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陕北地区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看中国共产党现代生态观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doct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陕北地区是中国生态环境最薄弱的地区之一,近些年却也是中国环境改善最快的地区。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在世纪之交再一次的提出退耕还林及其一系列配套政策。这次实践的成功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现代生态观念的发展成熟。本文试通过对比陕北地区生态政策的实施过程与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问题的观念发展,分析解读其内部发展的逻辑联系。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观;中国共产党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191-02
  
  陕北古代的生态环境,经历了一个山川秀美到人为破坏,再通过自然恢复衍生后人为再破坏,荒山秃岭生态恶化的漫长的变迁过程。历史上长期的屯垦实边和人口膨胀和过度的开发对其生态影响巨大。中国共产党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后,陕北脆弱的环境中屯兵百万必然造成的开荒种地,是近代对陕北地区生态环境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改变。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了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但是由于主张利用自然,秉持“以粮为纲,以钢为纲”的政策,农业上学习大寨精神,广修梯田;工业上为炼钢又大量砍伐树木,虽然生产一度提高但是生态环境走着下坡路。上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成为共识,在一系列的实践中,的有益借鉴。逐渐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上现代的生态观和生态文明理论。
   一、退耕还林政策的提出
   陕北地区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黄河下游的各省,巨大的水土流失曾经是黄河成为地上河。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k㎡。黄河作为世界上输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向下游的输沙量达16亿吨,如果堆成宽、高各1米的土堆,可以绕地球27圈多。而这些泥沙80%来自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问题出现了新的思考与变化。1998年3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在谈到加强水利设施和农田基本建设时候已经把生态作为农业的保证之一。1998年夏,我国长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发生了全流域性大洪水,党中央在1998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中对这次问题的分析说:今年我国遭受了罕见的自然灾害,主要的原因是气候异常,降雨集中,也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很大关系。①在充分调查和听取意见的基础之上,对于整治江河、兴修水利,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以下的意见:这也就是我们后来所熟知的新时期封山植树、退耕还林、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政策由来。
   保持水土流失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农业生产和利用黄河等大江大河的资源了,环保的思路的提出这意味着我们已经脱离了人类中心主义式的思考,开始思考人与自然在世界中的平衡相处问题了。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也就是为了防止灾难性生态问题的演变与发生。当时的很多大部分的即时有效的工作都集中在了建蓄水湖、建防洪堤等方面,还有有步骤地搞好江河湖泊的清淤疏浚工作,其目的都是为了防止地质灾害。对洪涝灾害江泽民评价道,自然灾害是件坏事,但是同它的斗争可以帮人们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从中得出有益的结论。在具体的政策中,党中央提出讲退耕还林工作要注意掌握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再强调利用规律为人谋福利了,把退耕还林的各项工作尽快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上去,力求规范化,最终是让要全国的生态环境有很大的改观,大部分地区实现山川秀美,重点治理区的生态环境走向良性循环的道路。自此,退耕还林工作就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改变着中国共产党生态观念。
   二、退耕还林政策在陕北的实施情况
   在1999年朱镕基把之前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工作,作为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的目标放在农业基本建设的重点工程来讲。1999年,革命圣地延安率先在陕西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绿色革命”。此时的延安,已经成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举目望去,找不到一块成片的林地,生态环境恶劣。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延安遵循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先退、人均达到2.5亩基本农田的先退、致富产业形成规模效益的地方先退的“三先退”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梁峁沟坡洼统一规划,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将造林和种草结合、人工营造和天然封育结合,不断提高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程度和水土保持能力。1999年10月,延安决定封山禁牧,倡导牲畜舍饲圈养。退耕还林要看出效果是需要时间的,2003年朱镕基在卸任前专门指出要扎扎实实把退耕还林和西部大开发进行下去。
   温家宝就任之后把加强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力的重点内容来看待。在200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关于加快林业发展作了一个专门的决定,把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作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来看待,这是贯彻之前实现山川秀美宏伟目标的一项具体措施。这个时候已经认识到社会可持续发展迫切要求我国林业有个大的转变。当时,依然是将林业工作作为生态工作的龙头工程来进行的,当时关于林权问题已经提出了一些新的政策,鼓励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对于陕北地区退耕还林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展开,这项内容的提出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给陕西林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变化。陕西全省集体林1.3亿亩,占林地总面积的70%。科学的掌握规律,让人民更加爱护自己的林地,加上延安人民的勤劳,延安山川大地才发生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巨变。2008年,国家林业局对1999年至2003年第一周期政策补助到期的退耕还林面积进行阶段性验收,共抽查83.83万亩,林木合格率和保存率均达99.9%,其中4个县达到100%。延安创造了退耕还林的历史奇迹,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截至2009年底,延安市累计完成国家计划内退耕还林面积889.36万亩,占陕西省的27%。10年间,延安市有林地面积增加9%,林草覆盖率提高15%,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45.5%。②
   三、中国共产党的新生态观
   地区性的成功范例,成为中国共产党总体政策理念的有益养分。结合陕北退耕还林实施的成功范例来看,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温家宝提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但是它同时对于以前的发展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反思,其中就提到了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因而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陕北的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是采取了让农民就地致富的方式,既保护了环境,又解决了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等四个方面的关系,可以促动我们的社会迈向生活富裕、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陕北的清涧县大力发展红枣产业,全县发展到6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4%,产量15.5万吨,原枣产值3.9亿元,枣农人均红枣收入2000元,红枣总收入占农业总产值的44.91%,占农业人口总收入的53%。也使得清涧县先后荣获“中国红枣之乡”、“中国优质红枣基地重点县”等称号。
   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中首次完整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并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做为基本要求之一。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胡锦涛提出了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时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解读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2007年,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讲全面奋斗实现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对共产党人的生态观的最新总结。善于将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中共渐渐走上了自己探索建设一条叫做生态文明的道路。
   总之这是对中国的实际生态问题全面总结,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发展观的全面认识,是中国共产党学会与规律和谐共处,按照规律办事,率先在生态方面开创的一条新路子,陕北退耕还林政策的具体落实不能说没有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恰恰催生了中国共产党对于生态观念的进一步完善。陕北退耕还林政策的成功也不仅仅在于数量的惊人,指标的超额完成,也是将落实政策同人民利益紧密结合的成功典范。生态文明道路的开辟,会促使陕北的生态环境发生更加趋向良性的发展模式,而陕北退耕还林政策也已实施十三年有余,更长的时间的成败得失又可以继续作为中国共产党现代生态观持续更新发展的重要参照。
  
  注释: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②杜峻晓.山绿了心定了人富了——陕西林业十年发展纪实[N].人民日报,2010-10-15(01).第2卷第3期Vol.2,No.3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为了培养和造就符合中国国情的跨世纪人才,国家教委实行了新课程改革而开设选修课就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的举措。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强大惯性,这种旨在通过开设选修课来达到实施和强化素质教育的目标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成果,尤其是在教育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相对较弱的农村中学,新课改中的选修课在其的现状尤为令人堪忧。此项研究立足于新课改下农村中学的语文选修课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探究解决的方法,
期刊
摘 要:和谐社会理念要求充分考虑社会道德和社会公平的问题,图书馆等面向社会提供公共知识信息服务的机构对于保障公民的知识权利、实现社会信息公平具有重要作用。当今社会仍面临着信息获取不公平、知识权力不平等、公共信息资源配置不公平等信息不公平问题,应当从推进信息资源公平利用、维护读者平等权利、关注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公平配置等方面推动实现信息公平、达到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信
期刊
摘 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秘工作领域的不断扩大,以及现代社会信息活动的日益普遍化,文秘工作与公共关系之间的相通之处也愈来愈明显。因此,就要求文秘人员在公关事务活动中不断深化自身职业技能,注重个人形象设计。本文结合文秘人员在公共关系活动中的性质与特点,对其在公关活动中的礼仪进行观察与研究,分析文秘人员所需注意的礼仪及形象塑造问题,指明公关文秘人员内外兼修的具体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秘书;
期刊
摘 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从意识、机制、内容、工作方法四个方面做好创新工作,本文总结了个人的一点认识。   关键词: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197-0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国有企业改革日益深入的新形势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同样呼唤着创新。唯有创新
期刊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而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又是社会和谐的一个方面,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还不是很到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还缺乏一个合理有效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农民的利益很难得到真正的满足。农民需要一个制度化的机构表达自己的意见,谋求自身的权益。只有建立和完善农民的维权组织,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利益表达功能,才能构建新时期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不仅有利
期刊
摘 要:目前,校本课程开发才刚刚起步,尤其在历史学科方面,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摸索阶段。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是配合新课改的一大举措。本文分析了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必要性、可行性、作用以及具体操作程序,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反思,以期对历史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中学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
期刊
摘 要:政治体制改革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比较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苏两国政治体制改革,意在为我国今后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与方法。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建设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140-03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方方面面的改革方能全面推进。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无一不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
期刊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的扩张,人口流动性逐步加大,即所谓的“民工潮”开始形成,青年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心理建设等现实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几年关于婚姻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关于农村“闪婚”的研究作为一种在农民工群体中新兴的婚姻形式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农村“闪婚”现象和“闪婚族”的形成,不仅是一种文化意涵的变迁,更是一种社会失范的表现。因何失范?如何表现?如何走出失范?将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期刊
摘 要:随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的出台,以及财政部关于股份支付的会计准则的公布,对股权激励的应用有推动作用,但是相关的税收规定还不明确。本文从股权激励政策主要涉及的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税务处理进行探讨,以期推动股权激励政策税务理论研究。   关键词:股权激励;会计准则;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税务处理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200-02  
期刊
摘 要:人事代理制度是当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高校人事管理的新模式。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突破对促进高校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人事工作的科学管理具有积极的作用,也为高校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的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文旨在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推进高校人事代理制度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人事代理;人事代理制度    文章编号:978-7-53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