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表演”的美学特征及文化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shixiaog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学自古以来都是作为一种评判人类的各种审美活动和审美现象,存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动物界也存在美学,也不乏有人对动物界的美学作深入的研究,中国自远古时代、西方自启蒙运动开始就对自然界的美学做出了深刻的见解。
  【关键词】:动物表演文化;真、善、美;美学;创新
  1 绪论
  美学自古以来都是作为一种评判人类的各种审美活动和审美现象,存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动物界也存在美学,也不乏有人对动物界的美学作深入的研究。 “人类本是动物界的一员,动物既代表了人类的起点,又以丰富多彩的被驯化的过程,刻写了文明前进的脚步”[1]。事实上,艺术可以看作人对自己驯化能力及成就的自我愉悦。比如,诗歌代表了对语言的驯化,是对被驯化的语言能力的愉悦;音乐代表了对听觉的驯化,是对被驯化的听觉能力的愉悦[2]。当然,当人们用艺术化的语言和形式对动物进行驯化,也就出现了动物的“表演”,动物被驯化的过程同时也让我们从中探讨其所蕴含的美学。
  “动物是人类的伙伴”[3],同时也是赋予灵性、个性的物种,它们的“表演”已从远古时代出现,古人谓之为“戏”,诸如马戏、猴戏此类,然而马戏并非今天我们所说的“马戏”,而仅仅是让马进行表演的活动,猴戏亦然。尽管动物是在被驯化的基础上进行表演,但是这样的表演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仍然表现出了美感,远古时代岩画的狩猎、部落氏族的效仿动物的舞蹈到现代杨丽萍的孔雀舞等等,都显示人类与动物的密切联系,动物在模仿人类姿态的同时人类也从动物那里获取各种美感模仿动物的姿态,在艺术化构思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全新的艺术表演形式。
  2 “动物表演”发展史
  2.1伴随历史发展的“动物表演”
  早在原始氏族社会就出现了“图腾崇拜”的现象,这也是原始时代“动物表演”雏形的基础,由于原始人类的“图腾崇拜”出现了把羊头戴在自己的头上舞蹈,在西方,更有甚者把氏族的名字都以动物命名——美国土著民族维安多特人,由狼氏、熊氏、龟氏、鹿氏、蛇氏等八个氏族组成[4]。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人类畜牧业的原型,人们会把狩猎到的动物蓄养起来,舜帝曾经蓄养过大象,汉朝也将大型的动物,如,虎、狮、熊等动物圈养在驯兽园和斗兽场,动物表演在这一时期经常以大型动物、贵族阶层、激烈程度为特色的[5]。汉唐时期的盛大雄伟到宋元时期已经渐渐消退,为了满足王公贵族享乐的大型动物表演在这一时期也淡出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民间的中小型动物表演。到了明清时代,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动物表演不再是皇家娇惯的宠儿,而成了江湖流浪的弃儿[6]。
  2.2 “动物表演”美的大观
  如上所述,“动物表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历史特点,在此基础上,每一种动物的表演形式却蕴含了不同的美感。在审美过程中,不仅主体的审美尺度决定着主体对对象作怎样的审美判断,而且对象的感性特征也决定着主体对它作出怎样的审美判断[7]在动物被驯化的过程中,驯养人的审美决定动物表演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美感,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美学家阿瑟﹒丹陀在《艺术作品和现实事物》中说过:“儿童模仿鸬鹚,比真正的鸬鹚更奇妙。” “动物表演”本就是一门艺术,艺术必然会引起人们对于它的审美需求,进而成为一种审美活动。
  3 “动物表演”美学特征的表现
  真、善、美是艺术形式与美学相统一的必要条件,让每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都有意味美;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3.1“动物表演”的意境美
  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中记载了一个“猎人与鸟”故事,这样的动物表演形式虽然是人类在模仿动物的姿态,却在情感的表达上非常突出,让观者心领神会到猎者从纠结到喜悦再到伤心到最后开心的心绪,虽然并没有如梦如幻的景物作支撑,但是在表演过程中将这些“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也是一种动物的表演形式,鸟类的鸣叫,往往富有音乐感[8]这样具有节奏感、韵律感的动物表演形式也产生了审美意识,同时,人们在享受这种审美愉悦的同时也感受到身处其中的意境美。
  3.2“动物表演”的意味美
  “动物表演”不仅有形式美,还有意味美,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动物表演”依旧收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社会生产生活不仅使“动物表演”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体现了不同的特点,而且“动物表演”也对社会生产生活具有发展的作用,形成了“积淀社会内容”的意味美。和隋炀帝喜欢收集成斛的萤火虫卑微兴趣相反,唐玄宗爱好的是几百匹骏马同时登场的恢弘气势,然而,隋王朝的命运也像萤火虫那样,在历史的长夜中微微闪烁了一下便归于死寂,几百匹骏马的气势和历史上的“开元盛世”正好相称。著名的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曾说:“只有活跃的具体的生命舞姿、音乐的韵律、艺术的形象,才能使静照中的‘道’具象化、肉身化。[9]
  在举世闻名的古罗马大斗兽场举行人与人、人与兽、兽与兽残酷的搏杀的同时,中国的大汉王朝也同样举行类似的大型的动物表演。司马迁《史记·张释之冯列唐传》记载,汉文帝曾经亲自视看宫中的“虎圈”
  (张)释从行之,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
  汉代就有“虎圈”而且汉代斗兽的情形,各个地方都有所记载,汉代进行大型动物的斗兽表演无不由于在汉代生产力水平高,大型动物的表演也符合了汉唐雄伟的气势,这样的狞厉血腥的时代也是由其经济发展水平所铸就的。
  与汉唐雄伟的气势相对比,宋元时期的“动物表演”就显得“小家子气”了一点,宋王朝重文轻武,没有汉唐的气势,多了一份市井气。一方面,理学家敦敦教导人们要“存天理,灭人欲”,另一方面,人们前所未有的把生命的热情倾注于现世的娱乐消费之中。[10]斗鸡、蛤蟆说法、鸣虫吟唱等,相较于汉唐的血腥争斗,宋元的动物表演更多了一份文雅的美、优雅的美。
  4 “动物表演”美学风格成因
  4.1历史的积淀
  “动物表演”从氏族部落野性的舞姿到明清时期市井的竞技,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体现各个历史阶段发展的特点,因此其美学风格的形成基础也必然是历史的积淀。 历史的积淀铸就了王朝的特点,也从而成就了“动物表演”各个阶段不同的风格特征。
  4.2文化的基因
  中华民族潜在的文化基因促成了“动物表演”美学风格的形成,汉朝“独尊儒术”和宋元时期“理学”“务实”的文化因素所不同,也就造就了汉朝大型“动物表演”的发展和宋元中小型“动物表演”的发展。
  5 结语
  “动物的表演”随着人们欣赏要求的不断提升,需要推陈出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的想象力有多大,动物表演的舞台就有多大。[11]
  注释:
  [1][2][3]韦明铧:《动物表演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序。
  [4][5][6]韦明铧:《动物表演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168页。
  [7] 刘骁纯:《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的美感》,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2页。
  [8]韦明铧:《动物表演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150页。
  [9] 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60页。
  [10][11]韦明铧:《动物表演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108页。
  参考文献:
  [1] 韦明铧.动物表演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5
  [2] 刘骁纯.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的美感[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3] 朱光潜.谈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德〕恩斯特·格罗塞著.艺术的起源[M].杨泽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5]〔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M].杨东莼、马雍、马巨译.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6] 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
  [7] 宗白华.艺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其他文献
【摘要】:钢琴以独特的音效和丰富多变的表现力著称。掌握钢琴演奏技巧并独善其音乐之美是每个演奏者的奋斗目标。系统和科学的技术基础是钢琴演奏者迈向成功关键所在。其中,作为钢琴演奏基本技巧之一的跳音演奏法,以其独特的演奏效果在钢琴演奏中举足轻重。全文通过对跳音奏法中的反弹力跳音进行浅析,在介绍反弹力跳音奏法含义和分类的基础上,简要说明其在实际运用中的特点,由浅入深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钢琴基本技巧
期刊
【摘要】:中国的传统绘画依靠对比来表现空间关系和意境的塑造。意境是以文学艺术中一种空灵境界出现的,中国山水画里更多地将其分为虚与实两个部分,这组对比关系就如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象、神与形等,前者为实,后者为虚。实存在于画面空间想象的意境之中,而虚则是意境且存在于想象和感悟之中的。虚与实的结合是传统的中国画的艺术,以实与虚的矛盾实现艺术表现上的统一,而且虚实结合更是古典美的传递,利用中国画的虚隐含艺
期刊
【摘要】:凤鸟文化起源于古代先民对鸟的崇拜,作为一种被神化、观念化的形象,成为一种巫术礼仪的图腾。后世所绘凤鸟逐渐褪去原始崇拜的气息,添加了喜庆欢乐的色彩,象征着吉祥。凤鸟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相关性体现了真善美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凤鸟纹;审美文化;审美意义  凤鸟是艺术的重要审美意象,造型上蕴含抽象构成意识,凤鸟文化的审美文化对当代也构成了思考性,我们应在不断吸收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气质的前提
期刊
【摘要】:《恒河上升起太阳》是一首具有民歌风格的小型艺术歌曲,从作品音色与力度、速度与节奏、音乐的表现手法和演唱方面,四个角度较为全面的分析了这首作品,并结合了作者本人的演唱体会。  【关键词】:声乐作品;《恒河上升起太阳》;艺术特征;演唱特点  一、《恒河上升起太阳》的艺术特征  这首歌选自歌剧《爱的忠诚》里面的一首咏叹调。是阿·斯卡拉蒂创作的一首具有民歌风格的小型艺术歌曲,属于巴洛克时期意大利
期刊
【摘要】:《狼图腾》描写了额仑草原从一个广阔美丽的大草原退化成大片荒漠的过程,以知青、汉族领导和牧民之间产生的各种冲突为蓝本揭示了蒙汉两族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反映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带来的严重后果,引起读者对各族文化差异的思考与重视。本文将从《狼图腾》中反映的蒙汉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出发,推广到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之间,希望以浅薄的分析来正确认识各族间的文化差异,思考出正确对
期刊
【摘要】:舞台道具是舞台艺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舞台表演起着关闸性的作用。本文对舞台道具的设计、制作以及在舞台表演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对促进我国舞台戏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舞台道具;设计;制作;运用  一、舞台道具基本概述  舞台戏剧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将文学、表演、导演、美术、音乐等多方面内容有效的融合起来[1],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舞台道具是舞台表
期刊
【摘要】:元人宋梅洞的小说《娇红记》中的诗词为数甚众,然诗文一体,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故细致分析这些诗词对于小说结构安排、人物刻画、情节发展、情感寄寓、故事叙述等方面的作用,有助于探讨《娇红记》作为小说的艺术成就,正确评价其艺术价值。  【关键词】: 《娇红记》;诗词运用;功能  《娇红记》,又名《娇红传》,为元代传奇小说,作者宋梅洞祖籍江苏丹阳,宋末元初人。《娇红记》是典型的才子佳人小说,写士
期刊
【摘要】:巧用南流江玉石,雕刻中国风的古纹饰,如器件成型以及阴线刻划,浅浮雕、透雕等纹饰琢刻,展现仿古工艺的技艺,是对传统古文化的一种尊崇与传承,将中华传统的文化延续下来。选南流江玉石为载体,是玉雕界的新课题,值得尝试与探讨。  【关键词】:南流江石;古纹饰;应用  巧用南流江玉石,雕刻中国风的古纹饰,在雕琢制作方面、艺术风格上惟妙惟肖,颇具神韵。实际上是以继承某个时代玉器特征为基准,在造型和纹饰
期刊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生活已经是寻常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此微信的出现为群众文化建设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对文化建设的传播不能仅仅停留在纸张广播中,必须与时俱进。本文主要讲述了微信时代对群众文化建设的探讨。  【关键词】:微信时代;群众文化建设;探讨  0引言  对群众的文化工作是整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表述。随着智能手机的飞速普及
期刊
【摘要】:我国现代工笔人物画,出现前所未有的高峰期,从全国历届大展中可见一斑。但仔细分析:不乏有优秀的作品,同时,也出现了令人不理想的现象,其中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  随着我国现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写意性已越来越值得人们去研究。首先我们要学习分析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基本要素,这样有利于我们对现代工笔人物画的研究。工笔人物画的外在形式看上去是讲究精细工整,但如今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