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转正

来源 :商界·城乡致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te_xiao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州、上海、成都等地由当地政府组织进行了各种对小摊贩的管理尝试,效果不一。
  “马路经济”究竟走向何方?
  
  2009年7月21日,国务院法制办向社会公布《个体工商户条例(征求意见稿)》。意见稿称,无固定经营场所的摊贩,也可以申请登记为个体工商户。舆论普遍认为,这是“路边摊贩解禁”的重大信号。
  此前,广州、上海、成都等地由当地政府组织进行了各种对小摊贩的管理尝试,效果不一。对于“马路经济”走向如何,社会各界提出了不同意见和建议。
  
  热议之一:
  限时限地的困惑
  记者在街上随机调查了十几个小摊贩,只有三个人表示在电视、报纸上看到过这条信息。对于这条信息他们很感兴趣。毕竟,没有人愿意整天提心吊胆、东张西望地卖东西。“我卖一天的水果刚好够一家三口人糊口,娃娃的学费要靠老婆摆地摊来赚。”一个王姓水果贩子说,“要是能够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安安稳稳地摆摊谁不愿意嘛!”
  早在2009年5月,广州就在萝岗区进行首个流动摊贩划定区域摆卖试点,夏港街普晖社区成为第一个试点“流动商贩街”。每个流动小贩每天只需交10元,便可限时限地摆卖。每周一至周五早8点前、17时至22时营业,节假日全天候经营。“流动商贩街”由普晖居委会和普晖物业管理公司共同管理。每个摊位每日只收取10元的卫生保洁和治安管理等费用。
  目前看来,效果并不好。近30个摊位只摆了一半,蓝色伞棚下商贩闲聊或打牌。卖花生、瓜子等炒货的重庆人刘大姐来广州多年,现在在社区内做“定点小贩”,每天连本带利只卖五十元左右,除去成本和摊位费,所剩不多。之前,她在人流大的主要街区流动贩卖,收入比现在多一倍还多,但苦于和城管周旋。她期望着政府能够把定点区域规划在繁华的街区,不然,只能重新脱离管制,继续做流动小贩。
  然而,广州市城管局局长李廷贵称,“以广州的经验看,周边城区可以试点,但主城区选点困难”。选点要不影响交通、不影响居民生活秩序、不影响市容市貌,按照这“三个不”,主城区几乎无空间可选。
  
  热议之二:
  与“正规军”的冲突
  各大网络论坛上出现不少个体工商户质疑的声音:他们“转正”了,我们怎么办?
  因为一张营业执照,大中城市里城管和流动摊贩的“猫鼠游戏”已经成为近年来饱受社会诟病的现象。有人统计,这些被冠以“游商”、“走鬼”的无固定场所摊贩在全国不少于3000万人,如果征求意见稿能够通过,这些流动摊贩将可以获得营业执照,成为个体工商户,堂堂正正地摆摊做生意。这样,流动摊贩对其他有固定经营场所的经营者的生意很可能产生较大冲击。
  “摊贩不用办理执照、纳税,不用交店铺租金、卫生费、物管费——本身我们就抢不过他们,如果还让他们申请成为个体户,价格上根本无法与他们竞争,我们就只能等着关门,这样太不公平!如果是这样,正规商家也一起去做摊贩好了。”某个体工商户在网络上大倒苦水,引来不少共鸣。
  有人给出在税费上倾斜的解决方式。然而,摊贩作为“马路就业者”,本身大多是社会弱势群体,靠走街串巷贩卖一点小东西养家糊口,如果收取比有店铺个体工商户更多的税费显然不可行。像西方国家一样根据资本的大小收取税费就算可行,也是一条遥远的道路。
  
  热议之三:
  收费多少才算合适
  2008年初,为规范市场,成都市东光小区对辖区内的流动摊贩实行了“归点经营”,组织他们进入集中经营管理的市场,很多流动摊贩主动放弃了传统的走街串巷经营方式。社区按照摊位的大小和经营额的大小,向市场内的摊贩收取少量“摊位费”。一般卖蔬菜的摊贩每天只收一两元钱,水果摊收四五元钱,对那些销售量比较小的附近农户,摊位费就更低一些。
  没有多久,市场管理者发现这样的收费很不划算,就将“摊位费”提高,一些本来已经进入市场的摊贩承受不住,无奈之下重新回到了街上当起了东躲西藏的游商。
  按照我国相关法律,取得营业执照后要办理税务登记证,那么对转成个体工商户后的小摊贩如何收费也成为一个焦点问题。现实中,摊贩小本经营,利润十分有限,流动摊贩不愿意办理营业执照的最大原因就在于不愿意也无力承担不算轻的税费。
  
  热议之四:
  扰民,还是方便生活?
  住在临近马路楼房的陈先生每天早晨六点钟就被楼下小贩的嘈杂声吵醒,很烦恼。而他的妻子却觉得每天能走很近的路就可以买到郊区农民新摘的蔬菜,很方便。陈先生的女儿很喜欢逛小区旁边的夜市,但是受不了丢在路边的烂水果发出的恶臭。这个夜市经营到凌晨一两点钟,遇到节假日,还会延迟到清晨。
  很多市民对流动摊贩都有着爱恨交加的感情。
  一些大城市划定时间、地区,允许流动摊贩进去经营,暗合了《个体工商户条例(征求意见稿)》的部分内容。但是具体时段、地段的定夺却也并不容易。时间短了、地段偏了,流动小贩不能够赚到足够的生活费用,在其他时段仍然会叫卖;时间长了、地段太繁华,又会扰民、影响交通。
  归根结底,需要摊贩跟市政管理者配合,在城市秩序、环境整洁与民众谋生之间取一个平衡点。
  
  编辑 李洁
  shuijimuzi@126.com
  
  摊贩们期望着政府能够把定点区域规划在繁华的街区,不然,只能重新脱离管制,继续做流动小贩。
其他文献
同样是开店,有的人日进斗金,有的店则门可罗雀。其实生意的好坏与店址的选择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重庆,就有个年轻人专门靠给人选择门店的位置而发财致富。   2006年3月,一个朋友找到陈光强。朋友下岗后,想在新桥正街开一家餐馆,他看好了一个场地却不知租一楼好还是二楼好,餐馆以后主要卖盒饭还是卖炒菜,要不要装修包间。带着这些疑问,他请陈光强给他当参谋。  经过半个月的考察,陈光强向朋友提出自己的意见:
期刊
2005年10月,种植“五彩甘薯”能够发财致富的谎言到处流传,红瓤花心红芋顿时成了吐金纳银的代名词。而制造这种神话谎言的主角就是被告人尚健等集资诈骗团伙成员。   2005年下半年,尚健开始着手实施创建自己的骗钱公司。这是她实施集资诈骗的第一步。为向社会打出创业实体的虚假旗号,她物色三个合伙人共同出资100万元,注册成立阜阳市天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尚健认为,农业科技是一个待开发的大项目,农民群众容
期刊
李正全的作坊只有一扇能看见高楼的窗,里面隐隐传来节奏感极强的音乐。  几个年轻人站在门外等他们尊敬的李师傅打磨好手中的一块木板。他们拿着几张动漫人物的图纸,需要通过李师傅的手变成Cosplay(穿着特定服饰来扮演动漫、游戏以及影视中的某些人物)的道具。  从2003年遇到那个拿着18块钱要求做一把长剑的少年,已经7个年头。李正全记不清他为这些“长老”、“圣女”、“使者”做过多少盔甲和武器,常常有人
期刊
连市委书记给有关部门打招呼都撼不动企业与职能部门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何况我一个区区民工?我顿时感觉一个巨大的黑幕笼罩在我头上,我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无能为力!但我才28岁啊!我不能不明不白的死在企业的粉尘屠刀之下,就是死,也要死得轰轰烈烈!    编者按 连线张海超,他的声音有些嘶哑,有气无力,和他断断续续的通话中,终于知道他做出开胸验肺这一决定是如此的艰难和无奈。    开胸那一天,  我自己爬上
期刊
火锅是中国民间最为流行的美食之一,在任何一座城市经营火锅店都非易事,在中国创造一个火锅品牌更是充满挑战。那么,短时间内叫响国内的火锅店“海底捞”有何绝招呢?    传说中的海底捞    海底捞在消费者中以“等位”而著名,记者在夜里10点慕名前往,服务员的一句话让记者终生难忘:“您别等了,今天吃不上了。改天给我们打个电话我们提前给您留个位。”此时离打烊时间还有近3个小时,海底捞三千平方米的望京店特别
期刊
由于这个人名的特殊性,我们不得不在文章的开头向读者解释,具体——是一个人的名字。    “纸有境界”诞生    2005年,在上海印刷行业摸爬滚打超过15年的具体设计了命名为“纸有境界”的笔记簿,定位于从事设计、艺术或者喜爱读书的人群。具体没有采用通用的道林纸作为笔记簿的内页原料,而是采用浅黄色、低密度的轻书纸,这使得笔记簿更轻,书写也更舒适。而笔记簿的封面纸则采用了稻香棉纸,耐磨性很强,即使用久
期刊
店名:摩诺皮斯  地址:南京市北门桥路10-8号  主营:主题工艺品    特色:欧式的店面,飘扬在门外的欧美文化旗,纯粹浓烈的古埃及色彩和时尚精致的工艺品,给喜欢追新的人们,带来来自异域文明的强烈撞击。店里的每一件古埃及工艺品、礼品,全是店主呕心沥血“淘”来的纯意大利血统的欧洲手工工艺制品。摩诺皮斯采用思想主题店的经营模式,每期一个主题,介绍不同国度、风格迥异的文化产品,每月都有新货上柜。即使是
期刊
对村支书陈永才和新堰村村民而言,这不寻常的9年发生的不寻常故事,不能不让每个人刻骨铭心:鼓励也罢,激将也罢,他们的这种特有交流方式,完成了阶梯式的跨越——    1200户的村庄,竟然冒出了300多名百万富翁!  这个童话般的的故事,就发生在中国百强特色经济村之一的重庆璧山县新堰村,52岁的村支书陈永才感触颇深:“任何光环都是汗水叠加起来的。”  9年扎根新堰村,52岁的陈永才脸上烙下了岁月的痕迹
期刊
网络上出现了一批“包工头”,他们将各种任务承接后,再转包出去赚取差价。今年25岁的湖南小伙萧荃就是这样一个新型包工头,月收入超过4万元。  今年25岁的萧荃去年7月无意中发现,有很多公司借助网站将业务高价承包出去。“何不承包这些业务再转包出去赚差价?”萧荃此后开始当起“网络包工头”。  在工作室成立之初,萧荃的工作室一个月只能赚千元左右。第一笔大业务来自深圳一家科技公司的包装设计项目。萧荃在网络上
期刊
石磨豆浆现场秀  今年夏天,开封人戴振宇把一台旧石磨改造的豆浆车推上了郑州街头,第一天早上就卖出了200杯。豆浆不稀罕,但石磨这种传统的生产工具,已慢慢从人们的视线消失,现在重新出现在日常生活当中,比较抢眼,而且豆浆的生产过程展现在消费者眼前,卫生和营养值得信赖。除了适用于社区街头销售的“石磨豆浆车”之外,戴振宇还与酒吧、饭店等合作,大厅当中缓缓转动的石磨,醇香的豆浆汩汩流出,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