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不止,创新不停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kubk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足迹回顾
  成语故事《惊弓之鸟》(《战国策· 楚策四》),新中国成立初期就被列入小学语文教材,可谓名副其实的老课文。《惊弓之鸟》的各种教学设计版本少说也有数十种,就我而言,执教的《惊弓之鸟》公开课,算来就有十次之多,如何让老课文常教常新,成了我每次教学之前必定重点思考的问题。
  回忆20世纪60年代教《惊弓之鸟》,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用传统的教法教传统的课文。当时强调的是“双基”的落实,因此教学时间大部分都花在读懂课文内容上——学生字词掌握了,课文读顺、读懂了,教学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
  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颁布了《语文教学大纲(试行)》,大纲对语文教育以读懂内容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提出了质疑,强调语文教学要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在《语文教学大纲(试行)》的指引下,我开始重新构思《惊弓之鸟》的教学方案。当时,我把研究重点落在了如何凭借课文语言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上,决定从大幅度压缩课文内容理解板块着手,以把时间留给理解更羸如何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推理的思维过程上。考虑到推理是人内在的思考过程,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会有困难,而要把所理解的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那就更困难了,教师得设计可操作的合适坡度,引导学生逐步上行——如何让更羸根据观察进行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外显化,就成了新教学设计的着力点。经过反复思考,我终于找到了一条比较适合中年级学生逐步攀爬,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标的教学路径。于是,就有了分步组织学习活动的教学环节安排。
  第一步:按时间发展顺序排列词语卡片,理清大雁掉下来的过程,根据学生回答形成板书(如图1)。
  第二步: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大雁掉下来过程的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并说清更羸并没有射箭,大雁怎么会掉下来的逻辑关系。
  第三步:顺势过渡到课文最后一段的学习,追溯、体会更羸的善于观察和分析。
  这一创新设计改变了当时盛行的一问一答的理解课文内容的模式,起到了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和推理思维能力同步发展的作用,得到了专家和同行们的一致称赞。
  至21世纪初,语文课程标准问世,新一轮课改启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科教学三维目标融合达成的要求,并再三指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整合的背景下,再来看《惊弓之鸟》一课的教学,原来的新设计又不符合要求了。虽然该课文的确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极好凭借,但它毕竟是语文教材,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学科本位任务一定不能淡化,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必须落实,于是,研究的重点就落在了如何突出语文学科特点,融语言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及情感提升为一体,达成语文教学三维目标,同时又保证学习主体能够比较充分地经历学习过程这两个方面。理念的更新和认识的提高,促使教学行为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课始,安排学生提问;课中,围绕问题组织学习活动,在解决了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再次安排质疑;课末,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成语故事的语用价值——课堂上有了更多的实时生成的精彩。
  课改推进数年之后,时至2007年,我再次执教《惊弓之鸟》。如何在原有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怎样通过实际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对新课程“学生是学习的主體”“改变学习方式”“充分展开学习过程”“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等理念的新的理解,成了我心心念念、反反复复思考的问题。
  随着研究起点的提高,深入研究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只有突破瓶颈,才能有新的发展。经过多次课堂教学实践,几易其稿,总算形成了既保留原有成功经验,又有新的突破的教学方案。原浙江省小语会会长、杭州市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沈大安看了教学设计,给予很高评价,主动做了详尽的点评,并推荐给《小学语文》杂志(发表于该刊2007年第3期)。近日,我重新审视了这十余年前的教学设计,感觉它们在创设大问题背景,设置有层次的学习探究活动,重视语用,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等方面仍有可借鉴之处。在此再次呈现给大家,作为一个曾经的教学实例供大家参考,以便进一步探讨。
  二、案例分享
  (一)预设学习目标
  1.凭借拼音,读准“羸”“嘣”2个带读字,会认、会写“魏”“弦”“悲”“惨”“愈”5个生字,会写“弓”“箭”“射”“猎”“雁”“痛”“裂”7个已会认的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新词。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来历,能在老师提供的具体语境中判断是否适合用“惊弓之鸟”这一成语,感受成语的魅力。
  2.分角色朗读课文。在分角色朗读中体会“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大吃一惊”“更加吃惊”等用词的变化以及更羸说话的准确、严密,体会语言的力量。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积累和运用先果后因的表达方式。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仔细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初步学习根据事物现象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对于教学过程设计的重要性,无须多言。但在实际备课时,不少教师对此不够重视,往往是照教参上写的,抄一遍了事。本板块对教参上“学习目标”的表述做了较多的改动,意在:(1)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具体,以便检测;(2)突出过程目标。众所周知,新课程对教学目标体系做了重新建构,“过程与方法”成为三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纵观教学参考书上的目标叙述,与传统目标体系的表述,几乎一个模样,“过程”目标没有能在其间得到反映,这将制约教学过程中“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的落实。补充和突出过程目标,应当成为新设计的第一步。
  (二)教学过程
  1.揭题引入,读题解题。
  学生活动:读课题。说说对“成语”的了解。读写生字“魏”,理解“古时候”。
  教师引领:揭示课题。简介课文类型。简介“魏国”。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了解真实学习起点,为后面理解成语历史的源远流长做铺垫。]
  2.初读课文,读准生字,巩固字词。
  学生活动: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正音认读易错字词。分类抄写、巩固生字:有把握写对的字,抄写1-2遍;需要特别注意的字,抄写3-4遍;订正栏,组词写2-3遍。同桌互读课文。
  教师引领:了解自读情况,随机辅导。集体纠正共性错误。可以单个抄写,也可以连词抄写,还可以按结构归类抄写。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识记生字。
  [设计意图:先实践,后纠正。伙伴合作,互帮互学。让学生按自己识记生字的方式将生字分类,自己决定抄写遍数,增强学习生字的主动性和自主性。鼓励归类识记。避免平均用力。]
  3.再读课文,读懂内容。
  学生活动:独立默读课文,找相关词语“受过箭伤”“孤单失群”。找到有关句段,先读,再用自己的话说说。课堂作业:(1)在图2的方框里填入合适的词语,简示惊弓之鸟掉下来的过程。(2)用上“因为”“所以”,说说那只大雁怎么会掉下来的。(3)学习更羸的说法,试着先说结果,再说原因,讲讲大雁掉下来的过程。
  教师引领:课文中说的惊弓之鸟是怎样的一只鸟?更羸怎么知道它是一只惊弓之鸟?这只惊弓之鸟是怎么被惊吓下来的?无序出示词语卡:“听到‘嘣’一声”“拼命往上飞”“掉下来”“心里害怕”“伤口裂开”,帮助学生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紧扣课题,设计问题,组织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理解课文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解答问题。变个体的一问一答为全体参与的动笔练习,以扩大训练面,并为复述大雁掉下来的过程提供扶手。凭借填空,运用句式,进行推理。设计有层次的练习,在学习语言表达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4.研读课文,感受形象,学习语言。
  学生活动:(1)找出课文中带有“本事”一词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本事”的意思。读出魏王吃惊、赞叹的语气。(2)练读更羸的话,发表自己的意见。(3)用上“因为”说清原因。各自摆出观点,展开争论。(4)根据体会到的意思,一说更羸的本事大——善于观察,找有关句段朗读、体会;二说更羸本事大——勤于思考。预设方案1:学生一下子说上不来。预设方案2:学生能说,但不够到位。比如,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说明他说话很谦虚。当魏王问:“你有这样的本事?”更羸回答说:“请让我试一下。”这说明更羸很会说话。万一大雁掉不下来,那也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更羸最后说的那段话很好。齐读4句话。
  教师引领:(1)以“本事”一词为切入口引入。魏王夸更羸说:“真有这样的本事!”而更羸却说:“不是我的本事大。”你们觉得更羸的本事究竟大不大?(2)就大雁果真落了下来一事,由表及里地体会更羸的本事大:魏王说更羸的本事大,是因为什么?如果课文中的那只大雁正在天上飞,老师不用箭,只拉弓,“嘣”的一声,那只大雁会掉下来吗?随机点拨引导,为深入理解“本事”做准备。大雁在高高的天空中飞得快还是飞得慢,它边飞边鸣,鸣叫声悲惨还是不悲惨,一般人能分辨得出来吗?可是更羸听出来了,这就是他善于观察的“本事”。更羸又怎么能从大雁飞得慢、叫得惨知道它受过箭伤、孤单失群呢?更羸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的正确判断,是因为更羸不仅善于观察,而且善于分析,确实有本事。(3)开辟新角度,进一步体会更羸的本事大。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经验丰富,不愧为“有名的射箭能手”,老师觉得更羸不仅仅是“射箭能手”,而且还是一位说话的高手呢,你能再读读课文,举出证明他的确很会说话的例子来吗?应对方案1:先组织分角色朗读,再要求举例。应对方案2:随机引领,理由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是呀,他没有把话说死,很委婉地回答,真高明!一共说了几句话?4句话把原因说得清清楚楚,真有本事!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经过上面几步的学习,学生已大致读懂课文的内容。为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本板块设计了一个大问题背景:“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意在改变缺少力度的琐碎提问状况;通过对主问题层层推进的研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边读边思,从课文的显性信息中读出课文的隐含信息(更羸高超的说话本事),把反复诵读课文与研究问题、感悟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再次阅读文本,再次感悟更羸的“本事”。对于更羸还是一位说话高手这点,学生不经老师点拨不一定领悟得到,此时老师就该出手。做好不止一种的预设方案,以便随机应对。努力把保证学生主体地位,充分经历学习过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回读重点段,将朗读与理解、积累语言有机融合起来。]
  5.分角色读,推敲用词,积累语言。
  学生活动:(1)画出魏王的话及写魏王表情变化的词语,自读自悟。(2)交流看法。(3)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4)群体分角色朗读。(5)摘录觉得用得特别好的词句。
  教师引领:学到这里,老师想到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主要是写更羸的吧,那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地写魏王说的话和他的表情变化?引导体会成语故事的故事性(生动性)以及语言表达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如若前面用的是方案1,此处则删去分角色朗读的环节——传统的线型结构的教学过程,虽说“环环相扣”,非常严密,但也容易产生控得太死,硬牵着学生跑的情况;将环节做可移动的板块式安排,视学情机动处理,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6.创设情境,尝试运用。
  学生活动:(1)体会仔细观察是做出准确判断的基础。观察课件:① 大雁慢慢飞来,听到“嘣”的一声,然后慢慢掉下来;② 大雁慢慢飞来,听到“嘣”的一声,立即很快往下掉;③ 大雁慢慢飞来,听到“嘣”的一声,先使劲往上飞,然后很快掉下来。判断哪一次符合课文所写的大雁掉下来的过程。试从课文中找根据。(2)初步了解成语“惊弓之鸟”适用的场景。理解“惊弓之鸟”的意思和它的引申义。讨论、判断。
  教师引领:更羸在对魏王说他可以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让大雁掉下来之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动作,你注意到没有?我们也来试一下,看看观察仔不仔细、判断准不准确?演示大雁掉下来的不同情景,判断哪一次掉下来的情况是正确的,请说说理由。引导学生理解两个“直”的意思。回扣课题,联系生活实际,描述2—3种场景(适用与不适用的情况均有)。
  [设计意图:这一“判断”环节的安排,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将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学会仔细观察,善于分析”形象化,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习成语故事,仅仅知道意思和出处是不够的。让学生了解其适用范围至关重要。]
  7.回顾全文,归纳小结。
  学生活动:说人物、故事、语言、道理均可。
  教师引领:学了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成语故事,真有意思!成语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不少成语被翻译到世界各地,连外国朋友都很喜欢学用成语呢!成语真是中国的文化之瑰宝,以后我们可要多多学习、多多运用哦!
  [设计意图:体会成语魅力,热爱成语文化。融情感目标的落实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中。]
  三、仍在路上
  如今,在“立德树人”的理论指导下,语文学科又面临全面提升学習者语文核心素养的新课题。语文课堂教学虽然不是育人的唯一渠道,但它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且,从今年秋季开始,全国的小学要统一使用统编语文教材,《小马过河》《蝙蝠和雷达》等不少老课文再次入选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我自问:如果现在让我再一次设计和执教这些老课文,我该怎样在已有较高起点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如何彰显生活即语文的活力,如何结合大背景阅读的理念,又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感悟传统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及其独特的魅力?……继续探究的空间何其大!
  思考在延续,创新需继续。改革路上,我愿与朋友们一起携手前行!
其他文献
摘要:在越读馆,刘飞耀老师开讲绘本《诚实的贼》,从人物入手,引导学生体会里昂、亚斯和“我”在故事中的情感变化。其间,最好安排一个“显式”的环节,加强学生对故事叙事结构的理解。此外,绘本中图片和文字、图片作者和文本作者,应处于相同的地位,让文字信息与图像信息共同塑造故事。这节绘本欣赏课是一次再创作,创作者是教师、学生、译写者小野以及绘图作者凯斯图蒂斯。  关键词:《诚实的贼》 绘本欣赏 再创作  摇
期刊
一首老歌,一个故事。  一堂好课,一世师表。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课堂印记。在匆匆那年的岁月里,人们津津乐道的名师,随着那些好课口口相传。在《无痕教育数学课堂18例》中,我们一起重温徐斌老师的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好课。  《无痕教育数学课堂18例》集徐斌老师的课堂之大成,以教学设计为“曲目”,以教学实录为“主唱”,以教学反思为“曲风”,以教学点评为“伴唱”,为我们奉献了一首首经典的作品。那一篇
期刊
在这苍茫的世界上,每一个生命都会面对许多诱惑、挫折与迷惘,坚定是奢侈的,脆弱是必然的,踌躇是经常的。  命运如此奇妙而幽暗,像通往花园、沼泽与沙漠的林中岔路,隐现在无边无际的迷雾与阴影里。  我不是上帝,却也知道:要有光。  幸运的是,青春时代才刚开始,我就遇见了一道光。  这道光,是诗的温暖与力量,是心的可能与远方,是路,是风,是时空,是潜滋暗长的热爱与山高水长的企盼。  更加幸运的是,在我内心
期刊
摘要:文言文教学,需探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找准和确定教学的起点,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内容链接层面,要循序渐进,提高“已有水平”;文白契合,提供支架;联系实际,提升趣味;自编自创,适量选取;把握难易,讲求适中。形式选择层面,讲求先入为主地读、习句读之法、熟读成诵、浅吟低唱。多元解读层面,需做到:整体通读,粗知大意;文白对读,读通大意;轻松突破,积累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内容 链接 形
期刊
摘要:玩的核心和潜在的内涵,就是对世界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去玩,是在提倡一种无用之用。儿童本身就是特别开放的,他在不断地探索,有无限的可能性,而不是说刻意地要去突破什么边界,他就是一种玩,顺便得来的东西。教育要多一点关注,让更多的孩子成为“玩童”,成为会玩的孩子。  关键词:会玩 玩童 文学写作 儿童写作  核心和潜在的内涵是对世界的好奇心  周益民:“玩”“实验”,这是你的作品给我的强烈印象。《蚂
期刊
摘要:讲求逻辑是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追求。在写作的过程中,逻辑推理是无处不在的。写作要遵循的逻辑既有事理的逻辑,又有思维的逻辑。遵循逻辑,文章才能有筋骨,才能立得住。运用基本的逻辑方法可以解决议论文写作中的一些常见问题。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写作逻辑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普通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 (编号:BHA1601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批
期刊
摘要:任何观点都必须基于理由,这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原则。在寻找和梳理、评估理由的过程中,对材料的把握会更准确,看问题的视野也会更开阔,文章的思路也由此奠定,甚至类似问题的分析范式也得以形成。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写作 理由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普通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课题批准号:BHA1601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刚刚接触议论文写作,
期刊
摘要:《为“真学”而教》是本“高”得上去、“低”得下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专著。它博采众长、精心萃取后的引经据典,让你领略到理论之精妙;它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的教育案例叙事,让你明辨事物之本质。它引领你,从“真学”的视角,高屋建瓴地把握“真教”的关键。它是一本能启智、宜笃行的好书。  关键词:真假 洞察 解密  现今书多,讀何书?如何读?怎样读过不易忘?怎样读后即能用?这是我每每拥有一本新书,
期刊
王燕骅老师,我先闻其名,至1987年,方一睹她的风采。其时,她执教《找骆驼》一课。在当时冗余的情节分析、烦琐的提问设计和形式的章法讲解之风统治着小学语文教坛的大气候,听她的课,宛若惠风拂面,大有清新和舒畅之感。我当时的直觉就是,王燕骅以她个人的气质和禀赋,正在形成独具个性的教学风格。  但她的教学个性、教学风格又是什么?缘何能有如此的感染力?一时还想不清楚。以后,听她的课多了,又注意读她发表在刊物
期刊
摘要:中国在很早以前就有专门写给儿童看的书,目的是要给儿童施以正当的教育,叫作“养正于蒙”。清末民初,启蒙思想开始传至中国,这个时期的革新之风带来了新的事物,那就是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一经出现,便犹如春风拂面,童书的面貌酝酿着更大的改观。  关键词:中国童书 蒙学课本 儿童教育  2011年7月,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和中国
期刊