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观赏与怀旧于一炉 集收藏与投资为一体(下篇)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be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革时期电影及海报的特点
  
  文革时期的电影界遭受了史无前例的冲击和破坏,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所有以前发行的中外影片都被查封、停映,一大批优秀作品如《早春二月》《舞台姐妹》《洪湖赤卫队》等被打成“大毒草”,全国各地的电影制片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电影院、剧场统统停业整顿,就连在国内享有盛誉的《大众电影》也被停刊。一大批知名编导、演员被打成“牛鬼蛇神”,如赵丹、袁牧之、蔡楚生、陈白尘、于伶、柯灵、张骏祥、郑君里、沈浮、徐韬、陈鲤庭、金焰、孙瑜、白杨、金山、吴祖光、黄佐临、应云卫、顾而已、上官云珠、张瑞芳等,有的因不堪受辱而自杀。
  文革期间,革命样板戏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样式,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1964年6月,文化部曾在北京举办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等上演,江青还在演出人员座谈会上发表了《谈京剧革命》的讲话,标志着“文艺革命”正式亮相。文革开始后,康生首先提出样板戏,江青也对拍摄样板戏进行了干涉,其中,京剧《海港》在江青的干预下曾二度重拍。
  实际上,革命样板戏是我国文艺工作者们长期努力探索的结果,但这项成果后来被江青据为己有,并在剧中强化了“三突出”。所谓“三突出”是指: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记得上世纪70年代初,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率先被搬上了银幕,以后,京剧《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龙江颂》《杜鹃山》《平原枪声》《磐石湾》及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革命交响音乐《沙家浜》等相继问世。特别是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龙江颂》《杜鹃山》《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在当时条件下所产生的轰动效应是史无前例的,像杨子荣、李玉和、李铁梅、江水英、阿庆嫂、柯湘的唱腔,白毛女的舞姿,娘子军的旋律,红灯记的伴唱都为人们熟知和津津乐道。那时,八亿人民只能看这几个样板戏,绝大多数人将其当作政治任务反复观看,少则几遍,多则十几遍。坦率地说,样板戏电影运用中国特有的京剧传统艺术形式表现现代生活,塑造英雄人物,并记录了中国京剧改革的成果,其中不少唱、念、做、打都很有功夫,演员是一流的,演出水平很高,今天看来,仍然十分精彩。
  由于当时每个样板戏拍成电影后,各大电影公司都印制了不同规格的电影海报,并张贴于大街小巷和影剧院。有一开以上巨幅海报,也有二开、四开、八开、十六开、三十二开等不同规格的小型海报。至于海报的发行量,恐怕难以计数。但是,各大电影制片公司大都将印制的样板戏海报下发至各地影剧院,库存的海报凤毛麟角;而影剧院又将这类海报几乎全部张贴,导致了现在市场上样板戏海报货源的短缺。不过,那时人们只要有收藏电影海报的意识,恐怕这些样板戏的海报都是唾手可得。今天,“文革”时期样板戏各种版本的海报已成为藏家竞相寻觅的目标,尤其是一开的样板戏海报在市场上更是少见,集藏者可密切关注,这类海报未来升值的空间很大。
  需要指出的是,文革中的八年,国内没有一部故事片问世,只有几部样板戏。另外,出于政治需要,各大制片厂先后拍摄了大量纪录片,仅1966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就拍摄了毛主席第一次到第八次检阅红卫兵的纪录片。直到1973年各电影制片厂才开始制作故事片。据统计,文革时期共拍摄故事片、戏曲片、舞台艺术片93部,这当中还包括重拍的京剧《海港》、故事片《南征北战》《青松岭》《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等影片。从中可以看出,文革时期的电影界真可谓满目萧条、遍地凄凉。
  文革时期发行的电影海报与过去有着明显的不同,几乎每一张电影海报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其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千篇一律的“高、大、全”。根据笔者的研究,文革时期电影海报的创作主要有摄影和手绘两种形式。摄影海报有《钢铁巨人》《向阳院的故事》《反击》《智取威虎山》《杜鹃山》《平原枪声》《红灯记》《毛主席检阅百万革命大军》《毛主席的文艺革命路线胜利万岁》等,这些海报的设计采用剧照或特写镜头拍摄的照片。从艺术角度上讲,剧照型的海报很难同手绘相比。因为优秀的电影海报并不只是简单地通过剧照反映,而是对影片进行宣传的一种再创造,应可以拿出来单独欣赏,并能够引起观众对影片的兴趣,它属于美术作品和广告作品之间的范畴。好的海报往往能突出主题,有视觉冲击力,让人一看就能心动。文革时期就有不少手绘海报让人过目难忘,如在观众中有影响的《闪闪的红星》《创业》《海霞》《光辉的榜样、伟大的创举》《大海航行靠舵手》《南征北战》(重拍)、《渡江侦察记》(重拍)等。
  文革海报的存量较文革前十七年期间海报的存量要多。一开海报存量过百。只有极少数电影的海报存量在几十张,如《伟大的创举、光辉的榜样》《大海航行靠舵手》《毛主席的文艺革命路线胜利万岁》等海报。二开海报的存量过千。不过面对中国庞大的收藏市场,显然是杯水车薪,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哪类海报最受市场青睐
  
  一张优秀的电影海报往往是一部影片的化身,让人一看便能激发掏钱看电影的欲望。有的海报甚至让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即使数十年后再次重温,影片的内容或是主人翁的形象依然会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行的电影海报规格可谓多种多样,有一开、二开、四开、八开、十六开、三十二开等多种。也有以数张乃至数十张一开海报拼成的大型电影海报,如前几年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为《詹天佑》公映贴出巨幅电影海报,这张巨幅海报由几十张一开海报拼成,是迄今为止看到的最大的电影海报。最小的电影海报有名片大小。不过,在众多规格的海报中,主流品种为一开和二开,也就是现在人们最常见的电影海报。但据笔者所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行的电影海报中,有的电影至今还未发现有一开海报,如著名的“老三战”之一《地雷战》的一开海报至今没有看到,现存的只有二开海报。
  
  海报的制作内容主要有三种形式:
  首先是非剧情式的电影海报。所谓非剧情式海报是指设计者并不是将电影演员形象通过剧照反映,而是根据影片的内容、人物情节、艺术风格进行一次艺术再创造,它可以单独欣赏。非剧情式海报以单幅居多,画面以剧中男女主人公的特写镜头的精彩瞬间为主,一般不配剧情介绍。上世纪80年代以前非剧情式海报的创作手法主要采用手绘或是特写摄影的方法。如张仃的《祝福》、蒋兆和的《马兰花开》、颜地的《内蒙人民的胜利》《葡萄熟了的时候》、陈逸飞的《青春》、金柏松的《阿凡提》《决裂》《南征北战》(重拍)、 胡若思的《红楼梦》、廖炯模的《甲午风云》《五朵金花》等电影海报都是各地名家采用手绘的方式制成;《向阳院的故事》《钢铁巨人》《反击》等则是采用特写镜头拍摄的照片。从艺术角度而言,手绘的海报尤其是名家手绘海报的艺术价值要高于特写镜头拍摄制作的海报,像程十发绘制的《林则徐》和《枯木逢春》的海报,构图独特,线条有力,富有弹性;色彩明快、清新;人物造型准确生动。这两幅海报无论艺术性还是观赏性,都有很高的价值。相反,像《钢铁巨人》《向阳院的故事》《草原儿女》等摄影海报的艺术和观赏价值很难同上述两张海报相比。所以在非剧情海报中,投资者和收藏者应重点关注手绘海报,其次才是摄影海报。
  第二是剧情式的电影海报。所谓剧情式海报指的是按剧情发展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印有若干剧照,并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一般由2张或3张海报组成一套。这类海报只是简单地将电影演员形象通过剧照来反映。从艺术性和观赏性来说,这类海报没有什么价值。上世纪80年代以前,剧情式海报在我国较为流行。对投资者和收藏者而言,这类海报的集藏只能兼顾,不能作为主要种类来收藏。
  第三是介于剧情式和非剧情式之间的海报。即海报的画面一部分采用手绘,另一部分采用摄影,像建国初期发行的一开《中华儿女》《赵一曼》等海报就是采用手绘和摄影相结合的方式,其视觉效果也是相当好的。尤其需指出的是,画面的摄影都是经过加工处理,它没有采用连环画式的框框画面。若是细分,这类海报也应归属非剧情式。另一种海报就是一半是手绘是特写镜头,一半是剧照,这类海报在二开中较多。如《舞台姐妹》《大浪淘沙》《山村新人》《南海风云》《海霞》《南海长城》《开山的人》《青春似火》《沸腾的群山》《创业》等都是一部分为手绘,一部分为剧照。又如《向阳院的故事》《暴风骤雨》《红日》《草原儿女》等是一部分为摄影特写,另一部分为剧照,就其艺术性和观赏性而言,它要比剧情式海报价值高,比非剧情式海报价值低。
  
  哪种形式的海报最具收藏投资价值:
  从投资收藏角度而言,应以非剧情式的一开、二开海报为主。从国内各制片厂发行的电影海报情况看,一开的电影海报绝大多数是非剧情式,二开电影海报中有一部分是非剧情式的,像《今天我休息》《女篮5号》《南疆春早》《停战以后》《永不消逝的电波》《海魂》等二开海报图案都是非剧情式海报。其中有的二开海报在设计中只将一开海报画面略作修改。像程十发创作的《林则徐》一开海报,画面右侧约四分之一画面用来刊登演职人员名单,而二开的《林则徐》海报整个画面都是程十发手绘的画面,演职人员名单印在画面之上。还有的二开手绘海报比一开手绘海报还要精湛,如二开《母亲》海报就要比一开海报画得好。总之,不论是一开还是二开的电影海报,只要是手绘的,都有很高的收藏价值。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一开海报价格大幅攀升,而二开海报价格升幅滞后。从市场前景看,二开海报尤其是二开非剧情式的海报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众所周知,一开海报由于尺幅很大,保存相当困难,现五六十年代的全品相一开海报很少,一般一开海报有个八九成品相已相当不错。另外,一开海报由于尺幅大也不易张挂欣赏。相反,二开电影海报有诸多的优势,它的保存显然要比一开海报容易方便,即使拿出来观赏也比一开方便。若二开为非剧情式海报,那么其观赏的效果同一开应是差不多的。所以,二开的非剧情式海报在市场上潜力巨大,后劲十足。
  笔者坚信:电影海报作为一个极具潜力的收藏品种,必将在未来的收藏品市场上大放光彩,若能捷足先登,相信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回报。
  (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笔者近期赴浙江金华市铁店村古窑址和金华地区其他几座烧制乳浊釉的铁店窑系窑址进行了数次考察,并造访了金华地区铁店窑系的一些研究者和爱好者。由于该窑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可能挖掘瓷片标本,只能对照有关考古资料,从作为古出海口的杭州、扬州两地收集到一些铁店村窑的实物标本,作为论述铁店窑系的参照物。  铁店窑是一个以婺州窑为基础发展起来又独立于婺州窑系的新窑系,烧造历史从唐至元,它是以金华琅琊镇铁店
期刊
策划:本刊视点栏目组 执笔:牟建平  倍受瞩目的“史国良打假案”,日前终于以原告史先生胜诉告终。该案不仅仅是简单的画家个人维权行为,而且集中暴露了现今国内艺术品拍卖业的种种弊端,折射出在职业诚信、法规建设、鉴定机制、行业监管上存在的诸多问题。该案的胜诉有助于推动国内艺术品拍卖业的健康发展,所以意义非同凡响。  随着近年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火暴,造假、贩假、鉴假、拍假大有泛滥成灾之势,贩假拍假已成为
期刊
罗伯昭先生(1899-1976年)别号沐园,四川巴县人。大学文学学士,我国近代古钱收藏大师。上世纪40年代任中国泉学社副社长,献身我国古钱文化事业,从事收藏研究、考证、办学社、出杂志、发表评论,著有《古泉价目表》、《泉拓四十》。1956年首任文化部古钱币鉴定专家,1957年把生平收藏的15427枚古钱币全部献给中国历史博物馆,为推动我国古钱币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受到文化部表彰。  罗伯昭先生学
期刊
大凡一个古陶瓷窑口的命名,古有旧名则援用其名,如岳州窑、越窑、邢窑等;没有旧名,则根据窑址所在地的名字重新命名,如河南的扒村窑等。长沙窑窑址在古文献上少有记载,更没有窑址名称,所以窑址的名称只能根据地名来设定了。  最初在上世纪50年代国家文物专家考察时,考虑到窑址紧挨铜官镇,而铜官镇烧制陶瓷又有悠久的历史,定名为铜官窑则大有追根溯源之意。然而,随着对长沙窑深入地考察和研究,一些专家认为“铜官窑”
期刊
几年前,笔者在古玩市场偶得一枚四川省造”卢比红铜钱,得到此币后就感到这不是一枚普通的钱币,被它古朴浑厚、自然流畅的图案纹饰所吸引。此币包浆自然完美,为传世品,属开门见山之物。唯一遗憾的是“四川省造”的“省”字第三四笔的花枝处,有一明显的垫坑(向钱面鼓出),经仔细辨别,此坑不是因锻模形成,而是后人所为。因此造成正面光绪像面部鼻子一处稍有磨损。  该币钱径30.74毫米,厚1.8毫米,钱重10.5克,
期刊
二、玉装饰品    大洋洲出土玉器,除了一定数量的礼仪器外,数量最多的还是各类装饰品,诸如手饰镯、头饰笄形器、颈饰项链、服饰腰带、佩饰柄形器、戈饰(嘞)等等。下面择其主要者作简要介绍:  1.玉镯(图23),高2.6厘米,直径7.9厘米,壁厚0.7厘米。磷铝石质,青灰色,有黄褐色斑点,玻璃光泽,不透明。器体制作规整,矮简体,两端平齐,器壁较薄。外壁中腰微束,将全器分成上下两节,每节等距离浅刻宽竖线
期刊
一枚“太平天国”背“圣宝”大钱  甘曙光    太平天国为清朝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由广东花县人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后建立的农民政权,历时14年。太平天国政权由于清王朝的疯狂镇压,以及太平天国政权内讧,最终导致失败。太平天国政权曾铸造过钱币,但流传至今已相当少。“太平天国”大钱,更是极其稀少,甚至可以说已成“凤毛麟角”。  笔者介绍的这枚“太平天国”大钱,直径为7.3厘米,穿径为1厘米,厚为0
期刊
咸丰元年(1850年)正月,广西金田村发生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战争很快蔓延到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省,邻近太平军与清军鏖战的战场,省内天地会、金钱会十分活跃,百姓人心惶惶,纷纷囤积钱粮,以备战或逃难时使用。由于挤提和兑现钱票,福州钱庄的现钱、银两被提空。闽浙总督王懿德将新铸二万六千串铜钱贷给钱庄,仍无济于事,社会秩序大乱。福建地方官员会同地
期刊
2005年中国钱币拍卖市场亮点纷呈,由中国嘉德推出的英国喜敦造币厂制光绪十六年(1890年)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中的“七三反版”存档样币两套10枚,成交价达165万元,开创中国银币单项拍卖的世界纪录;而北京诚轩拍卖的江南省光绪十九年(1893年)元宝银币样币全套5枚及铜质样币1枚,以85.8万元易手,使众多银币收藏者及投资者欢欣鼓舞。    中国银币始铸于1880年以后(图1),而外国银币早在18
期刊
乾隆晚期,景德镇瓷艺彩绘华美绝艳,如云霞夕照,惜近黄昏,嘉道以后渐次衰微。在此之际,一股雕瓷(俗称“雕削”)之风蔚然兴起,佳作纷呈,名匠辈出,卓尔不群者乃陈国治。    一、悲辛人生    陈国治的生平,目前只见零星文字资料。晚清书画家赵之谦《勇庐闲话》(同治八年成书)云:“陈国治者,祁门人,以画法雕瓷,海内无两。余见一壶,上作蝙蝠五,飞伏回翔,似宋院本。后国治以骂贼遇害。其所制散亡殆尽。近亦有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