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22世纪的社会众生相》连载(四)

来源 :养生大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热气和电机技术的发明与运用,使得人类可以坐着跑车飞奔在高速路上,取代足踏布满荆棘的森林兽道;亦可以乘坐缆车直达山顶,无需攀登悬崖陡峭的山路。”人类追求舒适的愿望,是促进技术更新换代的根本动力。但我们在得到舒适的同时,也会引发其他问题。正如本小说所描述的:“我们虽然得到了舒适,其代价却是失去了与狮子也能对峙的肌肉力量和精神力量。”这需要我们对所谓的“舒适”进行重新审视。
  在本刊2020年第7期的科幻小说《22世纪的社会众生相》连载(三)中,桥元先生除了对22世纪人类所谓的“舒适”进行思考与解读,还对“浓缩”“商业”等关键词进行了阐述和描述,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22世纪人类生活变化的奥秘。
  本期所刊载的续篇“指南针”“商品·必须品”,是桥元先生对22世纪生活变化的科学预测。让我们一起走进桥元科幻小说的世界,继续领略22世纪的时代风光。

7.指南针( compass )


  1963年,名为魏格纳和马修斯的地质学家,在印度洋海底发现了周期性变化的残留磁化。所谓残留磁化,就是熔岩中的铁成分被地球磁场磁化,冷却凝固而形成的。
  这一发现成为海底逐年扩大的证据,使大陆板块移动说再次死灰复燃,发展成为地球板块构造理论。另外,从不同的角度,它还明确了一个惊人的事实,那就是关于地磁的性质。
  残留磁化,就像是记录熔岩凝固时候的地球磁极方向的化石一样。它的周期性变化,说明地球磁极的方向在过去曾多次发生过变化。现在磁铁的指针N极指向北。但是70万年前,磁针指向是南。这说明地球磁极是倒转的。
  这个不可思议的事实,如今已经普遍被科学家们所接受。但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儿,至今仍然还是个不解之谜。地球磁极发生变化的原因,无疑是缘于地球中心的液状铁的流动。不过,其运动过于复杂,难以样板化。虽然前面说到残留磁化的变化是周期性的,但周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过去数百万年间里,平均倒转的间隔时间为20万年。不过,如上所述,在这70万年里,并没有发生倒转。
  最近的研究逐渐表明:发生地球磁极倒转时,地磁的强度会减弱到平时的十分之一以下。而且,倒转的过程在一千年左右才能完成。不过,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地球磁极倒转会更急遽地发生,如在比一百年还短的期间里。
  关于地磁强度,从1840年左右开始就有测定的数据。其结果显示:在这160年间内(以安培×平方米×10的22次方为单位),从8.6到7.8一直在持续减少。如果这种减少的倾向一直持续下去的话,一千年左右,地磁的强度似乎会变成现在的十分之一左右。
  这样一来,我们貌似生活在地球磁极倒转的瞬间里。最近70万年没有发生倒转,这一事实也许差不多会真的成为就要发生倒转的根据了!进而,如果倒转的速度不是以千年为单位,而是以百年为单位的话,那么22世纪恐怕就会成为地球磁极倒转的世纪。
  不过,地球磁极倒转会引发什么呢?如果倒转完成,磁铁方向会发生180度的大转弯,S极会一直指向北。问题是地磁会越来越弱,地球磁极倒转将发生在瞬间。届时,恐怕地磁在極短的时间内消失。到了那时候,即便指南针不能使用,但也不会影响航海。即使在现在,指南针也正在成为陈放在博物馆角落里的往昔的遗物。因为科学文明能够提供多不胜数的、不依赖地磁也能准确测定方向的方法。但是,这对候鸟来说,问题就严重了。埋在它们大脑中的磁针会变得失灵,会给他们带来陷入灭绝的危机。
  那么,科学文明会对地磁消失这一现象视而不见吗?不会的。地球磁圈也会形成地球的防卫网。从太阳飞来的负荷电粒子,即所谓的太阳风,由于它具有高能量,不仅会破坏人类,而且能破坏地球上所有生命的DNA。我们会完全暴露在来自于宇宙的放射线之下。
  还有地磁风暴,即使是现在,地球防卫网也有可能被太阳耀斑放出的强烈子弹而弄得千疮百孔。在地球磁极有可能正在发生倒转的22世纪里,人类恐怕需要摸索不依赖于电波的通信手段。
  不过,这也不全都是坏事。因为22世纪的人们,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甚至在赤道正下方),每夜都可以在头顶上观赏到天赐的礼物——极光。

8.商品·必需品(commodity)


  在现实生活的对话中,头一次听到“commodity”这个词,那是在电影中,即一九四三年美国拍的电影《卡萨布兰卡》(当然,笔者观看的是录像)。
  掌管黑市的老大在酒馆里,用手指着正在演奏的黑人钢琴家山姆说:“t hat ’ s Casabalanca’ s leading commodity(那家伙是卡萨·布兰卡的名牌品) ……”这是对酒馆主人的“I don’t buy or sell human beings(我不买卖人类)……”而说的台词。虽然笔者不大清楚英语的语气,但human being(人类)与commodity(商品、必需品)相对照,这很有趣。也就是说,commodity是便利的,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商品,也就是必需品。但这绝不意味着它是无可代替的宝贵之物。
  什么是commodity?当然,它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
  虽说是人类,奴隶也曾经是commodity。眼镜和手表在发明之初,也应该是贵重物品。但时隔不久,除了一部分名牌品之外,大都变成了commodity而融入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现代的commodity,暂且就算是手机吧。
  现代的贵重物品,在未来都可能变成commodity。这是很容易就能想象得到的。在谈论“company(公司)”这一主题时,我想起在上一章里曾经说过的纳米技术。将来一旦终极的纳米技术能够得以实现运用,那么钻石也会变成commodity。如果外观精美,且不容易破裂的话,钻石将会取代所有的玻璃制品。
  那么美术品和艺术品会怎么样呢? 比如说梵高的“向日葵”,难道永远不可能成为commodity吗?
  制作绘画复制品的技术,在现代已经是具有相当的水平了。 到了22世纪,恐怕如同原子水平一样,能够制作出和真的“向日葵”一模一样的复制品。在与原子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因为同位素的量都是一样的,所以无法用放射性元素来进行年代测定。总之,我们只要从物质水平上来看,所有的“向日葵”都是一样的,已经不可能进行鉴定了。这样的话,只有“梵高画了这幅画”的历史事实能遗留下来,“向日葵”的价格会和梵高生活的时代一样,也就是说价钱和那时候差不多。如此这般,进入到了22世纪,天才画家所绘制的名画,就像现代的观赏植物一样,全部都变成了commodity。
  不仅限于艺术品和美术品,到了22世纪,就像电影《卡萨布兰卡》中所说的台词一样,在那个时代贩卖奴隶就如同家常便饭,human being(人类)也将成为commodity(商品)。
  不用说,克隆技术会使之变为可能。
  现在,虽然还存在着伦理道德上的问题,不过,很多有良心的科学家还在进行着克隆研究,这是为了医学。利用克隆技术,只要获取某个人的ES细胞(干细胞),那么,当那个人因疾病或事故而需要器官移植的时候,不必等待其脑死就可以移植本人的内脏器官,也不用担心因免疫而引起的排斥反应问题。这种医疗技术的应用,已经是近在眼前了。
  虽然,器官一般不会丧失,不过即便是丧失,如果可以简单地复制出备件的话,那就已经接近了commodity(商品)的领域了。无须担忧未来的赛车和摔跤选手们,恐怕这些人会把自己的身体当作commodity。
  到了那时候,克隆人会亮相登场(说不定就在年内)。这是谁都无法阻止的历史潮流。
  22世纪,恐怕世界上到处都会挤满了克隆人。
  有一天,你的克隆人会指着你,这样说:“That’s my commodity(那是我的商品)……”(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一  最近发生的几件事,把美女科长彭小柳推上了风口浪尖。  在三月份的例行局长办公会上,周劲松局长情绪不错,罕见地表扬了几个中层干部,其中就有法制科科长彭小柳。他先表扬了下属单位两个业务干部,说他们最近工作扎实主动,为即将召开的某个业务现场会经常加班加点。最后周局长又看似不经意地说,法制科的彭小柳科长,听说自学拿到了法律专业的双学位,相当于硕士研究生毕业呢,不简单,值得大家学习。  坐在会议室一个
期刊
吕沛宛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中医师陈 敏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针灸理疗科主任中医师  首都名中医耿建国,系首都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原首都医科大学中医临床基础学系主任、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教学、科研和临床研究。笔者曾于2016年跟师学习,亲眼目睹了大量急危重患者,明明入院时神志不清,精神萎靡;或中风瘫卧,危在旦夕,但饮服了老师的中药后,患者的神志精神好了,能吃
期刊
观点1 :国内康养旅居市场庞大广东优势明显  康养旅居市场主要面对慢病人群。据统计,我国的慢病人群保守估计有3亿多人,实际可能超过5亿人,很多老年慢性病日显年轻化。包括一些所谓的“活力长者”,也存在慢性病,但不影响生活活力,实际上也属于慢病人群,且这一群体非常庞大。  目前,国内的康养旅居产业发展较之日本及欧美等发达国家明显滞后。三年前,海南省率先提出康养旅居概念,至今,医疗旅游和康养旅居已成为海
期刊
听觉与音感  众所周知,人的感官中发育最快的是听觉。从出生后的第11周开始,婴儿就能够分辨出人的声音与其他声音的不同;幼儿6个月左右就能够倾听感兴趣的音乐;从9个月左右开始发声吱语,也可以用身体表现音乐的律动;从1周岁左右开始就能自己唱歌。幼儿成长到4~5岁的时候,迎来临界期(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个阶段,要尽可能地让孩子多接触各种各样的音乐,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音感,也可以提高孩子应必具备的一些能
期刊
2017年,95岁的他在人民大学带博士研究生;2018年96岁可以吃自助餐;2019年97岁出版《老年价值论》;2020年98岁思路清晰,直播一小时分享健康理念。他,著书立说、读书养生;精神矍铄,思路敏捷,为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献言献策。他就是邬沧萍教授,我国人口学、老年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其生有序,则万物兼济;其老有安,则天下太平。”这是邬沧萍毕生的现实关切和学术理想。他用毕生心血,开拓
期刊
鼎龙湾康养海居生活1.0  鼎龙湾位于北纬2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23℃。所在地湛江拥有媲美夏威夷、迈阿密的气候环境和度假资源,被评为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之一,是中国最适宜养老居住的城市,也是中国海岸线最长的城市。  鼎龙湾项目总规划占地面积约25000亩,拥有16公里原生态海岸线,有众多国际级设施配套,是南中国独一无二的康养文旅优选之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成就了鼎龙湾康养海居生活1.0
期刊
编者按: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防控难度最大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2020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指出:“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如何推进公共卫生体系治理变革?请听专家的建言献策。马晓伟 : 提高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和处置能力
期刊
肖倩吴瑛提高健康护理能力凸显护理专业力量  在诸多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疾病中,慢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中国人寿命的重要“杀手”,占人群死因构成的86.6%,疾病负担的69%。而老年人是慢病高发人群,其发病率高于青壮年3~4倍。老年慢病患者具有多病共存、药物治疗副作用大、病情隐匿和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失能失智率高等特点。因此,老年人的住院率比普通人群住院率高2倍,老年人平均卫生资源消耗是普通人群平均卫生资
期刊
如今的中国,“大健康”与“生活美学”得以同时兴起。那么,二者之间能不能产生互动关联呢?笔者认为:这个大健康与大美学之间,恰恰可以形成一种“健康美”的新观念。  大健康与大美学,这二者在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目的上,是高度一致的。只不过,大健康重在提升生活“质量”,而大美学则重在提升生活“品质”。前者是致力于“好生活”的打造,后者则是致力于“美生活”的塑造,二者合在一起,共推中国人的“美好生活”,岂不是
期刊
日本组香文化发展及中日香文化发展的异同  16世纪初,三条西实隆(1455-1537)在广泛收集、分辨众多沉香的基础上,归纳出了66种名香;其后,志野宗信(1445?-1523)又整理为61种名香;又其后,日本香人又推举出名香中的名香11种:法隆寺、东大寺、逍遥、三芳野、红尘、古木、中川、法华经、卢橘、八桥、园成寺。在同一时期,赏闻沉香片的焚香法问世;赏闻沉香的香会形式定型;独特的闻香游戏——组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