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泥塑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我园以泥塑活动为特色,不仅深受幼儿和家长的青睐,同时通过泥塑活动让幼儿潜移默化地得到艺术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拟人化的语言,进入泥塑情景
小班幼儿常常把身边的任何东西拟人化,他们认为没有生命的物体也会说、会动,并且能够投入与其交流的过程中,这是幼儿思维“拟人化”特点体现。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理解和接纳幼儿的这一年龄特点,并针对这一特点进行引导。我们可以运用拟人化的引导,将一件静物进行拟人化的描述,这样不仅能够使幼儿感受到亲近,同时还能够自然地将幼儿引导到活动中,达到活动的目标。如:在进行各类泥工活动时,我们常常会把橡皮泥比拟成“彩泥宝贝”,在泥工活动《小兔子》中,教师示范时就会说:“彩泥宝贝变变变,变成细细的泥条,泥条宝贝弯弯腰,变成小兔耳朵喽!”幼儿听到这样拟人化的说法都十分感兴趣,能够起到有效激发幼儿泥工活动兴趣的目的。
儿歌化的形式,尝试泥塑操作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手部小肌肉、灵活性和协调性发育不够成熟,情绪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想到了在操作过程中让幼儿尝试边做边说,手口一致地完成操作练习。如,在指导孩子团泥的时候,由于小班孩子双手不太灵活,使不出力,可以尝试在团的过程中边捏边说:“橡皮泥,放手心握一握,揉一揉、两只小手合起来,团一团,变成一个大圆圆、变成一个小圆圆。”通过边说边做,使幼儿逐渐掌握了团圆的方法。这种将操作过程用说出来编成简单儿歌的方式,边做边捏,还可以运用到压泥饼、搓泥条等等。
多样性的策略,提高泥塑趣味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幼儿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时,注意力和感知力是最强的状态,兴趣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最好处方。幼儿期较少受到各种束缚,可以大胆联想,幼儿在泥塑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多创新性的元素。因此,在泥塑活动里,我们教师应合理使用情景教学,以泥塑教育特点和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为他们的创造活动提供机会和时机。
情景生活化
泥塑活动中在进行介绍和讲解的时候,向幼儿展示泥塑的实物或图片,对于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发达的小班幼儿们来说,他们对泥塑形象的理解与塑造有着自己的独到的看法。泥塑活动课程选择的时候,可以从幼儿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方面出发。幼儿的直接经验指幼儿直接看到过的内容,如:日常生活中的穿衣服、吃饼干、看见小动物等都是幼儿直接获取的经验。如在泥塑《蜗牛》的活动中,由于班级自然角里有小蜗牛,孩子们亲眼见过小蜗牛,看到了小蜗牛的造型特点,知道小蜗牛的生活习惯等,对小蜗牛有一定的了解。在观察后,幼儿在自己操作的过程中,表现并不陌生,而且有自己的想法。在做好了小蜗牛的身体后,幼儿会在旁边用多下来的泥做一些小蜗牛爱吃的叶子来精心地装扮自己的作品。在介绍自己作品的时候孩子们也表现得十分自信,情景的生活化能帮助幼儿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中。
间接经验是指幼儿获得的经验是间接的,如:从与人谈话中获得、看图书、电视和媒体中获得信息。如在小班泥塑活动《萝卜》中,教师首先创设了小兔拔萝卜的情景:小兔子种了一块萝卜地,萝卜长大了,我们一起帮助小兔拔萝卜吧!看一看,摸一摸,萝卜长得什么样?活动通过帮小兔拔萝卜的情景导入,让幼儿在情景中进行角色的扮演,在情景中引导幼儿观察萝卜的外形。
情景的场景化
小班幼儿具有爱模仿和重复做一件事的特点,因此我们教师在泥塑活动中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让幼儿在情景中通过动作和语言来模仿和扮演,引發幼儿对泥塑造型的兴趣。泥塑中的场景主要运用于单个的泥塑造型,将一系列的造型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场景。如:在泥塑活动《小猪》中,孩子们各自完成了小猪的制作后,三三两两的幼儿将自己的小猪作品合起来,变成小猪的一家,猪爸爸、猪妈妈、猪宝宝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让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介绍;有的幼儿将小猪做成《三只小猪》的故事场景,孩子们模仿猪哥哥、猪二哥和猪小弟的对话,开心地围在一起讲三只小猪的故事。让泥塑活动不仅有场景性还有趣味性,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情景的多元化
在泥塑活动中我们也可以将情景进行多元化的使用,让各种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到活动中。在活动中要根据泥塑造型的特点和幼儿需要进行不同的情景创设环境,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大胆地表现自我。
在泥塑活动《好吃的饺子》中,正好那时候快要过年了,所以结合过年,引导幼儿回想往年过年的情景。请幼儿观察班级玻璃上面的窗花:“孩子们,看!玻璃上面有什么?为什么要贴窗花?”“是的,新年就要来了,那么我们过年的时候会吃什么呢?”在回想和谈话中提高幼儿对制作饺子的兴趣,同时增加节日的认识,感知传统民俗文化。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有着纯真的眼睛,需要我们引导他们发现世界周围的美。泥塑活动中蕴含着造型、色彩、文化等丰富的艺术涵养,更需要我们用更好的方法引导他们不断地感受这种艺术的魔力。
拟人化的语言,进入泥塑情景
小班幼儿常常把身边的任何东西拟人化,他们认为没有生命的物体也会说、会动,并且能够投入与其交流的过程中,这是幼儿思维“拟人化”特点体现。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理解和接纳幼儿的这一年龄特点,并针对这一特点进行引导。我们可以运用拟人化的引导,将一件静物进行拟人化的描述,这样不仅能够使幼儿感受到亲近,同时还能够自然地将幼儿引导到活动中,达到活动的目标。如:在进行各类泥工活动时,我们常常会把橡皮泥比拟成“彩泥宝贝”,在泥工活动《小兔子》中,教师示范时就会说:“彩泥宝贝变变变,变成细细的泥条,泥条宝贝弯弯腰,变成小兔耳朵喽!”幼儿听到这样拟人化的说法都十分感兴趣,能够起到有效激发幼儿泥工活动兴趣的目的。
儿歌化的形式,尝试泥塑操作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手部小肌肉、灵活性和协调性发育不够成熟,情绪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想到了在操作过程中让幼儿尝试边做边说,手口一致地完成操作练习。如,在指导孩子团泥的时候,由于小班孩子双手不太灵活,使不出力,可以尝试在团的过程中边捏边说:“橡皮泥,放手心握一握,揉一揉、两只小手合起来,团一团,变成一个大圆圆、变成一个小圆圆。”通过边说边做,使幼儿逐渐掌握了团圆的方法。这种将操作过程用说出来编成简单儿歌的方式,边做边捏,还可以运用到压泥饼、搓泥条等等。
多样性的策略,提高泥塑趣味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幼儿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时,注意力和感知力是最强的状态,兴趣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最好处方。幼儿期较少受到各种束缚,可以大胆联想,幼儿在泥塑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多创新性的元素。因此,在泥塑活动里,我们教师应合理使用情景教学,以泥塑教育特点和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为他们的创造活动提供机会和时机。
情景生活化
泥塑活动中在进行介绍和讲解的时候,向幼儿展示泥塑的实物或图片,对于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发达的小班幼儿们来说,他们对泥塑形象的理解与塑造有着自己的独到的看法。泥塑活动课程选择的时候,可以从幼儿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方面出发。幼儿的直接经验指幼儿直接看到过的内容,如:日常生活中的穿衣服、吃饼干、看见小动物等都是幼儿直接获取的经验。如在泥塑《蜗牛》的活动中,由于班级自然角里有小蜗牛,孩子们亲眼见过小蜗牛,看到了小蜗牛的造型特点,知道小蜗牛的生活习惯等,对小蜗牛有一定的了解。在观察后,幼儿在自己操作的过程中,表现并不陌生,而且有自己的想法。在做好了小蜗牛的身体后,幼儿会在旁边用多下来的泥做一些小蜗牛爱吃的叶子来精心地装扮自己的作品。在介绍自己作品的时候孩子们也表现得十分自信,情景的生活化能帮助幼儿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中。
间接经验是指幼儿获得的经验是间接的,如:从与人谈话中获得、看图书、电视和媒体中获得信息。如在小班泥塑活动《萝卜》中,教师首先创设了小兔拔萝卜的情景:小兔子种了一块萝卜地,萝卜长大了,我们一起帮助小兔拔萝卜吧!看一看,摸一摸,萝卜长得什么样?活动通过帮小兔拔萝卜的情景导入,让幼儿在情景中进行角色的扮演,在情景中引导幼儿观察萝卜的外形。
情景的场景化
小班幼儿具有爱模仿和重复做一件事的特点,因此我们教师在泥塑活动中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让幼儿在情景中通过动作和语言来模仿和扮演,引發幼儿对泥塑造型的兴趣。泥塑中的场景主要运用于单个的泥塑造型,将一系列的造型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场景。如:在泥塑活动《小猪》中,孩子们各自完成了小猪的制作后,三三两两的幼儿将自己的小猪作品合起来,变成小猪的一家,猪爸爸、猪妈妈、猪宝宝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让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介绍;有的幼儿将小猪做成《三只小猪》的故事场景,孩子们模仿猪哥哥、猪二哥和猪小弟的对话,开心地围在一起讲三只小猪的故事。让泥塑活动不仅有场景性还有趣味性,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情景的多元化
在泥塑活动中我们也可以将情景进行多元化的使用,让各种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到活动中。在活动中要根据泥塑造型的特点和幼儿需要进行不同的情景创设环境,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大胆地表现自我。
在泥塑活动《好吃的饺子》中,正好那时候快要过年了,所以结合过年,引导幼儿回想往年过年的情景。请幼儿观察班级玻璃上面的窗花:“孩子们,看!玻璃上面有什么?为什么要贴窗花?”“是的,新年就要来了,那么我们过年的时候会吃什么呢?”在回想和谈话中提高幼儿对制作饺子的兴趣,同时增加节日的认识,感知传统民俗文化。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有着纯真的眼睛,需要我们引导他们发现世界周围的美。泥塑活动中蕴含着造型、色彩、文化等丰富的艺术涵养,更需要我们用更好的方法引导他们不断地感受这种艺术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