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道属于自己的慰藉美食

来源 :意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on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饿吗?我们买个派吃吧?”
  听到朋友这句话,我不禁感慨道:“你们澳大利亚人还真是离不开派啊!”
  朋友笑道:“是的,派可是我们的慰藉食物啊!”
  慰藉食物,英文为“Comfort Food”,为或融合了回忆、或掺进了乡愁、或对个人有着很重要意义的食物。这类美食一般都很简单易做,却有着高热量、高卡路里的特点。“Comfort Food”这个词是在1966年第一次被“发明”出来的。它在美国佛罗里达的一则报道中首次出现,作者指出,当一名成年人面临着严重的情绪压力时,他就会转从“慰藉食物”中寻求安慰,这种食物一般是他在童年时期经常吃到的,且带来安全感的食物,多由“妈妈的味道”组成。比如童年时常吃的荷包蛋,或者热气腾腾的鸡汤等。
  美国曾有一项研究表明,提到“慰藉食物”,男性就会想到那些热的、厚重的、与肉有关的食物,比如牛排、热浓汤等;而女性则偏向于和零食有关的食物,如巧克力、冰激凌等。
  每个人的“慰藉食物”都会因为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就像我的澳大利亚朋友一样,说到“慰藉食物”,她首先想到的就是派。在澳大利亚,派真是无处不在:早上,买一个派再加杯咖啡就是一顿早餐;中午,吃一个派,“午休时间”就随便打发过去;下午,有点饿了,但是离晚餐还有点早,再去买个派垫垫肚子。可以说,澳大利亚人真的不能一天无派。
  他们的派和我们想象中填满水果馅料的“苹果派”“香蕉派”不同,澳大利亚人的“派”里装的可都是实实在在的肉,最不济也得是牛肉末,且含肉量必须达到25%才行——澳大利亚喜获全世界人均食肉最多的国家,可不是没有理由的。
  派制作起来很简单,但是分量不打折扣:首先把混合了猪油和黄油的面团做成坚固、结实的饼皮,随后再把小火慢熬的混合了牛肉块、洋葱、蘑菇、奶酪碎的肉汁放进去,用面团把顶部封好后,放入烤箱烤制而成。
  烤好后,一定要趁热吃。面包店的伙计会把派放进纸袋,再附赠一包番茄酱。吃的时候,小心地咬下一口,黏稠得化不开的肉汁,裹着软烂的牛肉的浓厚味道就在嘴里蔓延开来,别忘了再挤上一些番茄酱,要的就是用它的酸甜中和食物本身的厚重。
  每次看朋友吃得不亦乐乎,我就知道,他们是在用这道美食去追忆童年的回忆。
  挥别澳大利亚,我飞往印度,印度沙发主人Amit的“慰藉食物”是Vada Pav,不仅广受人民群众欢迎,而且被许多旅行杂志和网站列为“孟买不得不品尝的食物之一”。
  它也被孟买人亲切地称为“印度汉堡”。要想了解它,就不得不从它的历史说起。1966年,它由本地人Ashok Vaidya首创。Ashok是从贩卖街头食物起家的,他注意到很多工人都要搭乘火车去郊区的工地干活,于是他就在家附近的车站前开始了他的生意。
  在他的摊子前,他只做一件事,就是制作Vada Pav。它其实就是由土豆、面包和印度香料组成的夹馅食物:先把混合了大蒜、辣椒、玛萨拉粉、香菜的土豆泥揉成球,再裹上薄薄的一层浆,随后放入锅中炸至外表金黄;再把准备好的面包对半切开,上下都涂上一些辣酱,再撒上一把金色的蒜酥,随后把酥脆的土豆球放进去,最后用报纸包好;嗜辣如命的,吃的时候还要再配上两个绿色的朝天椒才行。
  就这样,Vada Pav由于制作简单、味道美味又价格低廉,广受这些建筑工人及蓝领阶层的青睐。我在街头闲逛,基本能在每个小吃铺里看到它的身影。而每家的伙计也都会故作神秘地告诉我,他家的Vada Pav全孟买最好,因为有着别家没有的秘制配料。
  Amit还告诉我,Vada Pav之所以在孟买如此受人追捧,更是因为Ashok Vaidya曾经遭遇一次事业上的危机。一家建筑商要征用车站对面的大厦,正是Ashok Vaidya店铺的地方。他无奈地表示:“如果这样,我只好关店,店里的伙计们也都会失去经济来源。”
  Ashok Vaidya和他的Vada Pav何去何从,成了孟买人的一件大事。大家自发打起了Vada Pav的“保卫战”,都来到他的铺子真金白銀地支持他,一名媒体记者甚至为他拍摄了一部五分钟的纪录片,来讲述他的故事和经历。最终,建筑商做出妥协,不仅允许Ashok Vaidya继续在这里经营,还公开赞美他是孟买这座城市的传奇人物。
  讲完这个故事,Amit又补充道:“孟买人吃Vada Pav,可不单单是吃它的味道,同时是在品味胜利的滋味。”说下这句话的时候,他脸上带着一丝自豪的神情。
  从印度一直向西,就到了欧洲。意大利人民“慰藉食物”的清单上,一定会有被意大利人称为“国民美食”的意大利面。
  其实在意大利的美食史上,稳坐“头牌”的意面也经历过一段相当曲折的时间。早在1931年,支持法西斯运动的未来派领导人Filippo Marinetti发起了“废除面食”的运动。
  幸好这次运动以失败告终。它不仅没有让意大利人戒掉这些“无用”的碳水,反而掀起了“保卫意大利国民美食”的抗议:家庭妇女们团结起来签署请愿书;那不勒斯人则发起了保卫细面的运动。意大利人民终于又可以安心地吃意面、打瞌睡了。
  而在我贯穿意大利的旅行中,就注意到南北差异极大,从气候到语言,再到人们的性格,截然不同。落到食物上,自然做法也是千差万别。
  从米兰出发到西西里岛,一路上就有许多不能错过的意面:著名的博洛尼亚肉酱,搭配名为“Tagliatelli”的宽面,吃起来甘香畅快,滋味醇厚。
  在以三百五十公里海岸线闻名的利古里亚大区,混合了罗勒、松子、奶酪、大蒜做成的青酱意面,只要品上一口,就会明白什么叫作“吃下整个夏天”。
  而到了坎帕尼亚大区,就好似到了“美食爱好者的圣地”,从简单到只加入大蒜、干辣椒、橄榄油的午夜意面,到混杂着黑橄榄、洋蓟心、番茄、鳀鱼,且有着粗鄙名字的娼妓意面,再到煎至酥脆的培根和加了生鸡蛋的培根鸡蛋面……
  花样繁多,应接不暇,但道道美味得令人印象深刻。
  我曾在马泰拉的一家酒吧,随口问起一个意大利人,为何他们爱意面爱得如此深沉。这个有着蓝眼睛的男人告诉我,只有意面,才能解放他们的灵魂和愧疚。这不是慰藉美食又是什么呢?
其他文献
流量逻辑似乎无坚不摧的语境下,乐见这一次疯狂的流量受到了人性逻辑的狙击,忍无可忍的善良民众,保护了一个96岁的老奶奶免受流量的消费和捕猎。  不知道触动了现代人的哪根神经,这位在风风雨雨中摆摊30年的老奶奶意外走红网络,“哭哭啼啼是一天,哈哈大笑也是一天”“在家歇着无聊,不如找一点有价值的事情做”,挑水砍柴,无非妙道,平常的生活叙述,成为被膜拜的金句。现代人似乎太迷茫了,莫名就会被某句话触动,形成
期刊
南美国家秘鲁西邻太平洋,沿海有众多的岛屿,成为海鸟的天堂,这些海岛的鸟粪往往厚达几十米,19世纪秘鲁在独立之初,靠着出售这些天然有机肥,一度成为南美最富裕的国家。  这些臭烘烘的小岛曾炙手可热,为了争夺鸟粪资源,秘鲁、智利、玻利维亚等国与欧洲殖民者之间乃至南美国家之间还爆发过两次“鸟粪战争”。靠山吃山,今天这些海岛仍能靠着出口鸟粪和开展旅游业,获得可观收入。一天发现331种鸟  乘快艇出海观鸟如今
期刊
暑假回家时第一次见到巴克,它大概四个月,拴着粗链子,对我狂吠不止。我叫它的名字,它很疑惑地突然就收了声,歪着头想为什么我知道它的名字,之后就慢慢地试探着凑过来闻我。我花了半天时间,用了点食物就跟它混熟了。  巴克是只馋狗,看到食物就遍地流口水。它吃整棵的大白菜,吃所有水果,几乎不挑剔食物,扔给它什么食物,都能吃得渣都不剩。  因为闹腾且破坏力巨大,它两个月起就被禁止进屋,用一根粗铁链拴在院子里,在
期刊
这是吾乡的一句俗语,意思是在岸边说话,总以为四下路道里无人,谁知道河道里有渔船,船里面有渔人。本是一场非常私密的谈话,却被渔人句句声声入了耳。  妙就妙在“巧”字上。说者“有意”,想说的尽数说,不想说的也可以说,反正没别的人听到;聽者也是“无心”的,本不想知道,谁知道这一段“音频”恰恰如精彩的直播,不只是东家长西家短,还会有张家长李家短。  有时候,“冤枉”就这样发生了。明明我只是告诉了一个人,为
期刊
题目:观察下面的这幅图片,你最先关注到的细节是什么?  A.一排大雁  B.一座小房子  C.一只杯子  D.一个盘子测试结果:  A.爱情结局:分分合合,痛苦地在一起  在你的爱情经历中,会经历一段异地恋,而每当彼此分开的时候就十分挂念对方,每当彼此见面的时候,总是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阻碍。  你们的爱情虽然有些浪漫色彩,但是主基调还是悲情的、低沉的,究其原因你们似乎都不是很乐观的人,内心都是比较敏
期刊
在“老天乐”的导购经历  我外形条件还不错,穿版效果比较好,但是刚做导购的时候完全不会推销产品。所以最开始,我吸引到的顾客都是看见衣服穿在我身上效果不错才决定进货的。勤能补拙,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地学习批发市场里那些能说会道的金牌导购是怎么推销的。  老天乐服装批发市场聚集了北京最厉害的档口,这里租金贵,竞争又激烈,每个档口都要使出看家本领,每天都要不断换新。我的第一份工作所接触的,完全不是格子间
期刊
期刊
期刊
作为一个武汉人,一个正宗的武汉人,平生最恨的一句话就是:武汉的鸭脖子很好吃!每当此时,我心中都一万次炸裂——我们真的没有吃鸭脖子的传统。云梦大泽故地,毛主席老人家来武汉,写的也是“才飲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根本没鸭脖子啥事。  但鸭脖子在全国的火爆,确实源自武汉的一部小说。武汉作家池莉在2000年发表了一部中篇小说《生活秀》,女主角来双扬在汉口吉庆街开了家卖鸭脖子的小餐馆。两年后这部小说改编为电影
期刊
一出好戏  黄渤的导演处女作《一出好戏》是一部具有强烈实验戏剧风格的荒诞喜剧。  电影情节很简单,讲的是一家公司出海团建,恰巧遇到陨石坠落,一船人被冲到一座无人的荒岛上,他们以为世界毁灭了,就在荒岛上重建社会秩序。  起初,由王宝强饰演的导游小王,爬树摘野果,是荒岛上生存能力最强的人,获得大家的推举,成为团队领导,受到以保安小哥和保洁大姐为代表的、原本位于公司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热烈拥护。  由于和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