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信使”洲际弹道导弹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tl88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和美国于1987年签署的《中导条约》,禁止两国生产、试验和部署射程在500~5 500千米的陆基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该条约无限期有效。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国会敦促他退出《中导条约》。10月30日,俄罗斯《军工信使》周报刊文称,俄可恢复研制苏联时期的“信使”洲际弹道导弹,实现对等反制。那么“信使”是一种什么样的导弹?俄罗斯重新启用它会有怎样的战略效应呢?
  来自冷战——“信使”的发展历程
  1983年4月,美国开始研制 MGM-134“侏儒”小型洲际弹道导弹。“侏儒”是一种单弹头、高生存能力、公路机动发射的新型导弹,主要用于攻击加固导弹地下井、指挥控制中心和第一次打击后残存的战略目标。虽然“侏儒”导弹的射程达到11 000千米,但是尺寸和重量得到了限制,发射准备状态下的重量为15~17吨。
  为应对美国发展“侏儒”导弹,在时任苏联战略火箭军司令托卢勃科的提议下,苏联部长会议于1983年7月21日决定研制性能与“侏儒”类似的公路机动型洲际弹道导弹。承担研制任务的单位是莫斯科热工研究所,在草案阶段导弹命名为“速度”SM。1984年完成草案设计。由于对导弹的尺寸和发射重量有严格的限制,研制工作更加复杂。苏联计划由沃特金斯克机构制造厂生产“信使”导弹,初期先生产若干枚试验用导弹,90年代初期进行试验和量产。
◎ “信使”导弹外形示意及发射筒外观

  为满足对“信使”导弹的特殊要求,莫斯科热工研究所和协作研制单位进行了大量新材料和技术的开发工作。据目前掌握的资料,“信使”导弹的壳体大量使用了最新型的复合材料,仪器设备以现代化的组件为基础建造。这样可以认为,“信使”是当时同一级别导弹的新一代产品。
  “信使”导弹应该在生产厂家中就装入运输发射集装箱,运输发射集装箱安装在自行式发射装置的起降机械上。而自行式发射装置应该以符合要求的多轴专用底盘为基础研制。在研制过程中,“信使”导弹发射装置底盘的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共研制试验了6轴MAZ-7916、5轴MAZ-7929和4轴MAZ-7909三种底盘(另有材料称是3轴、4轴和5轴),后因技术困难被要求减少几对车轮。1985年,军方提出“信使”导弹使用5轴底盘,但当时苏联还没有这种底盘。1986年4月,又提出了研制4轴底盘,1987年底生产出4轴的MAZ-7909型底盘试验样品。由于4轴底盘还没完全满足军方的要求,因此1988年初决定使用5轴的MAZ-7929型底盘,发射装置编号15U160М。1989年生产出4套MAZ-7929型底盘,用于进行导弹的抛射试验。
  在“信使”导弹研制中,有一个特殊项目,即将导弹向指定区域隐蔽投送的方案。“信使”导弹重量和尺寸较小,可以放置在特制的标准货运集装箱或者汽车的半拖挂车内。这种自行式发射装置不会引人注目,可在苏联境内国土上行驶,收到命令后即可进行导弹发射,为此选择了MAZ-6422型鞍式牵引车和MAZ-9389型半拖挂车作为研制“信使”导弹运输发射车的基础型号。这种由“汽车”伪装的“信使”导弹在研制项目启动后不久,就开始了行驶试验,在选定底盘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完成了大量工作。
  1984年9月,在苏联国防部第21试验靶场进行了上述牵引车和半拖挂车的试验。第一阶段在戈梅利州进行了行驶试验,试验用的货车在地区公路上完成了长时间行驶。行驶试验的路段还包括列宁格勒-基辅-奥得萨、明斯克-科梅利、布良斯克-科梅利-科普林的公路段。收集的数据被用于“信使”和其它新型导弹的研制。
  “信使”导弹采用冷发射方式发射,借助火药蓄压器从集装箱中弹出。导弹飞出集装箱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一级发动机启动,导弹向目标方向飞行。
◎ 在MAZ-6422底盘上进行“信使”导弹装载试验

  1989年3月,结构和设备简化的第一批试验型“信使”导弹被运到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进行投掷试验,目的是检验自动发射设备。试验持续到1990年5月,共进行了4次抛射试验,全部获得成功。原计划1992年中期进行“信使”导弹的飞行试验。1991年10月,也就是在苏联解体后的2个月,“信使”导弹的研制工作被终止了。
  生不逢时——“信使”缘何止步
  苏联停止发展“信使”导弹,既有国家经济困难的原因,也有国际政治局勢变化推动的外力作用。
  一是政治上苏联和美国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结束,双方的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二战后,苏联和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已分别拥有25 000枚左右的核弹头。80年代前期,苏联对美国推行的遏制政策采取了全面对抗措施。“信使”导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苏联将其作为回应美国发展“侏儒”导弹、保持与美战略均衡的重要手段。1991年美苏签署条约,规定双方把各自的核弹头削减至不超过6 000枚,运载工具减至不超过1 600件。美国据此停止了“侏儒”导弹的发展,苏联也失去了发展“信使”导弹的直接动因。
◎ 明斯克汽车厂“悬崖”靶场上的MAZ-7909型底盘

  二是经济上苏联已陷入严重困境。20世纪80年代初期,苏联的经济已经增长乏力,一系列渐进改革收效甚微。1991年,苏联经济已经濒临崩溃边缘,共有1万亿卢布内债和近1 000亿美元外债,政府预算赤字持续上升。“信使”导弹的继续研制和生产面临着极大的资金困难。   三是军事上苏联已经列装了机动性高、突防能力强的新型洲际弹道导弹,保障了战略核力量的生存和突防能力。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公路机动发射的SS-25“白杨”洲际弹道导弹。该型导弹于1985年装备苏联战略火箭军,不但隐蔽性和生存能力大幅提高,还具备较强的突防能力。同一时期,苏联还研制了铁路机动型SS-24“手术刀”洲际弹道导弹系统,该系统于1987年装备部队。SS-24导弹列车可在巡逻途中发射导弹,美国难以发现和实施打击。这样,苏联在没有“信使”导弹的情况下,洲际弹道导弹的机动能力、隐蔽性和突防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保持了与美国的大体均衡。
  四是技术上“信使”导弹的研制出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包括缺少可以安装在民用货车内的通信指挥系统等,这使它的发展仅停留在预研阶段。
  独步天下——“信使”的性能特点
  “信使”导弹在20世纪80年代研制,采用三级结构。该导弹虽与苏联同时期研制列装的洲际弹道导弹一样,射程都达到了10 000千米以上,但它还有独特之处。
  一是结构紧凑。“信使”导弹结构极其紧凑,弹长仅11.2米,弹径也只有1.36米,发射重量仅15~17吨,投掷重量约为500~530千克,这在当时苏联研制和列装的洲际弹道导弹中是最小最轻的导弹。如1975年装备的SS-17导弹,弹长、弹径分别为23.9米和2.23米,发射重量71吨。SS-25“白杨”导弹的弹长和弹径分别为21.5米和1.8米,发射重量45.1吨,投掷重量1.0吨。众所周知的SS-18、SS-19、SS-24导弹,无论是重量还是体积,均远远超出了“信使”导弹。
  二是制导多样。“信使”采用惯性加星光修正的制导方式,命中精度在350米以内,而同一时期苏联洲际弹道导弹的命中精度多在400米以上。
◎ “信使”導弹系统任务设备车

  三是部署灵活。苏联通过研究“信使”导弹得出结论:相对小型的导弹不仅可使用地下井或专用底盘机动装置进行发射,也可使用半拖挂车、标准尺寸的集装箱和火车进行发射,增加了敌方探测侦察的难度。同时,用军用运输机运送导弹也更容易了。
  四是威力巨大。“信使”导弹射程为10 000~11 000千米,携载单个核弹头,弹头当量150~300千吨,具备远程战略打击能力。
  “信使”回归的战略意义
  2017年11月8日,美国国会批准拨款5 800万美元用于研制新型陆基中程导弹。这显然违反《中导条约》规定。但“信使”导弹的射程在10 000千米以上,俄可重启“信使”导弹项目,先于美国的中程弹道导弹形成战斗能力。“信使”导弹已进行4次抛射试验。俄罗斯通常在战略导弹完成抛射试验后开始飞行试验,飞行试验成功后导弹就可装备部队,担负试验性战斗值班任务。美国发展中程弹道导弹则需要“白手起家”,它的资金投入不但多于俄罗斯,部署的时间也会晚于“信使”导弹。
  虽然苏联解体前,“信使”导弹的研制被迫终止,但并非无果而终。20世纪90年代之后,莫斯科热工研究所大力发展SS-27“白杨”M、SS-N-30“圆锤”、RS-24“亚尔斯”和“边界”等洲际弹道导弹,使用了为“信使”导弹研制的某些组件、设备和技术。“信使”导弹的控制系统被用于“起飞”和“起飞”1型运载火箭,该火箭曾在1993~2006年间服役。通过实际应用,“信使”导弹的组件、设备和技术得到了验证和改进,指挥通信难题也可能解决。因此,一旦俄罗斯重新研制“信使”导弹,它的战技性能会提高到新的水平。
◎ 沃特金斯克厂车间内的“起飞”1型运载火箭

  据俄专家评估,一旦美国在东欧部署中程弹道导弹,它的核弹头飞抵俄欧洲领土上战略目标的时间将缩短到7~10分钟。虽然俄罗斯在加里宁格勒地区部署了“伊斯坎德尔”战役战术导弹,但它的射程仅500千米,对美国形成不了威胁。“信使”导弹可在俄北极地区自然条件适合、有北方舰队防护的岛屿上部署。例如,俄北方舰队近年组建的4个战术集群,有一个就驻扎在北极地区的科捷尔内伊岛。“信使”导弹可在俄北极海上航线上往返,敌方不可能在成千上万的海运集装箱中分辨出来。据俄专家计算,“信使”导弹从北极地区飞抵美国本土的时间,与美国部署在欧洲的中程导弹飞抵俄罗斯的时间相当,是名符其实的“对等”应对措施。
其他文献
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并不能全程跟踪超高音速武器  2019年7月,美国国防部表示,即将进行为期四年的试验活动,获得的数据将为全面的高超音速武器路线图奠定基础,试验活动将包括40 次飞行和三种基本飞行器概念的验证。此外,该路线图还将包括反高超音速手段发展战略的整合,美国空间发展局(SDA)和弹道导弹防御局(MDA)都提出了初步方案:SDA正在研究一种天基分布式卫星体系结构,而MDA已经提出了一种“高超音
前两篇介绍了声制导的基本原理,以及主要以声制导为基础制导方式的一些鱼雷的优缺点。本篇接着再说说现代鱼雷的分类和不同鱼雷用途方面的区别。  多年来,各种反潜装备对潜艇的探测、跟踪和攻击技术一直都稍逊于潜艇技术的发展,可以说反潜一直是现代海战中的一个软肋,而无论航空反潜还是水面舰艇的反潜,最得力的兵器非鱼雷莫属。当然,鱼雷也有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如鱼雷的速度和航程比不上空中飞行的导弹。鱼雷的发展已经历了
1935年,英国研制成功CH(本土链)雷达,随后英国空军就积极开展使用CH雷达情报引导空中拦截的训练。但是CH雷达探测精度太差,位置误差能达到8千米,在天气晴朗的昼间尚可实施有效引导,在夜晚或遇有能见度不良的昼间,引导成功率仍然很低。另外,CH雷达的低空探测能力也很弱,飞机高度低于914米时,雷达几乎完全看不见,经常是敌机已接近英国海岸才被目力观察哨发现。  在获悉德军已具备夜间轰炸能力后,雷达情
2019年1月,随着俄战略导弹部队首批两套装有高超音速滑翔弹头的“先锋”导弹系统正式列装,这种曾被世人猜想的杀手锏武器终于露出了冰山一角。俄罗斯一些媒体对其做了分析评论,本文就是对这些评论的一些汇总。俄罗斯公布的“先锋”高超音速弹头想像图有趣的猜想  苏联研制高超音速武器的项目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曾研制和试验了多种型号的高超音速武器。20世纪90年代末之前,俄战略导弹部队正式启动了研制新
伊热夫斯克枪械厂生产卡拉什尼科夫步枪  冷战时期的苏联军工企业,曾是苏联工业、科技实力最强大的基石。图拉兵工厂、共青城厂、苏霍伊设计局、安东诺夫设计局、黑海造船厂、北德文斯克造船厂、下塔吉尔乌拉尔车辆厂、哈尔科夫交通机器制造厂、金刚石设计局等等,都曾是军迷们熟悉的“门店”。但是在苏联解体后,这些军工企业绝大多数都经历了一段痛苦不堪的日子,不仅鲜有新产品问世,还被频繁地重组、合并。在国际军火界,上述
“黑鸭”是北约送给俄罗斯伊尔-20电子侦察机的绰号。由于分布广、数量多,黑鸭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无生存危机的物种。但是,以“黑鸭”命名的伊尔-20电子侦察机却恰恰相反,它不仅数量有限,且行踪诡秘,被世人称为神秘的“黑鸭”。与RC-135竞争高低  伊尔-18涡轮螺旋桨客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最普及的客机之一。  1957—1969年,莫斯科第30飞机制造厂(今“米格”飞机制造集团公司)共计生产
欧洲电磁导轨炮  在法国武器装备总署(DGA)主办的2017年度“法国武器装备总署创新”论坛上,法德圣路易斯研究所披露了全功能车载电磁导轨炮,并使用5×5毫米弹丸进行了实弹射击演示,弹丸的初速达到120米/秒。法国武器装备总署和法德圣路易斯研究所还透露,2018年配装电磁导轨炮的概念舰(比例模型)将在法国巴黎国际海事展上展示。法德圣路易斯研究所成立于1987年,长期秘密开展电磁导轨炮的研究工作。1
美国 XQ-58A无人机俄版“忠诚僚机”  2015年,美军提出“忠诚僚机”概念。“忠诚僚机”旨在使无人机作为第五代隐身战斗机(有人机)的僚机,有人机长机飞行员可以指挥无人僚机,同时无人僚机也可以向长机传输信息,实现有人-无人机编队作战,提高整体战斗力。根据美军的设想,在危险空域,作为“忠诚僚机”的无人机将飞在有人机的前方突防,诱导敌方目标开火,并加以追踪定位,甚至打击,从而使有人机远离危险。无人
2018年10月,對于俄罗斯总统普京来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月份。普京以传统的方式,在家中与亲人一起渡过了自己66周岁的生日。同时,他也迎来了“新面貌”军改十周年可庆可贺的日子。在过去10年里,普京“新面貌”军改,顶住了国际金融危机、以及美国和欧盟制裁而引发的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本文将分析普京“新面貌”军改以来的得失。普京“新面貌”军改的背景  俄历史上历次重大军改背景,均源自
今年10月份,俄罗斯《消息报》援引俄罗斯海军总司令部的消息称,俄罗斯政府将耗资约10亿美元对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进行维修和现代化改造。本文要说的不是该舰的改造计划,而是谈谈“基洛夫”级巡洋舰首创的俗称“大左轮”的防空导弹垂直冷发射系统。  上世纪80年代,S-300F“堡垒”(北约编号SAN-6)防空导弹系统随“基洛夫”级巡洋舰首舰“基洛夫”号正式进入苏联海军服役。尽管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