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查阅了CNKI、《万方数据库》中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文献,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进行了分类综述,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刻、系统地了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研究方向。
关键词: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献综述
一段时间以来,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我国体育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了大量论文。根据本人对1995年到2007年CNKI、《万方数据库》的检索,发现目前我国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文献大约近1000篇,为更好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促进今后的研究,十分有必要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献进行综述。
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是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支柱,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记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有676条,汉民族有301条,共计977项。如此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不仅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世界独树一帜,也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胡子龙《金沙江谷民族传统体育———甩磨秋和高跷会》。陈丽《浅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脚马”》。钟宁《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其传统体育具有竞技性、生产性、娱乐性等特点,运动项目与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传统体育仍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健身、娱乐和促进生产的有效手段。张崇艳、田玲在《新疆游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叼羊”的现状及开发》中对“叼羊”活动的历史渊源及文化特征进行论述。随着新疆游牧民族的定居化,“叼羊”活动依然被传承下来,但有弱化的趋势,文章着重从游牧民族定居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一方面对其现状进行分析,从开发角度和措施方面对“叼羊”活动走向市场化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了阐述。
二、民族传统体育功能、价值的研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在谱写中华民族历史篇章的同时,也创造出了灿烂的民族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智慧的结晶。丁明山等在《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社会特性和功能的探讨》中指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传统体育或是教育的主体,或是教育的内容之一,具有实在的教育的功能;作为一种媒介,它为联系民族感情,加强民族团结,提高民族凝聚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表现出了极强的民族凝聚的功能;同时,民族传统体育对外弘扬了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世界体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表现出了显著的弘扬文化的功能。"人们生活的富裕,闲暇时间的增多,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的身心紧张,体育不仅成为人们强身健体的手段,也是休闲娱乐的一种主要活动方式,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传承的民间文化形态,从产生之日起便深深植根于神州大地,同时也在传承的过程中体现其特色和价值,在推动当今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杨 斌、白晋湘、唐吉平在《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本体功能研究》中说:“中华民族有古老的文明史,民族传统体育是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全民健身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着眼于发展群众体育,增强民族素质,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向心力,是体育短暂异化的回归,顺应了新世纪的社会需求。发展民间传统体育,发挥其功效,促进全民健身,是使中国体育事业达到新世纪水准的有力举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旅游已经在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而民族传统体育经过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一笔文化资源。赵发田等在《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旅游的契合》中指出:“时代的进步使体育旅游走近千家万户,而民族传统体育正是发展体育旅游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元素。我国蕴藏的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急需得到开发,在促进体育旅游发展的同时也将带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全面体现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人类生活中的社会价值。为此,应该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和体育旅游的‘联姻’。”
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传统体育的比较研究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类文化的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体育发展的形态是其文化内在规定性的必然结果。因此,循沿历史的轨迹,对不同的地域、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比较,无疑会为我们深入地认识体育的发展规律,把握起未来的方向,提供有益的启示。李延超、饶远等在《水与火洗礼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傣族体育与彝族体育的比较研究》中指出:“同处祖国西南边陲的傣族与彝族,在相距并不遥远的地理空间内,两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从物质层面、行为制度层面到观念层面都体现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彝族为山地民族,火崇拜是其文化的核心观念因子,体育也被赋予浓厚的火文化特征:尚力、血祭、崇火;而傣族为河谷、坝区民族,其体育文化特征中又彰显水文化的民族情性:柔美、传情、崇水。如此,两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便具有了典型的比较科学理论中提出的‘可比性’特征”。姜明、同英在《巴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共性中采用文献资料和访问调查等方法,对巴蜀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考证与分析.发现巴蜀少数民族体育内涵丰富、风格独特,不仅与其民族史密切相关,也和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同时还集中体现了西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共有特点。
四、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之间的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具有深厚中华民族显著文化印记的体育文化的存在,在这样的社会文化发展背景下,势必会受到文化全球化、文化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影响。特别是在西方竞技体育已经成为体育强势文化的今天,民族体育的发展已经举步维艰。于涛在《关于中西体育分殊与融合的历史唯物主义思考》一文中指出:“用历史的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中西体育的分殊与融合,就可以清楚地把握体育文化的过去、现状与未来,理解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差异的根结所在,同时也利于看到传统体育重视人的道德升华,重视追求审美境界和人的内在情感体验等方面对未来体育所独有的价值。”陈晋璋在其《从文化背景和民族心里谈古近代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演进历史的异同》一文中提出:“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是中西方两种传统文化的产物。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中西方民族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形态与民族心里,它包括个性、情感、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定势等。这些民族心里特征影响着民族文化的选择趋向,而文化选择趋向在相当的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民族体育的存在方式和发展趋向。”
五、民族传统体育未来的发展研究
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尤其是标志文化特质、体现文化灵魂的哲学思维传统,历史证明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终究是要被淘汰出局的。在世界体育,特别是现代奥林匹克发展中出现新的理念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同样处于这样一种态势之中。王岗、王铁新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中认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问题研究,应建立在‘与历史对话、与现实对话和与自己对话’的视角下”。李荣芝、虞重干在《体育全球化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研究》中指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取向要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趋向保持一致,促进其现代化(或者说促进其工业化),工业体育文化形态是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追求的目标,一方面我们不能‘盲目自大’的认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或者是农业体育文化形态)将取代西方体育(或者说是工业体育文化形态);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存在过于自卑的‘悲观论’,我们要有信心,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改造完成后,其浓厚的中华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始终会得到世界的认可,共同促进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陈国瑞、黄力生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走向世界的对策》一文中,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作了剖析,并对如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跻身于奥林匹克大家庭提出三条对策:①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②同国际惯例接轨,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实行申办制;③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结束语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數量在不断增多,质量在不断地提高,范围在不断地扩大,在研究方法上出现了多学科交叉的情形.研究的重点偏向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更多的学者是把中西体育比较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联系起来,可谓是各抒己见,百花争放。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功能与价值的研究已经走出了单纯的健身娱乐,已与体育旅游,体育产业化,心里建设功能等相联系。对于具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研究也从文化视野的角度,更加深入地展现给读者。最后,祝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拥有一个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丁明山、张万增等.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社会特性和功能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2.
[2]杨 斌、白晋湘、唐吉平.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本体功能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4.
[3]饶远,王丽静.云南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发展的思路与构想[J].体育文化导刊.2003,8.
[4]芦生平,杨兰生,郭层城,等?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体育科学.2002.
[5]赵发田、李英奎、李蕾.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旅游的契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4.
[6]李延超、饶 远.水与火洗礼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傣族体育与彝族体育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6.11.
[7]张崇艳,、田 玲.新疆游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叼羊”的现状及开发.新疆师范大学学报[J].2006.9.
[8]姜明、同英.巴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共性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10.
[9]李荣芝、虞重干.体育全球化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4.
[10]邓星华.体育全球化的西方化倾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4.
[11]毛骥.全球化浪潮下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之道[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4.
[12]陈国瑞、黄力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走向世界的对策[J].武汉体育学 院学报.2000.1.
[13]胡子龙.金沙江谷民族传统体育———甩磨秋和高跷会.中国民族报2002.05.
关键词: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献综述
一段时间以来,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我国体育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了大量论文。根据本人对1995年到2007年CNKI、《万方数据库》的检索,发现目前我国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文献大约近1000篇,为更好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促进今后的研究,十分有必要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献进行综述。
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是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支柱,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记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有676条,汉民族有301条,共计977项。如此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不仅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世界独树一帜,也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胡子龙《金沙江谷民族传统体育———甩磨秋和高跷会》。陈丽《浅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脚马”》。钟宁《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其传统体育具有竞技性、生产性、娱乐性等特点,运动项目与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传统体育仍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健身、娱乐和促进生产的有效手段。张崇艳、田玲在《新疆游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叼羊”的现状及开发》中对“叼羊”活动的历史渊源及文化特征进行论述。随着新疆游牧民族的定居化,“叼羊”活动依然被传承下来,但有弱化的趋势,文章着重从游牧民族定居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一方面对其现状进行分析,从开发角度和措施方面对“叼羊”活动走向市场化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了阐述。
二、民族传统体育功能、价值的研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在谱写中华民族历史篇章的同时,也创造出了灿烂的民族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智慧的结晶。丁明山等在《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社会特性和功能的探讨》中指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传统体育或是教育的主体,或是教育的内容之一,具有实在的教育的功能;作为一种媒介,它为联系民族感情,加强民族团结,提高民族凝聚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表现出了极强的民族凝聚的功能;同时,民族传统体育对外弘扬了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世界体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表现出了显著的弘扬文化的功能。"人们生活的富裕,闲暇时间的增多,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的身心紧张,体育不仅成为人们强身健体的手段,也是休闲娱乐的一种主要活动方式,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传承的民间文化形态,从产生之日起便深深植根于神州大地,同时也在传承的过程中体现其特色和价值,在推动当今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杨 斌、白晋湘、唐吉平在《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本体功能研究》中说:“中华民族有古老的文明史,民族传统体育是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全民健身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着眼于发展群众体育,增强民族素质,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向心力,是体育短暂异化的回归,顺应了新世纪的社会需求。发展民间传统体育,发挥其功效,促进全民健身,是使中国体育事业达到新世纪水准的有力举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旅游已经在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而民族传统体育经过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一笔文化资源。赵发田等在《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旅游的契合》中指出:“时代的进步使体育旅游走近千家万户,而民族传统体育正是发展体育旅游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元素。我国蕴藏的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急需得到开发,在促进体育旅游发展的同时也将带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全面体现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人类生活中的社会价值。为此,应该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和体育旅游的‘联姻’。”
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传统体育的比较研究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类文化的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体育发展的形态是其文化内在规定性的必然结果。因此,循沿历史的轨迹,对不同的地域、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比较,无疑会为我们深入地认识体育的发展规律,把握起未来的方向,提供有益的启示。李延超、饶远等在《水与火洗礼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傣族体育与彝族体育的比较研究》中指出:“同处祖国西南边陲的傣族与彝族,在相距并不遥远的地理空间内,两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从物质层面、行为制度层面到观念层面都体现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彝族为山地民族,火崇拜是其文化的核心观念因子,体育也被赋予浓厚的火文化特征:尚力、血祭、崇火;而傣族为河谷、坝区民族,其体育文化特征中又彰显水文化的民族情性:柔美、传情、崇水。如此,两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便具有了典型的比较科学理论中提出的‘可比性’特征”。姜明、同英在《巴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共性中采用文献资料和访问调查等方法,对巴蜀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考证与分析.发现巴蜀少数民族体育内涵丰富、风格独特,不仅与其民族史密切相关,也和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同时还集中体现了西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共有特点。
四、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之间的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具有深厚中华民族显著文化印记的体育文化的存在,在这样的社会文化发展背景下,势必会受到文化全球化、文化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影响。特别是在西方竞技体育已经成为体育强势文化的今天,民族体育的发展已经举步维艰。于涛在《关于中西体育分殊与融合的历史唯物主义思考》一文中指出:“用历史的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中西体育的分殊与融合,就可以清楚地把握体育文化的过去、现状与未来,理解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差异的根结所在,同时也利于看到传统体育重视人的道德升华,重视追求审美境界和人的内在情感体验等方面对未来体育所独有的价值。”陈晋璋在其《从文化背景和民族心里谈古近代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演进历史的异同》一文中提出:“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是中西方两种传统文化的产物。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中西方民族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形态与民族心里,它包括个性、情感、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定势等。这些民族心里特征影响着民族文化的选择趋向,而文化选择趋向在相当的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民族体育的存在方式和发展趋向。”
五、民族传统体育未来的发展研究
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尤其是标志文化特质、体现文化灵魂的哲学思维传统,历史证明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终究是要被淘汰出局的。在世界体育,特别是现代奥林匹克发展中出现新的理念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同样处于这样一种态势之中。王岗、王铁新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中认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问题研究,应建立在‘与历史对话、与现实对话和与自己对话’的视角下”。李荣芝、虞重干在《体育全球化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研究》中指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取向要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趋向保持一致,促进其现代化(或者说促进其工业化),工业体育文化形态是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追求的目标,一方面我们不能‘盲目自大’的认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或者是农业体育文化形态)将取代西方体育(或者说是工业体育文化形态);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存在过于自卑的‘悲观论’,我们要有信心,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改造完成后,其浓厚的中华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始终会得到世界的认可,共同促进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陈国瑞、黄力生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走向世界的对策》一文中,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作了剖析,并对如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跻身于奥林匹克大家庭提出三条对策:①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②同国际惯例接轨,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实行申办制;③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结束语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數量在不断增多,质量在不断地提高,范围在不断地扩大,在研究方法上出现了多学科交叉的情形.研究的重点偏向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更多的学者是把中西体育比较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联系起来,可谓是各抒己见,百花争放。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功能与价值的研究已经走出了单纯的健身娱乐,已与体育旅游,体育产业化,心里建设功能等相联系。对于具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研究也从文化视野的角度,更加深入地展现给读者。最后,祝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拥有一个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丁明山、张万增等.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社会特性和功能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2.
[2]杨 斌、白晋湘、唐吉平.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本体功能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4.
[3]饶远,王丽静.云南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发展的思路与构想[J].体育文化导刊.2003,8.
[4]芦生平,杨兰生,郭层城,等?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体育科学.2002.
[5]赵发田、李英奎、李蕾.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旅游的契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4.
[6]李延超、饶 远.水与火洗礼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傣族体育与彝族体育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6.11.
[7]张崇艳,、田 玲.新疆游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叼羊”的现状及开发.新疆师范大学学报[J].2006.9.
[8]姜明、同英.巴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共性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10.
[9]李荣芝、虞重干.体育全球化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4.
[10]邓星华.体育全球化的西方化倾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4.
[11]毛骥.全球化浪潮下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之道[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4.
[12]陈国瑞、黄力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走向世界的对策[J].武汉体育学 院学报.2000.1.
[13]胡子龙.金沙江谷民族传统体育———甩磨秋和高跷会.中国民族报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