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省禹州市钧台中心学校 禹州 461670
【摘要】品德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促进学生过有道德、有尊严、有品位的生活。它必将穿越狭窄的课堂空间。回归到德育生成的广袤沃土之中,回归到生活中去,回归到生活的本源中去。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当然就是要回到当前青少年的现实生活中去。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让品德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师生关系 生活情境 学生主体 生活化教学
1.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平等化。要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必须创设教师和学生双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式的课堂交往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处于富有知识的地位,是知识的权威、课堂的控制者,学生处在待加工者的地位。事实上在信息化时代,信息面前人人平等,学生可能比教师更早获得信息,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因此,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定位。在教学中教师以良师益友的身份,以平等方式、交谈方式进行情感教学。对学生理解、信任、尊重,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浓浓深情和殷切的希望,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敢想、敢说。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共同分享理解。
2.创设生活情境,引导体验感悟。品德课是典型的知识型教学,需要学生用理论知识和原理去解释各种经济现象和品德现象。要把一些抽象的理论,讲解得较为生动透彻。除使用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外,教师还应当注重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如故事情境、现实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等。在激发学生情感、引发联想的同时,结合具体情景思考一些问题,使學生进入主动的学习状态中。人的感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创设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引起共鸣,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孩子的一节历史课。
一天上课,达塔老师宣布:“由于教学经费紧张,本来是免费提供的课堂用纸,今后5分钱一张。现在,大家拿钱来领纸,准备小测验。”教室里一片喧哗,孩子们纷纷嚷嚷:“这不太公平,为什么事先不通知我们?”“为什么要5分钱一张?商店里也不是这个价钱啊!”“我的钱,买了纸,就不够午饭了,怎么办?”“怎么别的老师不收我们的钱?”看着学生们的各种表情,沮丧、吃惊、生气、不知所措,有的甚至小脸憋得通红。老师低下头,一再说:“对不起,可是我不得不这样办。”孩子们持续不安,老师坚持要收钱再发测验纸。一些平时乖的孩子,无可奈何地掏出了零用钱,取了纸……老师发了试题,学生闷头解答。只见最后一题写道:“关于花钱买纸的事,不是真的。请写出你当时的感受。”
这是一节美国初中的历史课,教学内容是《美国独立战争》。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达塔老师说:“我是想让孩子们得到那种感受,当英国议会决定向殖民地强行征收印花税时人们的心情。”上述案例中,达塔不是按程式化的教学方法,讲授学习内容,而是将历史与现实联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启迪学生的心灵感受,让学生在体验中看规律,在生活中悟理想。借鉴上述案例,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立足点,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去再现知识的产生过程,去掌握品德学科的思维素质。
3.尊重学生主体,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亲口尝一尝的感觉,绝对和只听说梨子的滋味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也绝对是和只看着梨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那是自己的亲身体验。比如“市场交易的原则”一课,课前一周我要求学生到附近市场进行实地考察甚至亲身进行市场交易活动,了解相关知识。此时,商店、市场就是教室,售货员及商家就是教师,学生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印象深,而且还锻炼了社交能力。调查后学生将商店搬到了课堂,模拟表演各种市场交易活动,揭露“朦胧价”、“跳楼价”、短斤缺两等违反市场交易原则的行为。再如,在讲解“价值规律”时,让学生调查一周以来青菜价格的变化走势等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说出了很多理性知识。真正说出来了,也就真正体验了;真正体验到了,内心才会真正有感觉,这种感觉是自己的感受,不是别人的感受;真正感受到了,学生才会对这一事物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书本上的见解、教师的见解。这样才会有创新,而不是人云亦云。这样学的东西才会内化为自己的收获。
4.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畅谈生活中的体验和困惑。在“走进父母心灵”一课的教学中,从问题的提出,到小组的学习探究、与父母冲突的表演,从认识到这种冲突是“爱”的冲突,到出谋划策解决爱的冲突的各种方法,以及到践行与父母的主动沟通等化解冲突行为的成功,使我看到,今天的学生是充满智慧、潜能各具特点的鲜活的生命体,教学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发展、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和教学过程的主宰,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伙伴,学生才是真正的课堂主人;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而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互动的过程,是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在活动中与教材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伙伴对话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老师越是“放手”,学生的思维就越活跃,课堂上学习的效率就越高,所感悟的道理就越深刻。
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让品德课堂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改变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式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使品德课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乐趣,从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摘要】品德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促进学生过有道德、有尊严、有品位的生活。它必将穿越狭窄的课堂空间。回归到德育生成的广袤沃土之中,回归到生活中去,回归到生活的本源中去。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当然就是要回到当前青少年的现实生活中去。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让品德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师生关系 生活情境 学生主体 生活化教学
1.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平等化。要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必须创设教师和学生双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式的课堂交往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处于富有知识的地位,是知识的权威、课堂的控制者,学生处在待加工者的地位。事实上在信息化时代,信息面前人人平等,学生可能比教师更早获得信息,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因此,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定位。在教学中教师以良师益友的身份,以平等方式、交谈方式进行情感教学。对学生理解、信任、尊重,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浓浓深情和殷切的希望,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敢想、敢说。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共同分享理解。
2.创设生活情境,引导体验感悟。品德课是典型的知识型教学,需要学生用理论知识和原理去解释各种经济现象和品德现象。要把一些抽象的理论,讲解得较为生动透彻。除使用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外,教师还应当注重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如故事情境、现实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等。在激发学生情感、引发联想的同时,结合具体情景思考一些问题,使學生进入主动的学习状态中。人的感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创设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引起共鸣,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孩子的一节历史课。
一天上课,达塔老师宣布:“由于教学经费紧张,本来是免费提供的课堂用纸,今后5分钱一张。现在,大家拿钱来领纸,准备小测验。”教室里一片喧哗,孩子们纷纷嚷嚷:“这不太公平,为什么事先不通知我们?”“为什么要5分钱一张?商店里也不是这个价钱啊!”“我的钱,买了纸,就不够午饭了,怎么办?”“怎么别的老师不收我们的钱?”看着学生们的各种表情,沮丧、吃惊、生气、不知所措,有的甚至小脸憋得通红。老师低下头,一再说:“对不起,可是我不得不这样办。”孩子们持续不安,老师坚持要收钱再发测验纸。一些平时乖的孩子,无可奈何地掏出了零用钱,取了纸……老师发了试题,学生闷头解答。只见最后一题写道:“关于花钱买纸的事,不是真的。请写出你当时的感受。”
这是一节美国初中的历史课,教学内容是《美国独立战争》。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达塔老师说:“我是想让孩子们得到那种感受,当英国议会决定向殖民地强行征收印花税时人们的心情。”上述案例中,达塔不是按程式化的教学方法,讲授学习内容,而是将历史与现实联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启迪学生的心灵感受,让学生在体验中看规律,在生活中悟理想。借鉴上述案例,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立足点,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去再现知识的产生过程,去掌握品德学科的思维素质。
3.尊重学生主体,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亲口尝一尝的感觉,绝对和只听说梨子的滋味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也绝对是和只看着梨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那是自己的亲身体验。比如“市场交易的原则”一课,课前一周我要求学生到附近市场进行实地考察甚至亲身进行市场交易活动,了解相关知识。此时,商店、市场就是教室,售货员及商家就是教师,学生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印象深,而且还锻炼了社交能力。调查后学生将商店搬到了课堂,模拟表演各种市场交易活动,揭露“朦胧价”、“跳楼价”、短斤缺两等违反市场交易原则的行为。再如,在讲解“价值规律”时,让学生调查一周以来青菜价格的变化走势等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说出了很多理性知识。真正说出来了,也就真正体验了;真正体验到了,内心才会真正有感觉,这种感觉是自己的感受,不是别人的感受;真正感受到了,学生才会对这一事物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书本上的见解、教师的见解。这样才会有创新,而不是人云亦云。这样学的东西才会内化为自己的收获。
4.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畅谈生活中的体验和困惑。在“走进父母心灵”一课的教学中,从问题的提出,到小组的学习探究、与父母冲突的表演,从认识到这种冲突是“爱”的冲突,到出谋划策解决爱的冲突的各种方法,以及到践行与父母的主动沟通等化解冲突行为的成功,使我看到,今天的学生是充满智慧、潜能各具特点的鲜活的生命体,教学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发展、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和教学过程的主宰,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伙伴,学生才是真正的课堂主人;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而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互动的过程,是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在活动中与教材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伙伴对话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老师越是“放手”,学生的思维就越活跃,课堂上学习的效率就越高,所感悟的道理就越深刻。
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让品德课堂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改变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式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使品德课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乐趣,从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