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命题特点及阅读方法

来源 :新校园·学习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luo5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指导]
  
  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集中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考题。高考题所选文体大多为散文。本题分值较大,主观性强,答题及评分要求严格,对考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较高。新课标实行后,散文更成为高考大阅读的首选文体。因此,学生有必要依据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特点,根据不同类型的散文特点确定阅读方法,采取有效的解题策略,把握规律,掌握技巧,从而越过这道高考生的“伤心岭”。
  
  一、近年高考散文命题的特点
  1 选材特点。选文多为文化散文,进一步突出人文性,大多选用课外有关历史人物的、名胜古迹的、文化传说的材料,且与课内文章的特点相关联,内容上更强调其价值取向,时代感强,人文内涵丰富,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人生,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和深刻的印象,语言上注重生动活泼,富于文采且风格别致,表达技法多种多样,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
  2 命题重点。散文着重考查的是考生评价鉴赏的能力,重点测试的是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具体来说有如下三点:
  (1)分析评价思想内容。这里主要指的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和文中所用材料的分析。前者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每次必考,只是考查的形式不同。
  (2)分析归纳思路和结构。思路是作者思维活动和行文趋势的形象说法。结构是作者布局谋篇的外在表现。好文章两者应该相互联系协调一致。高考对此项的考查形式多种多样。
  (3)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以及人称运用等。常用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比较、衬托、反衬等。高考对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的考查,一般不考辩证,而是考分析鉴赏,即分析运用某种技巧的作用、好处、效果等。
  (4)考查考生的探究和运用能力。新课标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又要求学生展开联想,联系个人的生活体验和一定程度的社会生活。这些题往往与开放性题合为一体,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 命题原则。
  (1)尽量使考生能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语言材料。
  (2)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
  考生只要对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上述命题特点有了清晰的理解、理性的认识。就会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内容在考前建立起一种亲近感,做到心中有数。
  
  二、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那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写景、抒情、哲理等四类。我们要依据其不同特点确定其阅读的一般方法。
  1 叙事散文。指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丰子恺的《送考》。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
  叙事散文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其解读途径:第一,明了人物形象的内涵。明了人物的身份、地位、思想性格,以及人物的形象意义。第二,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如各种描写,对比、映照、衬托等。第三,把握文学作品的主旨。
  2 写景散文。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对景物加以生动的描绘。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和于坚的《云南冬天的树林》,便是写景散文中佳作。
  写景散文解读途径:第一,把握景物形象的外部特征,包括形、声、色、味等。第二,分析形象的内在品质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分析刻画形象的表达技巧。
  3 抒情散文。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作者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刘亮程的《寒风吹彻》是抒情散文的名篇。
  抒情散文的阅读步骤为:第一,明确抒情的方法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第二,把握作者抒发的情感。第三,联系文章主旨。
  4 哲理散文。指通过刻画某种具体的形象,将作者要表达的哲理寓于形象之中,以形象来启发读者,让他们明白其中包含的抽象哲理的一种散文。一般采用象征手法。钱钟书的《论快乐》和史铁生的《想念地坛》可谓哲理散文的佳作。从近年来高考的选材看,哲理散文比较常见,所以应当引起考生的关注。阅读时要细细品读、细细琢磨,准确把握,既能找到切人点,又能挖掘得恰到好处。
  哲理散文解读途径:第一,把握全文主旨。第二,把握贯穿全文的象征物的整体形象。第三,整理分析作品刻画形象揭示哲理的思路。第四,分析具体描写的形象特征,理解阐发的哲理。
  总之,了解阅读的基本方法,注意把握散文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才能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经典引路]
  
  阳关古道苍凉美
  寅 公
  一到敦煌,我就想到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古阳关位于敦煌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粱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 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阳关古城,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如今,古阳关已被结地面。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粱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关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起伏,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14 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这道题可以筛选并整合文章第二自然段的信息作答。第二段中有这样的信息“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而后我们要对这些信息优化组合,即可得到答案。
  答案:①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②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③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④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
  15 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先抓住句子的修饰语理解。其次看句子在文中的地位,是总起句,则在句子所涉及的范围提取关键词释义;是总结句则在上文寻找,是过渡句则在上下文中提取相关信息。第三,看语境,找邻近句,结合文章中心理解。第四,分析句子所反映的情感。(1)要理解“绿色的海洋”的借喻意;(2)要理解“凄冷”“暖意”的具体内涵以及对比的作用;(3)要明确“哲学家与诗人”这一词语在文中的临时语境意。
  答案:(1)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2)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3)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人生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理和诗情。
  16 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
  解析: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苍凉美”,在文中分层寻找。答案要包含这样几层:路途所见。阳关古城所见,哲学家与诗人的感慨。寻找关键词“荒凉”“凄冷”“清冷”“凄凉悲惋”即可。
  答案:(1)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广袤雄浑;(2)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3)古人对生离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悲惋。
  17 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第一问时,需要抓住全文内容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思想感情;解答第二问时,要抓住结尾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郭小川的诗句虽然出现在最后。但要理解作者的情感,则需要联系前文。只要能扣住阳关在古今人们心中的“变化”,就能回答出该题。
  答案:第一问: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第二问: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美景,总在半梦半醒之间
  迟子建
  (D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着脸,没心没肺地笑。它笑得适度时,花儿开得繁盛。庄稼长势喜人,人们是不厌弃它的;而有的时候它热情过分了,弄得天下大旱,农人们就会嫌它不体恤人,加它身上几声骂。看来过于光明了,也是不好。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②在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给我带来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会拿出主子的做派。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赤条条的,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
  ③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似乎也带着股绿意,有一种说不出的嫩;夏日的月光呢,饱满,丰腴,好像你抓上一把,它就能在指尖凝结成膏脂;秋天的月光,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它落到雪地后。情形就不一样了,雪些上的月盜新鲜明媚得像刚印出来的年画。所以冬日赏月,要立在窗前。看着月光停泊在雪地后焕发出的奇异光芒。你会想,原来雪和月光,是这世上最好的神仙眷侣啊。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
  ④今年四月十号,是满月的日子,又是周末,故乡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做了几道风味独特的菜,大家快活地喝酒聊天。晚饭后,我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我就熄灯睡了。大约凌晨三点来钟的样子吧,我被渴醒了。床畔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做起了画。喝过那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 畅快。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⑤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虽然我接着睡了,可是往往眯上二三十分钟的样子。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一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⑥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窗外的山,哪还有满月时的圣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昨夜那一场热烈的燃烧,留下了缺口,不知去哪儿疗伤去了。因为它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所以不管怎么调理,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而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⑦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在那个时刻,那团月亮无疑成了千家万户共同拥有的一盏灯。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
  (选自《江淮晨报》)
  1 文章标题“美景,总在半梦半醒之间”有什么含义?
  2 本文用词准确生动,阅读文中画线句子,说说下面加点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1)雪地上的月光新鲜明媚得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
  (2)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
  3 作者在第6段写到“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 批注。是一种最常用的读书方法,是给文章加上批语和注释,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法、语言等方面写下阅读心得和评语。请你任选一个方面,给文中你喜欢的段落或句子作批注,写在下面的空白处。
  5 通过阅读,相信你已经体会到了作者融在字里行间的人生感悟。试结合文章第⑦段最后一句话的含义,谈谈你读后的感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草堂守望者
  解维汉
  ①那个细雨蒙蒙的下午,我到成都杜甫草堂瞻仰“诗圣”。17年前来过这里。对浣花溪畔的这座因子留有很深的印象。如今这里还是那般恬静么?
  ②进入南大门,便赶往草堂旧址。最先来到大廨。为何名之为“廨”呢?杜甫一生胸怀大志,抱负不凡,却始终得不到统治者的重用,而他依旧“每饭不忘君”,“穷年忧黎元”,其爱国忧民之心至死不渝,后人为此深受感动。清代重修草堂时。大概考虑到纪念建筑应当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既然杜甫做过几天官,那么就应有其办公之处,便将这座建筑命名为“大廨”。此中也明显寄托人们对这位生前不得志诗人的良好祝愿。
  ③大廨为象征性的名称,里面当然没有桌椅几案、文房四宝之类陈设,厅中央惟有一尊杜甫铜像。塑像那单薄赢弱的身姿,概括地表现出杜甫一生饱经忧惠、贫病交困、郁郁不得志的不幸经历;那低首捋须,深思苦吟的神态,把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
  ④草堂久负盛名的是清人顾复初的一副楹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我刚拿出小本抄写,从身后飞来一句话语:“你抄这副对联。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我回首一看,一位身材高大、穿白衬衣的老伯站在我身后。
  ⑤我回答他:“这副对联很有名,我当然了解它的含义。”
  ⑥老伯说:“看来你理解还不够深,还是由我来给你讲讲。你了解作者顾复初的身世吗?他是苏州人,曾应四川学政使何绍基之邀入川,在游宦蜀中写了这副对联。为什么不说龙腾虎跃,而说龙蜷虎卧,可知指不得志的龙虎。上联有两层含意,一是称美杜甫亦暗指自己是不可多得的济世之才,二是叹息未遇明君,无法施展才能只好居于草野。下联同样是指自己也指杜甫都不是蜀地人但都羁旅蜀中,杜甫因诗垂名,总还留下一美好草堂受后世凭吊,自己纵有满腹经纶也难展抱负。他是把一腔怀才不遇的幽怨之情,借咏赞杜甫委婉地倾吐了出来。”
  ⑦我承认老先生博学多识,但在这样儒雅的厅堂,我很想一个人默默地看、细细地品,很不习惯有个人在身后絮絮叨叨。于是,我很有礼貌地谢别老先生,紧走几步,穿过庭院,来到第二进建筑——诗史堂,欣赏挂在这里的另一副名联:“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者旧,几人相忆在江楼。”刚抄了上半联,老先生又追到诗史堂,熟悉的声音在耳畔响起:“欣赏这副联,一定要注意‘襄阳耆旧’这几字,深妙的意思都包含在这里。”这一句我确不甚明白,索性洗耳恭听。老先生来了劲儿,底气十足地告诉我:“‘襄阳耆旧’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和深远的含义。诸葛亮当年在襄阳有很多交谊很深的好友,大多为助诸葛亮治蜀的有功之士。但到他开创成蜀汉大业,故旧大多做古,即使回到襄阳,又能见到几位老友!作者同样以这个典故来比喻杜甫晚年客居成都欲寻祖籍故旧的心情,可谓语语双关,贴切自然。”
  ⑧我对老先生的讲解很是叹服,好奇地问他尊姓大名,是何方人氏。是不是经常来此闲游?老先生告诉我,他叫胡世俊。是攀枝花市的退休干部。过去就对杜甫怀有崇高的敬意,觉得他具有伟大的人格,在饱经患难的流寓中他始终执著地关注时政、战局和人民的生活状况,无论是忧伤还是欢乐,都和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他的诗歌就是“诗史”。胡世俊退休后经常来这里瞻仰。杜甫草堂文化气息很浓,园内悬挂着很多历代名人撰写的楹联匾额,可是有的游客根本不注意,随便转转照几张相就走了,有人认真看对联,但未必能看得懂,他就走过去给人家讲解。听过他讲解的游客早已多不胜数了。临别他把讲解内容的复印件送给我。希望我回去细细品味。
  ⑨成都的名人遗迹誉满天下。除草堂外,最著名者当属武侯祠和薛涛故居望江楼,三人皆与陕西有缘,薛涛还是长安乡党。三位名士撑起半壁成都,不知成都人历经战乱怎样将三位名士呵护到今天。反观西安,唐朝诗人多如繁星,惟留下几间杜公祠和辋川一棵银杏树,全都烟消云散了。
  ⑩草堂有忠实的守望者,灿烂的蜀文化才更加源远流长。假如长安也多一些民族文化的守望者,我们瞻仰到的名人遗迹一定会更多。   (选自《西安晚报》)
  1 “每饭不忘君”“穷年忧黎元”两句概括了杜甫哪些方面的思想?
  2 老伯是从什么角度来解释顾复初题写在草堂上的楹联的?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3 文章为什么要详写老先生讲解草堂的两副对联?
  4 文章第9段,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5 结合你自己对杜甫的了解与认识,拟写一副赞颂杜甫的对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感悟大山
  杨立谦
  ①这里是山的世界,山的海洋。影影绰绰的群山像万千睡意未醒的仙女,凝眸不语,含情脉脉。
  ②山里人爱山。山秀丽丰饶、静谧迷人,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大山有巍峨的山丘、翠绿的山林、叮咚的山泉、深邃的山谷、高峻的山峰、起伏的山脉、葱郁的山峦,全是山里人崇尚的风景。山里人爱山,爱山伟岸的身躯、宽大的胸怀,爱山无私的奉献和默默无闻的付出。
  ③山里人恋山。育山、钻山、劈山,汗水浇山、心血付山,一生与山为伴。在大山的怀抱里,一个个山里的孩子竞也长得聪明伶俐,虎头虎脑、结结实实。山给了他们一切。山富有他们也富有。山里人从小受山的熏陶,有山的性格、山的豪爽、山的质朴、山的真挚、山的憨厚。山给予了山里人灵气与聪慧,山塑造了山里人的执著、奋进、坚韧的精神,山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创大业、干大事的大山之子。
  ④山里盛产山歌,山里人喜唱山歌。成人唱、孩童唱、老人唱……只要有山民的地方就有山歌回荡。有一首山歌这么唱道:“前山高来后山高,前山后山两把刀。一把刺进云雾里,一把插进我的腰。”最后一句“一把插进我的腰”,原先我不明白它的含义,后来亲眼看到山里人出门肩挑背负弓腰爬山的艰难身姿,终于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切内涵。
  ⑤山给山里人留下无穷的乐趣。山泉如细细的玉带飘下来,口渴了就用手捧着喝上几口。沁人心脾。落差大的山泉便成了飞瀑,飞瀑下积成一个深潭,犹如天然泳池,清澈见底。在巍峨青山的掩护下,潭水碧绿,绿得静谧,绿得出奇,绿得神秘。由于大山的阻隔,这里很少有狂风吹过,水面上常常平静得如一块碧玉。偶尔有微风吹来。吹起几鳞水波,又很快恢复了平静,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再繁琐的世事也搅不动他内心的亘古宁静。
  ⑥山,面对春夏秋冬,默默无语。站在山的脊背上,聆听风与树林交谈的声音,倾听酣畅淋漓的乐符,悠扬悦耳的旋律,纯洁质朴的情感,仰望蔚蓝的天空,思绪随着白云飘向远方……
  ⑦山用鲜活的绿色滴翠了山野平川,用浩瀚的林海酿造出玉液琼浆:用漫山的红叶浸染着峰峰峦峦,用金秋的收获告慰着炎黄祖先;用博大的胸怀孕育生命的沃土,用甘醇的乳汁哺育生命的颂歌。
  ⑧山是一部凝固的音乐,旋律是乡情。山是父母辛勤劳作的丰碑,父母功盖青山,山里的孩子个个敬山。沉默无语的大山哺育了一代代山里人,一代代山里人依偎着大山。一座山就是一个神奇的摇篮,山孕育了人,人改造了山。
  ⑨如今,山那边频频传来喜人的消息:山里村村铺上了水泥路,运输不需肩挑背驮了,孩子们也不用上山砍柴了。山里人用上了煤气,通上了电话。看上了电视。山里的孩子们上学也不用交学费啦,一项项惠农政策的出台,更让山里人欣喜万分!
  ⑩走出大山是一代代山里人的梦想。聪明睿智的山里人,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打开山门,走出大山,在阡陌的土地上耸立起了一座座新城,在宽阔的原野中矗立起鳞次栉比的厂房;在悬崖陡壁里凿出了一条条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在江河大川上崛起了一座座进发希望的水力发电厂
  ⑨随着年岁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总爱把生活的感叹与大山联系起来。从亲近大山中获得排忧解难的良方;在与山的对话和交流中,仁慈的大山就像一位诲人不倦的良师益友,无声地向人们传递着美丽的语言,教会人们欣赏大山:从热爱大自然中陶冶自己的性灵,让生命如山脉之坚强。如山花之绚丽,如山风之坦荡,如山泉之清纯,如山林之生机盎然!
  (选自《人民日报》)
  1 第二、三两段都是描写“大山”,但表现的重点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 第四段引用山歌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第五段描写了“山给山里人留下”的哪些“乐趣”?
  3 第六至第十段作者是怎样“感悟大山”的?请结合有关内容作赏析。
  4 从全文看。作者“感悟大山”有几个角度和层次?这样描写有些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美景,总在半梦半醒之间》
  1 一是概括全文的写作内容;二是点出文章的主旨。
  2 (1)运用比喻的写法,写出月光照射在雪地上的各种图案。(2)“栖息”是拟人化的写法,本是动物夜晚休息,这里形象地写出人睡在床上看月亮,好像月亮挂在树林中,静止一般。
  3 这句话富含人生哲理,也带有辩证色彩。意思是任何事物都有相反的两个方面,正如月亮有亏有盈,万物都有生死一样,要乐观地看待,正确对待这些现象。
  4 如:“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人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这段话运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而形象地写出月亮由于云层和树木等的遮挡,月光照进屋里时的情态,语言生动而富有情趣。
  5 这篇文章通过作者在不同季节,不同情景下赏月的感受,从而悟出人生的道理:世间的美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
  《草堂守望者》
  1 概括了杜甫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思想。
  2 第一问:知人论世。第二问示例:对对联,诗歌、文章的理解,要从作者的人生际遇或写作背景人手,这样才可能理解得全面、准确。
  3 赞扬老先生博学多识;说明草堂文化的深厚;突出老先生守望民族文化的执著,巧妙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4 对比。通过将成都的文化名人、文化名胜与西安的文化名人、文化名胜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渴望出现更多的文化守望者的愿望。
  5 示例:少陵野老多病忧黎民;盛唐诗圣穷年哀国运。
  《感悟大山》
  1 第二段侧重于表现“大山”的形状与品质,揭示了“山里人爱山”的原因;第三段着眼于表现“大山”给予山里人一切,点明了“山里人恋山”的理由。
  2 第四段引用山歌主要是为了表现出以前“山里人”生活环境的恶劣和生存的艰难;第五段具体描写了“山给山里人留下了”山泉、飞瀑、深潭、绿水、平静和宁静等“乐趣”。
  3 这五个段落分两个层次“感悟大山”——六至八段为一层,作者主要运用比喻、排比、拟人、联想等手法抒发了对“大山”的“默默无语”“纯洁质朴”“博大胸怀”“凝固的音乐”“神奇的摇篮”等深层次“感悟”;第九、十两段为第二层,是通过简练的叙述,表达了对“如今”“山那边”的种种欣喜变化和改革开放中“聪明睿智的山里人”“走出大山”的巨大创造和奉献社会的由衷赞美。
  4 从角度看,有人的角度、山的角度、人与山关联的角度、人与山对话和交流的角度等;就层次说,至少有外形层、内质层、情感层、精神层等。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写可以从外到内、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地“感悟大山”,亲近“大山”,欣赏“大山”,赞美“大山”,以展现“大山”的丰饶、翠绿、高峻、宽大、坚韧、质朴、宁静、奉献、变化等多种美丽,揭示人与“大山”相依相存,相亲相融、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表达在热爱自然中陶冶性灵,让生命更加坚强、绚丽、坦荡、清纯和生机盎然的美好愿望。
其他文献
说明: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是顺利解本题的关键。
期刊
不等式是中学数学的主干内容之一,它不仅是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而且在中学数学中起着广泛的工具性作用,在近年的高考中,有关不等式的试题都占有较大的比重,试题不仅考查了不等式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还考查了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数学素养。
期刊
一、用于文章承转句    1 那就是(说)……;亦即……  That is to say,…=That is…=Namely,…  例:我们生活需有规律。也就是说,早睡早起戒除烟酒。
期刊
2 考查Whether和if的区别    考点说明:两者均可以用于及物动词后引导宾语从句,表示是否,可以互换,但除此(引导宾语从句)之外,在其他情况下表示“是否”时常要用whether而不用if,如用于引导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与or not搭配和在介词之后引导宾语从句时要用whether;if只能引导宾语从句。
期刊
英语教学界流行一句话叫做“得阅读者,得天下”!如何在时间异常紧张的英语考试中快速、准确地锁定答案,对于提高应试者的成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考试中,有不少同学觉得已经读懂了文章。却最终做错了题目。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考生对文章的理解只浮于表面,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从而造成无法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对此,可以从文章关键词的词性中寻求突破。
期刊
答案与解析:  1 C。细节理解题。从第一段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可知A和B都是正确的,从第四段第一句话可知D项也是正确的,而从整个第四段可知C项是错误的。
期刊
导数是研究函数性质的有力工具,在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函数极值、最值等问题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为我们展现出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同时,导数在不等式的证明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举例解析如下。
期刊
向量作为一种数学工具,其优势更多地体现在几何与代数的沟通,并将几何中一些问题通过代数运算来实现,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恰好是建立这一沟通的基础,因为只有确定了任意一个向量在两个不共线的基底上能进行唯一分解,才能更好的实现向量的运算,从而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考查不可避免地成为高考的热点之一,其题型可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期刊
在一个日本趣味竞赛节目中,有一次大食王比赛,有一位其貌不扬的三届女冠军,用相当鄙夷的眼神看着与自己竞争的伙伴,她认为她们不够认真,因为她们试图保持实力。在最后一关时,她的成绩已经遥遥领先所有的人了,她依旧无视于旁人的存在,按着自己的节奏吃下去。  “我是向自己的极限挑战。”她一语道破自己的成功秘诀。  有些人的诅丧是来自于“比较心”。我比别人出身差;我比别人天生长相差;我比别人运气差;我比……这样
期刊
根据题设情景要求考生在直角坐标系中绘制生理变化曲线,旨在考查考生图文信息转换能力,2010年高考试题涉及此类的有:四川理综卷第30 I(2)①题和福建理综卷第26 I(二)题。解答此类试题的步骤是:明确坐标系的纵横轴的含义(若没有标注出含义,考生一定要标注)一根据题意、联系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准确判断出所要绘制的曲线的起、止点、拐点和总的变化趋势一用平滑曲线绘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