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引发艺术,办特色学校

来源 :教育·教学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doub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特色定位
  1.特色主题:传承引发艺术,滋长个性资能
  2.育人定位:传承“教育的真义是引发而不是模造”的办学哲学,秉持“让学生个性发荣滋长”的办学理念,通过门类丰富的艺术教育,在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等相关联的情境中,引发学生参与各艺术门类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终身发展的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审美情趣和文化理解的艺术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有个性特长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特色由来
  1.基于学校自身的历史文化传承。学校在1925年由丰子恺、朱光潜、匡互生等创办,校徽由丰子恺设计,校歌由李叔同创作。他们主张以“爱的教育”和“美的教育”来“浸润”和“引发”学生,他们认为学校应是“美的世界”,把学校看作“艺术的宫殿”。早期立达即以“艺术见长,生产创造”为办学特色。学校专门设置了艺术专门部:师范科、图案科、绘画科,同时也规定了各部各科具体的课程设置。后又将艺术专门部改为文艺院,分设中国文学系,西洋画系,图案画系。丰子恺还多次组织策划了立达师生在上海、杭州等地进行画展。学校还设有农村教育科和工场教育,强调动手实践。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赋予立达中学深耕“艺术”教育的深厚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
  2.汇通丰厚的松江历史文化气脉。作为上海之根的松江,自古即是江南灵秀之地,艺术璀璨,翰墨飘香,创作满盈。“玉出昆冈”的云间二陆、“书画双绝”的赵孟頫与董其昌,驰名华夏画坛的“松江画派”,独领一代风骚的“云间书派”、松郡棉布衣被天下,松江顾绣精工巧夺,“五教”荟萃九峰三泖。现代化的新松江提出了“科创、人文、生态”的发展理念,学校周边弥漫着人文与科技之和谐,历史与现代共交织,艺术与科创相共生的光影叠合。G60科创走廊、松江大学城、上海科技影都、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醉白池与方塔园、泰晤士小镇与广富林文化遗址。文化资源风韵绝佳的立达中学决意聚焦融合科技的艺术教育,为松江区域性发展提供适切的人才支撑、智力服务和创新赋能。
  3.践行新时代的国家教育方针与政策。2019年国家接连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逐步从分层办学走向分类办学,实现错位发展。2022年2月,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本市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优化普通高中学校分层与分类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深入推进特色普通高中建设,让每个高中学生都得到因材施教、五育融合,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之路。
  三、特色现状
  学校从2010年开始,坚持走双重转型、多元发展之路,目前艺体类学生占比90%。学校连续八年实现高考录取率的节节攀升,近几年本科录取率稳定在90%以上。学校建构了完善的办学系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七个“有”:有对特色培育的认同,有清晰的办学理念,有明确的育人目标,有完善的育人机制,有多元的校本特色课程,有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有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四、特色举措
  学校顶层设计,协同推进、以创促建,整合课程、教学、师资、资源配置等要素,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保障和支撑特色目标的实施与达成。
  1.构建育人机制
  学校进行顶层设计,构建了特色高中创建的理念系统、管理系统、行动系统、评价系统和保障系统,有序有力地推进特色创建。
  2.建構校本课程
  一是课程目标。我校设置引发艺术教育的课程总目标:“传承引发艺术,滋长个性资能”,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同时,又对五育并举与艺术教育进行融通,形成高中三个年级的分阶段培养目标。
  二是课程设置。依据国家“双新”课程的三类课程体系与实施方案,我校构建了融合引发艺术的校本特色课程体系和课程图谱。引发艺术课程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特色课程群。校本特色课程群包括科技、美术、音乐、人文、体育、卫健、劳动、生涯规划、德育九个大类。九类课程群下又着力打造融合艺术教育的系列个性化精品课程。每个课程分为全体必修课、社团选修课、竞赛选修课。既有短课程,也有长课程。所有课程既独立自洽,又与艺术素养培育相互融通,做到自成一体、融通一体。只要学生有选择需求,学校就竭力提供课程。
  三是课程实施。我校明确了国家课程是进行特色培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对国家课程开设的科目中的艺术素养相关要素进行提取,然后基于学情和校情进行校本化实施。学校艺术学科三个年级每周开设4节艺术选择性必修课,非艺术学科每周开设2节引发艺术特色融合课程,高一年级为周四中午,高二年级为周五下午。通过开设多元的校本特色课程,对国家课程中的艺术素养培育进行补充和提高。校本特色课程分年级、分学期、分层次、分课时实施。每门课程都有规范的校本化课程学习资料包。课程学习空间包括运用校内场馆资源和校外科普基地,课程实施途径包括项目化、行走体验、跨学科、专题讲座、综合性学习等。通过节日展演、社团活动、以赛代练、日常表现等多样形式进行勤练、常赛。学校还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建设,设计校旗与特色旗,让学校特色气息与元素触手可及、触目可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四是课程管理。学校实施“一提五必”的精细化管理,九大类课程都有对应的项目总负责人,将管理责任和要求具体化、明确化。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每一名教师工作认真、用心。学校还引进智慧校园系统,对课程与社团选课报名、上课教学、出勤考核等进行线上操作与管理。学校设立集科研、课程研发与管理、师资培训三大功能为一身的研训处,与教导处、政教处等各处室协同合作,对课程实施与教学活动进行培训与指导、管理和服务。
  五是课程评价。学校参照高中生核心素养与艺术素养指标体系,对引发艺术的素养进行解构与细化,形成学校总体的艺术评价要素与水平层次。不同年级之间、不同类型的特色课程,都建构适切的课程评价单。学校还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评价指标体系,破除重分数轻素质、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不科学做法。评价对象分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评价主体包括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评价手段和方式采用过程性与结果性、学分制与等第制、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及安全综合评价。   3.变革引发教学
  一是根据双新课程实施要求和引发艺术教育特色培育,学校继续深化引发课堂教学变革,制定了《引发艺术教育与高中“双新”教学融合实施方案》。把艺术的语言、元素、形式、内容、手段与方法等融入学科教学,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加强对学生进行审美艺术情趣及表现艺术、欣赏艺术、创造艺术的培养。拓宽学生的视野与审美空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从而使其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二是构建引发课堂教学基本原则,推进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探究式、体验式教学。形成由“问题任务驱动”的教学基本流程,注重自主合作、质疑思辨的创新意识,引发学生由“记中学”向“做中学”“悟中学”“创中学”转化,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从而变“苦学”为“乐学”,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实现学习上质的转变。制定引发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关注教师的艺术素养与教学实践能力提升。
  4.打造特色师资
  学校基于特色培育和校本课程实施的需要,着力打造和提升特色教师内涵和层次。一是打造特色教师队伍,分为4类进行认定,制定特色教师三年发展规划、特色成果奖励方案。二是鼓勵教师跨界发展,打破学科壁垒,提升跨学科与项目化学习实施能力。三是形成教研训一体机制,以课题与项目作为抓手和引领,以研促教,教研相长,提升教师研究意识与实践能力。四是抓实校本研修活动,编写校本学习资料包,实施一周一研、一月一课、一学期一评比、一学年一大展。
  5.活化学习空间
  学习空间既是课程实施的载体,又是教学的现场和资源。学校注重场馆资源对特色培育的重要支撑,拓宽课程实施的空间场域,满足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一是物化学习环境,充分发掘和活化校内学习空间和场馆建设,成立引发艺术课程体验中心,打造“七景、六室、五馆、一场、一中心”,实现学习体验、工学结合与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学校对宿舍楼进行改造,打造了40个特色专业教室,包括美术、音乐、器乐、播音主持、表演、舞蹈等。三是成立立达中学丰子恺艺术馆,把学校创办人丰子恺的教育漫话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和校本德育课程。四是主动对接校外专业资源,形成学校学习实践基地。如学校2019年正式与复旦大学合作,上海松江鲈科普教育基地正式成为“引发教育”拓展校外实践基地。本学期以来,学校与附近的上海科技影都和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进行深入合作。五是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社会机构等校外资源,成为学校特色培育孵化与指导创新基地。
  6.借力专家智慧
  一是邀请艺术家进校园。如多次邀请华东师大的美术专业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艺术家以“走进幻化的现当代艺术”为主题,用当代艺术视角,对国内外名家及其代表作品做了较为详细的梳理。二是邀请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来校进行课程建设的指导与论证。华东师大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仇忠海名校长培训基地深度合作,多次邀请高校与院所专家来校进行课程教学的顶层设计与逻辑建构。三是邀请学科专家常态化来校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蹲点式指导。
  五、特色成效
  从2010年以来,立达中学经过两年思考八年实践,坚持特色办学、多元课程、错位发展、五育并举,不仅实现了双重转型,还受到了学生喜欢、教师称赞、家长满意、社会认同、领导支持。
  (一)培养学生——成就有特长的人
  一是学生优势潜能得到激发,特色获奖成果丰硕,成为学有所长的人。近三年来,学生在特色竞赛中荣获市级以上荣誉四百多项,区级获奖五百多项。二是特色培育助力了学业成绩连续八年稳中有升,实现低进口、高出口的喜人变化。学校甲批次录取率由6%提高到84%,提高12倍多;本科录取率由34%提高到95%,提高近3倍;文化达线录取由2人提高到114人,提高了57倍;特别是近三年高考本科录取率都在90%以上,有8个班级实现高考满堂彩。
  (二)成就教师——成为有影响的人
  一是成就了一批有影响的特色专业教师。有的老师荣获了“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和“五一劳动者”荣誉称号,老师们多次受邀到校外进行指导和经验交流。二是一批特色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走上管理岗位。近五年学校对外输送校级以上领导干部10人。三是特色教师多次受到新闻媒体和杂志刊物的报道与专访。如武剑老师的“热带水生命”、沈韬老师的“人工智能”、代晓玲老师的“手工沙画”、高勇老师的“空气动力”等,多次受到《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东方卫视、《上海日报》海外版、《上海教育》、松江电视台、《松江报》等众多媒体杂志的追踪采访与专门报道(尤其本学期以来)。
  (三)发展学校——成为被向往的地方
  一是学校品质内涵不断提升,成为多所高校生源基地,如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学等。二是生源质量大幅改观,中招层次不断抬升。据统计,学校生源入口层次在全市提升了一百多名。三是学校荣誉显著增多,特色水平跃然而升。学校成为市级和区级多个特色的示范校和成员单位。四是学校声誉日渐彰显,成功举办多场大型展示。如2019年10月我校承办了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品质课程”暨“引擎计划”项目论坛,多达七百多位来自全国的教育同行前来交流学习,教科院的相关领导与专家对我校办学特色与发展质量给予高度肯定和赞赏。五是学校辐射力度强势体现。近三年接待的来访交流的教育同行多达千人。六是特色创建深获认同。尤其是本学期以来,学校的特色课程广受社会赞誉。教师对特色发展的认同度达100%;学生对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的满意度达98%以上;家长对学校发展的整体满意度98%以上。
  五、后续思考
  一是开发与创设更加丰富适切的校本特色多元课程,实现艺术与科技、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深度融通。
  二是充分借力学校周边的大学城资源,积极深入对接松江G60科创走廊和上海科技影都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学习空间。
  三是实现引发艺术的展示与评比高水平、高层次,把牢“保量提质”的教学目标,力促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争创成功。
其他文献
采用内容分析法,从研究文献数量和研究内容两个维度对国内关于中小学责任感培养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近十年来,对中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关注和研究还不够,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生责任感的界定及构成要素、价值意义、现状、培养途径、培养策略或方法等方面,研究方法相对单一;关于中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比较缺乏,中小学责任感培养还缺少相应的课程引领和可借鉴的操作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结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引入更多的创新型教学方法.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已经进行了合作学习的尝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具有一定难度,本文就结合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展开探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合作学习策略.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小学阶段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能够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应用思维导图教学方式,能够构建高效语文课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探究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对思维导图方式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策略加以分析和探讨,确保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及实效性得到切实提高,保证学生全面发展.
开展“围绕问题收集史料——针对问题鉴别史料——根据史料论证问题——依据史料重现历史”的“史证教育”等课堂活动,是探索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对儿童主体性的关注;对儿童学习兴趣、需要、想象和创造的关注;对儿童在生活中和游戏中的关注”.儿童是以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的身份成长的,教师在幼儿游戏中进行科学观察,准确解读,有效指导,才能更好地帮助儿童进行各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以及儿童发展整体性学习,从而培养幼儿积极主动、认真专注、敢于探究和实践的学习品质,使其幼儿身心健康,有安全感、归属感.
科技的发展推动教育的改革.新高考背景下,生涯教育成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加速器和增燃剂.教育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增强教师生涯教育意识,提高教师生涯教育指导能力,才能真正践行育人方式的改革.为此,学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校教师生涯教育能力的现状,以课题为载体,通过组建团队、内培外输、课堂实践、集中研讨、课程开发、交流辐射等方式培养生涯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生涯教育指导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深远的意义.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按照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2021年通过的“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新时代学习力的培养成为中学教学改革的关注点之一.目前,中学教学中学习力培养存在普遍问题:重知识的积累轻思维的培养,重应试的训练轻学习动机的激发,重课本知识的传输轻学习的亲身体验,缺乏知识生成的必要体验和使命感等.基于课堂、
新时代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为提高备课上课效率,对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备课上课的教学实践课题展开了探索,本文在分析当前中学语文教师备课上课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出重点把握课文题目和课后习题、运用现代化的网络资源来备课上课和挖掘教材内容和插图来备课上课三个中学语文教师有效备课上课的策略.
“人民教育家”于漪是伴随新中国发展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她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扎实教学实践,深入思考研究,建构起一座体系宏大、内容广博的教育思想大厦。  在这座宏伟的思想大厦中,“教文育人”理念是最根本的基石。于漪主张,语文教学要发挥“教文育人”的综合效应,“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总结提炼于漪“教文育人”的思想内涵和基本
期刊
目的:观察3例骨髓型急性放射病(ARS)患者造血系统的远后效应,探究急性外照射后造血系统的远后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999年河南“4.26”n 60Co辐射事故中2例中度骨髓型ARS患者(“天”和“旺”,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37岁和8岁)和1例重度骨髓型ARS患者(“梅”,女性,38岁)进行临床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共随访11次。依据《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远期效应医学随访规范》,于患者受照后半年开始定期采集3例患者的外周血和骨髓进行外周血象、骨髓穿刺涂片、骨髓祖细胞培养及造血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