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老师应该培养孩子们的英语写作意识,让英语写作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开发同学们的动脑能力,培育思维方式。注重生活化教学模式,贴合高中生的学习阶段特性,帮助学生理解高中英语写作知识,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将英语写作知识应用在生活之中,让学生在这种实践与认识双向互动过程中,提升英语写作素养。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高中英语写作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9-0181-01
通过我多年对高中阶段英语写作教学的分析,我发现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低效率、低兴趣等现象,课堂的整体效率非常低,不利于学生学好英语写作,将影响学生在考试中的成绩,同时也不利于孩子综合能力的提升。
1.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兴趣
在新型的英语写作教育理念下,高中英语写作课堂应该更加生活化,激发高中生的英语写作学习兴趣。既然英语写作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这么重要,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就更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课程中加强英语写作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实际运用这些方面的能力。当下值得教师思考的最急切问题之一,即是如何能够调动起学生在学习上积极主动性,最大程度的发掘学生的后劲。以育人为己任的教师们,应该在吃透教材后,将教材素材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选择一些可以被学生理解的生活元素,将生活元素与教学目标两者结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生活中的“Honesty and credit problem(诚信问题)”,了解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选择一些游戏教学的简单方式。
2.锻炼写作技巧,提升写作能力
想要提升写作水平,不是只有一腔写作的热情就可以,学习系统的写作技巧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中之重,是学习写作最关键的地方。但考虑到教师所面临的学习对象不同,教授学生写作的技巧方法和难易程度也不尽相同。对于高中高段年级的学生来说,全面系统而又严谨的教学并不符合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对于他们而言,教师需要用简易而有效的语言来讲明写作的要点。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讲,写作的要求主要是语言流畅,表达清晰,故事内容真实,切合实际。所以我们教师在教授学生写作技能时主要以这几点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其一,我们在授课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让学生概括文章内容并利用口语进行流畅的表达。其二,要让学生记忆大量的词块,英语课文书中的日积月累是学生必背点,教师要抓紧检查。其三,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一些简单的写作方法,如作文可以通过一段对话开头,或者通过歌词开头,从而吸引读者,增添文本的阅读性。还要教会学生简单的分段,详写与略写应该如何区分等等一些最简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3.借助信息技术,扩充学生知识
中国俗话讲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便有再巧妙的学习方法,失去基础的奠基都将成为一纸空谈。所以教师在培养高中英语写作能力,要注意学生词汇量的掌握。只有掌握大量的词汇才可以随心应手的通过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我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比较关注学生们的词汇掌握量,除了学习书本上简单的词汇外,我通过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在百度中搜索出適合中学生背诵记忆的500个课外单词,为学生进行打印,人手一份,要求学生每日晨读时背诵10-15个单词,在近乎一年的坚持记忆下,我班学生英语写作水平但从词汇量的掌握来看就明显超出其他班级很多。
除此之外,我在每节课的多媒体开头都会为我的学生摘录一些比较鼓舞激励人心的英语好词好句,在课上一分钟之前为大家进行解读,让学生将其抄写英语积累本上,时时朗读一番。例如我们的PPT上就曾经出现过这样的话:You got a dream,you got to protect it.(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去捍卫它。)选自影片《当幸福来敲门》。在这样的日积月累的学习下,通过利用多媒体或者网络,不断去拓宽学生英语学习的路径,让我的学生在英语的学习道路上越走越远。
4.整合读写教学,实践写作训练
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可谓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两者又刚好是相辅相成的,能够体现学生英语的综合能力高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用“读写模式”,应当整合英语阅读与写作,使两者相互促进,这种模式通过重在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例如,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写作技巧的培养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通过分析写作的要点,写作内容的分布和词句的选用,让学生从写作中学会怎样分析一篇阅读材料。
总之,高中英语是高中阶段的关键课程,行之有效的写作教学模式能够在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全方位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进而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还要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我们必须注意一点,要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之中,激发课堂活力,才可以更好的实现“写作”教学。
参考文献
[1]程海秋.探究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融合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10):85
[2]李宛桐.高中英语写作中常见错误的反思与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09):99
关键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9-0181-01
通过我多年对高中阶段英语写作教学的分析,我发现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低效率、低兴趣等现象,课堂的整体效率非常低,不利于学生学好英语写作,将影响学生在考试中的成绩,同时也不利于孩子综合能力的提升。
1.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兴趣
在新型的英语写作教育理念下,高中英语写作课堂应该更加生活化,激发高中生的英语写作学习兴趣。既然英语写作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这么重要,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就更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课程中加强英语写作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实际运用这些方面的能力。当下值得教师思考的最急切问题之一,即是如何能够调动起学生在学习上积极主动性,最大程度的发掘学生的后劲。以育人为己任的教师们,应该在吃透教材后,将教材素材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选择一些可以被学生理解的生活元素,将生活元素与教学目标两者结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生活中的“Honesty and credit problem(诚信问题)”,了解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选择一些游戏教学的简单方式。
2.锻炼写作技巧,提升写作能力
想要提升写作水平,不是只有一腔写作的热情就可以,学习系统的写作技巧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中之重,是学习写作最关键的地方。但考虑到教师所面临的学习对象不同,教授学生写作的技巧方法和难易程度也不尽相同。对于高中高段年级的学生来说,全面系统而又严谨的教学并不符合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对于他们而言,教师需要用简易而有效的语言来讲明写作的要点。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讲,写作的要求主要是语言流畅,表达清晰,故事内容真实,切合实际。所以我们教师在教授学生写作技能时主要以这几点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其一,我们在授课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让学生概括文章内容并利用口语进行流畅的表达。其二,要让学生记忆大量的词块,英语课文书中的日积月累是学生必背点,教师要抓紧检查。其三,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一些简单的写作方法,如作文可以通过一段对话开头,或者通过歌词开头,从而吸引读者,增添文本的阅读性。还要教会学生简单的分段,详写与略写应该如何区分等等一些最简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3.借助信息技术,扩充学生知识
中国俗话讲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便有再巧妙的学习方法,失去基础的奠基都将成为一纸空谈。所以教师在培养高中英语写作能力,要注意学生词汇量的掌握。只有掌握大量的词汇才可以随心应手的通过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我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比较关注学生们的词汇掌握量,除了学习书本上简单的词汇外,我通过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在百度中搜索出適合中学生背诵记忆的500个课外单词,为学生进行打印,人手一份,要求学生每日晨读时背诵10-15个单词,在近乎一年的坚持记忆下,我班学生英语写作水平但从词汇量的掌握来看就明显超出其他班级很多。
除此之外,我在每节课的多媒体开头都会为我的学生摘录一些比较鼓舞激励人心的英语好词好句,在课上一分钟之前为大家进行解读,让学生将其抄写英语积累本上,时时朗读一番。例如我们的PPT上就曾经出现过这样的话:You got a dream,you got to protect it.(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去捍卫它。)选自影片《当幸福来敲门》。在这样的日积月累的学习下,通过利用多媒体或者网络,不断去拓宽学生英语学习的路径,让我的学生在英语的学习道路上越走越远。
4.整合读写教学,实践写作训练
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可谓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两者又刚好是相辅相成的,能够体现学生英语的综合能力高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用“读写模式”,应当整合英语阅读与写作,使两者相互促进,这种模式通过重在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例如,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写作技巧的培养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通过分析写作的要点,写作内容的分布和词句的选用,让学生从写作中学会怎样分析一篇阅读材料。
总之,高中英语是高中阶段的关键课程,行之有效的写作教学模式能够在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全方位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进而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还要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我们必须注意一点,要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之中,激发课堂活力,才可以更好的实现“写作”教学。
参考文献
[1]程海秋.探究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融合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10):85
[2]李宛桐.高中英语写作中常见错误的反思与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0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