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发育状态与运动训练程度控制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sdom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走、跑、跳、投、攀、爬等基本活动能力是生命运动的基础,随着运动能力的增强而逐渐丰富。身体素质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反映,是人体在运动时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是为了完成某项竞技比赛所具备的专项身体运动素质。本文以青少年田径短跨跳(远)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为例,阐述身体发育状态与运动训练程度的控制问题。
  身体素质既有先天性的、通过遗传获得的,也有后天性的、经由有效的身体训练而得到提高的,在适宜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活动环境中也可得到相应的发展。若在身体素质发育较快的阶段即身体素质发育的敏感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启发和引导,则会获得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为成年后的竞技能力发展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同时,也为未来的生活能力作优化的身体机能铺垫。
  每名学生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况不同,教练员通过选材发现一些身体形态适合田径运动项目的学生,根据学生身体发育状况,针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增长速度进行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对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的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抓住不同身体素质敏感期的变化时机,采取合理科学的训练方法,促进其发展,是每一名中小学教练员都需要细化的训练思路。因为人体的身体素质敏感期基本都出现在青少年时期,如果在这一阶段错过了,则身体素质的能力将较难达到理想水平,且将影响之后的运动成绩,带来不可弥补的遗憾。
  一、身体素质敏感期及训练策略
  速度是关键。“速度包括了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动作的次数或是身体快速位移的距离,反映了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及肌肉的机能”[1]。教练员通常选用30m起动速度、30m听枪反应计时跑和100m跑的步数等作为测试指标。9~12岁为神经系统发育的第2次高峰期,同样也是速度素质发育的敏感期。因此在这一时期应对速度素质进行重点训练和培养。速度素质在发育早期应着重动作速度、反应速度的训练,可通过一些减小练习难度和加快动作频率的练习进行提升,如,原地快频率跑、快速高抬腿跑、快速摆臂、快速交换跳等,不要求动作规格,单纯地要求动作速率,逐步由单侧腿、双腿,不加摆臂到加大、加快、加强摆臂的练习。也可通过节拍器或听教练击掌声或看教练手势反应等练习,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和动作频率。还可通过下坡跑、顺风跑、让距追逐跑等方式在30m或6~8s之内快速完成练习。为学生的速度练习营造简单轻松的氛围,追求最快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避免学生注意力高度紧张而导致的动作抑制影响。位移速度则有待于学生四肢肌肉的爆发力,身体协调性提高,身体感知力增强之后,再通过50m~80m的行进间各种重复跑、要求腾空时间和步长的单脚跳、跨步跳等练习,强化学生身体空中位移的感觉,提高学生身体动作的位移速度和效果。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包括相对力量和绝对力量”[2]。在7~9岁的力量训练主要以集中注意力的爆发用力蹦跳练习为主,练习次数不宜多。10~14岁是发展速度力量的关键期,在此阶段以克服自身体重的快速跳跃练习为主,将大量的软地、草坪、沙坑原地跳跃和行进间跳跃练习与速度训练、协调性训练相结合。适当变化身体重心位置,增加动作的难度负荷,如,半蹲快走、向前跳跃等;也可以通过改变场地环境的上坡跑,台阶跑、沙地跳跃等;还可通过改变身体位置的推小车、快速四肢爬行、蹲跳等方式,增加肌肉快速发力的意識和全身协调控制用力体验训练。女孩在15~17岁之间,男孩在18~19岁是发展力量素质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通过一些适当的抗阻力量训练增强肌肉的收缩力量和控制力量,注意肌肉力量训练与田径专项动作的衔接转化,向心收缩力量与离心控制力量的搭配,身体正面肌肉力量与背面肌肉力量的协调发展。在练习的要求上依然以速度力量为主,多以弓箭步交换跳、行进间弓箭步走、负重高抬腿等练习完成。不建议以荷在70%以上的增加肌肉绝对力量的方式提高成绩,这样只能引起肌纤维横断面的增加,在力量增加的同时损失肌肉收缩速度。因为田径运动是周期性的重复用力的运动,在此身体发育阶段不宜单纯追求肌肉的最大力量负荷练习。力量练习还要考虑有助于灵敏性、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立定跳远、跳深练习、立定三级跳远、多级跳远是短跨运动员的力量素质主要测试指标,引体向上、俯卧撑、正反面两头起是中学生核心部位力量的较薄弱指标,要引起重视。抓举、高翻、半蹲等练习一般保持在6~8个为宜。小肌肉群的力量训练应特别细致,否则会因为大小肌群的力量发展不匹配发生运动损伤。
  “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包括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2]。“耐力素质体现了肌肉耐力和心肺耐力的综合状况,耐力训练能促进内脏系统的机能发育”[1]。耐力素质的敏感期为15~16岁。初中阶段主要发展学生有氧耐力。有氧耐力训练多采用1000m以上的重复跑、长距离的变速跑、间歇跑等,尽量将心率控制在160次/min以下。耐力素质的测试指标通常用12min计时跑。在耐力素质的敏感期应控制无氧耐力训练的比例,一般耐力素质练习应在心血管功能发育成熟后进行。从生命的全过程观察,运动员之前高强度的耐力训练造成的“心脏功能节省化”状况会对老年性心衰增加风险。
  “灵敏性素质是一种复杂的素质,指人体在各种复杂多变的条件下,身体对刺激作出快速、准确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反应,灵活完成动作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需要与速度、平衡能力、柔韧性等多种身体素质的共同协调作用才能完成动作”[1]。灵敏性素质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选材时可观察父母的动作行为以了解孩子的情况。灵敏素质的敏感期为10~12岁,教练员应尽可能采取变化动作习惯和方位的身体练习,通过改变运动条件和快速变化运动方式、练习难度完成。教练员通常采用的手段:做各种调整身体方位的跑跳练习,各种四肢分离的非常规动作、改变动作的节奏和方向等练习,如,各种动作结构和节奏变化的侧向或倒退跑、跳等。测试指标有立卧撑、折返跑、相向摆腿跳等。发展灵敏素质的同时,要关注学生对动作结构的认知、观察能力、反应能力、节奏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和应激能力,促使学生在变化的情况下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相应的身体动作,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跨过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及其他组织的弹性和伸展性的能力”[1]。5~9岁是柔韧素质发展的敏感期,这个时期体重轻、关节柔韧性好,进行专项的柔韧性训练对掌握技术动作,在身体突然用力的情况下,避免损伤肌肉、韧带等软组织,保持肌肉的弹性和爆发力,维持身体姿态等方面都具有较重要的作用。柔韧素质的好坏取决于身体结构的特点及身体的柔软度。测试指标有体操棒(短绳)绕肩、体前屈直腿抱膝、纵横劈叉等。主要采用拉长肌肉、肌腱、韧带的练习发展柔韧性。在运动热身之后常做动力性拉伸,每个部位连续做5~10次,动作幅度逐步加大,拉至最大幅度时,肌体有胀痛的感觉,此时应保持8~10s,增强肌肉记忆。同时拉伸要与摆腿绕肩等专项动作相结合,身体各部位要交替拉伸。在每次运动结束后,一般做静力拉伸,每个部位的拉伸时间控制在30s左右,重复练习2~3组,注意柔韧练习总时间不宜过长,须保持在身体有热度的状态下进行。
  二、身体素质训练应与专项竞技特点相结合
  决定运动素质的身体形态、机能状态在青少年的不同发育阶段发展的程度不同,训练的效果也不一样。田径训练应抓住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可塑性大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夯实基础,使身体素质在适时的年龄阶段得到相应的发展,避免急功近利地要求学生短时间提高运动成绩,而耽误学生后期竞技能力的发挥。
  身体素质训练是田径专项竞技训练的基础,一定要与田径专项竞技的特点相结合。即便同是短跑项目,如,100m跑、200m跑、400m跑的速度练习要求都有所不同。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和要求应密切结合专项的动作形式、动作结构的需要,突出发展专项竞技需要的主要素质。
  身体素质的发展要全面关注学生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机能,使学生身体得到均衡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在中学阶段的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训练一定要与身体机能的发展密切关联,与人体发育的阶段性相结合。不适宜的训练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状况,限制后期的运动专项竞技能力提升。
  “作为体育教师兼教练员,应要区别一般身体素质训练是为学生健康生活服务的,运动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则直接为提高运动员整体竞技水平服务”[1],应掌握好训练的尺度。任何一个运动项目对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都有着特定的要求,训练和比赛所需要的身体素质是通过改善运动员的能量代谢、神经、肌肉、骨骼等系统的功能,并使之符合运动项目的需求实现的。因此,身体素质训练首先要明确的是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現方式,并据此解决如何提高田径项目需要的身体素质和专项能力,为运动员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打下基础。
  一名运动员机体对外界刺激或外界环境适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与人的运动能力、人体适应能力、人的心理因素等有关。无论是完成动作技巧还是实现技术表达,都需要以肌肉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为保障,运动员多种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对其在比赛中的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运动员所掌握的竞技知识,也必须借助于其身体素质的表现与发挥,才能够得以运用。所以,在早期田径身体素质训练时,一定要从身体的感知、练习要求、动作原理、个体的特点和差异等方面,让学生理解并主动地参与控制训练,保证训练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2]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成果:学校办学本着打冰雪牌、走特色路,带动各专业全面发展的思想,针对全校学生开设冰雪必修课冰上五冰、雪上高山等冰雪项目的体育院校,学校有上下2层标准的滑冰馆和自己的雪場,师资队伍强,如,有冰壶原国家队队员岳清爽、原国家冰球队教练王北于、单板滑雪世界冠军张艺微等。哈尔滨体育学院作为冰雪联盟单位,愿意为学校联盟的冰雪推广与普及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未来规划:先从小学抓起,有天然条件的地区冬季要浇冰,
最早知道王兴发老师是在2011年的暑期入职会上,培训老师以王老师发表在《中国学校体育》的一篇文章《我的投稿与退稿经历》为例,阐述论文写作的重要性。那时候王老师的工作单位还叫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光阴似箭,转眼已是笔者工作的第9个年头,8年里,笔者多次在杂志上看到王老师的文章,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令人艳羡。  在最近的青年教师读书会上,当笔者翻阅到王老师这篇《当“坚持”成为习惯》的文章时,瞬间被文中的
作为志愿者,笔者有幸提前拜读了一篇由北京边老师撰写的案例——《居危思安,让学生思而解患》,能在高手如林的案例写作者中“入围”,实属不易。笔者不禁思考:一篇好的案例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一、选题未必是总把“新桃”换“旧符”  素材和问题角度是构成案例选题的关键。通览边老师的全篇案例,她选取的却是“安全问题”,乍一看素材很“旧”。然而,细细品读,却发现边老师对于这个“旧”的素材别有创见。一般的案例多选
学科课程价值取向一直与特定时代的思想和精神高度关联,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历经数十载的流变与涤荡,逐步从知识取向向人本取向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体能教学一直凭借其特有的价值功能,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独有的功效,也正是由于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争鸣不断,造成了体育教师在把握体能教学时的诸多彷徨,本文围绕体能的本源展开思考,探寻体能教学内容一体化的逻辑架构,从而为一线体育教师在体能教学中提供些许启示
一、案例背景  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一直存在。在部分农村学校,学生基本没上过正规的体育课,总把体育课当作玩耍或者休息的一堂课,因而体育课中经常出现一些课堂“失范”行为。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体育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减少和避免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的出现,使课堂教学能顺利进行。  二、案例描述  体育课上学生的“失范”现象时有发生,面对突如其来的“失范”行为,教
工人街小学为河南省新乡市牧野区区属小学,是河南省体育传统项目(乒乓球)学校,但除了乒乓球项目外,其他项目开展与推广的基础都比较薄弱。在区运动会上,篮球、足球与田径比赛连续几年总分倒数第一。2018年笔者调任此校担任校长,作为一名体育人,决心改变学校体育工作被动落后的局面。笔者认为“一花独放不是春”,我们应该在保持乒乓球项目特色的同时,积极开展小篮球系列活动。通过引进校外俱乐部、体育教师走班上课、编
一、教学设计理念  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坚持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使学生能够在学校中掌握一种或多种运动技能,本课将体能训练方法与学生相关运动技能的发力动作特点相结合,更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对学生立定跳远等爆发力测试时进行观察后,发现小学生的肌肉爆发力需要提高,并且发现在进行立定跳远测试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出现了动作脱节的现象,排除未掌握动作要领的因素,学
5月9日—11日,由杭州市富阳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杭州市富阳区洪健平乡村名师工作室主办,杭州银湖实验小学承办的杭州市富阳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推进会暨五区一院二室体育教学联盟第七届教学研讨活动在杭州银湖实验小学举行。浙江省体育教研员余立峰,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原副院长周建新,富阳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何文明,嘉兴市南湖区体育教研员曹强,杭州市江干区体育教研员莫豪庆,杭州市临安区体育教研员刘泉国
一、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现状  为满足学生需求,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等已是必然之势。“全员运动会”是全国学校体育改革的内容之一,也是反映全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思想的标志性工程之一。相对传统的校园运动会,“全员运动会”更重视全体学生的参与,改变过去中小学运动会中“极少人在跑,大多数人在晒太阳”的情况,与传统的校园运动会相比,“全员运动会”更能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参加多个比赛项目。同时校长、教师以
课时计划是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体能、运动能力以及教学内容和场地器材等因素设计的上课方案,同时,课时计划是具有传播性的、严谨性的,规范的课时计划能够正确地引导青年教师的成长。因此,科学地、合理地进行课时计划的编写是十分有必要的。随着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的积累,课时计划也可以由简到繁。现阶段在编写体育课时计划时,不同的教师有着相同与不同的设计风格及要素,促使课时计划的编写呈现出了多样性。所以,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