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财政金融资金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有31个国定贫困旗(县),从整体情况上看,贫困的成因主要有:(1)自然生存环境恶化,草场退化、沙化;(2)边境地区,投资较少;(3)自然灾害,大面积减收;(4)国家针对草原农牧业的持续发展,改变原有的农牧业生产方式,而相应的资金投入却没有跟上,使资金短缺严重制约新的生产方式的启动。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是外部资金注入引导内部要素的运营。资金在投放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整合农业资源、提高资源效率、优化农业结构、增进资金市场效率、引导农业科技发展、激发农民自强意识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缓解农村贫困的目标,使农业财政金融资金起到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本文试图从贫困地区经济增长、人均收入和经济发展后劲三个方面分析农业财政金融资金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财政金融资金对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1994年“八七”攻坚扶贫计划实施后,中央和内蒙古政府对内蒙古贫困地区的财政金融资金投入在总量上逐渐加大,在结构上日趋合理,财政资金、农村政策金融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的结构由1994年的18.43%、20.25%、61.32%变为2002年的18.8%、38.41%、42.75%,财政资金的比重基本保持不变,政策金融资金由20.25%增长到42.75%,以工代赈资金由61.32%减少到2002年的38.41%。随农村政策性金融资金逐步转化为农村信贷资金, 农村信贷资金增长呈上升趋势,1994年到2002年投入到贫困地区的金融资增长353.34%,年均增长44.17%,政策性金融资金刺激了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的发展。
  财政扶贫资金、政策性金融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参与了贫困旗(县)的经济运行,投入量占贫困旗(县)资金投入总量的比重在逐渐提高,2001年政策性扶贫贷款变为商业贷款后,贷款量和贷款占整个资金投入的比重都呈下降趋势,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对政策性金融资金的依赖性较大。
   为了分析三项资金对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根据三项资金的使用途径和形成固定资产的情况,我们假设政策性金融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包括上年的累计资金存量和当年资金投入量,财政资金主要以扶持贫困户当年的生产生活,假设财政资金只参与当年的经济运行,事实上这与财政扶贫资金以救济贫困人口的生活和生产是基本相符的。对相应年份投入的财政扶贫资金(PRFt,Poverty Reduction Funds)和上年以工代赈、政策金融资金累计额(FALt-1 , “Food for work”funds and Poverty reduction loans)、相应年份投入的农村政策金融资金(PRLt ,Poverty reduction loans)和上年以前年份农村政策金融资金累计额(APRLt-1,Add up Poverty reduction loans)有关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回归数据(表1)
  


  根据表1的数据对1994—2002年的GDP增长与(PRFt)和(FALt-1)进行回归分析,得如下结果:
  GDP=1130464.548 + 7.592 PRFt + 2.869 FALt-1
     (4.194)  (3.156)  (3.602)
   (R2=0.955   Ra2 =0.940  F-s=63.831)
  回归结果显示,内蒙古31个贫困(旗)县GDP增长同财政扶贫资金投入额、上年和以前年份以工代赈与政策性融的累计额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当年每增加1元的扶贫资金投入,GDP相应增加7.6元,上年及以前年度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与以工代赈累计增加1元,GDP增长2.9元,说明财政扶贫资金与农村政策性金融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的累计额对内蒙古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具有很高的影响。
  对1994—2002年的GDP增长与相应年份投入的农村政策金融资金(PRLt)和上年以前年份农村政策金融资金累计额(APRLt-1 )进行回归分析,得如下结果:
  GDP=1311968.578 + 13.288 PRLt +5.582 APRLt-1
    (7.430)    (1.719)  (2.881)
   (R2=0.939 Ra2=0.919 F=46.54)
  回归结果表明,内蒙古31个贫困旗(县)GDP增长与政策金融资金、上年及以前年份政策金融累计额具有很高的相关程度,当年信贷扶贫资金每投入1元,GDP将相应增长13.3元,上年及以前年份累计额每增加1元,GDP将增加5.6元,表明政策性金融资金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
  三项资金参与贫困地区经济运行,应该注意通过科技引导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1994—2002年资金和劳动力及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表明,科学技术的贡献度呈下降趋势,由1995年的74.61%下降到2002年的28.83%,说明经济增长对科技的依靠程度下降;劳动力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非常微小,在整个期间的绝大部分年份都没有超过1%;资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呈逐年上升趋势,由1995年的24.75%上升到2002年的70.76%,经济增长对资金投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也可以说经济的快速增长,完全是由于资金的高强度投入支撑的,经济增长呈粗放型的特征比较明显。提高经济质量应该从资金投入、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上进行努力,保证资金投入、科技引导、劳动力素质的协调。确保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从资金的使用途径上分析,政策性金融资金对GDP增长的作用远高于整个扶贫资金对GDP增长的贡献。以工代赈资金主要用于解决人畜饮水工程、乡村公路建设、村村通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对GDP的增长贡献是间接的;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救济贫困人口的日常生活问题,实际上只有一小部分直接参与经济运行;真正投入经济运营的是以项目资金形式出现的政策性金融资金,以上分析表明整个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对资金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参与经济运行的政策金融资金的效益远远高于全部扶贫资金。
  
  二、农村政策金融对贫困地区人均收入的影响
  
  人均收入水平是测定人口贫困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划分贫困旗(县)和非贫困旗(县)的一项重要标准。从理论上分析,贫困地区人均收入的增加与三项资金的投入具有密切的关系,为了测算人均收入与三项资金投入的相关程度,把内蒙古自治区31个国定贫困旗(县)1994—2002年的人均收入情况NIC(The net annual income per capita)(表3)表明,贫困旗(县)人均收入由1994年的835.5上升到2002年1715.21元,增长了105.29%,年平均增长13.16%,根据表3的数据,对人均收入(NIC)与扶贫资金(PRFt)和上年及以前年份以工代赈、政策金融资金累计额(FALt-1)进行定量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下:
  NIC=819.911 + 7.728×10-3PRFt +-2.569×10-4FALt-1
   (3.793)  (1.467)  (1.179)
   (R2=0.826 Ra2 =0.768 F=14.267)
  回归结果表明,人均收入的增长与扶贫资金和上年及以前年份以工代赈、政策金融资金累计额具有较高相关性,财政扶贫资金每增加1000元,人均收入增加7.728元,上年及以前年份以工代赈、政策金融资金累计额每增加1000元,人均收入增加2.569元,扶贫资金对人均收入的贡献率较高,也从另以个侧面表明内蒙古贫困地区对扶贫资金的依赖程度很高。
  根据表3的数据,对人均收入(NIC)与农村政策金融信贷资金(PRLt)和上年政策金融信贷资金累计额(APRLt-1)进行定量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下:
  NIC=988.625 + 1.012×10-2PRLt+8.286×10-4APRLt-1
   (7.845)  (1.833)    (1.599)
   (R2</sup>=0.814 Ra2</sup>=0.753 F=13.166)
  回归结果表明,人均收入的增长与政策性金融资金与上年及以前年份以工代赈、政策金融资金累计额具有较高相关性,政策性信贷资金增加1000元,人均收入增加10.12元,上年及以前年份政策性信贷资金累计额每增加1000元,人均收入增加0.8286元,政策性扶贫信贷资金对人均收入的贡献率较高。
  从两个回归的比较看,整个扶贫资金与政策性金融信贷资金对人均收入的贡献的情况是,金融信贷资金对人均收入的贡献比整个扶贫资金高,政策性信贷资金累计额对人均收入的贡献比上年及以前年份以工代赈、政策金融资金累计额的贡献低。
  整个扶贫资金和政策性信贷资金对GDP和NIC的回归分析表明,扶贫资金和政策性信贷资金对GDP的贡献相对NIC较高,在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方针下,整个扶贫资金投入方向的调整上应该引起注意。
  
  三、农村政策金融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分析
  
  内蒙古31个贫困旗(县)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收入(NIC)的增长与资金投入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国家、自治区扶贫资金的投入、贫困旗(县)内部资金、我们假设国家和自治区投入资金和内部资金都未受到资本金逐利性的影响,即所有投入资金都参与了31个贫困(旗)县的经济运行,且收益完全由贫困(旗)县享有,按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I•麦金农(1973)在其出版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一书中提出了“金融压制论”中提出的观点:资本稀缺是区域贫困的重要原因,资本稀缺的根源在于金融的落后,也就是说金融落后是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我们仍然假定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收入NIC增长作为经济发展潜力的指标,把31个县的储蓄余额(AOP)和储蓄净额(储蓄额-贷款额)(AAOP)的反方向变化作为金融能力的指标,对发展潜力指标和金融能力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得:
  GDP=297045.565 + 8.404 AOP–6.143 AAOP
   (2.214) (2.214) (-1.5089)
   (R2</sup>=0.985 Ra2</sup>=0.981 F=203.214)
  回归结果表明,GDP增长与储蓄增长的正相关程度较高,储蓄余额每增加1元,GDP 将增加8.4元,这从侧面表明民富则地区富裕的道理。1994年—2002年内蒙古31个贫困县的储蓄余额从390714万元增加到1383626万元,增长了254.13%,年均增长率31.77%,由于这种正相关程度决定,储蓄能力的增长使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增强。而储蓄额与贷款规模的差在此称为储蓄净额,贷款净额每减少1元,则GDP增加6.1元。由于金融服务质量在促进储蓄余额增加和贷款规模扩大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金融服务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潜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进一步在贫困地区验证了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I•麦金农关于贫困的金融原因的论断。优化金融结构,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是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增长,活跃经济活动的重要措施。
  
  四、政策建议
  
  (1)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对资金的投入依赖程度呈逐步增强的趋势,表明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对贫困地区加大投资力度,从资金来源上拓宽渠道,一方面,增加三项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进行内部挖潜,在地区储蓄余额迅速上升过程中,金融部门应该调整信贷政策,增加资金信贷规模,提高服务质量。
  (2)扶贫资金的科技贡献度呈下降趋势,表明扶贫资金投放过程中,对科技含量并结合应用科技的要求不高,在以后的扶贫资金投入过程中,应该把资金和科技挂钩,实现资金、科技和项目的协调,同时增加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投资,强化生产要素的相容性,提高资金的效益。
  (3)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的增加,对贫困人口的减少作用并不高,贫困人口发生和返贫的原因,主要是自然灾害因素和人口自身素质因素造成的,在扶贫工作中,单纯的以工代赈、政策性信贷和政府财政资金并不能解决人口贫困问题,因此要适时调整扶贫政策,增加对这一部分人的财政转移支付或设立专门的资金项目,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和生活条件。
其他文献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这一新思路为从根本上解决内蒙古"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
2000年6月,中共中央批准制定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指出:“要研究制定防止干部考察失真失实的对策”。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干部管理
每个热爱人生的人都会多次地思考,什么是人生的真谛这个问题,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充满欢乐、充满幸福,进而追求一种有意义的人生。加入农工党组织使我的人生有了新的改变,找到了
2001年12月28日,由朱基主持新成立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确定了推进国家信息化必须遵循的五项方针:第一,坚持面向市场,需求主导;第二,政府先行,带动信息化发展;第三,要与产业结构调整
期刊
一、指导思想实施西部大开发,要结合西部地区历史上多次开发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外欠发达地区开发的经验教训,吸取人类在发展观、财富观、资源观上的最新认识,贯彻如下指导思想
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立足黄冈实际,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为重点,以开放引进为手段,大胆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放手
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饭店企业的经营,在实践中表现出一定的阻碍作用。关系营销的运用,解决了饭店在新的竞争环境下遇到的困境。实施CS战略、运用ES战略,
一、美国信用体系简介    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信用体系具备了较为充分的内涵,既有比较完善、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也有完全市场化运作的信用服务企业主体,还有对信用产品有强烈需求的信用产品使用者。    (一)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  美国有比较完备的涉及信用管理各方面的法律体系,将信用产品加工、生产、销售、使用的全过程纳入法律范畴。美国对信用管理的立法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80年代,目
农工党重庆市委会自2010年以来在全市各级组织和党员中组织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与行”活动,活动受到各级组织和全市农工党员的广泛响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