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新也要讲度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pan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创新也要讲度,强调一下形式的重要性、特殊性就行了,即提高一下大家对赏石艺术形式的新理解和再认识,这个讨论目的也就达到了,没有必要去『矫枉过正』,那样做恐怕真的伤不起。
  提 炼
  初读到赵德奇先生的文章后,觉得似乎有些离经叛道——当然是用过去的惯性思维。也被赵先生文章里:“这个观点一定会遭到质疑,依据也必是一般哲学意义上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推导”言中。好在笔者还是放弃了暂时的偏见,冷静下来再次阅读,倒觉得有些名堂。
  联系石界的当下来看,文中批评的观赏石的鉴赏鉴评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客观的,我很认同。即主题的挖掘牵强而过度,譬如过分地追求奇石的形象或形似,以至于像猫像狗者泛滥成灾,俗不可耐。有的审美水平已和小孩相差无几,不少联想也太离谱了,根据需要,什么主题都可信手拈来,甚至一方朦胧的画面石里面也发掘出“和谐社会”,几块红色的石头组合在一起也叫“中国梦”。一些石刊中登载的图片,为了拔高主题而无中生有,后果是让圈外人士根本看不懂,觉得这哪里是在赏石,却有点像在“赏傻”。记得笔者五年前曾对此现象写了篇《奇石的无题欣赏》,结果发在网上还挨了顿骂。
  关于对形式的理解,赵先生说“在赏石艺术中,形式决定了某方石头可否成为艺术品”,如果我们不领会,可能会觉得赵先生在大放厥词。听起来刺耳。其实他的观点没有错,因为前提讲的恰恰不是天然奇石,而是观赏石艺术品,他谈的正是赏石艺术,而且涉及到了一些具体的表现形式,并有自己的理论探索实验例证。现在国内兴起的戈壁小品石组合的玩法,就是巧妙运用各种艺术元素和形式来表达当代观赏石的艺术之美,比较起那些单一的表现手法来说,其艺术氛围和视觉效果当然更好,也更有品位,赢得喝彩。
  但我读到赵先生“一方观赏石是否能成为艺术品,与它表达的内容无必然联系,与它完美的形式有必然联系,甚至,形式可单独地成为艺术品”的新颖观点时,就觉得有失偏颇,不敢苟同了。我个人以为,凡事皆有度,形式创新绚丽多姿,是时尚也是好事。但如果一味精研细作地在形式上创新,肯定会喧宾夺主,直接影响到艺术主题的表达。近年,经常看到一些人在玩石上,消耗大量的脑力、物力和财力,如昂贵的玛瑙珍品,考究的仿古红木底座,精致典雅的禮品包装,为追求完美的奇石艺术品而不惜血本,一掷千金,达到了极致。但这毕竟是少数人的贵族消费和高档享受,似乎与艺术细胞的多少无关,与赏石的素养以及水平的高低,并没有必然联系。
  如果我们在赏石过程中,彻底否定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硬要说谁决定了谁,或者谁又被谁决定,艺术理论上的是是非非真是讲不清楚。毕竟国内目前赏石层次的差异性太大,争论起来也都是智者见智,愚者见愚,其结论都可以自圆其说,但现实意义并不大。因此我认为艺术创新也要讲度,在赏石界强调一下形式的重要性、特殊性就行了,即提高一下大家对赏石艺术形式的新理解和再认识,这个讨论目的也就达到了,没有必要去“矫枉过正”,那样做恐怕真的伤不起。
其他文献
石艺具备形式美,是跨界认同的基础。是赏石艺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故此,我们可以不纠结于理论,而是找到当下赏石活动亟待认知与突破的问题所在。进而确立赏石活动健康发展的突破口:跨界,需要形式美!  提 炼  前 言  关于形式与内容的话题已辩驳千年,今天终于与当代赏石艺术相遇,从这个意义上讲,赵德奇先生带了个好头。  勿庸置疑的是,任何艺术都会深深铭刻时代的烙印,这烙印就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任
期刊
乱世的草民不如草,盛世百姓都是爷。古代只有王公贵胄,文豪大贾赏玩的奇石,今天却成了寻常人家也会饶有兴致的一炷馨香,几杯清茶与客品享可容山川与人事的灵物。这是国主英明,国民的洪福。上天好生,才有今天的好日子。黎民饱腹之余,自由潇洒地生活,成就写意人生。长此以往,在这些本应的享受过后,那源自人们心底的自省与良知会升华成一种宽容的善心来怜爱自身与这个自身赖以生存的自然,當这种自然与自身的融合意识形成后,
期刊
古人云:红袖添香夜读书。而我们,有时候把捡石头的过程也变成了红袖添香的浪漫之旅。  捡石头是个重体力活,是个苦活累活,最开始捡石头我们认为这只是男人的行为。慢慢地,渐多的收获和时常谈起的乐趣,开始吸引女人们。因为已是人到中年,各家的孩子都上大学去了,男人一去一天地捡石头,女人在家没有着落,便开始随夫出征。有时去一个,有时去两个,有时去几个。一进入河滩,男人们拎起蛇皮袋一头扎进石头堆中,专心致志地寻
期刊
前两期我们为大家介绍了『全球六大奇异陨石』,接下来这两期将带您走近『全球最美的几大陨石坑』,体验别样之美。  我们的行星点缀着众多的陨石坑,它们曾经经历并见证了过去众多天外来客的冲撞及带来的巨大爆炸。其中的一些陨石坑的痕迹如今还很明显,其它则已失去了踪迹。  1. 美国巴林杰陨石坑  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巴林杰陨石坑直径约1200米,虽然不算太大,但保存极为完整。它形成于5万年前,开始被误认为是个火山
期刊
2015.3.15  到达马达加斯加的第一天。  菜场早市上独立又可怜的孩子,摆摊卖菜补贴家用。  其他时间,他们欢乐不断,冲着我的相机做鬼脸、摆拍。  清澈的眼睛,仿如马岛的玛瑙般晶莹。  2015.3.20  现在是淡季,河床的水没退,出水的马料并不多。但黑人却不放过这个机会,开始大胆地漫天叫价。普通的一块,价格几百万甚至几千万马币(100万马币=500元人民币)。  这里的天空纯净得醉人,没
期刊
赏玩画面石,借鉴绘画当然是必由之路。可如果片面地、狭隘地理解绘画理论,想当然地套用绘画理论,则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就拿人物石来说吧,“行七坐五盘三半”的人物比例口诀,最常被拿来衡量石上人物。这当然是精辟的概括,但别忘了,也是最基本的、抽离了一切复杂情况的假设。不但不适用于所有的人物绘画,更不可能完全适用于天然生成的奇石。我们来看几个例子吧。  图1“三毛”,漫画般的人物形象,圆圆大大的可
期刊
真正的装置艺术家并不是为了让人看装置,而是想背后的寓意。艺术品中的形式是用来“讲话”的,语音语调语种都要适宜。表现形式应随时代的审美步伐,艺术家艺术品从来都与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时过境迁了,相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不可能再次出现。  提 炼  乙未春天,亚里士多德朴素形而上学(metaphysics)的沃土内紧挨几块顽石萌动出一伞娇艳的靓蘑。觅石者心动,觅食者却狐疑,有待查看有无毒素。《易经·系辞》:“形
期刊
十年前的一天,王全清先生第一次到我家来访,请我先生为他写一幅字,内容是他指定的一首诗:“燕燕化为石,飞破桃花色。春风吹不休,梦入乌衣国。”诗作者是明万历年间宁羌知州陈昌言。  为什么一定要写这首诗呢?原来,就在不久前,他得到了一方可心的燕子石,十分喜爱,就对它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这首诗与燕子石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此,我才知道,他是一个爱石人。  后来,他和我的先生做了同事,成了朋友,我也有了更
期刊
题名:【別有洞天】  石种: 乌江石  尺寸: 33×22×15cm
期刊
朝阳渐吐芳华,  远水舟帆樵歌,  迤逦春光無限,  闲情幽趣常得。  —— 张 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