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狼的驯化说开去——

来源 :女性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li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如有人说想养一只狼做宠物,一定会招来异想天开的耻笑。“养虎”都可“成患”,狼可比虎更凶残啊!但是美国的瑞克一家却不同意这个说法。家住威斯康辛欧克莱尔附近的瑞克一家和宠物“威利”——一只郊狼已经相伴度过了三年的美好时光。威利像宠物狗一样完全融入了这个大家庭,它在瑞克的女儿海莉的床上打瞌睡,与海莉和瑞克玩游戏,俨然成为了这个家庭的一分子。
  狼果然和狗一样吗?它们适应环境,夹缝求生存的本领究竟谁的更高呢——
  在世界多处古人类活动遗址发现的狗完整骨架证明,狗依附人类的历史有数万年了。
  通过骨骼特征比较不难发现,这些狗是介于狼和狗之间的准狗,也就是未被驯化完全的狼。人类豢养它们是因为它们能帮助自己追捕猎物,而且忠诚可靠。
  那么,嗜杀成性的狼是如何与人类走到一起的呢?
  这首先得从狼的狡诈说起。狼具有动物中少有的生存智慧,“狼行千里也吃肉”,这句格言似乎是说狼是纯粹的食肉动物。其实很多狼,特别是郊狼是不折不扣的杂食动物——活食鲜肉最理想,不劳而获的腐肉也能将就,什么肉都没有了,青草嫩叶也可果腹。不像一根筋的狮子老虎,没有肉宁可饿死,也不会尝试其他的东西。
  生物学家根据地质情况推测,5万多年前,地球因干旱发生了连片野火,大面积的森林和草原被烧毁,很多动物也因此遭殃。虽然狼因深入地下的巢穴而幸免于难,但灾后食物奇缺导致它们饱受煎熬。
  难捱的饥饿使狼把目光瞄向了人类的聚居地,它们试探着捡拾人类丢弃的残羹冷炙……慢慢地它们发现,直立行走的人类并没有它们想象中可怕,有的人还善意地扔一些能吃的东西给它们,这让它们的胆子越来越大。渐渐地,光顾人类驻地成为它们的自觉行动,而人类伸出的大手,让它们倍感温暖和亲切。于是渐渐地,狼就在人类的驻地里有了一席之地,慢慢地被人类驯化。
  识时务的不仅是狗
  狗其实是最识时务的动物,它们的进化不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本能,而是根据人类对自己的需要。忠诚已是它们最值得炫耀的本钱。
  人类祖先最早需要狗是因为它们可以帮助人类捕获猎物,它们的嗅觉、力量和威猛都超过了人类,那是狗在自己的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皆因人的生存系于狗身。后来,金属工具的问世使人的生存不再依靠狩猎,狗的身价首次下滑。好在人们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私有财产为它们找到了新的职业——看家护院。再后来,除看家护院之外,狗还得兼作人的宠物,才能混饱肚子。这就需要它们收敛过去的凶相,学一些讨人喜欢的把戏。正是具备了这种无条件与人类合作的精神,才有狗的今天。
  其实识时务的不仅是狗,早在1917年,俄国遗传学家德米特里·博兰耶夫为了印证驯化神功,连续做过驯化狐狸试验,想看看这狡猾的精灵经过多少代驯化才能变成温顺的宠物。最早接受驯化的狐狸一见到人就惊恐万状,宁肯撞死在围栏上,也不愿与饲养人员合作。连博兰耶夫的同行们也认为,这种试验一定会无果而终。
  狐狸最终还是屈服了,为了食物和生存它们逐渐放弃了抗争。经过40多年,大约36代之后,博兰耶夫的养殖场已经有了4000多只狐狸。它们不断进化出狗的习性,见到生人不再逃避,而是鸣叫着引起你的注意,还学会了摇尾巴和从饲养员手上叼取食物。取样检测表明,狐狸的紧张激素,如肾上腺素、可的松等于它们前辈相比明显减少,连肾上腺也变小了。而它们大脑中血色素水平却提高了,证明有一种神经传递素在影响狐狸情绪的变化。
  博兰耶夫在20世纪80年代去世后,把他的狐狸驯化研究留给了同事柳德米拉·特鲁金。特鲁金克服了重重困难至今仍继续着这项试验。近日,特鲁金向媒体透露,他们目前驯养的狐狸,已经能够作为宠物进入家庭了。
  狗如其人
  世界上所有的狗都是由狼进化而来的,就像猪是由野猪、鸡是由野鸡进化而来的一样,它们都是按照人的意志和喜好不断杂交繁育至今的。而与人类合作最好,最能体现人的意志,甚至连人的脾气血性都能继承的动物就是狗,准确地说是谱系纯正的纯种狗。
  小布什和克里在竞选美国总统时,他们的宠物狗竟成了部分选民议论的焦点,甚至是成为了选民揣测竞选胜率的依据。
  当时很多人看中的是克里和他的叫吉姆的德国牧羊犬。因为吉姆和他的主人一样,表现得沉着、冷静和极付理性的逻辑思考力,在当时的美国急需具备这样品质的政治家。而小布什的狗就显得浮躁得多了,和它的主人一样的易怒、冲动和鲁莽,叫得声音特大,样子也是凶凶的。这头纯种的苏格兰梗对主人简直是亦步亦趋,紧随其后,它除了样子凶,叫声大之外,还有不拘小节,随地小便的坏毛病,要是换了别的主人它早就挨罚了。但是让很多选民失望的是,沉着冷静的克里以微弱之差输给了布什。
  即便如此,狼性在长久的驯化过程中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变成了“狗性”,这不得不说也是一种特有的生存策略。
其他文献
古代中国皇帝登基以后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后宫选妃?派兵征蛮?其实是寻找长生不死的妙方。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从唐太宗到明嘉靖,他们对于长生都有着疯狂的执着,甚至不惜遣人至海上寻找仙人,亲自尝试各路方士炼出来的丹药……可最终他们无一例外地长眠黄土,甚至还有人因为服用丹药而殒命,长生不老至今仍然是梦一场。  人们不禁向大自然发问:“为什么自然创造了生命也创造了死亡,难道人一生下来就是为了老去吗?”  时间
期刊
《荷兰好声音》,一档始于荷兰歌唱比赛的电视节目,如今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有了本土的版本,轰动效应正在全世界蔓延。John de Mol 是制作公司塔尔帕(Talpa的音译)的掌门人,正是他开创了此种形式的真人秀节目,节目囊括盲选、斗歌、现场表演秀等环节。  2010年,这档节目在荷兰正式登陆,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于是,各个国家和地区争相购买它的版权,其中也包括了中国,《中国好声音》在2012年7月正
期刊
一  每一个年轻人都有过失恋的伤痛,我也不例外。那年,去美丽的丹巴小城疗伤,遇到一个美丽的丹巴女孩阿姆,她问我需不需要导游,我饶有兴趣地看着她——个子很高,长得漂亮,不施粉黛,如出水芙蓉般清澈。  我问她要多少钱,她咯咯地笑着伸出手指比划,说一天只要20块。我摇了摇头,这太贵了,我住的客栈一晚上才20块。她见我并不热心,便说15块吧。见我还是摇头,她鼓足最后的勇气说,如果我请她当导游,她就每天早晨
期刊
搬家的前一天,我在街头挑选了一个最高大、最壮实的搬运伙计,因为我那些书搬运起来非常麻烦和吃力;我还要求他另带一个帮手,因为沙发冰箱之类的大件一个人是没法搬的。  第二天,在约定的时间他来了,但他带来的帮手却让我非常地不满,因为那几乎就是个孩子,虽然和他差不多一样高,却非常单薄,皮肤白皙,戴着眼镜,一副文弱书生相。我批评那个伙计:“你怎么回事,带个孩子来干这活,他干得了吗?你最好另换一个,要不然出了
期刊
爷爷的树  我和别人说,我小时候也是爬过树的。没有人信。  那是真的。至今我都记得,那时我坐在树枝中仰望树冠时有多快乐。  那时,我的故乡没有柑桔树,像大多数江南的村庄一样,春天站在哪里,都只能闻到油菜花香,夏天放眼尽收的,全是稻田和麦地,哪怕是踮着脚站在最高的山岗上。  后来,爷爷退休回乡,我们家的院景也开始不一样了。  在爷爷的行李中,有两样东西——两大捆《半月谈》和几棵幼树苗。那是我第一次看
期刊
薇薇:  我今年28岁了,空窗两年,家里人都非常着急,怕我年纪再大些就嫁不出去,所以轮番给我介绍对象,可是见来见去,不是人家看不上我,就是我看不上人家,到现在连个能谈谈恋爱的人都没有。上个月,我在同学的婚礼上遇见了前男友,他和我一样还是单身。婚礼结束后他提出去叙叙旧,我同意了。那天聊得挺开心,之后他常常给我发短信,还见过两次面,后来他提出复合。我当时觉得非常震惊,因为我们当初分手的时候,虽然不是因
期刊
薇薇:  你好,最近有一件事很让我头疼。我是一个比较内向、没主见的女孩,在遇到复杂的事情时经常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特别是感情问题。幸好我有一个热情、独立的好朋友,对付男人非常有一套,她老公就被她治得服服帖帖的,所以我经常向她取经,她也很愿意向我传授情感经验。后来,我的男朋友感觉到我的行为、观念受她所影响而改变了,对她的存在感到反感。我们最近一次吵架,他突然质问我刚才说的那套话是不是又是她教的,并且要
期刊
在刚过去的一年,无论在网络、微博还是QQ签名上,正能量成为了一个使用率非常高的词语。无论是一口方言的延参法师向我们传递的“绳命是如此美好”,还是流浪汉“微笑哥”在看烟花时绽放的微笑,或是一次随手转发的寻人启事,都是正能量的传递。  正能量到底是什么?英国大众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在《正能量》一书中揭示了正能量的意义和价值: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我们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都是正能
期刊
我认为从遗传学角度来说,Y先生不是考试的料。因为Y先生的父亲是一个天然的考试失败者,从小念很差的小学、很差的中学,最搞笑的是连续4年都没考上大学。Y先生很小的时候,大概是小学二年级吧,到我办公室来玩,他问我在单位里是干什么的,那时候我正在分发报纸,就随口答道:“我在单位就是送报纸的,这都是小时候没念好书的缘故。”Y先生当时傻乎乎的,但似乎也明白送报纸不是一件很好的活,是混得很差的一种表现,他用嘲笑
期刊
买回烤箱的那天,某人无奈地说,这几百元估计是又要糟蹋了,你能用个几次就不错。两年后,某人满意地大嚼刚出炉的长辫面包,笑称,这烤箱是我们家近期比较成功的投资。  每个女孩的童年都有一些小小乐趣,书本之外,总还有一些专属于自己、投入琐碎时光和专注心情的游戏。譬如变幻花样的手工编织,譬如跳绳、折纸。我的乐趣是把老妈吃剩下的乌鸡白凤丸的蜡质外壳,揉捏成各色小人、小动物或是说不上名字的我认为的物件。上课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