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5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氨氯地平组、缬沙坦组、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组,每组患者40例,每组患者采用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法,观察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心率、血脂、血糖、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
结果:三组患者经过治疗血压均出现的下降,其中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组患者的血液下降效果最为明显,明显优于其它两组(P<0.05);就三组治疗效果而言,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有效率达91.6%,明显高于氨氯地平组(71.4%)与缬沙坦组(74.5%),三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可以将其应用于原发性高血压血压控制方面。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氨氯地平缬沙坦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176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129-01
原发性高血压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因素[1],具有多发性且死亡率极高,因此,原发性高血压疾病已经成为当前临床研究的焦点。临床研究发现,及时、有效的预防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能够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与尿毒症的发生,同时能够降低死亡率,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本文选取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了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的临床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内科于2011年5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86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为49-79岁,平均年龄为(68.4±10.3)岁,其中中重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4例。所有患者均参照高血压疾病预防指南中的诊断标准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所有患者均在半年内未发生心肌梗死于脑卒中等突发疾病,且无心率失常、心绞痛、心力衰竭、高血压超高等病症,此外,本组患者也不包括具有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将120例患者分为三组,每组40例患者,分别实施氨氯地平药物治疗、缬沙坦药物治疗、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药物治疗。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症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可以进行统计比较。
1.2治疗方法。氨氯地平组患者行氨氯地平药物治疗,每日一次用药,剂量为5mg/次;缬沙坦药物治疗组患者行缬沙坦药物治疗,每日一次,剂量为80mg/次;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药物治疗组患者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用药每日一次,每次剂量为5mg氨氯地平与80mg缬沙坦。所有药物均由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提供。三组患者行药物治疗一个月后测量观察患者血压变化,并针对舒张压高于90mmHg的患者增加(加倍)用药剂量,观察三组患者的治疗情况。
1.3观察指标。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均行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血糖与血脂、肝肾功能变化指标、心电图指标与心脏超声检查、用药后血压于心率检查等指标[2]。药物治疗过程中还要注重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效果。治疗过程结束后统计比较三组患者药物治疗效果。
1.4疗效评价标准。我院按照药物治疗效果将其临床疗效评价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等级,其中显效:患者药物治疗后舒张压下降幅度大于10mmHg,且舒张压恢复正常,或患者舒张压下降幅度降低大于20mmHg,但未恢复正常;有效:患者药物治疗后舒张压下降幅度低于10mmHg且恢复正常,或患者舒张压下降幅度为10-20mmHg,指标未恢复正常;患者收缩压下降幅度大于30mmHg;无效:患者药物治疗后未出现以上指标的改善现象,甚至出现加重趋势。
1.5统计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记作(均值±标准差)形式,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后三组患者血压指标变化。三组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进行实验室检查,其中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组患者治疗前后舒张压、收缩压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调整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其它氨氯地平组与缬沙坦组,三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血糖与血脂、肝肾功能变化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2.2三组药物治疗后疗效评价比较。就三组治疗效果而言,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有效率达91.6%,明显高于氨氯地平组(71.4%)与缬沙坦组(74.5%),三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氨氯地平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4例头痛不良反应患者,均进行药物控制后全部缓解,另有2例患者出现踝部水肿,未进行药物处理后自行缓解;缬沙坦组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组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了头痛不良反应患者1例,进行药物缓解。三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氨氯地平药物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两组。
3讨论
氨氯地平与缬沙坦药物均是原发性高血压疾病临床治疗的常用药物。氨氯地平药物是一种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能够通过拮抗原理阻止心肌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外部的钙离子进入肌肉组织细胞,这样能够预防心肌于血管平滑肌组织松弛,为机体内环境控制作用突出[3]。但是,氨氯地平药物服用后会直接作用于患者机体外周血管组织,这样降压效用的发挥用时较长,起效十分缓慢,长时间内血压波动相对较小,而且还会伴有头痛、水肿等不良反应,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作用有限。缬沙坦药物是一种非肽类血管紧张素受体抗结剂,能够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及醛固酮系统间的活性介质,在此过程中,缬沙坦药物能够选择性的作用于机体AT受体亚型,进而阻断血管紧张素影响下的血管收缩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降低血压进而维护机体内部血压环境。由此可见,两种药物以不同的作用机制进行高血压疾病治疗。
缬沙坦药物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离子通道与激素受体产生影响,因而使用过程中能够有效控制血压但无法对心率、缓激肽的合成与降解产生影响,这与氨氯地平药物具有互补性[4],能够以不同的降压机制分别作用于不同的机体环境,却均能起到降压效果,两种药物的联合应用效果也因此成为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治疗的研究焦点。
临床研究发现,氨氯地平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疾病会伴有头痛、水肿等不良反应,单独应用该种药物治疗不仅见效慢,还会为患者带来不良反应,大大降低临床疗效,相比于氨氯地平药物,缬沙坦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本文研究发现将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联合应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能够提高原发性高血压疾病治疗的有效性提升到90%以上,还能够降低原发性高血压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5],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文,张丽华,潘慧超,吕立友.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12(9):1329-1331
[2]许云南.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10,12(7):735-736
[3]李伟,陈学林,管思明等.奥美沙坦酯和氨氯地平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心肺血管病杂志,2009,28(4):259~261
[4]杨传荣.氨氯地平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60例.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32):4818
[5]邓骥,刘军.缬沙坦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8):1012-1012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5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氨氯地平组、缬沙坦组、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组,每组患者40例,每组患者采用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法,观察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心率、血脂、血糖、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
结果:三组患者经过治疗血压均出现的下降,其中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组患者的血液下降效果最为明显,明显优于其它两组(P<0.05);就三组治疗效果而言,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有效率达91.6%,明显高于氨氯地平组(71.4%)与缬沙坦组(74.5%),三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可以将其应用于原发性高血压血压控制方面。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氨氯地平缬沙坦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176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129-01
原发性高血压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因素[1],具有多发性且死亡率极高,因此,原发性高血压疾病已经成为当前临床研究的焦点。临床研究发现,及时、有效的预防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能够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与尿毒症的发生,同时能够降低死亡率,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本文选取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了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的临床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内科于2011年5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86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为49-79岁,平均年龄为(68.4±10.3)岁,其中中重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4例。所有患者均参照高血压疾病预防指南中的诊断标准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所有患者均在半年内未发生心肌梗死于脑卒中等突发疾病,且无心率失常、心绞痛、心力衰竭、高血压超高等病症,此外,本组患者也不包括具有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将120例患者分为三组,每组40例患者,分别实施氨氯地平药物治疗、缬沙坦药物治疗、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药物治疗。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症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可以进行统计比较。
1.2治疗方法。氨氯地平组患者行氨氯地平药物治疗,每日一次用药,剂量为5mg/次;缬沙坦药物治疗组患者行缬沙坦药物治疗,每日一次,剂量为80mg/次;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药物治疗组患者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用药每日一次,每次剂量为5mg氨氯地平与80mg缬沙坦。所有药物均由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提供。三组患者行药物治疗一个月后测量观察患者血压变化,并针对舒张压高于90mmHg的患者增加(加倍)用药剂量,观察三组患者的治疗情况。
1.3观察指标。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均行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血糖与血脂、肝肾功能变化指标、心电图指标与心脏超声检查、用药后血压于心率检查等指标[2]。药物治疗过程中还要注重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效果。治疗过程结束后统计比较三组患者药物治疗效果。
1.4疗效评价标准。我院按照药物治疗效果将其临床疗效评价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等级,其中显效:患者药物治疗后舒张压下降幅度大于10mmHg,且舒张压恢复正常,或患者舒张压下降幅度降低大于20mmHg,但未恢复正常;有效:患者药物治疗后舒张压下降幅度低于10mmHg且恢复正常,或患者舒张压下降幅度为10-20mmHg,指标未恢复正常;患者收缩压下降幅度大于30mmHg;无效:患者药物治疗后未出现以上指标的改善现象,甚至出现加重趋势。
1.5统计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记作(均值±标准差)形式,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后三组患者血压指标变化。三组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进行实验室检查,其中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组患者治疗前后舒张压、收缩压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调整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其它氨氯地平组与缬沙坦组,三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血糖与血脂、肝肾功能变化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2.2三组药物治疗后疗效评价比较。就三组治疗效果而言,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有效率达91.6%,明显高于氨氯地平组(71.4%)与缬沙坦组(74.5%),三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氨氯地平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4例头痛不良反应患者,均进行药物控制后全部缓解,另有2例患者出现踝部水肿,未进行药物处理后自行缓解;缬沙坦组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组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了头痛不良反应患者1例,进行药物缓解。三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氨氯地平药物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两组。
3讨论
氨氯地平与缬沙坦药物均是原发性高血压疾病临床治疗的常用药物。氨氯地平药物是一种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能够通过拮抗原理阻止心肌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外部的钙离子进入肌肉组织细胞,这样能够预防心肌于血管平滑肌组织松弛,为机体内环境控制作用突出[3]。但是,氨氯地平药物服用后会直接作用于患者机体外周血管组织,这样降压效用的发挥用时较长,起效十分缓慢,长时间内血压波动相对较小,而且还会伴有头痛、水肿等不良反应,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作用有限。缬沙坦药物是一种非肽类血管紧张素受体抗结剂,能够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及醛固酮系统间的活性介质,在此过程中,缬沙坦药物能够选择性的作用于机体AT受体亚型,进而阻断血管紧张素影响下的血管收缩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降低血压进而维护机体内部血压环境。由此可见,两种药物以不同的作用机制进行高血压疾病治疗。
缬沙坦药物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离子通道与激素受体产生影响,因而使用过程中能够有效控制血压但无法对心率、缓激肽的合成与降解产生影响,这与氨氯地平药物具有互补性[4],能够以不同的降压机制分别作用于不同的机体环境,却均能起到降压效果,两种药物的联合应用效果也因此成为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治疗的研究焦点。
临床研究发现,氨氯地平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疾病会伴有头痛、水肿等不良反应,单独应用该种药物治疗不仅见效慢,还会为患者带来不良反应,大大降低临床疗效,相比于氨氯地平药物,缬沙坦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本文研究发现将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联合应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能够提高原发性高血压疾病治疗的有效性提升到90%以上,还能够降低原发性高血压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5],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文,张丽华,潘慧超,吕立友.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12(9):1329-1331
[2]许云南.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10,12(7):735-736
[3]李伟,陈学林,管思明等.奥美沙坦酯和氨氯地平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心肺血管病杂志,2009,28(4):259~261
[4]杨传荣.氨氯地平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60例.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32):4818
[5]邓骥,刘军.缬沙坦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8):101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