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与义的错位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tai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选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册第二单元,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成果而首次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善于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描绘人物,通过张弛相间的情节、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等的描写以突现人的思想性格、精神世界。项伯在“鸿门宴”这一情节中,是一个对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都很重要的人物。因为项伯对张良的泄密,使刘邦面对拥有四万大军的项羽集团的突袭时,能够变被动为主动,最终在鸿门宴中成功逃脱,才有了后来的垓下之围,历史上才建立了大汉帝国。项伯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什么原因导致项伯情与义的严重错位而一步步投向刘氏集团并最终成为刘氏集团里的一员?本文试图从项伯自身因素(内因)和外部因素(外因)两方面做一点探究,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汉元年十月,秦王子婴向楚将沛公刘邦投降,秦国灭亡。刘邦利令智昏,听从谋士建议,占据函谷关而称王。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为自己私利派人报告项羽:“刘邦想霸占函谷关,任命子婴做国相,珍宝样样被他占有!”项羽大怒(项羽大怒不因为称雄天下的霸业,而是刘邦的行为触犯了他项王的尊严),发布命令:第二天犒赏士卒,进军攻打刘邦。刘邦当时驻军霸上,还蒙在鼓里。在大战一触即发之时,项伯这一人物出场,让斗争形势发生了逆转。项伯,名项缠,是项羽的叔叔。项伯早年行侠仗义,秦统治时期曾与张良结下交情。项伯曾经因犯下杀人罪,跟随韩公子张良躲藏在下邳。在这双方大战即将爆发的紧急時刻,项伯想到了跟随着刘邦的张良。张良曾经有恩于他,项伯不愿意见到故友张良身处险境而不顾,连夜骑马飞驰到霸上,找到张良,告诉他实情,要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军营。在危急时刻能够想到朋友并拯救朋友于危难之中,于情于理都可理解,这也彰显了项伯重情义、知恩图报的人性亮点。但是,感情的波涛让项伯丧失了理智(此刻姑且这样认为),救朋友于危难,无可厚非,何必将己方的军事行动和盘托出?
  他的故交张良听到这惊天动地的消息,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的生死,而是自己辅佐的共谋大事的沛公刘邦的安危,张良在这关键时刻将情与义分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于是张良借口说,危难时抛弃“今事有急的沛公”,是不合乎情义的。这番说辞,很是符合项伯的情与义价值观的。接着,张良马上将这个危急消息告诉了刘邦。面对这极其危急的形势,刘邦大惊,感到眼前自己军事集团的实力难以与项氏集团相抗衡,在张良的提示下,决定软化双方的对抗。通过张良的介绍,刘邦认识到项伯极有可能是刘氏集团的一根救命稻草,于是把项伯选定为扭转形势的突破口,决定对他进行拉拢。他对项伯极恭敬地以兄长的礼节约见、祝酒,结为亲家,诚恳地解释了产生误会的情由,表明了他对项王的忠诚之心。同样,刘邦也是以项伯所信奉的情义价值观来为自己辩白,寻求生的机会,脱离危险的处境。这番所谓合情合义的说辞使项伯完全相信了刘邦的忠诚,甘愿充当双方和解的中介人。项伯不仅给刘邦提出了一个自己认为不错的主意,而且说服项羽好好接待刘邦,为刘邦到新丰的鸿门道歉做了很好的铺垫。此时,项伯已经背离了他来到刘邦军营的初衷——救张良于危难。经过刘邦的一杯酒、一桩婚姻、一席话,项伯已经成为了刘邦军事集团的一大助手,可见,项伯在大是大非面前已然失去了理智,或者说面对利益的诱惑,已经一步步背离了自己所在的项氏集团,无论是顾念故友还是听信刘邦之言,背后都是私情私利,为维护自己的个人利益,而舍弃大义。而项伯的故友张良与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张良分得清私情与大义,明晰哪个轻哪个重,正是张良的理智决断,为刘邦脱离险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反观项伯,因为“利”而导致项伯情与义错位,背离亲情,背叛大义。
  但是项伯并没有到此止步。第二天的鸿门宴上,范增不断地暗示项羽,要项羽乘机杀掉刘邦,项羽由于在事前已被项伯说服,认准刘邦为忠诚有功的将领,因此,对范增的再三暗示沉默不答。当范增召来项庄就要当场舞剑表演时,项伯一下子看出了其中要杀刘邦的真正意图,立即拔剑相互对着舞,时常用身体挡护着刘邦,使项庄一直很难下手。到这时,他已经为一己私情(与张良的朋友情、与刘邦的儿女亲家之情)而彻底放弃了亲情(与项羽的叔侄亲情)大义(与项羽的君臣之义),置项氏集团之安危而不顾,可以说已然成为了项氏集团的叛徒,刘氏集团的帮凶,是彻头彻尾地将情义颠倒错位了。正如元代诗人李昱在《咏史·项伯》中咏道:“驰车霸上语张良,舞剑鸿门却项庄。交友恩深虽可报,君臣义重忍相忘。”(《草阁诗集》卷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232册,39页)
  项伯情与义的错位有其自身的因素,当然也有外在因素。这些外在因素进一步促使项伯的情与义的错位,面对情义严重错位的项伯,项羽无动于衷,甚至还听之信之任之,不是宽宏大度,而是狂妄自大、自满自得、目光短浅;不是大智若愚,而是贤愚不分、忠奸不明、是非不清。刘邦曾说过:“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从刘邦这句话中就可以直接得知项羽是不知用人的。范增七十多岁,主动前去投靠项家,而且他好奇招妙计,曾多为项家提供奇计,可只有第一条立熊心为楚怀王被项梁所采纳,而以后的那些计谋都没有被项羽采纳,如鸿门宴上杀刘邦,鼓城之战后要求项羽以强击弱一举击败刘邦,这些奇计居然都没有被采纳。而最终也因此被刘邦给一举歼灭。而且刘邦采用陈平一个小小的反间计,就让项羽彻底对范增失去了信任。从而使范增离开了项羽,也由此使项羽的事业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正是项羽这一致命弱点促使韩信陈平的离去,也促成了项伯的见利忘义,违亲背君,不慈不忠。正是项羽的致命弱点,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剧。当项羽封赏了杀害项梁的凶手章邯时,项伯已然心灰意冷,感情的天平慢慢偏离了项羽以及项氏集团,当鸿门这一机会来临时,项伯情与义的天平迅速倾向于刘氏集团。在刘项两大集团相持广武时,项王想要杀掉刘邦的父母妻子儿女,项伯说:“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无益,只益祸耳。”项羽仍然听从了项伯的建议。如果说,在鸿门宴上,项伯所作是为了“义”,可以说得过去,此次直白地劝说项羽不要杀刘邦的亲人,可以说完全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刘氏政治集团的利益了。所以说,是项羽的情与义的错位加速了项伯的情与义的错位,并最终导致项羽自己身陷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悲壮结局。
  项羽战败死去之后,刘邦赦免了所有的项氏家族,并赐姓为刘。项伯在秦国时起跟随诸侯灭掉秦国,鸿门宴又为刘邦护驾,因此被封为射阳侯。
  可以说,如果没有项伯的情义的错位,就不可能有刘邦建立的大汉帝国,中国的历史可能会是另一种模样。正如宋朝诗人徐钧所写:“霸上孤军势莫支,鸿门一剑事尤危。射阳不与留侯旧,楚汉兴亡未可知。”
  [作者通联:河北望都中学]
其他文献
一、对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要解决的问题  检索中国知网,关乎用随笔写作培养学生哲学思维的文献没有找到。  梳理相关文献发现,源于希腊语Φιλοσοφíα的哲学,英语是Philosophy,由指爱和追求的philo和指智慧的sophia两部分构成,爱智之意也。简言之,哲学,使人聪慧之学也。哲学思维是把整个世界的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反映对象,是一种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无限性思维。①  “教育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评析样本】叶月宏.在跨越课程界限中杜绝“去语文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12期.  殷静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5年.  罗悦丹.中英初中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比较研
师:有这样一句话,老师读过、学过也教过,但直到今天,这句话仍然让老师觉得回味无穷。大家看看,(指向屏幕)这句话熟悉吗?  生:熟悉!是鲁迅先生《社戏》最后一段!  师:老师想再给大家读一读这一段:“真的,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同学们从老师的刚才的诵读中听出了鲁迅先生什么情感呢?  生:怀念!(齐声)  师:是啊!是一种浓浓的怀念之情!那么,鲁迅先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尤其是语文学科,更是担负着比其他任何学科都更为重要的育人功能。一个学生,他的语文素养决定了他其它方面的很多素养。而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四方面的语文素养中,我认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基础。可是细心观察当今的高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呈现出的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情况,我发现:他们普遍能感受到华美典雅型文字的形式美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已然成为了文天祥的文化名片,更化为世人的人生座右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中国人印象中的文天祥,简直是一个刀枪不入、生死无惧的“钢铁侠”,被后人供于神坛而奉以膜拜。  很多时候文天祥被我们当作一种高档的精神消费,以满足个体的精神需求和爱国热忱,忘记了他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和我们一样的生命个体。然而史书中的文天祥,只有他的经历,只有他的功绩,却没有他
高考结束,许多学生和家长对我说,这次的作文不好写,和平时有所不同,让考生比较谁更具风采,不好比较呀。考生和家长的担心是对的,因为今年的题目更趋向于考查学生的思辨性、批判性思维。  今年新课标全国卷Ⅱ作文适用地区: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云南、广西、辽宁、海南。涉及省份广、考生多,而且如果明年全国统一一套卷子的话,那么分析新课标全国卷Ⅱ作文题更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
铁凝的《哦,香雪》发表于37年前,那时铁凝25岁,正“小荷才露尖尖角”;我初读到《哦,香雪》则是30年前,还是一个做着“文学梦”的高中生。  如今,以及五之年,重读铁凝的这篇“少作”,可谓“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如果给《哦,香雪》这篇小说另起一个名字,那么,叫什么好呢?莫如就叫《一只铅笔盒的重量》。可以自动关闭的自动铅笔盒是这篇小说的核心“物象”。在台儿沟一起去看火车的一群乡村少女中,香雪是唯
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其设计恰当与否关乎整堂课的成败,可以说,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最核心的内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力求通过助学系统加大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的区分度,教材中的自读课文渗透着自主学习理念,强调学生利用教读课文所学方法进行举一反三式阅读。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对自读课文的功能缺乏深刻认识,对助读系统各组成部分的作用缺乏了解,教学目标设计具有雷同性和盲目性,应
【课前准备】  1.阅读教师印发的材料或自己查阅相关书籍,了解荀子的有关情况,尤其是荀子的主张。  2.在已经初步形成自学习惯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尽量扫除文字障碍,反复诵读课文,弄懂文章的观点。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晓劝学之意,明劝学之理。  【教学难点】  探究本文
一、导入:轻拢慢捻,启悟学法  1.启发学生语文学习要有单元意识  让学生合上课本,然后抛出两个问题:①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②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关注单元学习重点: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2.读法点睛:从无疑处发现问题  激疑: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先解释什么叫“整体感知”,再解释“揣摩语言”,为什么书上却根本不讲什么叫“整体感知”,而直接就解释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