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利伟,少将,中华航天第一人,有“中国的加加林”与“航天英雄”之称。1965年6月出生于辽宁绥中,1983年6月入伍,1987年毕业于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历任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员、中队长,曾飞过歼击机、强击机等机型,安全飞行1350小时,被评为一级飞行员;1996年起参加航天员选拔,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2008年7月被授予少将军衔。现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系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14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随着“神舟”飞船在内蒙古预定地区平稳着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一朝成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从此,全世界都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这位皮肤白皙、眉目清秀的中国航天员,以高超的专业技能、过硬的身体素质、优秀的心理品质。驾驭“神舟”完成了震惊世界的太空之旅。
作为“中国飞天第一人”,其一步登天之前的成长经历与一夜闻名之后的生活故事自然是世人所关注的。不妨我们去探寻另一个侧面的杨利伟、一个举世闻名者的一些难为人知的真情轶事。
守望在咫尺天地间
“10、9、8、7……”“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进入倒计时。通过北京航天城指挥大厅的大屏幕,人们看见了中国第一位走向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的微笑。杨利伟缓缓举起右手,给期待他的人们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这是他进舱前向大家做的最后一个动作。
火箭点火升空的一瞬间,杨利伟的妻子张玉梅,把一直紧盯着大屏幕的眼睛挪开了。她说:“点火时,我太紧张了,心跳得太厉害了。我什么也没有想,什么也不能想。脑子里一片空白,不敢看大屏幕。”
张玉梅通过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指挥大厅的大屏幕,目睹了中国第一位进入外太空的航天员、自己的丈夫杨利伟在飞船中的“非常”生活。杨利伟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她的内心。
看着火箭直冲云霄,张玉梅全家一直盯着大屏幕。当整流罩脱落,飞船的舷窗露了出来,杨利伟可以看见外面的景色时,全家都舒了一口气。屏幕上,杨利伟显得很镇定。开始失重后,他在“飞行手册”上写了一行字“我可以飘起来了”,张玉梅和杨的父母看到后笑了。
9时20分,“神舟”五号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顿时,指挥大厅里掌声雷鸣。指挥大厅大屏幕蔚蓝色的背景上,相互交织而又排列有序的飞船飞行曲线,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优美画卷,真实而又形象地层现在人们面前。这一刻,张玉梅心随“船”飞。在北京航天指挥中心技术人员的精心指挥和准确控制下,“神舟”五号飞船仿佛矫健的雄鹰,在太空中尽情的飞翔……
飞船入轨的那一刻起,作为飞行控制神经中枢的北京指挥中心,一直这样紧张、忙碌。张玉梅也深感自己同丈夫俨然咫尺天地间。
张玉梅一直在等待着机会和太空中的杨利伟通电话。她不停地问自己,究竟该跟丈夫说什么呢?“说得不好,怕影响他的工作,怕影响他的情绪。不过我最想问的,还是他的感觉如何。”
10月15日晚7点58分,刚刚进入绕地第八圈的飞行。此时杨利伟右前方的舷窗一片明亮,正是“白天”。指挥人员告诉他:这次跟你通话的是你的家人。这时候,杨利伟的妻子、儿子和他的父母都正坐在北京的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大厅里。从大屏幕上注视着他。杨利伟8岁的儿子杨宁康穿着一件天蓝色的夹克,十分显眼。
张玉梅问候地说:“感觉好吗?”“感觉非常好,放心吧。”“在太空看地球是不是很美呀?”“景色非常美!”“我们看到你了。我们都为你感到骄傲!爸爸、妈妈和孩子都来了,我们期待你归来,明天我们去机场接你,迎接你凯旋。”“谢谢你的支持和鼓励!”或许是知道有很多人在“旁听”,杨利伟夫妇没说过多的“贴心话”,不过当儿子杨宁康稚嫩的声音响起来时。杨利伟的情绪显然愈加兴奋起来。
“爸爸,祝你一切顺利。”儿子说。“谢谢你,好儿子!”杨利伟一直平静的脸庞现出笑意,话音未落,指挥控制中心大厅里就响起一片掌声。“爸爸,你吃饭了没有?你吃的是什么?”儿子接着问。“吃过了,我吃的是航天食品。”杨利伟的声音显得特别耐心。
“你感觉航天食品怎么样?”“味道好极了!”
“你看到什么了?”儿子又问。“我看到咱们美丽的家了。非常好!”
指挥大厅内。掌声一片。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的父母露出了微笑。
午夜,北京指控中心灯火通明,静谧的太空中,已经用过餐的杨利伟婴儿般甜睡。妻子张玉梅看到丈夫甜美的睡姿,脸上露出说不出的笑意。然而,神州大地,此夜无眠。
10月16日。又是一个令全国人民无比激动、无比兴奋的日子,也必将是一个永远载人中华民族史册的日子!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遨游21小时的中国航天员杨利伟,披着绕地球14周的征尘,准备从天外归来。
清晨5时35分,飞船飞行第14圈。大屏幕三维动画模拟显示,飞船轻轻地转了个身。总调度声音沉着冷静:“返回制动开始!”一颗心提到了张玉梅嗓子眼,飞船开始返回了!
“远望”三号、纳米比亚、马林迪、卡拉奇……各测控船、站把相关数据实时传到北京,张玉梅看到计算机自动生成的轨道参数和落点计算值迭次变幻。
“飞船进入中国境内!”6时许,布设在新疆和田的活动测控站第一个发现:“神舟”五号正朝着祖国母亲的怀抱飞来。历史性的一刻终于到来了!搜救队员迅速架起处置平台,熟练地打开舱门。在张玉梅期待的目光里。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的航天勇士杨利伟从返回舱中神采奕奕探头出来,他把面罩向上一推,微笑着向迎接他回家的人们挥手致意。他说:“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一时间,掌声雷动,张玉梅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上午9时,灿烂的阳光洒满了北京西郊机场,远处的西山苍茫如黛。在宽阔的停机坪上,站满了等着迎接中国首位航天勇士凯旋的人们。随着从空中传来的由远而近的飞机轰鸣声。一架波音737客机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飞机平稳降落后,经过短暂的滑行。稳稳停靠在红地毯的一侧。期待中,张玉梅和儿子杨宁康只见杨利伟出现在机舱门口,身着蓝色训练服,看上去精神饱满,没有丝毫倦态。
在喧天的锣鼓声中,妻儿怀抱鲜花迎上前去。杨利伟一手将妻子拥在怀里,一手将儿子抱在胸前,脸上挂满着幸福的笑容……
当年的“娃娃头”成了中国日行最远者
1965年,杨利伟出生于辽宁省绥中县一个普通居民家庭。父亲是县土副产品公司主管业务的副经理,母亲是中学语文老师,两位老人均已退休,目前和小儿子杨建伟一起生活。
“踏踏实实办事,老老实实做人”这是杨利伟父母对他的要求。儿时的杨利伟脑子灵,反应快,小学毕业 时以优异成绩考进县重点中学尖子班,并多次参加全县中学生的数学竞赛,拿过不少奖。高中时期的杨利伟学习成绩很优秀,理科尤其突出。毕业时。他本来可以报考地方大学,但自小向往军营。1983年。18岁的杨利伟以绥中县第二高级中学“选飞”进入空军第八飞行学院,成了一名光荣的歼击机飞行员。从穿上飞行服那天起,他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蓝天。
参军后的杨利伟训练刻苦,很快就成长为部队的技术尖子,曾飞过多种机型。丰富的飞行经验、出色的飞行技术为他后来成为宇航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杨妈妈和家里人的印象里,杨利伟特别要强,爱琢磨。选上飞行员后,每次学飞行,换机种,都学得挺好,“每次放单飞,他都是第一个上。”训练之余,还要反复揣摩练习,连难得的回家休息时间也不放过,有时竟莫名其妙地在客厅转圈,家里人觉得奇怪,一问,杨利伟正在体会转椅训练呢。
杨利伟的姐姐杨利君说:“我弟弟从小就向往解放军,非常喜欢看打仗的电影,《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等百看不厌,还经常和院里的小伙伴玩打仗的游戏。”弟弟杨俊伟说:“小时候,有一小当兵的邻居送给我哥一顶带着红色五角星的军帽,他几乎天天都戴,特别希望能参军。”5年前,当杨利伟告诉家里说,自己被选上了航天员,杨利伟的母亲的第一感觉是高兴,“从那么多人中选出来,我很替儿子感到高兴。说真的,我觉得儿子挺棒的”。
姐姐说,杨利伟从小就很简朴,从不乱花一分钱。有一年夏天,天气非常热,杨利伟上父亲的单位去玩,母亲给了他一毛钱。要他在路上买两根冰棍吃。当时的冰棍价格是5分钱一根,但杨利伟只买了一根。回家后,把手中攥得出汗水的5分钱又交给了母亲。
飞行是冒险者的事业。但杨利伟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家人曾听他说:“从事飞行员这一行,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绝对的。但是既然干上了,我就从没想过害怕。”
杨妈妈说,小的时候,和别的男孩子一样,杨利伟也是一个爱玩、淘气的家伙,像什么偷偷下河洗澡、上树摸鸟之类的事,也没少干,而且好奇心还特强,有很强烈的求知欲。他儿时一位的小伙伴回忆了他们曾经有过的一次探险经历:当时在绥中县和另外两个小伙伴准备前去探险,“当时感觉烽火台距离并不是很远,可是走起来之后,发现怎么也到不了跟前,走了好几个小时之后,我们都很累了,时间也已经过了中午,我们都有些气馁,可是杨利伟对我们讲,既然都已经走到这里了,干什么要半途而废呢?在互相鼓励下,我们到底来了这个烽火台的下面。后来,听大人们说才知道。我们出发的地方距离那峰火台有30多里路程……”
半个“气象员”心中最为动听的“音乐”
杨利伟从小就喜欢美术、音乐以及各种体育运动,父母从没因为怕耽误学习阻拦过他。“泯灭了孩子顽皮的天性,也就是泯灭了个性。”干了一辈子教育工作的母亲说。
身为长子,杨利伟从小就非常懂事,十分孝敬父母。姐姐说:“当时他刚能提动半桶水的时候,就开始给家里干活了。提水、买粮、买菜都是他的活儿。”参军以后。由于不能经常回家,杨利伟几乎每两三天就会给父母打电话,还经常寄钱寄物,以表孝心。每次回家的时候,他总是尽可能与父母多在一起。父亲杨德元喜欢下象棋,只要杨利伟一回家,父子俩总会杀上几个回合。弟弟说:“有一次,他回家的时候,发现我爸喜欢上了钓鱼,就立刻去秦皇岛给我爸买了500多块钱的渔具。”
“儿行千里母担忧”。更何况可能要到太空去出一次“远差”。当儿子告诉自己选上航天员头三名,杨妈妈说,担心是难免的。但儿子自信和镇定的表现,让妈妈放心了许多。在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杨妈妈看到儿子身穿航天服,在飞船里半坐半躺,不时在本子上写写画画,约摸9点半左右,当地面控制中心询向他在飞船上的状态时,杨利伟大声回答“自我感觉良好”,一派镇定自若。谈起这些,杨妈妈说:“我们为他感到骄傲。”
开战斗机既是令人羡慕和钦佩的事业。但同时也充满了危险和挑战。飞行员的家属所要承受的压力非外人所能想象。不过,在母亲学校同事的介绍下,杨利伟很幸运地找到了一位知心伴侣。1990年,杨利伟与同县姑娘张玉梅喜结良缘。
1992年,杨利伟被调到成都空军某部。新的单位地处山沟,爱人一时安排不了工作,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比过去差,飞行气象条件比过去复杂,他将由飞强击机改飞歼击机,技术得重新开始学。更大的不幸是,几个月后,杨利伟两岁多的女儿不幸病逝。抚养孩子耗费的心血、孩子带给全家的欢乐,顷刻之间都化为泡影,杨利伟经历了有生以来最大的打击。但他没有倒下,没有放弃飞行。他强忍着悲痛,擦干妻子的眼泪,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改装新机的训练场。
夏日的川东山区,像一座火炉,机场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飞行服安全带上的连接环被烈日晒得像在火中烤过一样,稍不注意,皮扶就会被烫起一个血泡。杨利伟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干就是两个月。到了冬季,这里又寒气彻骨,冻得人手脚发麻。在严酷的大自然面前,杨利伟却表现得轻松、乐观,他说:“作为一个飞行员,意志比技术更重要,恶劣的环境正好磨砺意志。”
川东地区气象条件复杂多变。一次,杨利伟驾机飞上高空,在返回机场时,突然云雾翻腾,能见度由常规的三公里以上降到了不足两公里,着陆十分危险。但由于杨利伟熟练地掌握了飞行技能,面对险情,他临危不惧,操作自如,终于化险为夷。张玉梅说,杨利伟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为了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他不抽烟喝酒,也不吃辣椒,一年365天,不论严寒酷暑,无论阴晴雨雪,天天都坚持进行体能训练,长跑、短跑、单双杠训练成绩样样拔尖。
1996年8月,全空军有1500名飞行员参加航天员的体检,经过两年多的严格筛选,杨利伟终于脱颖而出,跻身14名人选人之列。在北京训练期间。按照有关规定,每4年才能有一次十几天的探亲假。杨利伟与父母、姐弟可谓聚少离多。不过,杨的父母每年都会去北京看望他,共享团聚的天伦之乐。
家人最早并不是从杨利伟的口中知道他将成为航天员的消息的。据说,当时上级派来好几个人到县里调查杨利伟的家庭情况,家人意识到杨利伟要“调动工作”了。张玉梅原来是中学教员,娴静文弱,两人婚后夫唱妇随。当时部队规定飞行员结婚后其家属可以马上随军,婚后即随同杨利伟到西安,后又到四川、北京。目前,张玉梅也在北京航天城里工作。是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资料员。
婚后,张玉梅随杨利伟展转了好几个地方。大西北,茫茫大漠;大西南,群山环抱。这对在渤海边长大的张玉梅来说,生活环境的不适是考验。她没有抱怨,只要能和丈夫在一起,人间什么苦她都能吃。可当杨利伟的飞行与生活开始密不可分时。常常是一个在天上飞,一个在地上忧,每一次飞行她都牵肠挂肚。她终于意识到丈夫职业风光的背后是风险,是生离死别的危险。慢慢地,她知道,担心没有用,只有做好“后院” 的一切事情,让杨利伟放心地飞、开开心心地飞,才能最大限度减轻人为的风险。慢慢地,张玉梅也成了半个“气象员”,会根据天气的能见度来判断能否飞行。她的耳朵也灵敏起来,能捕捉空中的信息,天上飞机的呜响声,在她听来是最为动听的音乐。
“周末夫妻”更多的是靠电话传情
1998年1月,作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之一,杨利伟要攀越的第一道阶梯是基础理论训练。当了10多年飞行员。现在重新坐进课堂里,《载人航天工程基础》、《航天医学基础》、《解剖生理学》、《星空识别》……30多门课程要从头学起。杨利伟本来就是个不甘落后的人,想起肩负的神圣使命,他废寝忘食,初来的两年晚上12点前没睡过觉。
他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为记住单词和语句,就每晚从航天员公寓往家里打电话。让妻子张玉梅在电话里提问。一遍一遍,反反复复。后来考试时,他居然得了100分。
第二道阶梯是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离心机”训练是航天员提高超重耐力最有效的形式。离心机在旋转。负荷从1C逐渐加大到8C。杨利伟的面部肌肉开始变形下垂、肌肉下拉,整个脸只见高高突起的前额。做头盆方向超重时,他的血液被压向下肢,头脑缺血眩晕;做胸背方向超重时。他前胸后背像压了几百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每训练一次,他都要付出巨大的体力消耗,及时与教员沟通。总结经验,掌握好抗负荷用力和频率的度,慢慢地琢磨出规律和方法,使这项极具挑战、严格的训练逐渐变得轻松起来。
“转椅”和“头低位”训练,也是常人难以承受的,可杨利伟依然做得十分出色。一个休息日,妻子回家时发现他一个人在客厅里不停地转圆圈,惊讶地问:“你这是在干什么?”他说“过两天我们就要做转椅训练考核了,我先刺激刺激自己。”做“头低位”训练前几天,杨利伟晚上睡觉就不枕枕头了。他说这也是为了“先刺激刺激自己”。
在杨利伟奉命前往酒泉发射基地之前,被获准放假在家休息三天。三天里,杨利伟和平时一样,“该吃的吃,该喝的喝,该睡的睡,一点也看不出紧张来”。他爱吃肉。爱吃海鲜,离家赶往酒泉基地之前的一顿饭。妻子做了他最爱吃的鱼,他吃得很香,“但没敢多吃,因为他要控制体重”。杨妈妈说。
妻子张玉梅是杨利伟的中学同学,性格娴静,说话慢声细语。“我和利伟结婚10年。两年前我爱他多,现在他爱我多。这两年我身体不太好。他经常听天气预报,只要降温了,就一遍遍打电话,叮嘱我多穿点衣服。”妻子平时身体不好,杨利伟当选航天员后,每逢双休日回家,辅导儿子功课、操办家务这些事,都由他一手承担下来。
长期的操劳,张玉梅染上了肾病。有一年,杨利伟正在进行艰苦的航天员飞行训练时。她一个人在病床上忐忑不安地等待医院肾活检报告。一周后,报告出来了,那是一份让张玉梅震惊而揪心的报告。失眠落泪后,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挺住!暂时不能将病情告诉他。没想到杨利伟还是知道了,并立即请假来照看。手术后,张玉梅身体十分虚弱,24小时平躺在床上一点儿都不敢动。可是,手术后第三天,杨利伟就要告别妻子去吉林某空军基地,进行航天员高空飞行训练。
临行前一天,他在妻子病床边的椅子上整整坐了一晚。然后,义无返顾地回到了航天员大队。大队领导说:“你妻子病得很重。是不是推迟几天出发?”杨利伟说:“请首长放心,我已请老母亲过来帮我照顾。任何事情也不会影响我的训练。”
那次高空飞行训练,杨利伟完成得干净利落,又一次取得优秀成绩。又有几人知道,杨利伟爱人当时被确诊为慢性肾炎晚期,肾小球破坏达46%?一边是病重的妻子,一边是紧张的训练,他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是,他的训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张玉梅说:“强化训练阶段进行了5次考试,他第一次得了99.5分,第二次得了99.7分,后面连续三次得了100分。他抑止不住内心的激动,兴奋地对我说:我对自己越来越充满信心。”
妻子积劳成疾,杨利伟疼在心里。屈指可数回家的日子,他马不停蹄地拖地、做饭、洗衣服。2002年初,杨利伟的岳父确诊得了癌症,他一直没有敢对有病在身的妻子说,瞒着给老丈人家打电话询问病情,寄钱给岳父看病。春节他执意要带全家回老家过年,其实他是想让妻子见见病重的父亲。等张玉梅回到家,她才明白丈夫的苦心。
出院后,张玉梅每月要去医院做10天普洛欣冲击治疗。两年间,每次去医院,她都是一个人。走之前,她会撑着病弱的身子,把屋子收拾得清清爽爽。她要让杨利伟什么时候回来什么时候都看到美丽整洁的家!
走进杨利伟的家,墙壁雪白,地板光亮,电脑书房干净,三间朝阳的卧室温馨,透着军人家庭的简朴和整洁。这是一个普通的航天员之家,统一的装修让人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但杨利伟却在他美丽的家中过着特别的幸福生活。
杨利伟平时不苟言笑,一副冷峻的模样。熟悉他的人判断,正是因为这份冷静,才使他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他和其他候选航天员同事的共同特点是,相貌端正,外形英俊。虽然杨利伟平时表情严肃,但一笑起来,两个明显的酒窝立即使他显出几分稚气。虽然一心扑在事业上,但性格开朗的杨利伟也有着丰富的业余爱好。他擅长唱歌、弹吉他、吹口琴,在部队的时候经常参加文艺演出。杨利伟也喜欢体育运动,尤其是滑冰和游泳。经常性的体育运动使杨利伟的身体非常健康。
张玉梅说:“训练期间,利伟一般只能周末回来,在周末我们经常在院子里散散步,很少上街。利伟喜爱音乐,最喜欢听英文歌曲,还有一盘他们训练用的轻音乐。早晨起来他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音响。一边做家务,一边听音乐。他还喜欢帮我做饭。儿子是他的宝贝,父子俩经常一人一把枪玩打仗,有时也放放风筝。”
多年来,他们几乎是“周末夫妻”,更多时间靠电话传情,被称为“电话夫妻”。即使杨利伟成了“中华飞天第一人”,返回美丽的家后这几天。张玉梅仍然和丈夫聚少离多。无论是天地通话,还是地面交流,电话成了他们幸福生活的使者。对于全家人一夜之间变成全国人民瞩目的新闻人物,张玉梅表示:“今后的生活,我想还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并重申丈夫所说的这句话:“我觉得不论是谁执行这次任务都代表了中国首批航天员群体为实现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有很多人在幕后默默奉献,成绩是大家的。”
2008年7月22日,总装备部举行将官晋衔仪式。“航天英雄”杨利伟被授予少将军衔。授衔后,他十分激动,感谢祖国和人民给予自己的荣誉。于他看来,晋升将军军衔,既是党和人民给予的崇高荣誉,更是赋予的神圣责任!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随着“神舟”飞船在内蒙古预定地区平稳着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一朝成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从此,全世界都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这位皮肤白皙、眉目清秀的中国航天员,以高超的专业技能、过硬的身体素质、优秀的心理品质。驾驭“神舟”完成了震惊世界的太空之旅。
作为“中国飞天第一人”,其一步登天之前的成长经历与一夜闻名之后的生活故事自然是世人所关注的。不妨我们去探寻另一个侧面的杨利伟、一个举世闻名者的一些难为人知的真情轶事。
守望在咫尺天地间
“10、9、8、7……”“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进入倒计时。通过北京航天城指挥大厅的大屏幕,人们看见了中国第一位走向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的微笑。杨利伟缓缓举起右手,给期待他的人们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这是他进舱前向大家做的最后一个动作。
火箭点火升空的一瞬间,杨利伟的妻子张玉梅,把一直紧盯着大屏幕的眼睛挪开了。她说:“点火时,我太紧张了,心跳得太厉害了。我什么也没有想,什么也不能想。脑子里一片空白,不敢看大屏幕。”
张玉梅通过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指挥大厅的大屏幕,目睹了中国第一位进入外太空的航天员、自己的丈夫杨利伟在飞船中的“非常”生活。杨利伟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她的内心。
看着火箭直冲云霄,张玉梅全家一直盯着大屏幕。当整流罩脱落,飞船的舷窗露了出来,杨利伟可以看见外面的景色时,全家都舒了一口气。屏幕上,杨利伟显得很镇定。开始失重后,他在“飞行手册”上写了一行字“我可以飘起来了”,张玉梅和杨的父母看到后笑了。
9时20分,“神舟”五号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顿时,指挥大厅里掌声雷鸣。指挥大厅大屏幕蔚蓝色的背景上,相互交织而又排列有序的飞船飞行曲线,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优美画卷,真实而又形象地层现在人们面前。这一刻,张玉梅心随“船”飞。在北京航天指挥中心技术人员的精心指挥和准确控制下,“神舟”五号飞船仿佛矫健的雄鹰,在太空中尽情的飞翔……
飞船入轨的那一刻起,作为飞行控制神经中枢的北京指挥中心,一直这样紧张、忙碌。张玉梅也深感自己同丈夫俨然咫尺天地间。
张玉梅一直在等待着机会和太空中的杨利伟通电话。她不停地问自己,究竟该跟丈夫说什么呢?“说得不好,怕影响他的工作,怕影响他的情绪。不过我最想问的,还是他的感觉如何。”
10月15日晚7点58分,刚刚进入绕地第八圈的飞行。此时杨利伟右前方的舷窗一片明亮,正是“白天”。指挥人员告诉他:这次跟你通话的是你的家人。这时候,杨利伟的妻子、儿子和他的父母都正坐在北京的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大厅里。从大屏幕上注视着他。杨利伟8岁的儿子杨宁康穿着一件天蓝色的夹克,十分显眼。
张玉梅问候地说:“感觉好吗?”“感觉非常好,放心吧。”“在太空看地球是不是很美呀?”“景色非常美!”“我们看到你了。我们都为你感到骄傲!爸爸、妈妈和孩子都来了,我们期待你归来,明天我们去机场接你,迎接你凯旋。”“谢谢你的支持和鼓励!”或许是知道有很多人在“旁听”,杨利伟夫妇没说过多的“贴心话”,不过当儿子杨宁康稚嫩的声音响起来时。杨利伟的情绪显然愈加兴奋起来。
“爸爸,祝你一切顺利。”儿子说。“谢谢你,好儿子!”杨利伟一直平静的脸庞现出笑意,话音未落,指挥控制中心大厅里就响起一片掌声。“爸爸,你吃饭了没有?你吃的是什么?”儿子接着问。“吃过了,我吃的是航天食品。”杨利伟的声音显得特别耐心。
“你感觉航天食品怎么样?”“味道好极了!”
“你看到什么了?”儿子又问。“我看到咱们美丽的家了。非常好!”
指挥大厅内。掌声一片。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的父母露出了微笑。
午夜,北京指控中心灯火通明,静谧的太空中,已经用过餐的杨利伟婴儿般甜睡。妻子张玉梅看到丈夫甜美的睡姿,脸上露出说不出的笑意。然而,神州大地,此夜无眠。
10月16日。又是一个令全国人民无比激动、无比兴奋的日子,也必将是一个永远载人中华民族史册的日子!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遨游21小时的中国航天员杨利伟,披着绕地球14周的征尘,准备从天外归来。
清晨5时35分,飞船飞行第14圈。大屏幕三维动画模拟显示,飞船轻轻地转了个身。总调度声音沉着冷静:“返回制动开始!”一颗心提到了张玉梅嗓子眼,飞船开始返回了!
“远望”三号、纳米比亚、马林迪、卡拉奇……各测控船、站把相关数据实时传到北京,张玉梅看到计算机自动生成的轨道参数和落点计算值迭次变幻。
“飞船进入中国境内!”6时许,布设在新疆和田的活动测控站第一个发现:“神舟”五号正朝着祖国母亲的怀抱飞来。历史性的一刻终于到来了!搜救队员迅速架起处置平台,熟练地打开舱门。在张玉梅期待的目光里。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的航天勇士杨利伟从返回舱中神采奕奕探头出来,他把面罩向上一推,微笑着向迎接他回家的人们挥手致意。他说:“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一时间,掌声雷动,张玉梅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上午9时,灿烂的阳光洒满了北京西郊机场,远处的西山苍茫如黛。在宽阔的停机坪上,站满了等着迎接中国首位航天勇士凯旋的人们。随着从空中传来的由远而近的飞机轰鸣声。一架波音737客机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飞机平稳降落后,经过短暂的滑行。稳稳停靠在红地毯的一侧。期待中,张玉梅和儿子杨宁康只见杨利伟出现在机舱门口,身着蓝色训练服,看上去精神饱满,没有丝毫倦态。
在喧天的锣鼓声中,妻儿怀抱鲜花迎上前去。杨利伟一手将妻子拥在怀里,一手将儿子抱在胸前,脸上挂满着幸福的笑容……
当年的“娃娃头”成了中国日行最远者
1965年,杨利伟出生于辽宁省绥中县一个普通居民家庭。父亲是县土副产品公司主管业务的副经理,母亲是中学语文老师,两位老人均已退休,目前和小儿子杨建伟一起生活。
“踏踏实实办事,老老实实做人”这是杨利伟父母对他的要求。儿时的杨利伟脑子灵,反应快,小学毕业 时以优异成绩考进县重点中学尖子班,并多次参加全县中学生的数学竞赛,拿过不少奖。高中时期的杨利伟学习成绩很优秀,理科尤其突出。毕业时。他本来可以报考地方大学,但自小向往军营。1983年。18岁的杨利伟以绥中县第二高级中学“选飞”进入空军第八飞行学院,成了一名光荣的歼击机飞行员。从穿上飞行服那天起,他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蓝天。
参军后的杨利伟训练刻苦,很快就成长为部队的技术尖子,曾飞过多种机型。丰富的飞行经验、出色的飞行技术为他后来成为宇航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杨妈妈和家里人的印象里,杨利伟特别要强,爱琢磨。选上飞行员后,每次学飞行,换机种,都学得挺好,“每次放单飞,他都是第一个上。”训练之余,还要反复揣摩练习,连难得的回家休息时间也不放过,有时竟莫名其妙地在客厅转圈,家里人觉得奇怪,一问,杨利伟正在体会转椅训练呢。
杨利伟的姐姐杨利君说:“我弟弟从小就向往解放军,非常喜欢看打仗的电影,《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等百看不厌,还经常和院里的小伙伴玩打仗的游戏。”弟弟杨俊伟说:“小时候,有一小当兵的邻居送给我哥一顶带着红色五角星的军帽,他几乎天天都戴,特别希望能参军。”5年前,当杨利伟告诉家里说,自己被选上了航天员,杨利伟的母亲的第一感觉是高兴,“从那么多人中选出来,我很替儿子感到高兴。说真的,我觉得儿子挺棒的”。
姐姐说,杨利伟从小就很简朴,从不乱花一分钱。有一年夏天,天气非常热,杨利伟上父亲的单位去玩,母亲给了他一毛钱。要他在路上买两根冰棍吃。当时的冰棍价格是5分钱一根,但杨利伟只买了一根。回家后,把手中攥得出汗水的5分钱又交给了母亲。
飞行是冒险者的事业。但杨利伟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家人曾听他说:“从事飞行员这一行,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绝对的。但是既然干上了,我就从没想过害怕。”
杨妈妈说,小的时候,和别的男孩子一样,杨利伟也是一个爱玩、淘气的家伙,像什么偷偷下河洗澡、上树摸鸟之类的事,也没少干,而且好奇心还特强,有很强烈的求知欲。他儿时一位的小伙伴回忆了他们曾经有过的一次探险经历:当时在绥中县和另外两个小伙伴准备前去探险,“当时感觉烽火台距离并不是很远,可是走起来之后,发现怎么也到不了跟前,走了好几个小时之后,我们都很累了,时间也已经过了中午,我们都有些气馁,可是杨利伟对我们讲,既然都已经走到这里了,干什么要半途而废呢?在互相鼓励下,我们到底来了这个烽火台的下面。后来,听大人们说才知道。我们出发的地方距离那峰火台有30多里路程……”
半个“气象员”心中最为动听的“音乐”
杨利伟从小就喜欢美术、音乐以及各种体育运动,父母从没因为怕耽误学习阻拦过他。“泯灭了孩子顽皮的天性,也就是泯灭了个性。”干了一辈子教育工作的母亲说。
身为长子,杨利伟从小就非常懂事,十分孝敬父母。姐姐说:“当时他刚能提动半桶水的时候,就开始给家里干活了。提水、买粮、买菜都是他的活儿。”参军以后。由于不能经常回家,杨利伟几乎每两三天就会给父母打电话,还经常寄钱寄物,以表孝心。每次回家的时候,他总是尽可能与父母多在一起。父亲杨德元喜欢下象棋,只要杨利伟一回家,父子俩总会杀上几个回合。弟弟说:“有一次,他回家的时候,发现我爸喜欢上了钓鱼,就立刻去秦皇岛给我爸买了500多块钱的渔具。”
“儿行千里母担忧”。更何况可能要到太空去出一次“远差”。当儿子告诉自己选上航天员头三名,杨妈妈说,担心是难免的。但儿子自信和镇定的表现,让妈妈放心了许多。在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杨妈妈看到儿子身穿航天服,在飞船里半坐半躺,不时在本子上写写画画,约摸9点半左右,当地面控制中心询向他在飞船上的状态时,杨利伟大声回答“自我感觉良好”,一派镇定自若。谈起这些,杨妈妈说:“我们为他感到骄傲。”
开战斗机既是令人羡慕和钦佩的事业。但同时也充满了危险和挑战。飞行员的家属所要承受的压力非外人所能想象。不过,在母亲学校同事的介绍下,杨利伟很幸运地找到了一位知心伴侣。1990年,杨利伟与同县姑娘张玉梅喜结良缘。
1992年,杨利伟被调到成都空军某部。新的单位地处山沟,爱人一时安排不了工作,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比过去差,飞行气象条件比过去复杂,他将由飞强击机改飞歼击机,技术得重新开始学。更大的不幸是,几个月后,杨利伟两岁多的女儿不幸病逝。抚养孩子耗费的心血、孩子带给全家的欢乐,顷刻之间都化为泡影,杨利伟经历了有生以来最大的打击。但他没有倒下,没有放弃飞行。他强忍着悲痛,擦干妻子的眼泪,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改装新机的训练场。
夏日的川东山区,像一座火炉,机场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飞行服安全带上的连接环被烈日晒得像在火中烤过一样,稍不注意,皮扶就会被烫起一个血泡。杨利伟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干就是两个月。到了冬季,这里又寒气彻骨,冻得人手脚发麻。在严酷的大自然面前,杨利伟却表现得轻松、乐观,他说:“作为一个飞行员,意志比技术更重要,恶劣的环境正好磨砺意志。”
川东地区气象条件复杂多变。一次,杨利伟驾机飞上高空,在返回机场时,突然云雾翻腾,能见度由常规的三公里以上降到了不足两公里,着陆十分危险。但由于杨利伟熟练地掌握了飞行技能,面对险情,他临危不惧,操作自如,终于化险为夷。张玉梅说,杨利伟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为了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他不抽烟喝酒,也不吃辣椒,一年365天,不论严寒酷暑,无论阴晴雨雪,天天都坚持进行体能训练,长跑、短跑、单双杠训练成绩样样拔尖。
1996年8月,全空军有1500名飞行员参加航天员的体检,经过两年多的严格筛选,杨利伟终于脱颖而出,跻身14名人选人之列。在北京训练期间。按照有关规定,每4年才能有一次十几天的探亲假。杨利伟与父母、姐弟可谓聚少离多。不过,杨的父母每年都会去北京看望他,共享团聚的天伦之乐。
家人最早并不是从杨利伟的口中知道他将成为航天员的消息的。据说,当时上级派来好几个人到县里调查杨利伟的家庭情况,家人意识到杨利伟要“调动工作”了。张玉梅原来是中学教员,娴静文弱,两人婚后夫唱妇随。当时部队规定飞行员结婚后其家属可以马上随军,婚后即随同杨利伟到西安,后又到四川、北京。目前,张玉梅也在北京航天城里工作。是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资料员。
婚后,张玉梅随杨利伟展转了好几个地方。大西北,茫茫大漠;大西南,群山环抱。这对在渤海边长大的张玉梅来说,生活环境的不适是考验。她没有抱怨,只要能和丈夫在一起,人间什么苦她都能吃。可当杨利伟的飞行与生活开始密不可分时。常常是一个在天上飞,一个在地上忧,每一次飞行她都牵肠挂肚。她终于意识到丈夫职业风光的背后是风险,是生离死别的危险。慢慢地,她知道,担心没有用,只有做好“后院” 的一切事情,让杨利伟放心地飞、开开心心地飞,才能最大限度减轻人为的风险。慢慢地,张玉梅也成了半个“气象员”,会根据天气的能见度来判断能否飞行。她的耳朵也灵敏起来,能捕捉空中的信息,天上飞机的呜响声,在她听来是最为动听的音乐。
“周末夫妻”更多的是靠电话传情
1998年1月,作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之一,杨利伟要攀越的第一道阶梯是基础理论训练。当了10多年飞行员。现在重新坐进课堂里,《载人航天工程基础》、《航天医学基础》、《解剖生理学》、《星空识别》……30多门课程要从头学起。杨利伟本来就是个不甘落后的人,想起肩负的神圣使命,他废寝忘食,初来的两年晚上12点前没睡过觉。
他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为记住单词和语句,就每晚从航天员公寓往家里打电话。让妻子张玉梅在电话里提问。一遍一遍,反反复复。后来考试时,他居然得了100分。
第二道阶梯是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离心机”训练是航天员提高超重耐力最有效的形式。离心机在旋转。负荷从1C逐渐加大到8C。杨利伟的面部肌肉开始变形下垂、肌肉下拉,整个脸只见高高突起的前额。做头盆方向超重时,他的血液被压向下肢,头脑缺血眩晕;做胸背方向超重时。他前胸后背像压了几百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每训练一次,他都要付出巨大的体力消耗,及时与教员沟通。总结经验,掌握好抗负荷用力和频率的度,慢慢地琢磨出规律和方法,使这项极具挑战、严格的训练逐渐变得轻松起来。
“转椅”和“头低位”训练,也是常人难以承受的,可杨利伟依然做得十分出色。一个休息日,妻子回家时发现他一个人在客厅里不停地转圆圈,惊讶地问:“你这是在干什么?”他说“过两天我们就要做转椅训练考核了,我先刺激刺激自己。”做“头低位”训练前几天,杨利伟晚上睡觉就不枕枕头了。他说这也是为了“先刺激刺激自己”。
在杨利伟奉命前往酒泉发射基地之前,被获准放假在家休息三天。三天里,杨利伟和平时一样,“该吃的吃,该喝的喝,该睡的睡,一点也看不出紧张来”。他爱吃肉。爱吃海鲜,离家赶往酒泉基地之前的一顿饭。妻子做了他最爱吃的鱼,他吃得很香,“但没敢多吃,因为他要控制体重”。杨妈妈说。
妻子张玉梅是杨利伟的中学同学,性格娴静,说话慢声细语。“我和利伟结婚10年。两年前我爱他多,现在他爱我多。这两年我身体不太好。他经常听天气预报,只要降温了,就一遍遍打电话,叮嘱我多穿点衣服。”妻子平时身体不好,杨利伟当选航天员后,每逢双休日回家,辅导儿子功课、操办家务这些事,都由他一手承担下来。
长期的操劳,张玉梅染上了肾病。有一年,杨利伟正在进行艰苦的航天员飞行训练时。她一个人在病床上忐忑不安地等待医院肾活检报告。一周后,报告出来了,那是一份让张玉梅震惊而揪心的报告。失眠落泪后,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挺住!暂时不能将病情告诉他。没想到杨利伟还是知道了,并立即请假来照看。手术后,张玉梅身体十分虚弱,24小时平躺在床上一点儿都不敢动。可是,手术后第三天,杨利伟就要告别妻子去吉林某空军基地,进行航天员高空飞行训练。
临行前一天,他在妻子病床边的椅子上整整坐了一晚。然后,义无返顾地回到了航天员大队。大队领导说:“你妻子病得很重。是不是推迟几天出发?”杨利伟说:“请首长放心,我已请老母亲过来帮我照顾。任何事情也不会影响我的训练。”
那次高空飞行训练,杨利伟完成得干净利落,又一次取得优秀成绩。又有几人知道,杨利伟爱人当时被确诊为慢性肾炎晚期,肾小球破坏达46%?一边是病重的妻子,一边是紧张的训练,他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是,他的训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张玉梅说:“强化训练阶段进行了5次考试,他第一次得了99.5分,第二次得了99.7分,后面连续三次得了100分。他抑止不住内心的激动,兴奋地对我说:我对自己越来越充满信心。”
妻子积劳成疾,杨利伟疼在心里。屈指可数回家的日子,他马不停蹄地拖地、做饭、洗衣服。2002年初,杨利伟的岳父确诊得了癌症,他一直没有敢对有病在身的妻子说,瞒着给老丈人家打电话询问病情,寄钱给岳父看病。春节他执意要带全家回老家过年,其实他是想让妻子见见病重的父亲。等张玉梅回到家,她才明白丈夫的苦心。
出院后,张玉梅每月要去医院做10天普洛欣冲击治疗。两年间,每次去医院,她都是一个人。走之前,她会撑着病弱的身子,把屋子收拾得清清爽爽。她要让杨利伟什么时候回来什么时候都看到美丽整洁的家!
走进杨利伟的家,墙壁雪白,地板光亮,电脑书房干净,三间朝阳的卧室温馨,透着军人家庭的简朴和整洁。这是一个普通的航天员之家,统一的装修让人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但杨利伟却在他美丽的家中过着特别的幸福生活。
杨利伟平时不苟言笑,一副冷峻的模样。熟悉他的人判断,正是因为这份冷静,才使他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他和其他候选航天员同事的共同特点是,相貌端正,外形英俊。虽然杨利伟平时表情严肃,但一笑起来,两个明显的酒窝立即使他显出几分稚气。虽然一心扑在事业上,但性格开朗的杨利伟也有着丰富的业余爱好。他擅长唱歌、弹吉他、吹口琴,在部队的时候经常参加文艺演出。杨利伟也喜欢体育运动,尤其是滑冰和游泳。经常性的体育运动使杨利伟的身体非常健康。
张玉梅说:“训练期间,利伟一般只能周末回来,在周末我们经常在院子里散散步,很少上街。利伟喜爱音乐,最喜欢听英文歌曲,还有一盘他们训练用的轻音乐。早晨起来他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音响。一边做家务,一边听音乐。他还喜欢帮我做饭。儿子是他的宝贝,父子俩经常一人一把枪玩打仗,有时也放放风筝。”
多年来,他们几乎是“周末夫妻”,更多时间靠电话传情,被称为“电话夫妻”。即使杨利伟成了“中华飞天第一人”,返回美丽的家后这几天。张玉梅仍然和丈夫聚少离多。无论是天地通话,还是地面交流,电话成了他们幸福生活的使者。对于全家人一夜之间变成全国人民瞩目的新闻人物,张玉梅表示:“今后的生活,我想还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并重申丈夫所说的这句话:“我觉得不论是谁执行这次任务都代表了中国首批航天员群体为实现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有很多人在幕后默默奉献,成绩是大家的。”
2008年7月22日,总装备部举行将官晋衔仪式。“航天英雄”杨利伟被授予少将军衔。授衔后,他十分激动,感谢祖国和人民给予自己的荣誉。于他看来,晋升将军军衔,既是党和人民给予的崇高荣誉,更是赋予的神圣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