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说教”遭遇“时尚”

来源 :班主任之友·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lu0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黎凡是2012年我文科班上的一名学生,开学的时候一切还算正常,也并没有引起我这个初来乍到的班主任的注意。后来的一年,80后“潮师”与90后“潮女”之间经历了几番有关“说教”与“时尚”的较量,这些较量,让我们学会了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也加深了我们之间的情谊。
  硬性规定遭遇时尚抵抗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翻开《中学生守则》和很多学校的校规,都会发现里面有一些有关学生穿衣着装方面的硬性要求。“新官上任三把火”,开学时我也宣布了“不准学生在校期间穿着奇装异服、不准烫发染发、不准穿拖鞋、不准留指甲染指甲……”
  但是,这些硬性规定效果似乎并不太好。经常有学生会穿着拖鞋、吊带背心到校上课,佩戴首饰的女生也屡见不鲜。
  我按兵不动等待时机,第三周“惊喜”出现了,周一的黎凡已是黄色卷发、蓝色美瞳的金发碧眼小洋妞了。
  我心里自然不是滋味,烫发染发,既是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也似乎是对我班主任权威的公然挑衅。我先上报年级主任,再点名批评,接下来请家长到学校配合教育,还让黎凡做检讨。
  我为自己的“成功”之举沾沾自喜,经过“杀鸡儆猴、树立威严”的招数,应该没有人再敢无视学校的规定和班主任的存在了。
  自我暴露赢得心灵共鸣
  烫发风波从表面上看暂时得到缓解,之后几个月,班里没有出现过触犯规定的学生,黎凡也没有太过夸张的打扮。但是我发现,她不会和我有目光的对视和言语的交流,经常绕着我走开,我给她讲作业或是和她聊天时,乐观开朗的黎凡却总是闷不出声。
  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我开始反思自己原先的处理方式是否有些简单粗暴。也许不经意之间,我已经深深伤害了她的自尊心。
  抱着好奇的心态,我找来了一些潮男潮女,想了解在他们的心中,什么样的穿衣打扮是美的。有些学生说,名牌就是美,他们会让爸爸妈妈买来商场中知名品牌的最新款式来装扮自己;有些学生说,新潮就是美,他们会照着各种日韩杂志的装扮去搭配着装;有些学生说,独特就是美,他们处处怪异,就是为了能够处处与众不同。看来,中学生对“美”有自己的理解。
  我认为一个人的穿衣着装是他内心向外的投影,可以看出其心理需要和审美取向,学生的这些心理和行为是很不成熟的。
  某天,我把黎凡叫到办公室,问她:“你觉得模特吕燕美么?”黎凡噘噘嘴,连忙摇头。
  我告诉她:“吕燕在西方人的眼中却是大美女!维纳斯雕像风靡整个西方世界,可我们中国的老婆婆却一定要给她缝上坎肩;楚王喜欢纤纤细腰,唐皇却喜爱丰润饱满;这一切的原因就在于:美是一种主观感受!”
  “美是一种主观感受……”黎凡似乎有所触动。
  我紧接着说:“但是,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它和别的文化一样,都是在随着人们审美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我们不会再用‘笑不露齿,裤不露脚’来约束你们这些现代学生,但是,不管服饰文化怎样发展,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在任何时候,着装都是一种基本的礼仪,要区别场合和身份,才能有美感。那么,老师的美又如何界定?中学生的美又如何界定?”
  “老师的美?学生的美?”黎凡仔细打量了一下我的黑色小西服,若有所思。
  这时,我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盒子和一本相册:“这是老师的首饰盒和相册,今天特意从家里带来,来,打开来看看!”
  黎凡打开一看,首饰盒里有各式各样新潮的耳环、项链、手镯,相册中的我在度假时的穿着丝毫不逊于他们这些潮男潮女。她不禁感叹道:“哇,老师,没有想到原来你这么潮!”
  我关上首饰盒和相册后,告诉她:“美,虽然是一种主观感受,但是更是一种基本礼仪。你自己觉得黄头发好看,老师也觉得黄头发适合你的肤色,但是,在校园这样一个环境中,大家不能仅考虑自己的主观感受,成千上万的人有成千上万个美的标准,按照自己的定义,就会有成千上万种风格,但是这些风格的背后都需要符合一个共同标准,那就是每个人的穿衣着装都应当符合校园内的角色需要。我是教师,我的角色要求我在学校时着装尽量简洁大方,不能有太过夸张的装扮。你是学生,怎样穿衣着装才能符合学生的要求呢?”
  黎凡点点头,似乎明白了“美是基本礼仪,美该符合角色”的道理。
  主题班会为时尚找舞台
  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明白学校和老师的良苦用心呢?在一次主题班会上,我们大胆地对如何穿衣着装进行了讨论。
  第一,怎样穿衣着装符合校园美?
  学生们通过照片、视频等展示了他们喜爱的穿衣风格或是明星着装。大部分学生对美的理解还是符合中学生要求的,也有部分学生展示的Lady Gaga等夸张装扮引来了全场哗然,我想,至少整个班集体的舆论氛围是好的。
  第二,学校的规定是否合理?
  我大胆地提出了一些假设:“既然满大街都流行洞洞鞋,都是拖鞋,大家以后也可以穿拖鞋”“戴无色隐形眼镜都不会被发现批评,大家也可以戴美瞳”“奇装异服和高档服装能被设计、被制作、被销售,我们就能买、能穿、能赶时髦”,等我说完后,全班已经沸腾了,甚至有的学生一边拍桌子一边吼:“疯了,疯了,今天老师肯定是疯了!”……
  学生安静后,我又问道:“这样的穿衣着装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不便呢?会对我们这样一所重庆名校学生的形象产生什么影响呢?”这时,学生们反应过来,原来老师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过学生们还是说出了一些自己悟出的道理:
  学校不让穿拖鞋是担心上下楼梯和追逐嬉戏时的安全问题;不让佩戴首饰是为了避免体育课时对身体造成伤害;不烫发染发,是为了展现中学生纯洁淳朴的形象;不穿着奇装异服,甚至高档服装,是为了培养学生朴素节俭的美德;不建议戴隐形眼镜,是避免它给长时间处于学习状态的双眼带来太大的伤害……同时,盲目追逐潮流,可能会分散注意力、耽误学业、加重家庭经济负担。   第三,偶尔想扮潮扮酷怎么办?
  作为一名80后教师,其实我可以理解,每个人的情感都需要有释放的途径和空间。我们在班级的墙报栏专门设计了一个“我的潮流我做主”的版块,大家可以把平时度假、演出的靓照贴在上面;每年的元旦晚会,同学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打扮自己。至少在墙报中、在那一晚可以展示不一样的自己。但是,当午夜钟声敲响的时候,他们就必须回到“美是基本礼仪,美该符合角色”的现实生活中。
  学生明白了这些道理后,我对他们提出了希望:凡是有烫发的同学,老师知道烫发损伤发质,因此不要求你们马上将它烫回原状,等你们什么时候觉得接受了老师的观点,什么时候烫头发损伤小的时候,再烫回原状……
  尾声,分享时尚
  在之后的两年,黎凡再也没有过太过夸张的打扮,我们班再没有“哈韩哈日”一族,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时尚的理解和追求。暑假回来,他们会给我看一些旅行的照片,也会在闲暇给我推荐他们喜欢的唱片、杂志。我在学生们的心中已经不是一个严肃的“老班”了,而是一个可以亲近的老师,一个值得信赖的姐姐。
  中学生在心理、生理等方面均未发展发育成熟,是一个易被时尚潮流左右的群体。要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着装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有着强烈的表现欲,他们总是想尽办法引起他人对自己的注意,至于采用的方法和造成的影响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内。这种不成熟的心理往往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自信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自我进步之后产生的心境。因此,我们要向他们传达“美是基本礼仪,美该符合角色”的讯息,并且帮助他们找到其他方面的特长和优点。当他们明白:“名牌、新潮、独特并不是中学生的美,其他闪光点也能让自己脱颖而出”的道理,自然就会分散对外表方面的注意力。
  第二,心理学著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禁果效应”告诉我们,越是被反对的事物,越具有神秘感和吸引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各个学校虽然都明令禁止学生染发、烫发、穿着奇装异服,但是却屡禁不止。中学生正处在叛逆期,越是家长和老师反对的事情,他们越喜欢做。因此,学校的硬性规定和教师的强硬手段也许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解释、分析、疏导、引领,也许会使学生更加心悦诚服。
  总之,穿衣着装虽然只是件小事,但是它告诉我们,凡事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只有洞悉学生的心理,并且有效地进行疏导,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重庆南开中学)
其他文献
常在教育过程中对孩子们说:“如果你不改正自己的某个问题,你将出现……结果”,尽管“苦口婆心”,尽管“爱心满怀”,但效果总是乏善可陈。曾以为是自己“口才”不够,是学生们“不可教诲”,直到见到这份跟踪统计的数据:从“原因”发展到“结果”大约需要6 10年的时间。学生在我们身边一般是3年,最多6年。所以,大多数时候,我们所说的“将出现”的结果,学生难以见到。所以,老师的推论又有何相信的理由?尤其是那些易
期刊
我认为,处理女生之间鸡毛蒜皮的矛盾,有两个基本原则:在人际关系方面,要做“和事佬”,少涉入,超然一点,而在那些矛盾所涉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则要深入具体地予以面上的指导,不可忽视。我感觉朱老师第一点做得不错,第二点做得不够。  有些女生之间的矛盾真的是鸡毛蒜皮,而且无穷无尽,教师如果过于热心,深入其中费心思费唇舌,企图一个一个化解那些矛盾,那就可能会陷进去,做大量的无用功,最后还里外不是人。比较
期刊
学生时代,我是一个目空一切的桀骜少年,而老班则年富力强,身怀多种“镇妖法宝”,两人十多年前在某个海边小城的农村普通中学相遇。他这个“60后”,在我的印象里,具备“60后”人的普遍特点:讲原则,重规矩,说一不二,厉行禁止,像个封建家长。由于师生出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交往中总有许多不愉快,有那么几件事从上高中时就在我心里疙疙瘩瘩的,有几年一直耿耿于怀。  印象深刻的有三件事。第一,
期刊
不可企及的职称  说实在话,作为一名教师,谁不希望自己是一名优秀教师?然而,以一定的尺度来衡量教师,毕竟优秀的教师只能是少数,因此,许多教师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教师群体中的“中等教师”,成为了教师群体中的大多数,我的朋友老张就跟我谈到了作为一名中等教师的心酸:  我工作已经二十多年了,至今还是中级职称,我的同学有的工作分配在城里,有的在发达地区,早就是高级职称了,想到这,心里就觉得酸酸的。说心里话,我
期刊
在挣扎中寻觅自己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中学教师,曾怀揣美好走上了教育之路,当我被分配回母校,心中很是失望,环境的恶劣、资源的短缺,让我对教育失去了往日的激情和向往。  昔日的同学想方设法挤进了大中小城市,往日的朋友或是转行,或是下海,而我却一直生活在农村。交通不便,物质匮乏,平淡如水。时间久了,养成了不争不抢,乐于现状,安于境遇的性子。在学校里,变成了“中等教师”——领导不关注,同事不谈论。  刚
期刊
“积极管理”,是用积极的眼光,用发展的方法来解决学生和班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班主任接手一个班级以后,往往会发现这个班级的问题很多,如果只将目光聚焦在问题上,就会摁下葫芦浮起瓢,这个班级永远都有解决不完的问题。如果班主任被这些层出不穷的问题绑架,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不说,还会给外界和自己都留下这样的心理暗示:这个班问题很多,是个差班。  “积极管理”的工作思路是:把目光聚焦在利好的一面,将不紧迫的
期刊
中等教师专业成长“五线谱”  社会经济学领域有个著名的原理: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其结构便开始由“稳定型金字塔形”向“和谐型纺锤形”(亦称橄榄形或菱形)发展,即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极少数,而中等收入阶层占绝大多数。  教师队伍的结构也是如此。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优秀教育人才只占少数,良知泯灭、品行败坏的“害群之马”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教师处于队伍的中流,没有显赫的头衔,也没有耀眼的光
期刊
辅导理念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人生转折点。校园环境是他们人际交往的主要场所。学生的个性、脾气、习惯千差万别,难免会在人际交往方面发生矛盾冲突。不良的同伴关系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感、孤独感、学校适应困难等问题。而在一个班集体中,同学间彼此的信任是一个班集体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另一方面只有团体成员间有信任感,个体才能感受到安全感。因此,建立和谐、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提高学生人际适应能力是初
期刊
对于过激的行为问题、扰乱集体的破坏行为和哗众取宠的捣蛋行为,用一下集体冷淡也未尝不可,但并不适用所有的情境,比如,孩子本身就有人际交往退缩的倾向,集体的冷淡会使问题更严重。这种方法不能被滥用。  被集体冷落排斥,会让人孤独焦虑,甚至恐惧,有的还会引发攻击性行为。同伴团体能满足儿童交往与归属的需要,在促进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随着儿童独立性的逐渐增强和社会性的不断增加,儿童在团体中的地位、
期刊
班主任如何在共同体中获得真正有效的成长?吕新辉老师在团队中的学习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首先,树立正确的学习方向——带着问题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让班主任在共同体中的学习有了真实具体的内容和明确的方向,从而避免了当下在不少共同体中较普遍存在的空谈、闲谈和泛泛而谈的空转现象。正像吕老师在文中所说,“天南海北的班主任聚在一起,都是针对各自班级当下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研讨”,这是“每参加一次研讨”,“成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