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与醉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ong131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参观过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几家博物院馆,触目所及皆琳琅珠玉,印象最深的是各类酒器:觥、觞、酌、卮、角、觯、觚、罂、蘨、缶、卣、尊……品种之多,令人咋舌,几无法详尽,足见国人尚酒风气之源远流长。
  尤其文人自古与酒有不解之缘,时醉时醒,醒与醉之间如何把握火候,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为人处世之道。“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醒过了头,不能“哺其糟而歠其醨”,只好自沉汨罗江;“造饮辄尽”一醉方休的陶渊明,则醉过了头,抛却乌纱帽,作《乞食》一首,让后世争论不休。明人陈继儒有《酒颠小序》一篇,言“太醉近昏,太醒近散”,大概就是以上两类人,只有“非醉非醒”“胸中浩浩”的半醉半醒状态,才能进入抛却荣辱,甚至置生死于度外的境界。
  此外,醒与醉之间大致还有几类状态。
  醒中求醉型,认为醉比醒好,但醉不失志。例如,唐·房玄龄等人编著的《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记载,魏晋名士借酒助兴,崇尚玄学,抒发人生感悟、社会忧思、历史慨叹。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作《酒德颂》,嗜酒如命,任性放诞,纵酒脱衣,赤身裸体。他常乘车携酒,让人带着铁锹跟在后面,嘱托:“死便埋我。”一次,刘伶饮酒过度,害了一场大病。可他还是馋酒,于是开口向夫人要。刘夫人很生气,把酒倒了,把装酒的瓶子摔了,哭劝刘伶道:“夫君喝酒太多,不是养生之道,一定要戒掉啊!”刘伶说:“我自己戒不了,只有在神前祷告发誓才可以,请你准备酒肉吧!”夫人高兴地说:“就按你的意思办。”于是,她把酒肉放在神案上,请刘伶来祷告。刘伶跪在神案前,大声说道:“老天生了我刘伶,因为爱酒才有大名声,一次要喝一斛,五斗哪里够用?妇道人家的话,可千万不能听!”说罢,拿起酒肉,大吃大喝起来,不一会儿便醉醺醺了。鲁迅说:“旧传下来的礼教,竹林名士是不承认的,即如刘伶,他曾做过一篇《酒德颂》,他是不承认世界上从前规定的道理的。”刘伶之醉是借助自己的放浪形骸,表达对旧礼教的强烈反抗精神。
  自醉型,酒不醉人人自醉。醉翁欧阳修“饮少辄醉”,当属此类,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山水之乐,在与民同乐。欧阳修的醉是沉醉,是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以在滁州这方小天地实现而陶醉,他的内心是清醒的,自诩“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而陶渊明在醉与醒之间就未能做到这一点,只好将他的梦寄托在了桃花源。


  得糊涂型,以糊涂对糊涂。郑板桥的名言“难得糊涂”,由清醒入糊涂难上加难。因此,若做到了,就是“得糊涂”。隋唐之际的王绩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以醉对醉,以糊涂对糊涂,“哺其糟而歠其醨”,屈大夫未做到的,王绩做到了。贞观初,太乐署史焦革善酿酒,王绩自求任太乐丞。后因焦氏夫妇相继去世,无人供应好酒,于是,他弃官还乡。心中对现实的不满,化作消极颓废,这种人缺乏积极向上的理想。
  裝醒型,看似清醒,实则糊涂。台上大谈廉洁,台下大肆贪腐,贪官当属此类。这些人平时大谈廉政,看似很清醒,其实对党纪国法、人民利益醉眼视之,醉态处之,难以清醒!
其他文献
曾有一阵子人们把“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当贬意看。在教条主义盛行的情况下,为了强调直接经验,贬它一下也未尝不可。不过,真正客观地说,“秀才不出门”也确有“便知天下事”的时候。没上过火星的人怎么能知道火星上至今还有流水的痕迹?那肯定是从书本上看到的。今人谁也没有跟司马迁聊过天,没请司马光品过茶,如何能确认历史上肯定有这么两位了不起的史学家?还不是从书本上看到的!学问是属于博览群书的人。人的知识有
期刊
“儿童邪典片”,一种听起来就很邪的文化垃圾,正在受到举国关注,国家有关部门都祭出了“杀招”。1月22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针对利用经典卡通形象制作传播涉暴力、恐怖、残酷、色情等妨碍未成人健康成长的有害视频情况,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已部署开展深入监测和清查。  “儿童邪典片”指向的是一类不健康的视频短片。这些视频短片以卡通片、儿童剧、木偶剧为包装,对一些经典卡通形象进行恶搞
期刊
有一次,笔者到一个社区调研,可能是没听仔细,几次把工作人员口中的“民生工程”听成了“名声工程”。不过转念想想,虽然听的或有不对,但在某些基层领导眼里,“民生工程”还真是“名声工程”。  民生工程易得名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基层组织把工作重心放在民生工作上,解决了群众就业、就学、就医、出行、养老等方面一大批问题,群众获得感和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大幅提升。一些在这方面成绩卓著的干部被提拔重用,一些重视民
期刊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犹是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文化自信,根基深厚。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笔者以为,从祖先崇拜来理解“三个更”,是一个很好的角度。在中国,祖先崇拜根深蒂固,范围广泛,几乎是“人人、时时、处处”。  流变至今的中华民族祖先崇拜,大致可分三个层面,各有载体。一是以姓氏、家族、谱牒为基线,尚血统的祖先崇拜,主
期刊
当年,中央几家报社要拍一幅邓小平同志日理万机的照片,并策划了一个大致的构图:台灯之下伏案工作,案头文案堆积如山。邓小平看过方案之后诙谐地说:“我从不办公。”最终,记者只好拍了一张邓小平悠闲地躺在沙发上,拿着老花镜在台灯下看报纸的照片。  “仕而废其事,罪也。”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每天有批不完的公文,怎么说“从不办公”呢?这是一种“将军赶路,不追小兔”的战略思维,一种“有所不为,为则必成”
期刊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书不仅可以带来身心的欢愉,也能带来灵魂和品质的修炼,更在无形中改变着我们的人生轨迹。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凤凰副刊上有这样一段对子女说的话:“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读书,从小到大都像是一把丈量我们人生品质的标尺
期刊
作为图书编辑,最开心的事莫过于自己做的书受到读者青睐。2017年10月,我做责编的《孩子们的诗》,甫一上市就在网上爆红,多地出现断货的情况。从目前看到的读者评论里,被孩子们感动的很多很多。看来,孩子的诗句真的唤醒了每个人心中都有的童真。  其实我第一次看到这些孩子写的诗句,就是这种感觉。比如,看到《挑妈妈》的那一刻,马上想到自己小时候也想象过“在天上挑妈妈”的场景。不过看多了孩子的作品,我们发现有
期刊
朋友圈传某人自杀,我十分诧异:何以物质丰厚的同时却是精神的贫瘠?何以生命的尊严为无知与浅陋所漠视?  每个生命都是上苍的恩赐。活着是一件严肃的事,是一次修行,途中必然要经受各种磨砺,有时苦难会接踵而至,如何活着,就成了人类必须直面的哲学命题。  这让我再一次想起史铁生,一个深深震撼我心灵的名字,以及这个名字的意义。上苍在赐予他生命的同时也赐予他最痛苦的磨难:21岁双腿瘫痪,后来又罹患肾病、尿毒症,
期刊
期刊
1月23日,备受关注的“劝阻吸烟致死案”二审宣判。河南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撤销原审判决,驳回田某某的诉讼请求。此前,在郑州某小区电梯里,医生杨某劝阻一位老人不要在公共场所抽烟,其后不久老人心脏病发不治身亡。杨某遂被老人家属田某某诉至法院,法院一审判杨某补偿老人家属1.5万元。而郑州中院此次的二审认为,杨某的行为不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个判决向舆论释放出一个信号:劝阻不当行为,应该得到法律的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