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把握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来源 :浦东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3386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传统教学在诸多方面受到革命性的挑战,它与课程的整合是时代的特征。而整合的出发点是多媒体与课程两个方面,其中立足点是课程,其定位是在认同现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力求将信息技术服务于现有的课程内容。就我们音乐学科来说,信息技术的进入确实使我们的音乐课丰富了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每节课的信息量也增大了。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问题一:教师在教学中过于依赖媒体,使多媒体代替了教师的歌唱、弹奏、舞蹈等教学行为,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教师的专业技能也逐渐下降了;问题二:在教学中存在着为“多媒体”而“多媒体”。简单地使用多媒体,其实信息技术手段只起到一种幻灯片的作用;问题三:有的教师被多媒体限制了教学思维,按部就班,对突发事件、学生的学习水平不能做到及时的调控;问题四:教师对信息技术中音响的控制(过响、过轻)没有真正达到审美技术层面上的音响效果。所以,信息技术的辅助必须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合理、科学地运用。
  一、适时应用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小学音乐欣赏的内容非常广泛,从时间上说,它涉及到巴洛克、古典、浪漫、现代各个时期;从作品上说,有大师的作品、也有平常人的作品等。所以不是每个作品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适时地借助媒体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保持他们持续的学习欲望。如七年级的欣赏作品《月光》,作为印象派人物德彪西的作品,它的表现主要通过和声的变化,产生的音响色彩,凸现朦朦胧胧的艺术效果。就此作品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学生都比较陌生,难以激起他们的兴趣,更不用说走进作品了。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印象派作品的风格呢?适时地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在音画的意境中、在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提示下,让学生感受到印象派作品中和声变化的艺术效果,使学生在这种可听、可视的教学情境的感染中,逐渐引起了兴趣。但如果长时间停留在教学媒体上,再好的媒体也不能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适时地运用媒体,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他们持久的学习欲望。
  因此在这一课教学中,在没有出示《月光》标题之前我让学生闭着眼睛初听作品,并不时地衬着音乐有所提示:“音乐描绘了什么呢?其实我们每天都看到的。它时而钻出云层、时而又躲起来了……”这时再让学生睁开眼睛,他们突然发现媒体中流动的画面,这与他们头脑中想象的画面、教师提示的画面自然地联系起来了,使他们对作品的标题产生了联想。这样在适时的多媒体展示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于是我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你们所听到的朦朦胧胧的音乐作品离我们的年代很久远,它就是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月光》。”然后我就问学生:“你们在阳台、操场等地看到的月光是怎样的呢?它与我们作曲家在意大利北部的贝加摩看到的月光是一样的吗?让我们再从作品中去寻找。”接着再通过教师弹奏作品主题,学生在画面的变幻与主题的哼唱中体会这种和声变幻的艺术效果,展现静寂怡人的意境——在空中浮动的融融月光,洒向到夜晚的每一个角落,柔和地笼罩了万物。自然而然,学生在媒体的引导下走近了大师,这样也拉近了学生与作品间的距离,并保持了他们持续的学习欲望。这时,我不失时机提炼出作品中的基本和弦,在画面忽明忽暗的提示下,让学生根据和声色彩选择该用什么和弦进行。在选择性地吹奏和声中,学生完全走进了作品,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对这样一位大师的作品,学生从不感兴趣到产生兴趣,继而拉近与作品的距离、保持了持续的学习欲望,再到走进作品,这与适时的多媒体辅助是分不开的。
  二、适量运用媒体,丰富与拓展教学内容
  教师是课程的传递者,也是课程的创作者。随着音乐文化的发展,这几年呈现出很多人们所喜爱的、与教材作品相关内容的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如九年级教材中的《梁祝》。这一作品大多数学生都知道,但他们只能说出很肤浅的、表面的东西,只知道它是小提琴协奏曲。至于作品的真正内涵,学生的了解还很贫乏。怎样更好地让学生体会这一经典的音乐作品呢?在教学中我将《梁祝》中的“爱情主题”与越剧中“十八相送”的片断加以对比欣赏,让学生了解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运用了越剧的素材。在这基础上提问学生:“如果让我们创作,还可以用哪些艺术门类来改编《梁祝》?”在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后,我适量地播放了舞蹈的《梁祝》、杂技的《梁祝》、中西乐器结合演奏的《梁祝》等作品片断,让学生在听听、看看、唱唱、动动、议议中,感受理解作品。这样既丰富拓展了教学内容,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对音乐鉴赏的能力。
  三、巧用媒体软件,更好地发挥媒体功效
  在音乐欣赏中,我们可以通过借助歌唱乐曲的主题,或通过主题呈现、让学生创作主题的后半部分等活动,帮助学生体会作品的内涵。怎样将书上不完整的主题,省时、省力、尽快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作曲大师”、Finale等打谱软件进行展示。在播放作品时,可以将主题的乐谱同时播放,强化学生的视听效果;通过画面也可让学生自己创作主题,甚至配上简单的和声,真正发挥多媒体为音乐教学服务的功能。如在小学欣赏课中《为动物配叫声》。让学生在软件上写上相应的音高、节奏,接着配上相应动物的叫声。这样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通过他们的活动使音乐的符号通过媒体真正地动起来,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在巧用媒体中,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真正发挥了媒体的功效。
  四、合理控制多媒体音响,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审美听觉
  音乐是门艺术,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也是门艺术。最普遍的是在音响的控制上。如果在作品的传递中过响或过轻,都很难引发起学生的共鸣。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合理掌握音响,通过作品给学生传递着各种情感,满足学生的审美听觉。如:六年级《歌曲,升华你我的情感》这一课,它主要表述父母之爱、同学间真挚的友谊。所以我在教学的导入中,采用了《天亮了》这首歌曲。但由于上课时我播放得太响了,还有画面不够清晰,把一个原本可以令人潸然泪下的故事,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笑了出来。由此可见:在欣赏教学中,如果不能合理控制音响,即使是再好的媒体、再美的作品也不能更好地发挥它真正的辅助作用。又如:八年级教材《心灵的呼唤》这一课中,我在作品《酒干倘卖无》的画面与声音处理上尽可能达到学生听觉、视觉的最佳层面上,把电影中哑叔无私的爱抒发得淋漓尽致,让人激动不已,更没有一个学生笑出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合理地控制媒体的音响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这几年我围绕“合理把握中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这一教学主题进行了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以此申报、立项了区级课题:《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策略的研究》;在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研讨课获得了同行的好评;课件《走进京剧》、《快乐的亚洲之旅》获区中小学课件评比三等奖;论文《愉快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尝试》获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教科论文评比一等奖。
  总之,先进科学技术用于课堂,可以促使每位教师自觉更新知识,更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紧跟时代的脚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有利的一面,它可以进行视觉与听觉的科学性组合,通过与听觉直接相关的视觉画面(演奏场面、主题联想画面等),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音乐联想能力;多媒体的介入也可以充分利用声、光、动画、影片等素材,丰富教学内容,活跃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但是要使先进的科技充分发挥它的长处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与优化的,怎样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发挥它的真正功效是需要大家共同探讨的。本文对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出了一些粗浅看法,还有很多不足,恳请同行们批评、指正。让我们科学、合理地把握信息技术的运用,充分发挥它的功能,弥补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缺陷,更好地发挥音乐本体的功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表现、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网络教研是一种全新的教研方式,是借助于网络平台的交流、沟通功能进行的一种教育与技术的整合。教育技术的发展扩大了教育的内涵、外延,对课程、教学、教研各教育要素的渗透也是全方位的,特别是在教研层面上发挥的作用更明显,他使得传统的教研活动走出了课堂、走出了校门、走出了会议室,甚至可以跨校、跨区、跨地域,极大地拓展了教研的空间;其次,网络教研具备全天候的功能,活动的开展可以现场进行、也可以延时互动,教研可
期刊
当前,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往往着眼于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写作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写作心理的研究,因而教学中不顾主体的实践,出现了盲目性,影响了作文教学的效益。  写作心理指的是写作的兴趣、动机、情感等,其核心是动机。只有当学生有了写作的想法,对写作产生决定性的认同感,从而调动相关的心理因素,形成写作心理机制,才能有目的、主动、积极地去写。因此,要有效地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对学生写
期刊
说起陈珍国老师,我的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他活跃于教学一线,与教师一同听课、评课,一同交流、探讨科研课题的形象。正所谓“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陈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成就了他的人格魅力,也感染着他身边的每一位教师。  他是一位外表严肃内心热情的人  和陈老师的初遇实在有些偶然。记得那年我参加高级职称评审答辩,刚来上海不久的我在面试之前虽做了大量准备,心中却仍然倍感紧张。面试当天,匆忙中把之前准备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阐述:“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要“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是为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而进行的,是为适应社会需要进行的,语文的课程改革当然不例外。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
期刊
嘟嘟: “君子谋道不谋食”,去了不必要的应酬,减了不必要的物质追求,怎会没有时间读书呢?  普通教师: 想起来教发院程红兵院长说过的一句话:教师应该是职业读书人!  园西人: 一日不读,面目可憎啊。书让人的语言优雅,丰富。否则就显得粗鲁。尤其教师,必须读书,读书人是高贵的象征,身份的代名词。  只读圣贤: 这个问题,我觉得不用问的,这不是明摆着的嘛。谁敢说不用读书?谁敢说不需要读书?哪怕现在经常读
期刊
一、学生情况和教材分析  《位置的表示方法》这一节课的教材内容选自上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第80页,它既是认识图形知识的延续,又是今后学习直角坐标系等相关知识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同时,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概念、认识周围环境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和认识了生活中有关位置的问题,具备了初步观察、操作等活动的经验。同时,在之前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学会了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
期刊
“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是指运用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问题,去独立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实践活动和应用的机会……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在当今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
期刊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传统英语教学中的粉笔与黑板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多媒体教学所取代。但以往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一般按照自己的预设来制作课件,而忽视了课堂中的生成,这样的多媒体课就显得形式大于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整合了现代多媒体教学优势的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技术应运而生,并已走进英语课堂。我在使用白板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到电子白板在启发式学习、交互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方面具
期刊
一、背景分析  我曾经在三年前的全区骨干教师展示课中上过《电磁感应现象》这节课,当时我采用表格归纳并结合动画演示逐步引导学生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虽然展示课获得了比较好的评价,但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方面还留下了一些遗憾。三年后的今天,面对同一节课、不同的学情,如何根据课改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我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相对三年前做了比较大的改
期刊
记得刚成为一名教师时,课堂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前几年,课堂里配备了多媒体,实物投影,课堂已是形式多样、声光俱全;而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交互式电子白板这一新的教育技术工具又走进了我们的课堂。  在参加了学校的电子白板推进小组后,我阅读了很多关于白板的理论书籍,聆听了很多关于白板的讲座,观摩了很多优秀的课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了一些探究,在电子白板和语文学科的整合中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