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亚运会之前的报道准备会上,我的同事杨健就设问:“本届亚运会中国军团会不会第一次三大球无金?”大家都觉得很有可能,因为最有把握的女排、女篮为了世锦赛,都是二线队去仁川。一语成谶。
仁川亚运会即将结束的那几天,似乎没有多少人再关心中国拿了多少奖牌,体育总局领导、媒体、球迷都在热议中国“三大球”怎么了?
“三大球”是建国后,中国体育提出的一个概念,贺龙元帅的那句“三大球不上去,我死不瞑目”被广为引用。其实在国际上,体育运动并无“三大球”概念,足篮排恰好在建国后成为中国体育界最先开展的集体球类运动,在贺龙那个年代,成为了中国人眼中的“三大球”。
以中国体育发展现状,除了女排成绩较好受关注较多,排球已经无力和足球、篮球并称“三大球”。媒体普遍把排球新闻并入综合体育,而不像足球、篮球有专版。足、篮项目明星的数量和影响力,也远远超过了排球。
国际体育当中,足球当属世界第一运动,主要是从全球普及率和足球产业总量来衡量,其他项目都无法与之相比。还有多种集体球类项目,属于地区性普及运动,在世界上某些国家、地区受欢迎,都没有哪一个有像足球那样的五大洲普及率。
篮球的影响力主要来自NBA,主要流行在美国和美国文化影响的地区。我国也是一个篮球大国,但在欧洲大陆,欧锦赛和冠军联赛都和足球的同类比赛不在一个量级。排球普及率很高,国际排联是世界上成员协会最多的单项体育组织,目前FIVB(国际排联)拥有220个成员协会,FIBA(国际蓝联)是213个,FIFA(国际足联)是209个,这可能也是排球成为三大球的重要依据;而且国际排联的世界男排联赛是单项赛事总奖金最高的商业赛事(总奖金超过1亿美元),但男子排球只在东欧南欧,女子排球在东亚、美洲等少数国家流行。
除此之外,手球和水球在欧洲有高度发达的职业联赛,这两个项目连美国人都几乎掺和不进去。曲棍球、板球、英式橄榄球都是英联邦国家、南亚非常受欢迎的项目。冰球作为冬季第一项目,当然没有热带亚热带国家、南半球、穷国什么事儿。棒球、美式橄榄球是明显的美系运动,或者说环太平洋项目,开展地区和篮球相似。
在集体球类项目中,除了篮球之神乔丹,在劳伦斯体育奖这个世界体坛最具影响力的舞台上,足球明星压倒性占优。在中国,足球、篮球最受欢迎,论国家队,国足还是比男篮影响大。女排其次,男排其实和手球、曲棍球、冰球地位差不多。
人们所讨论的“三大球”成绩不佳,主要也是在谈论男足和男篮。而国家体育总局应制定出集体球类项目的发展战略,这比简单提“三大球”,可能更有前瞻性。
欧美的职业体育发达,但集体球类项目创造市场价值的主要是男子运动,这是职业体育的市场属性所决定的。在奥运会、亚运会中,男子冠军的金牌并不比女子冠军的更大或黄金含量更高,这是赛会的政治属性所决定的。
在时下的体育热词“职业化”方面,女子集体球类项目普遍不具备市场化条件。排球比较特殊,因为排球男子网高2米43,女子网高2米24,这19厘米的差异大大缩小了女排和男排在观赏性上的距离,而其他项目男女比赛都是同样的规则和场地,所以欧洲职业联赛也只有女排能搞得起来。像在丹麦,这个手球王国的人谈论这个项目的时候默认是在谈论男子比赛。篮球更不用说了,全世界到现在女篮队员能扣篮的也只有坎贝奇,很难和NBA、CBA争市场。
而国家队成绩和职业化是两码事。客观地说,要出成绩,抓女线有前途、见效快。男足、男篮职业化容易,只要有资金投入,中超、CBA变成亚洲顶级联赛是很容易实现的事儿;但要这两个国家队出成绩,可是要难得多了,甚至不是10年、20年的事儿。
中国的集体球类运动,出成绩主要靠女子,推动市场化主要是男子,不仅是历史和现状,也符合市场和奥运的规律。
我认为,这才是“三大球”搞上去的核心和关键问题,人们真正在意的是——中国男人(集体项目)为什么不行。
体育记者当中流传着普遍共识,就是我们男子集体项目不行,恰恰是综合国力、国民素质在体育上的体现。男子集体球类水平差,在宏观上,是受整个社会环境影响的。
每个集体球类项目特点不同,但战术都是由防守、转换和进攻组成,队员分工、协作,配合和牺牲是构成团队精神的核心。分工明确、协作顺畅、配合默契、牺牲小我,恐怕是目前整个中国社会都缺乏的。这点上,中国男子集体球类的问题和其他领域没有不同。
集体球类整体下滑中观层次看,是受到了上世纪90年代实行奥运战略的影响,唯成绩论、唯金牌论,是导致现在奥运会、亚运会金牌越拿越多,集体球类却大多每况愈下的原因之一。另外,同在90年代开始的职业联赛,在笔者看来也是造成三大球国家队成绩下滑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微观责任的承担主体,我认为这肯定要把账算在足、篮、排等管理中心头上,正是他们的工作直接决定着各自项目的成绩、市场和普及程度。过去这些年,足、篮两大中心做得不如排管中心,所以女排还能在近10年中拿到奥运冠军、四强这样的一流成绩,而足、篮越来越差。
排管中心虽然在1996年也创办了排球联赛,但历来把女排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一把手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女排国家队建设上。明确了女排国家队是所有工作的纲,也因此保住了三大球这唯一的面子。负面的影响就是排球市场开发大大落后了。
现阶段,中国的三大球联赛和国家队成绩是存在负相关的,甚至两者是矛盾的。排管中心保住了女排这块招牌,足球和篮球管理则完全没有解决市场和成绩之间的关系,搞得市场也就那么回事,成绩更成了大家诟病的焦点。
两大中心需要理清的,正是市场和成绩之间的关系,需要像排管那样在联赛和国家队之间做出判断,究竟是以联赛为核心工作,还是抓国家队成绩。如果还是像过去那几年眉毛胡子一把抓,实际上是什么都抓不到。
中国从1994年开始足球项目改革,走职业化、市场化道路。1992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足球工作会议后来被称作“红山口会议”,确定了以上改革的方向。很多媒体认为以足球为首的三大球的春天来了。22年过去,现实把理想击得粉碎。
职业联赛的本质和目的是什么,恐怕很多人没有搞清楚。它的本质是一种体育商业演出,目的是为了赢取利润,从出发原点来说,它不是来给国家队成绩做贡献的。如果想通过搞职业化、市场化改革,提高国家队成绩,那真是大错特错了。这两者一个是生意,一个是荣誉,会相互影响,却无因果。很多职业联赛发达的国家,球员甚至不愿意为国家队效力,或有保留地为国家队出场。
很多高水平联赛和国家队同时存在的国家,是因为他们具备这项运动的传统,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英超和英格兰代表队。另一个例子是意大利,国家队近十年鲜有青年才俊,意甲的贡献在哪里呢?
联赛帮不了国家队,国家队成绩靠的是本土青训。德国从本世纪初国家队成绩陷入低谷后,强制性要求各俱乐部建立青训基地和女足球队,斯图加特、不莱梅、沙尔克等俱乐部虽然在联赛中无法和拜仁相提并论,却不妨碍他们成为人才基地。德国男足、女足、青年队近半年连续在世界杯、欧青赛夺冠,并不因为德甲比英超、西甲水平高多少,而是来自德国足球青训的强制性常抓不懈。西班牙男足2008年到2012年的鼎盛,则直接源于巴塞罗那俱乐部的拉玛西亚青训营的产品在近十年里人才井喷。
具体到中国的职业联赛,中超、CBA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繁荣了国内体育市场,但实际创造出多少GDP还要打个问号,对国家队的负面影响却越来越严重。首先是引援冲击国内球员,外援大量占据各俱乐部队的核心位置,导致国家队在这些关键位置上人才奇缺。恒大依靠中前场外援铁三角配上本土边路和防守球员可以拿亚冠,到了国足可就没有那几个外援了。
其次是联赛对训练的影响。其实中国运动员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的现实是身体素质上的差距,没有“三从一大”的训练,不突破身体极限,成绩必然上不去。现在都在职业化比赛,一场比赛上不了就影响球员收入,上大运动量训练,那会带来更大的伤病危险,直接影响工资、奖金。可中国运动员不具备欧洲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竞争环境和职业精神,只赛不练提高不了,以赛代练更是纸上谈兵。另一个影响训练的因素是时间。因为排管中心能完全控制联赛,可以保证各级国家队的集训时间;可足球、篮球联赛已经成了气候,国家队无法保证足够的集训时间。
以足球、篮球为代表的集体球类国家队成绩要提高,具体到各项目的管理操作,其实早有现成的药方,那就是职业联赛的管办分离。
在某种程度上,职业联赛和国家队的利益平衡是一个跷跷板,如果他们的管理者是同一主体,想同时保证这两者的利益十分困难,既无法做到牺牲联赛,更不能不管国家队,谁都不可能管好。而职业联赛改革已经开始,也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要考虑的就是在职业联赛和国家队之间找到重点。
实际上,那些球类运动高水平国家的做法都是管办分离。职业联赛的本质和目的是商业,应该彻底放进市场,成为企业法人自主经营,而不是由一个国家行政机关作为它的实际拥有者和管理者。各国家队应该把精力都放在如何提高国家队人才储备、水平提高、成绩保证上,而不是拽着联赛这个赚钱机器不撒手。
各管理中心把职业联赛的市场经营放出去之后,所需要做的就是像德国足协那样,专注于管理联赛(而非经营联赛)和青训建设,这需要制定一整套规则。在德国足球,首先联赛的法规、制度十分严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杜绝烧钱,好处是不易造成外援冲击本土球员,虽然这可能牺牲了大牌球星转会吸引来的眼球。其次,是强制甲乙两级俱乐部开设青训营,从2002年到2014年这12年,德甲德乙俱乐部投入青训的资金达到9.3亿欧元。
德国足球的思路很清晰,需要职业联赛赚钱,但联赛必须是健康的、可控的,目的是为了德国足球水平提高,展示国家形象。中国三大球等集体球类项目要解决的,其实就是这个思路问题。
(作者为CCTV5资深解说)
仁川亚运会即将结束的那几天,似乎没有多少人再关心中国拿了多少奖牌,体育总局领导、媒体、球迷都在热议中国“三大球”怎么了?
“三大球”的误区
“三大球”是建国后,中国体育提出的一个概念,贺龙元帅的那句“三大球不上去,我死不瞑目”被广为引用。其实在国际上,体育运动并无“三大球”概念,足篮排恰好在建国后成为中国体育界最先开展的集体球类运动,在贺龙那个年代,成为了中国人眼中的“三大球”。
以中国体育发展现状,除了女排成绩较好受关注较多,排球已经无力和足球、篮球并称“三大球”。媒体普遍把排球新闻并入综合体育,而不像足球、篮球有专版。足、篮项目明星的数量和影响力,也远远超过了排球。
国际体育当中,足球当属世界第一运动,主要是从全球普及率和足球产业总量来衡量,其他项目都无法与之相比。还有多种集体球类项目,属于地区性普及运动,在世界上某些国家、地区受欢迎,都没有哪一个有像足球那样的五大洲普及率。
篮球的影响力主要来自NBA,主要流行在美国和美国文化影响的地区。我国也是一个篮球大国,但在欧洲大陆,欧锦赛和冠军联赛都和足球的同类比赛不在一个量级。排球普及率很高,国际排联是世界上成员协会最多的单项体育组织,目前FIVB(国际排联)拥有220个成员协会,FIBA(国际蓝联)是213个,FIFA(国际足联)是209个,这可能也是排球成为三大球的重要依据;而且国际排联的世界男排联赛是单项赛事总奖金最高的商业赛事(总奖金超过1亿美元),但男子排球只在东欧南欧,女子排球在东亚、美洲等少数国家流行。
除此之外,手球和水球在欧洲有高度发达的职业联赛,这两个项目连美国人都几乎掺和不进去。曲棍球、板球、英式橄榄球都是英联邦国家、南亚非常受欢迎的项目。冰球作为冬季第一项目,当然没有热带亚热带国家、南半球、穷国什么事儿。棒球、美式橄榄球是明显的美系运动,或者说环太平洋项目,开展地区和篮球相似。
在集体球类项目中,除了篮球之神乔丹,在劳伦斯体育奖这个世界体坛最具影响力的舞台上,足球明星压倒性占优。在中国,足球、篮球最受欢迎,论国家队,国足还是比男篮影响大。女排其次,男排其实和手球、曲棍球、冰球地位差不多。
人们所讨论的“三大球”成绩不佳,主要也是在谈论男足和男篮。而国家体育总局应制定出集体球类项目的发展战略,这比简单提“三大球”,可能更有前瞻性。
男线和女线
欧美的职业体育发达,但集体球类项目创造市场价值的主要是男子运动,这是职业体育的市场属性所决定的。在奥运会、亚运会中,男子冠军的金牌并不比女子冠军的更大或黄金含量更高,这是赛会的政治属性所决定的。
在时下的体育热词“职业化”方面,女子集体球类项目普遍不具备市场化条件。排球比较特殊,因为排球男子网高2米43,女子网高2米24,这19厘米的差异大大缩小了女排和男排在观赏性上的距离,而其他项目男女比赛都是同样的规则和场地,所以欧洲职业联赛也只有女排能搞得起来。像在丹麦,这个手球王国的人谈论这个项目的时候默认是在谈论男子比赛。篮球更不用说了,全世界到现在女篮队员能扣篮的也只有坎贝奇,很难和NBA、CBA争市场。
而国家队成绩和职业化是两码事。客观地说,要出成绩,抓女线有前途、见效快。男足、男篮职业化容易,只要有资金投入,中超、CBA变成亚洲顶级联赛是很容易实现的事儿;但要这两个国家队出成绩,可是要难得多了,甚至不是10年、20年的事儿。
中国的集体球类运动,出成绩主要靠女子,推动市场化主要是男子,不仅是历史和现状,也符合市场和奥运的规律。
男子集体球类为什么整体疲软?
我认为,这才是“三大球”搞上去的核心和关键问题,人们真正在意的是——中国男人(集体项目)为什么不行。
体育记者当中流传着普遍共识,就是我们男子集体项目不行,恰恰是综合国力、国民素质在体育上的体现。男子集体球类水平差,在宏观上,是受整个社会环境影响的。
每个集体球类项目特点不同,但战术都是由防守、转换和进攻组成,队员分工、协作,配合和牺牲是构成团队精神的核心。分工明确、协作顺畅、配合默契、牺牲小我,恐怕是目前整个中国社会都缺乏的。这点上,中国男子集体球类的问题和其他领域没有不同。
集体球类整体下滑中观层次看,是受到了上世纪90年代实行奥运战略的影响,唯成绩论、唯金牌论,是导致现在奥运会、亚运会金牌越拿越多,集体球类却大多每况愈下的原因之一。另外,同在90年代开始的职业联赛,在笔者看来也是造成三大球国家队成绩下滑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微观责任的承担主体,我认为这肯定要把账算在足、篮、排等管理中心头上,正是他们的工作直接决定着各自项目的成绩、市场和普及程度。过去这些年,足、篮两大中心做得不如排管中心,所以女排还能在近10年中拿到奥运冠军、四强这样的一流成绩,而足、篮越来越差。
排管中心虽然在1996年也创办了排球联赛,但历来把女排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一把手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女排国家队建设上。明确了女排国家队是所有工作的纲,也因此保住了三大球这唯一的面子。负面的影响就是排球市场开发大大落后了。
现阶段,中国的三大球联赛和国家队成绩是存在负相关的,甚至两者是矛盾的。排管中心保住了女排这块招牌,足球和篮球管理则完全没有解决市场和成绩之间的关系,搞得市场也就那么回事,成绩更成了大家诟病的焦点。
两大中心需要理清的,正是市场和成绩之间的关系,需要像排管那样在联赛和国家队之间做出判断,究竟是以联赛为核心工作,还是抓国家队成绩。如果还是像过去那几年眉毛胡子一把抓,实际上是什么都抓不到。
职业联赛和国家队之间的跷跷板
中国从1994年开始足球项目改革,走职业化、市场化道路。1992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足球工作会议后来被称作“红山口会议”,确定了以上改革的方向。很多媒体认为以足球为首的三大球的春天来了。22年过去,现实把理想击得粉碎。
职业联赛的本质和目的是什么,恐怕很多人没有搞清楚。它的本质是一种体育商业演出,目的是为了赢取利润,从出发原点来说,它不是来给国家队成绩做贡献的。如果想通过搞职业化、市场化改革,提高国家队成绩,那真是大错特错了。这两者一个是生意,一个是荣誉,会相互影响,却无因果。很多职业联赛发达的国家,球员甚至不愿意为国家队效力,或有保留地为国家队出场。
很多高水平联赛和国家队同时存在的国家,是因为他们具备这项运动的传统,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英超和英格兰代表队。另一个例子是意大利,国家队近十年鲜有青年才俊,意甲的贡献在哪里呢?
联赛帮不了国家队,国家队成绩靠的是本土青训。德国从本世纪初国家队成绩陷入低谷后,强制性要求各俱乐部建立青训基地和女足球队,斯图加特、不莱梅、沙尔克等俱乐部虽然在联赛中无法和拜仁相提并论,却不妨碍他们成为人才基地。德国男足、女足、青年队近半年连续在世界杯、欧青赛夺冠,并不因为德甲比英超、西甲水平高多少,而是来自德国足球青训的强制性常抓不懈。西班牙男足2008年到2012年的鼎盛,则直接源于巴塞罗那俱乐部的拉玛西亚青训营的产品在近十年里人才井喷。
具体到中国的职业联赛,中超、CBA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繁荣了国内体育市场,但实际创造出多少GDP还要打个问号,对国家队的负面影响却越来越严重。首先是引援冲击国内球员,外援大量占据各俱乐部队的核心位置,导致国家队在这些关键位置上人才奇缺。恒大依靠中前场外援铁三角配上本土边路和防守球员可以拿亚冠,到了国足可就没有那几个外援了。
其次是联赛对训练的影响。其实中国运动员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的现实是身体素质上的差距,没有“三从一大”的训练,不突破身体极限,成绩必然上不去。现在都在职业化比赛,一场比赛上不了就影响球员收入,上大运动量训练,那会带来更大的伤病危险,直接影响工资、奖金。可中国运动员不具备欧洲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竞争环境和职业精神,只赛不练提高不了,以赛代练更是纸上谈兵。另一个影响训练的因素是时间。因为排管中心能完全控制联赛,可以保证各级国家队的集训时间;可足球、篮球联赛已经成了气候,国家队无法保证足够的集训时间。
以足球、篮球为代表的集体球类国家队成绩要提高,具体到各项目的管理操作,其实早有现成的药方,那就是职业联赛的管办分离。
在某种程度上,职业联赛和国家队的利益平衡是一个跷跷板,如果他们的管理者是同一主体,想同时保证这两者的利益十分困难,既无法做到牺牲联赛,更不能不管国家队,谁都不可能管好。而职业联赛改革已经开始,也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要考虑的就是在职业联赛和国家队之间找到重点。
实际上,那些球类运动高水平国家的做法都是管办分离。职业联赛的本质和目的是商业,应该彻底放进市场,成为企业法人自主经营,而不是由一个国家行政机关作为它的实际拥有者和管理者。各国家队应该把精力都放在如何提高国家队人才储备、水平提高、成绩保证上,而不是拽着联赛这个赚钱机器不撒手。
各管理中心把职业联赛的市场经营放出去之后,所需要做的就是像德国足协那样,专注于管理联赛(而非经营联赛)和青训建设,这需要制定一整套规则。在德国足球,首先联赛的法规、制度十分严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杜绝烧钱,好处是不易造成外援冲击本土球员,虽然这可能牺牲了大牌球星转会吸引来的眼球。其次,是强制甲乙两级俱乐部开设青训营,从2002年到2014年这12年,德甲德乙俱乐部投入青训的资金达到9.3亿欧元。
德国足球的思路很清晰,需要职业联赛赚钱,但联赛必须是健康的、可控的,目的是为了德国足球水平提高,展示国家形象。中国三大球等集体球类项目要解决的,其实就是这个思路问题。
(作者为CCTV5资深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