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字”象形 以“文”化壶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22920779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将“仿‘字’象形,以‘文’化壶”作为“艺文壶”的创作主旨,构成了其新颖独特的壶体形态,其嘴、把与壶肩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壶底的“双足三趾”打破了原有对称三角鼎形与圆方圈足的陈式,壶肩平面可书画亦可镌刻。赏壶、读书、品茗,修身、陶情、冶性。其文秀柔巧、文静婉转的内外气质,让人产生不同以往、虚灵空远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 艺文壶;仿“字”象形;以“文”化壶;创意理念;造型结构;审美效果
  中国最初的文字属于象形文,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只不过是将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是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与花纹里独立产生的。在公元前4300年发端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的出土陶器上,发现有许多刻划符号,它们被认为是最古老的象形文字。我们今天见到并使用由笔画构成规整的方块形汉字,就是在最初的象形字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仿生、象形成为中华民族智慧创造与悠久文化的结晶。在宜兴紫砂界,早在500年前就有一位名叫供春的人,仿银杏树瘤首创了“树瘿壶”。智慧的创造在传承,时至今日,自然、仿生、象形的花塑器,已成为紫砂壶艺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各种动、植物及至物体的形态,已都成为壶艺设计的题材。“艺文壶”(见图1)則承仿生花器的法度,“仿‘字’象形”,“以‘文’化壶”成光素圆器的壶形,将“艺苑躬耕,文化紫砂”的理想寓入其中,让新鲜的创意主题、独特的形态结构熠熠生辉,营造出别出心裁、文意缱绻、且让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1 从“文”论析创意理念
  中国的方块字是从象形字起源的,紫砂业界也多有仿生自然的象形壶。回溯源头,追寻着象形字与象形壶的脉络,让时空穿越,让今古流转,让象形交替轮回。同时,仿“字”象形、以“文”化壶,也表达了一份对紫砂的崇敬之情,这就是作品“艺文壶”的创意来源和理论依据。
  2 从“壶”论析造型结构
  “艺文壶”采用光素圆形器裁泥条、打泥片拍打镶接成型的传统工艺技法制作而成。壶身为一切圆,光润挺括,一弯嘴上平下曲,单直形把上饰三角、下设蹼形片过渡,既与壶嘴形成了视觉上的对称,也利于拿捏。壶底为前足单趾、后足双趾结构,既使前后双足底边缘线与壶身弧弦曲线延连,形成“文”字“撇”与“捺”的交叉,又可让壶体摆放平稳。
  壶嘴、把与后足也完美地诠释了笔画书写过程中“横”画起笔“蚕头”、收笔“山角”与“捺”画收笔呈“燕尾”的笔锋态势。圆形口、扁平盖与珠形钮,则将“文”字第一笔画的“点”演绎了出来,让仿字象形的“文”虚实相间,以壶艺形式予以最大限度的体现。
  3 从“艺”论析审美效果
  俗话说,做艺如做人;同样,做壶亦如书法。诚如中国当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在《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一文中所言:“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由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给文字给出了如下定义: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以字为象的壶形,就应如一幅立体的书法,一笔一画都要以“艺”的标准去推敲,不能牵强附会、生拼硬凑,更不能晦涩模糊、笔迹难寻。
  如以“文”字为壶形,一点、一横、一撇、一捺四笔画,巧妙布局、完美结合,像一位书法高手挥洒笔墨,起时见势、收露锋芒,使字与壶融为一体、形与体交相辉映,方能通过壶的轮廓线条去界破“虚空”、留下“笔迹”。这样,既流出壶艺之美,也流出笔锋之美,并留下新颖别致的佳影丽像,从而生出别种风情,让“赏壶、读书、品茗,修身、陶情、养性”的艺术享受得以进一步的升华。
  4 结 语
  综上所述,“艺文壶”将“仿‘字’象形、以‘文’化壶”作为创意理念,其壶型新潮时尚。这首先体现在嘴、把与壶肩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壶底“双足三趾”又打破了原来“三足鼎立”的陈式,同时壶肩平面可直接书镌与文化相关的内容,无疑突破了常规,作为一种新的尝试,使壶、文化与艺术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但愿人们在品文、品壶过程中,能品赏到“因壶生文,因文见壶”的趣与境,也算是笔者在“艺苑躬耕”中为“文化紫砂”添上的一块砖、一片瓦了。
  参 考 文 献
  [1]杨丽瑄.汉字字体设计中造型的情感表现方式[J].设计,2014(9):116-117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其他文献
宜兴的五色土,造就了紫砂壶艺术之美,简约是美的极致表现之一,一把光润古雅、莹润如玉、造型简约的紫砂壶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以及心灵的升华。线条的运用在茶壶创作中很常见,不同艺人所创制的线条技法和线条风格都应反映出艺人对容体的真实情感,当主体个性涵养的显露及容体形神的表现相融并现时,才充分地体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这一精神境界,以及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审美观念,使壶器上的线条得以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期刊
宜兴紫砂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从普通的实用品升华为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兼具的艺术品,源于其特殊的造型艺术,人们通过精彩纷呈的造型艺术赋予它独一无二的情感和艺术生命力。它给人以一目了然的视觉美感,又将外在形象和人文内涵相互组合,表现出非同凡响的艺术性。作为一种性能优越的茶具,紫砂壶本身便具有工艺品的美学效果,又因其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联系密切,它的文化性能便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深受世人喜爱
期刊
紫砂壶的造型变化万千,紫砂素器的美是材质、造型和实用性的有机结合。古代文人将紫砂壶誉为人间珠玉,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时光历炼中依旧美不胜收。每一把看似简单的紫砂壶,无不凝聚了制壶艺人的创作智慧,它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髓,经过泥的捶打、火的淬炼,最终成型。紫砂茗壶不仅具备赏心悦目的美的享受,更给予人们精神上的启迪。  人文内涵是体现一把壶的重要表现内容,“笑樱壶”(见图1)对文化内涵的阐述非常清晰。
期刊
紫砂壶是我国优秀的民间手工艺品,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紫砂壶艺不断传承创新,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竞艳姿态,延续着不朽的艺术生命力。紫砂壶既是品茗泡茶的实用器具,又是汇聚文化内蕴的精神产品,透过丰富的艺术形象满足人们不同的品茶情趣和审美需求,以产生人与壶的交流共鸣。  紫砂壶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深受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思想和美学观念的影响,因此,对于壶艺创作者而言,“有形亦有蕴”是一个
期刊
纵观历史發展,紫砂壶艺术的前行总是离不开文人雅士的推崇与青睐。从诗词的赞赏到书画的篆刻,文人对于紫砂的喜爱大大提升了紫砂艺术的价值,也不断推进了紫砂艺术的发展进程。因此,紫砂艺术散发着不同寻常的文化涵韵。在社会历史的演进中,中华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气息,激发着紫砂艺人的创作思维与精神意境,并通过紫砂艺人对于紫砂泥不同形态的完美塑造,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和谐与融合。可以说,紫砂艺术绝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更
期刊
宜兴紫砂陶艺是一门集实用与艺术、造型与装饰、思想与人文于一体的综合性手工技艺,纵观其漫长的发展经历,以紫砂壶为突出载体的紫砂陶艺,充分继承和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丰富的造型、多彩的装饰来诠释壶艺精髓,可以说,造型和装饰是紫砂壶最为重要的两个元素,当我们开始创作或鉴赏一把紫砂壶的时候,通常便是从造型和装饰两方面来具体进入的,造型是实际存在的必然实体,而装饰更是讲究运用发散思维,对整把壶进行艺
期刊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紫砂已走过几百年的历程,并逐渐从实用茗器转变为集功能性、艺术性、人文性为一体的手工艺品,历经漫长的岁月凝练,以独特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在传统文化之林屹立不倒,兼收并蓄、去粗取精,演变为独具艺术特色的紫砂文化,深受人们喜爱。  1 造型设计  中国人自古崇尚“天圆地方”的思想,在造型上也沿袭此观点,紫砂壶分为方器和圆器两种基本形制。行话说:“一方抵十圆”,足见紫砂方器的制作难度之
期刊
宜兴紫砂陶作为一种赏用兼具的器物,雅俗共赏,上可登庙堂殿宇,下可伴平民生活,同时也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紫砂的脚步不止于此,读了由法国陶瓷文化研究学者帕特里斯·万福莱先生写作、宜兴陶博馆馆长周小东先生主编出版的《宜兴紫砂陶对欧洲的影响》后,我们可以知道,早在十七世纪初,紫砂陶就已经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国门,开启了传奇的旅程。  帕特里斯·万福莱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就对古陶瓷尤其是东方陶瓷产生浓厚的兴趣
期刊
张正中浓密但不突兀的络腮胡,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个性豪放不拘,很有艺术家的气度。谈到紫砂壶,张正中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千万不要把紫砂壶当做另类艺术,其实在艺术层次上它和书画、雕塑等并无二致,只是媒介材料、工具、表现工艺角度不同,它是完全可以和所有艺术品项放在同一个天平来评论的。”他善于从生活的大视角来定义艺术:“当一道料理端上桌的时候,你可以单纯地把它想成一道食物,但若是换个角度思考,也可以把它当
期刊
摘 要 本文以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珍藏景德镇官窑粉彩瓷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中国古代“海上陶瓷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分析了清三代景德镇官窑粉彩外销瓷在造型设计、装饰纹样、粉彩颜色上展现的艺术魅力,及其对形成马来民族独有的艺术特征和宗教色彩所产生的影响。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总结出伊斯兰文化与中国制瓷技术的结合,创新设计出符合马来民族审美要求的粉彩外销瓷的结论。  关键词 伊斯兰文化;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