想到劳改农场不久就有了回信。信上说:“此人已经死亡,但具体死亡原因、死亡時间、死亡地点等都没有说明记载。该农场之前属省司法厅劳改工作管理局管理,后来移交给了地方管理,更详细的资料需要去省监狱管理局查询。”
  李启海后来又去信青海省监狱管理局查询,得到同样的回复:此人已经死亡。
  由于求学和谋生原因,李启海把寻找爷爷的事放了下来,直到2009年7月初,才又踏上千里寻爷爷这段曲折心酸的历程。
  2
  其实李启海一直都没有放弃寻找爷爷的念想,那些年,他多方打听收集爷爷的信息,他想还原一个真实的爷爷。但是,能给他的,只是一些时间碎片,让他来一点点的拼凑着“爷爷”。
  从父亲断断续续的口述中,李启海大体知道爷爷一段令人唏嘘的人生史。
  爷爷李芝茂生于1930年,属马,聪明,能干,珠算特别好,左右手双管齐下拨算盘,又快又准,令人羡慕。很年轻时李芝茂就经商,经常跑南京、上海,见多识广,人又长得帅气,自然招女人喜欢。在沈小庄,李启海的爷爷和老太爷,都很有名望,家有田地数十亩,还兼着经营农用器具生意,日子过得自然比村中其他人家富足。他们家原想变卖家产筹一笔钱举家迁徙上海,计划来不及实施,1949年解放,就再也没机会了。
  李启海的父亲1949年出生,他奶奶坐月子时,他爷爷就有了外遇,与一位异乡女子好上了,还经常带她回沈小庄。平日里,爷爷经常撑着小船到几里外的地方,接相好的过来幽会,天快黑时,又撑着小船送她回家。后来异乡女子怀孕了,爷爷干脆把她安顿下来,物色人家嫁出去。一来女方有了明媒正娶身份,二来还能维持他们之间的那种关系。至于家中原配,李启海的奶奶,因畏惧丈夫霸气,只好忍气吞声过日子。
  爷爷把心爱女人嫁过去的那户人家,也是在沈小庄,男人是个无性欲无生育能力的残疾人。明白人也看得出,这是暗渡陈仓,掩人耳目而已。
  异乡女人与李芝茂生下一子,虽没挑明,村里人也知道是李芝茂的亲骨血。这样说来,也就是李启海父亲的同父异母兄弟。
  解放初期划成份时,李启海爷爷被划为富农,全部财产被充公,家境衰落,但这期间,李启海爷爷仍然外出跑生意,做买卖,最后在1958年4月间被定罪判刑入狱,关在江苏宜兴境内石灰窑劳改场里。李芝茂有文化,在监狱服刑期间,被安排兼做劳改场会计。
  小奶奶为了心爱的男人,离夫弃子,来到宜兴,在劳改场附近找个地方落脚,平时靠做针线活维持生计,接济狱中的李芝茂。
  在宜兴待了一年多,小奶奶含辛茹苦,盼着李芝茂刑期满后出狱,一起回沈小庄过日子。没想到那天小奶奶像平时一样带上物品去探监时,守监人告诉她,以后别再送了,李芝茂已发配遣送去大西北,多半回不来了。
  听了这消息,小奶奶几乎晕厥过去。但她还是坚持苦等了一段时间,天天盼着李芝茂的消息,等了半年多,音信全无,小奶奶绝望了。她要生存下去,又不想回沈小庄,只好在当地找个男人嫁了。
  李启海曾经听他父亲说过,爷爷入狱后,因家庭成份不好,常常受到村里人欺负,家中财物被掠夺一空。奶奶受不了苦,就带着他年仅10岁的父亲离开沈小庄。母子俩坐了几天几夜的河船,最后在江西九江乡下,奶奶与当地一个男人结婚重组家庭。他父亲在继父家待了段日子,与继父难以相处,最后只身回了老家沈小庄。   爷爷李芝茂入狱后,两个女人的命运也随之而改变,一个有家归不得,一个携子流落他乡。
  3
  一天,父亲对李启海说,宝应县当时和你爷爷一起去青海劳改的那一批人,有的已经回到老家了。
  李启海利用暑假期间骑自行车四处打听走访,终于找到了从青海劳改场回来的两位老人,但他们都说,他爷爷后来转去的那个劳改分场发生过暴动,听说被镇压,人可能没了。
  李启海很失望。他想,人没了,也要把骨灰找回来。爷爷漂泊这么多年,总得有个归宿。
  2009年7月1日这天,李启海从广州飞往西安,再从西安转乘火车去西宁,到西宁时已是下午,他直接赶到青海省监狱管理局,向工作人员说明来意后,一位四十来岁负责政工的女士接待了他。
  女士从犯人资料档案里找出一张李芝茂的“犯人登记卡片”,交给李启海,卡片上贴着爷爷的黑白照片,爷爷那双忧郁绝望的眼睛直勾勾地看着他,多么年轻英俊的一张白脸,难怪小奶奶对爷爷一往情深!
  李启海对着黑白照片说,爷爷,总算见到您了!接着哽咽着泪如泉涌。
  他用相机把爷爷的卡片拍下来,因为这张卡片,才能说明爷爷的身份,凭着它,才能继续寻找爷爷。
  女士向李启海详细讲述了一些情况,她说,像你这样的后人去当地寻祖的也非常多,包括国外的,香港的,台湾的,上海的等等。农场的犯人刑满后都释放回家乡,也有的老死在监狱,还有的刑满后留在农场当职工,在当地生根落户。
  她还告诉李启海,要得到他爷爷更详细的资料,就要跑一趟刚察,刚察是离西宁不远的县城,大概百来公里,那里有个劳改农场管理机构,到那边去查询,他们可能会把更详细的情况告诉你。
  李启海无心在省会西宁逗留,从省监狱管理局出来,就直接去汽车站坐大巴去刚察县城。到了刚察县城,找到劳改农场管理处,一位领导接待了他。问清情况后,领导叫来一位管档案的工作人员,让他协助李启海去青海农场,那里,是李启海爷爷坐过牢的地方和葬身地。
  在刚察县城,李启海找了一家旅馆住下来,然后电话联系出租车,再去接劳改农场工作人员与他一起去青海湖。
  七月初,青海湖还能见到大片油菜花地,天空特别蓝,视野旷阔无际,李启海看着车窗外优美的风景,心里却想着爷爷。
  他们的车子在一片荒凉的废墟边上停下来。随同来的工作人员说,这里就是你爷爷当年劳动改造的地方。
  废墟上立着几堵没了屋顶的残墙,监狱大门也没完全倒塌,黑色木门紧锁,门楣上方“第二监狱”字迹依然清晰可见,但蒙上了一层灰尘。黑板门左右有对联,或称标语:“教育人的学校,改造人的熔炉。”
  李启海拿起相机,把废墟上的残迹拍下来。
  工作人员手中拿着一张地图在看,然后对李启海说,你爷爷的墓地就在附近。
  从劳改农场管理处出来时,那位领导就对李启海说过,那个坟场经过50年的风吹日晒雨淋,再加上放牧的牛羊群踩踏,坟头基本上看不出来了,也就只能找到一个大概的位置。
  确是如此。李启海看着眼前这片荒芜的坟场,除了草原上的野草覆盖在上面,连稍为显眼的土堆也没有,这批因暴乱被镇压的犯人,包括李启海的爷爷,就长眠在这片高原上,魂灵飘散,永无归途。
  李启海找了一块地方,权当是爷爷的坟地,摆上香蕉、苹果、桃子等祭品,点燃香烛,跪在地上给爷爷磕头。他觉得,爷爷忧郁绝望的眼神,一直在看着他。
  祭拜过爷爷,天色已晚,李启海与二位驱车回刚察县城。
  李启海送走劳改农场管理处工作人员后,与出租车司机说,麻烦师傅您今夜再陪我去一趟青海湖,价钱好说。
  出租车司机一口拒绝,他说他胆小,害怕,夜晚那地方太恐怖太荒凉了。李启海近于哀求,出双倍车费,对方也不肯。
  后来出租车司机见李启海是南方人,来趟不容易,就跟李启海说,我回去跟我哥哥说吧,看他愿不愿意跟你去。
  李启海没办法,只能如此,待在宾馆等候出租车司机消息。
  果然不食言,出租车司机哥哥夜里开车到小宾馆来接李启海,和他去墓地。
  凌晨已过,夜凉如水,草原上浓墨般黑,分不清天地。选择这个时辰来,是依照老家风水先生定的时间,父亲信这个,为了爷爷,李启海别无选择。
  李启海让出租车司机给他打亮手电,在白天他给爷爷烧过香的地方,摆上香烛纸钱,双膝跪地,给爷爷叩头,呼唤着爷爷,请爷爷跟他回家。
  祭拜过爷爷,李启海从口袋里抽出一块全新黄色绸布,用小铲挖了几把草原上的泥土,包裹好,就当是爷爷的“骨灰”,带回老家沈小庄。
  站在旁边的出租车司机被李启海的孝心感动了,他也下跪给李启海爷爷磕头。
  风吹烛火,整个草原都在晃动。
  回到刚察县城时,夜已经很深了。
  4
  按原计划,一周内李启海带爷爷回到老家沈小庄。
  見时间充裕,李启海临时做了行程调整,带爷爷到青海湖周边景点环游一周,再从西宁乘坐火车回江苏镇江,这一程在火车上足足待了40多个小时。7月3号上午十点多才到达镇江。李启海约了当地一位朋友吃过午饭,去镇江火车站旁的长途汽车站买票回宝应县城。在售票窗口掏钱买票时,李启海把手提袋放在身边的地上,当他拿到票时,手提袋不见了,他顿时懵了。手提袋里装着爷爷的“骨灰”。慌乱中李启海环视周围,见一男子拎着他的手提袋往外走,他箭步冲上去,一把抓住偷袋男子,按倒在地。
  李启海说,不看在我爷爷份上,今天收拾你。
  男子一头雾水。李启海说,你小子知道手提袋里装着什么吗?装着我爷爷骨灰。男子惊慌得脸色煞白,跪地求饶,浑身发抖。
  当天两点多到宝应县城,李启海找了一家条件最好的宾馆入住,然后打的去郊区。出租车司机也没问他具体去哪?只知道一个大概方位。到了李启海非去不可的地方,李启海让出租车司机停下车来在原地等他。   李启海要去的地方不能告诉出租车司机,其实他是去殡仪馆,到那里给他爷爷买个骨灰盒。出租车司机要是事先知道,绝对不肯来。事情办好后,李启海才回到原地找出租车司机。
  回到宾馆房间,李启海用骨灰盒装好爷爷的“骨灰”,设个临时灵堂供奉着爷爷,然后去小奶奶家接小奶奶过来。小奶奶晚年随儿子生活在宝应县城。李启海说,他没把小奶奶当外人,平时也会在经济上接济小奶奶,念及她早年对爷爷的那份真情,他和父亲都与小奶奶相处得很好,一直保持联系。
  小奶奶来到宾馆房间,年迈的她见到台面摆着李芝茂黑白照片和骨灰盒,即时扑过去嚎啕大哭。小奶奶泪眼朦胧地看着黑白照中的李芝茂,自言自语说,还是那么帅气,像年轻时一样。其实照片里的李芝茂,就是年轻时的他,当时只有34岁,要是李启海的爷爷活着,也是比小奶奶长七八岁的老人。可是,他走了整整五十年了。
  小奶奶在宾馆房间守灵三天三夜,把几十年思念的泪水都流光了。她对李启海说,我跟了你爷爷这些年,没对他提过要什么名分,死后,希望能陪葬在他身边。李启海没多思,也就答应下来了。
  第四天,李启海带爷爷回到乡下,在家中安顿好爷爷,他第一时间去找叔叔,摸黑敲开叔叔家门。李启海对叔叔说,我把爷爷请回来了,想与你商量一下爷爷的后事。叔叔脸色很不好看,对李启海说:“以后不要再在我面前提这事了,你们家的事与我无丁点关系。”李启海明白了他的意思,不再说什么。
  这位叔叔,就是他爷爷与小奶奶的私生子。
  5
  转年清明,李启海找了个双穴墓地安葬爷爷“骨灰”,也算是叶落归根、入土为安了。
  爷爷下葬那天,李启海没请小奶奶过来,怕引起族人非议。第二天,他才开车去宝应县城,把小奶奶接回沈小庄,直接把她带到爷爷的墓地。小奶奶哭得很伤心,临走,小奶奶对李启海说,等我老死了,就陪葬在你爷爷身边。
  李启海点点头,没说什么。
  沈小庄对小奶奶来说,是埋葬她前半生的地方,她的青春年少,她的爱情,全部葬送在这里,像棵被雷劈了一半的树,另一半在异地重生。
  小奶奶不敢回村里,触摸那扇曾经留下过她手印的老柴门,不敢再看一眼多年不见她与李芝茂生下的儿子,不敢,一切都不敢再回首、再打开。坐在李启海车上,她甚至不敢多看一眼沈小庄,带着满心忧伤沉默着回宝应县城去。
  又是来年清明。
  李启海与父亲商量,是不是去江西把奶奶请回来,与爷爷合葬,他觉得爷爷墓穴的另一半,不应该就这样空下去。
  开始父亲觉得不妥,他母亲,李启海的奶奶,在江西那边生活几十年了,与继父有了子女,再去打扰人家,九泉之下的母亲,也不会安宁。
  父亲问李启海:“这样去打扰人家行吗?你江西的叔叔也未必同意。”
  李启海说,去试试吧,不好开口再想办法。作为孙辈,清明给奶奶上坟祭拜也没什么不妥。经他这样一说,父亲同意了。
  父亲俩从镇江乘坐火车去江西九江,再转坐大巴到乡下叔叔家。清明这天,叔叔陪他们去奶奶坟地祭拜,完毕,父亲和叔叔走到地边抽烟聊天,李启海趁机拿出事先备好的一块黄绸布,从奶奶坟堆上挖了几把泥土包裹好,然后低声呼唤奶奶,与他一起回老家。
  李启海第二天赶回沈小庄,父亲留在叔叔家多住几天,回程火车票他给父亲买好了,并約好时间开车去镇江接父亲回家。
  父亲从江西回来的这天,正是奶奶“骨灰”下葬的日子。李启海开车到镇江火车站接上父亲,一路上都是阴天,下着毛毛雨。
  回到沈小庄,李启海带上奶奶的“骨灰”,与父亲及家人去爷爷的墓地,按当地习俗举行下葬仪式,先前还是毛毛雨天,仪式搞完后,天空放亮了,一道阳光落在爷爷奶奶合葬的坟地上,众人惊奇。李启海祭拜过爷爷奶奶,总觉得亏欠小奶奶什么,内心十分不安。
  毕竟,他无法兑现对小奶奶许下的诺言。
  几年后,小奶奶走了,至死,也无法回到她心爱男人的身边。
  责任编辑 夏 群
其他文献
胡兰莓  胡兰莓和一众群友在成贤中学门口集结时,保安们就提高了警惕,关闭了电动门。前几年本市出了一起精神病患者闯进校园砍伤学生的事件,上面要求加强中小学的保安力量,成贤中学的门卫换成了清一色小伙子,着制服,戴钢盔,上学和放学时还两人一组分列大门两侧,一手持盾一手持叉,为学生进出保驾护航,很得家长人心。胡兰莓一行进门,需填会客单,大家依次填了,都是学生家生,孩子在某年级某班写得清清楚楚,年轻的保安有
期刊
一幅落满尘埃而有着无数皱褶的画斜挂在一间陌生的房间中,空白的墙壁如同惨淡的梦境让人感觉无依无靠。这间屋子应该有床和椅子(或许没有)。画诉说着亲切和遥远,它的创作手法似乎证明了一种无法言表的状态,整肃而安详的情景让人怀想起生命之烛在岁月风雨中渐渐销蚀的全部过程。  在我的梦里,我和幻想先生就是在这幅画中相遇的。  我现在伫立于画上这座拱桥上,午后的阳光像温暖而虚幻的热吻抚摩着我疲倦的身躯。我望见远方
期刊
我打开音乐,客厅里欢快的音乐弥漫开来。女儿在视频里给她爸爸表演舞蹈。手机视频里,她举手、投足、旋转灵活自如,最后还劈了一字步。女儿的这一招,我昨晚偷偷在微信里告诉了先生,这是女儿刚刚学会的。女儿微微喘气,额头冒出汗珠。她顾不得休息,甜甜地祝福:“爸爸,祝您生日快乐!”  我看到先生在手机那端,亲了一下,笑着说:“女儿,爸爸祝你生日快乐!爸爸谢谢你的礼物。”我看到他话没说完,就把脸扭向一边,他的眼里
期刊
鱼贩郭大牙  有朋友听说我在写老南门街名人系列小说,便建议我将郭大牙写一写。我问:郭大牙是名人吗?朋友反问:郭大牙不是名人吗?就因为他不官不富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就因为他是一个每日在菜场里混生活的卖鱼小贩?我说:这倒不是。朋友不等我说完,又问我:你说说,在那年月里咱们老南门街,不,从咱们老南门到老北门,再到老东门到老西门,在咱们千秋古邑,提起郭大牙有不认识他,不知道他的人吗?我说:你这话说的倒是,在
期刊
一  早上六点不到,张丽就醒了。张丽是个热爱生活又迷失于生活的人。她感到奇怪,人这样贱,平时上班盼着睡懒觉没机会,现在想睡多久睡多久,却早早醒了。  每年这样大年初一的早上,她头脑中总是不自觉地冒出小时候过年的场景,妈妈一遍一遍地教她,见到塆里人都要说:恭喜您老人家好。其实后面妈妈还教了,见到老人要说,越老越健旺;见到小孩子就说,一年胜一年。但她不爱说话,所以遇到那些生活不算富足,却仍然把幸福开心
期刊
近日,一位年轻的朋友建议我写写余华,我这才意识到已经很久没有读过余华的作品了。现在想来,最后一次读余华作品,应该还是《兄弟》的上部。如此说来,现在的我其实没有写余华的资格。  但我还是接受了这位朋友的建议。这似乎有点冒险,但潜意识里,我对余华的现状显然还是有点好奇的。为了取得写余华的资格,我想,余华的书则不能不读。然而,我又不是要作一篇余华论,我也没有这样的野心,因此,我便选了相对讨巧的办法,只读
期刊
一直期待着能读到一本关于淮河的巨作。小时候,听母亲说过治淮的故事,还有那个受到毛主席接见的治淮女英雄李秀英。年轻的母亲每每说起,眼中都闪着崇拜的光。后来,我在凤阳工作的几年,曾无数次行走在淮河岸,临淮古镇,濠梁观鱼处,今天繁忙的凤阳港,新建的淮滨小镇……淮水汤汤,诉说着淮河今昔变化的传奇,淮河的治理变迁是需要一部巨著来表现的。今天读完潘小平、余同友、李云、许含章联袂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一条大河波浪
期刊
拉开窗帘,明亮的阳光涌进来,暖暖的。欣彤甩甩长发,2020年,她终于回到这个城市,開始新的生活。  小熊起床啦,想你。欣彤给他发完微信,出了房间。爸妈在餐桌旁等她吃早饭,小声议论着武汉发现的不明病毒。  管它什么病毒,我饿了。欣彤嘻嘻笑着。从今天起她不再是护士,不再转几趟车去小镇卫生院上班,不再关心打针和病患。  已经开始死人了。老爸白了她一眼。  死人了?职业敏感让欣彤止住笑,她迅速掏出手机,查
期刊
1  我得知滨海要在海底筑起一条直通韩国的隧道。得知的时间已经模糊不清,遗忘了从哪张报纸上,或者新闻,网络,又或者人群的闲谈间,对未来的胡乱憧憬中,有时,我甚至觉得那是一个人的自我杜撰,一切都是因为小娜。  面对秦丽,我把那条还未存在的海底隧道比喻成即将拉开的古老弓箭。这天,秦丽正在厨房的酒柜里翻找我们仨的高脚杯,我的屋子里就到处挤满了叮叮当当碰撞的清脆声响。这声音似乎很久远,忽略了小娜走的时间,
期刊
“还没回来?”向来心无旁骛的释眉方丈微微挑动了一下眉头。  “是的,他陪我下山后就不見了。”知客僧说,“会不会尘缘未了?”  “不会!”释眉坚定地回答。他非常清楚,释静虽年仅二十三岁,却圆融通透,慧根极深。他早已用实际言行证明,没有什么可以动摇他向佛的诚心。这个俗名为邵平的沙弥曾是本地神童,从小学到高三,别人用了十二年,他只用了七年,原因在于他一直跳级。十五岁那年,他以H市总分第一的高考成绩考上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