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rma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走了快半个月了,她依然每晚痴望着窗子。
  一只胖鸟好不识趣地停在窗台上,小小的头一下又一下咂着生硬的大理石。那大理石窗台,在夏日的烘烤下格外炽热,好似能蒸干她将流未流的眼泪,使她那张瘦削的脸上总挂着不甘断流的泪痕。
  “叽——叽——”鸟儿叫了两声。
  “什么?”
  “叽——”
  她说:“你是说我为什么又站在这儿吗?”
  “叽——”
  “好吧。没什么。我在想一个人。”她说着,双颊微微泛了红,轻轻眨了眨眼。晚风早早吹乱了她褐色的发丝,她此刻终于在意起来,伸出手去将它们捋到鬓后。
  “你不会认识他的。”
  她想起去年夏天,他同她手挽着手走在柳荫下。他微眯着眼,笑着说些什么。而她呢,她根本没在听,她只顾紧紧握着他的手,享受着那温度。
  她想起他亲切地唤她的名,那声音好像山涧里清灵的流水,有力而温润地敲打着生了青苔的石头。她还想起他的笑,那是全天下最美的笑容,像春天,又像秋天。而那笑容里又总藏着一丝忧愁,那忧愁唯有她懂。至少她是这样以为的。
  她想起他曾说要一直陪着她,陪着她走过每一个晴天和雨天,陪她看日出和日落,陪她看春天第一只北归的大雁,陪她看清晨最早滴打在花盆上的露珠,陪她看天上那颗孤独的星,地上那条快乐的狗,陪她看每一本书、每一场电影,陪她看着镜里的他们,一起慢慢变老。
  她想起他们在湖畔的一顶小屋里住下。这小屋是一个艺术家的遗产,小而有情调。他们一起搬家,一起布置。他负责买书柜,她负责买书;他负责挑花瓶,她负责挑花;他负责撩开南窗的帘子,好让每一缕阳光都能照进她的围裙,她负责打开阁楼的天窗,好让每一寸月光都能浸染他的西装。
  她想起他们曾像王子和公主一样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每天早上,他们都会在湖畔的柳荫下散步。在没有旁人的时候,他会跳起踢踏舞,而她会唱歌。每天中午,他们都要一起做饭。她会把鸡蛋打好、搅匀,还会把青菜洗得青翠欲滴。而他呢,他很会烧菜。每道菜需要洒几匙盐巴,倒几滴酱油,他都门儿清。他知道她喜欢清淡,所以炖肉都用清水过过三旬,而从不爆炒。尽管她还是分不清那黄澄澄的薄片是土豆还是冬瓜,他还是会左手持勺,右手秉筷,亲手夹起送到她唇前。每天晚上,他们照例要读书。他喜欢读外国小说,而她喜欢读古典文学。他最近在读《安娜·卡列尼娜》,不住地艳羡列文和吉娣。她不喜欢外国人冗长的名字,却能把林黛玉的《葬花吟》倒背如流。是的,她喜欢读《红楼梦》,她曾红着脸说他是“多愁多病身”,可他不懂,只会皱起眉说,我身体好呢!
  只是,半个月前,他不辞而别。没有一句告别的话语,没有一封叮嘱的书信。他就那么走了,走得那么突然,那么不切实际。自他离去后的每一天,她都一个人站在窗口发呆。风不住地刮着她的脸,削出一道又一道纹路,削出一个又一个棱角。她不难过,也不伤心,因为她知道他是要回来的。
  他是要回家的。
  一天,两天,一周,两周……她从未觉得日子是这么难熬,仿佛有人用火把在熬着她的生命,把她的每一寸柔情的记忆,每一寸甜蜜的期许都熬成了思念,熬成了风雨,熬成了缺月挂疏桐,熬成了几度夕阳红。
  可是,他为什么不回家呢?为什么还不回家呢?究竟是什么事,不能叫我知道?是不敢让我知道,还是不想让我担心?是不愿意麻烦我——那未免太生分了,还是觉得我没必要知道,我根本就不重要?
  一个人为什么可以不回家?为什么可以在外面的世界独自闯荡?不,那是不行的,每个人都要回家,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家——可是,如果一个人没有家了呢?或者说,有了新家呢?
  哦,新家。她痛苦地想着,突然从袖子里扯出双手,奋力地揉着自己的头发。发带断落,无数青丝伤心地落下。
  “既是这样,那我也不需等了。”她含情脉脉地对那只胖鸟说。
  “叽——”
  “你太傻了!”她嗔道,“你这么晚不回家,在我这儿做什么?”
  “叽——”
  “你太傻了!”
  她覺得有些累。大理石窗台终于冷了下去,天色也终于黯淡了。她的泪到底还是流了下来。滴答,滴答,和那墙上冷漠的时钟一样。
  忽然,她一怔,猛地抬起头。
  她开裂的嘴角颤抖着,嗫嚅着,终于慢慢上扬,化成一个柔软的弧度。
  “回来啦?”
  “回来了。”
  她在想,她现在头发一定很乱。
其他文献
当那铁栏杆抵在我的前脚踝时,我觉着自己轻得像风。  我像一只狷狂的海鸟一样张开双臂,拥抱远方一晕淡淡的夕阳。温柔的气流在我周身浮动,绸带般裹挟着我。我感觉到从未有过的舒适。  憧憬这片海已经很久,只是我胆小,总不敢上来。是的,这是一片顶神奇的海。海岸比海水高出幾十米,沥青色的沙滩被一圈铁护栏围着,并没有沙子。这里的海水并不蔚蓝,比起今晚的天色,甚至有些乌黑。它从不会兴起巨浪,而只是卷着五彩斑斓的泡
期刊
关于长安,关于长安的春天,我一切想法的开端是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每次念出这四个字,我总觉得铺开在眼前的长安盛景恰在春朝,正是那最明媚的时节。而这种认知又极其固执,自打出现后便牢牢盘踞在脑海里,分毫不让。于是在我这里,长安、长安春便与《长安古意》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心里念着的是长安春,于是詩里铺陈开的画卷便不想去分辨说的是哪一年哪一季,我只当它是盛唐时某一年的春深。满目琳琅的颜色,入耳熙攘的人声
期刊
严家炎,1933年出生于上海,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语言文学学科第二届、第三届评议员。2005年3月被北京大学聘为文科资深教授,即终身教授。他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将金庸的武侠小说引入北大讲堂,此举亦被视为学术界对通俗武侠小说的接纳与认可。  作家宗璞说,北京大学有两位“大侠”,严家炎便是其中一位。在她看来,严家炎是有侠气的好人,助人为乐,绝不计较一些小事,心胸很大,敢说真话。 
期刊
提到文学的时候,“虚构”这个概念往往如影随形。新闻记者或者历史学家的虚构被视为道德瑕疵,虚构是文学专享的特权。然而,进入文学殿堂内部,虚构的特权并未平均分配。小说、戏曲以及电影可以坦然无忌地虚构,散文却禁止分享。前者放纵想象任意地飞翔起伏,后者只能爬行于坚硬而粗糙的地面。对于这种不公的状态,我的开脱之词是——虚构是一种有偿使用。小说、戏曲以及电影必须提供某种特殊的品质,散文不存在这种负担。  大多
期刊
家的边上盖起来一座小小的寺庙,青山绿林里,鲜艳的冷色使它的淡黄显得很突兀。  寺庙里的人搬过来的时候是在一个雨天,很大的雨,也下了很久。我清晰地看见他们匆忙的脚步,或许是不适应这样的环境,他们仓皇地从泥泞的小土道上跑过的时候,污黄的泥水被他们的小布鞋踏得争抢着溅起,溅到那些和尚与他们的寺庙同种颜色的裤腿边,然后热切地随他们一起奔跑在乡间的小路上——是不是这样就会沾染他们身上特有的味道?  他们来这
期刊
當前,现实题材热,在中国文坛已成遍及各体裁创作领域的主流风尚。单看表面,这似乎只是近年来高唱入云的理论引导和广接地气的政策扶持所催生的一个特殊结果。实际上,对于现实题材创作的提倡和推崇,既呼应着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也连接着植根深远的民族精神气质和文学生活传统。  先秦时期提出的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以及诗可以兴观群怨之说,经历代文人的持续传述和不断阐发,凝练、提升到表征整个中华民族共同审美价值观
期刊
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所谓“千古事”,既是要用笔墨纸砚开创人生事业,以期在百年之后文名长留,为人所记;更是要完满自己一腔为文的情怀,以文传世。然而无论是一篇名作的洛阳金纸贵,还是文脉流传的赢得身后名,相比之下,我更着意创作过程本身的喜乐与欢欣。没有那么神圣,却是那么真切;没有那么伟大,却又那么诱人。  热爱写作是我少年的心事。  小时候妈妈经常给我读故事。从古希腊的神坛到上古中国的山海
期刊
今年秋,你那细细的枝条终于挑起了我的窗纱——为了这一天,我已经等了九年。  九年前的夏天,我读小学三年级。随父母搬进新居,我拥有了自己的卧室。那时的你甚是矮小,个头还不到二楼的屋檐,和我一样是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妈妈说,总有一天,你会长得又高又大,漫过二楼的窗户而把盎然绿意涂满我的窗棂。我半信半疑,每天回家都要站在树下目测你的身高。看看你有没有变胖,有没有长壮。最要紧的,还是看你的树枝有没有听老师的
期刊
大宝,或曰阿宝,是我在黄河幼儿园时的玩伴,亦是我人生可记忆域内的第一个朋友。关于他的记忆,像经年不用的毛笔尖上粘带的陈墨,一旦受了水的浸润,便即刻能在宣纸上晕出一片连亘的温暖。  小时候,我性格不算内向,可同我交好的多是女生。还记得我喜欢看她们穿白裙子,在阳光下旋舞,而我自己却是站不到阳光底下的。男生们常“瞧不起”我的做派,他们聚众摔纸片、扔沙包和躲猫猫的游戏,总不带我的。  那时候惟有大宝肯对我
期刊
老兔寒蟾1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2。  黄尘清水三山下3,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4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1.老兔寒蟾:神话传说中住在月宫里的动物。屈原《天问》中曾提到月中有兔。《淮南子·览冥训》中有后羿的妻子姮娥偷吃神药,飞入月宫变成蟾的故事。  2.鸾佩:雕刻着鸾凤的玉佩,此代指仙女。桂香陌:《酉阳雜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