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kemar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这一点已经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却很少有教师能让学生静下心去阅读,往往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以老师的感悟代替学生的体验。其实,在教学时教师只要“懒”那么一点点,对学生多点刺激、多点激发,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以目标激励人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对中学生早期的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的形成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设置上,教师应当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并且要深入学习、传授语文知识,让学生既能“意会”亦能“言传”。如在教学《小石潭记》时,师生共同研讨,最后将目标确定为:疏通文意, 感知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目标既针对学生实际,又符合教学规律。目标是学习的导向,是思维的起点,有了目标学生就能直奔阅读要点,自主寻找答案。
  二、以情感塑造人
  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是语文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往往以情感著文,字里行间无不涌动着作者情感的波澜,流露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如笔者在教学《小石潭记》时采用了这样的导入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每个人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有人用音乐来消除心中的苦闷,有人则参加体育运动来消除烦恼。现在,老师给大家推荐一种更有效的方法,那就是——走进自然,亲近山水!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名篇《小石潭记》。”这则导语激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年龄特点,对学生进行耐心地引导,学生才会坦然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如在教学《台阶》时,由于文章距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很难理解文中父亲的一些做法,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父亲这一人物进行分析后,可将崔景浩的一首《父亲》引入到了课堂,让学生想起自己的父亲为了家庭所做的种种努力,许多学生在歌曲的感染下泪流满面。无疑,学生的独特感受在这里得到了体现。紧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爸爸,我想对你说”写一段话,让学生的感情得以充分地流露。
  三、以“放手”鼓励人
  在文言文《小石潭记》的教学中,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笔者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自己积累的文言知识自主疏通文意,让学生在翻译实践中领悟文章的主旨,凭借自己的阅读能力,在充裕的阅读时间里努力实现各自的目标。在学生疏通文意的情况下,笔者进一步引导说:“小石潭的景色美吗?美在哪里呢?”通过提问激发学生逐步探究,学生踊跃发言后,笔者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文章情中有景,景中有情。作者想寄情山水,小石潭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使作者忘记了忧愁,但这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最终掩盖不住作者内心的悲苦,作者也只能是‘借景消愁愁更愁’,这种郁闷的心情在文中到处可见。你发现了吗?”学生在笔者的启发下说:“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生机,却人迹罕至,无人赏识,这象征着作者本人。”多么深刻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应让学生在阅读中质疑,鼓励学生敢于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如有学生问:作者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在游览中为什么情感会发生变化?教师可让学生交流、讨论,并出示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自主读书、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人文素养是学生从文本中读出来的,而不是教师渗透进去的。
  如今,各类书籍泛滥成灾,许多书籍并不适合学生阅读,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事情。因此,浏览、略读、精读的学习方法要教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优秀也就体现在阅读量的多少上,而非做题的多少。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在笔者看来,这一规定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行之有效的。当然,学生看了大量的书籍后要有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这也是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重点开展的工作。
  作为教师要敢于放手,相信学生会从文章的阅读中获得与众不同的感悟,相信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自己在读中悟出来的。只有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阅读能力得到培养,才能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其他文献
角色扮演在现今的英语会话教学当中是比较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正处在英语学习阶段的初中生来说,角色扮演可以极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快更有效地掌握学习重点。角色扮演在初中英语会话教学当中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一、会话教学模式  1. 会话教学目的  在教育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外语应用日益频繁,初中是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互能力,听力与口语所组成的会话
在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合作学习,指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在教学之中应用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其基本特征体现为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交流。可以说,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非常关注的一种教学模式,那么,初中英语课堂中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
质疑式教学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对话的重要途径。斯滕伯格认为“进行对话教学有许多方式,鼓励学生发问是最好的一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要求为一线教师实施质疑式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然而,我们平时所看到的现象是教师所“讲”与学生所“需”脱节,学生所“听”与心中所“疑”脱节。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善于就
情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在促进因素,对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积极的学习情感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成效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良好的情感对于优化教学氛围、教学手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一、创设和谐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的心思细腻、思维敏捷,对于外界的变化也更为敏感。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和谐温馨、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能够成为学生更加投入语文学习的重
现代中学生学习压力大,负担重,近年来,中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了一个在教育界日益严重的问题。因此,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有效地减轻心理压力,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向与适应性行为,有效应付应激事件已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迫切需要。为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国各地中小学除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外,还将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渗透到各个学科,如语文学科就具有特有的辅导功能。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
常言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这句话经常能得到印证,一位好教师往往可以影响和培养一批好学生。而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特别是在一些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师资短缺的偏远地区,庸师易得,名师难求。加之传统教学往往是由一名教师担任一到两个班的语文教学,运气好的学生也许能幸运地遇到名师指点迷津,顿开茅塞,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而运气差的学生就只能“众里寻师千百度,那师却在隔壁班”了。要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学习需求等而将采取的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的宗旨相符合,即为了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并体现出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依照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分层教学法达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并使学生获得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更多的语文知识。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义务。针对初中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兴趣不是很浓的现象,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像雨露滋润禾苗似的那样无声、无私。如何实现语文教学实践的雨露滋润,笔者有以下几种看法,仅供参考。  一、雨露滋润的语文教学要求学习情境要适应学生  情境教育不仅是热闹的课堂教学,还应是教师关爱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情与为学生所设计的学习活动的境高度融洽。语文教学需要解决的
情境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种新突破。何谓情?何谓境呢?情即是指情感,境则是指文本之境,境是情的基础,情又在境中被激发出来。正是通过情境创设,架起一座直观到抽象,教材到生活的桥梁,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文本之美,品味到人文的馨香。那么,在情境教学中,该如何创设情境呢?  一、创设情境,拉近审美距离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要让学生走进课堂情境,与其强制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不如运用教学手段,给学生营造一个
初中文言文教学素材中不仅蕴藏着深厚的语言文化知识,还体现了优秀的传统美德。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别谈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研究与思考。  一、活用教材资源,深化传统美德教育  文言文教学文本不仅能够在语言层面深化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佳句中也蕴含着许多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正是这些传统美德才使得这些文字能够成为经典,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教书育人的良好素材。要想在文言文教学中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